《水滸傳》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代著名長篇小說。是漢語文學中最具備史詩特征的作品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版本眾多,流傳極廣,膾炙人口,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敘事文學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水滸”出自于《詩經·大雅·緜》中“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一句。但是至于《水滸傳》這個書名的確切含義,一直存在許多異議。
有一種說法是,作者施耐庵由于厭惡爾虞我詐的官場,僅僅供職兩年,便辭官回到老家,一面教書,一面寫《江湖豪客傳》。書終于脫稿了,施耐庵對于書中的情節都很滿意,只是覺得書名欠佳。
在當時,還是施耐庵學生的羅貫中建議將書名改為《水滸傳》,施耐庵一聽,高興得連聲說:“好,好!這個書名太好了!‘水滸’,即水邊的意思,有‘在野’的含義,且合《詩經》里‘古公檀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施耐庵便將《江湖豪客傳》正式改名為《水滸傳》,并一直流傳了下來。
《水滸傳》的內容集中且多方面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的一次農民革命的產生、發展和失敗的過程。作品以宋江領導的起義為主要題材,通過梁山英雄反抗壓迫、英勇斗爭的一系列故事,生動地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和殘暴,揭露了當時尖銳對立的社會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殘酷現實。其中,逼上梁山和反抗官軍部分的內容寫得最為精彩,揭示了階級壓迫是農民起義的原因,突出了官逼民反的內容,鮮明地描寫了人們反抗壓迫者的行動。
《水滸傳》在藝術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成功地刻畫了人物性格。全書巨大的歷史主題,主要通過對起義英雄的歌頌和對他們斗爭的描繪具體表現出來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輝藝術生命的重要因素。作品在刻畫人物時始終通過現實斗爭展開,讓人物自己在斗爭中揭示性格本身意義。
《水滸傳》成功地塑造了不同個性的典型人物,書中一百〇八個梁山好漢,有三十多個都具有鮮明的性格特點,其中尤其以林沖、李逵、魯智深、宋江、武松等人個性最為鮮明。
作者描寫李逵對當時農民革命最忠誠、思想最徹底;宋江則在領導革命的同時,卻始終表現了動搖性,他既是促使農民起義事業發展興盛的一個重要因素,又是導致農民起義變質、崩潰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兩個矛盾的因素,在性格上統一了起來。
作者還描寫了魯智深的凌強助弱,林沖的忠直純樸,武松的仗義剛烈,石秀的機警伶俐,阮氏兄弟的義膽包身、武藝出眾等等。這些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給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雖然作者有他時代的局限性,但是,作者寫出了宋江等覆滅的悲劇,還是符合歷史真實的。該書還寫了高俅這一封建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在他身上體現了封建統治階級丑惡和腐朽本質。
另外,書中又寫了另一類剝削者,其中如西門慶、鄭屠、毛太公、祝朝奉父子等,他們是地主惡霸,有錢有勢,結交官府,騎在百姓頭上作惡多端。他們壓迫、欺凌廣大百姓,激起了人們反抗。
《水滸傳》的故事情節生動曲折,大小事件都寫得騰挪跌宕,引人入勝。有一些段落,集中了很多人物和精彩的場面,如“智取生辰綱”“三打祝家莊”等。而每一組的情節又往往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如“景陽岡打虎”“斗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等情節,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武松。
《水滸傳》的語言是在北方口語的基礎上,經過不斷加工提煉出來的,所以其語言洗練、明快、生動、富有節奏感。如寫魯達三拳打死“鎮關西”鄭屠,第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咸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這樣的語言既通俗,又生動,極富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