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起義軍首領張士誠起兵反元在平江稱吳王的時候,曾聘用施耐庵為軍師。后來,張士誠降元,施耐庵多次勸諫無果。所以施耐庵棄官而去到江陰祝塘東林庵坐館。
后來,朱元璋發兵圍攻平江,戰亂波及江陰,施耐庵想起先后曾任松江同知和嘉興路同知的好友顧逖是興化人。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環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陽好避兵”的說法,于是他特意差人給顧逖送去一封信,說明自己想去那里的意圖。
施耐庵接到顧逖回信之后,他把大弟彥明留在蘇州原籍,帶著續娶妻子申氏、二弟彥才和門人羅貫中,冒著烽煙,渡江北上,先在興化顧逖家中暫住。之后,在顧逖的幫助之下,施耐庵在興化以東人煙稀少的海濱白駒場購置了田地一些房產,在這里隱居著《水滸傳》。
在創作《水滸傳》之前,宋江等人的故事早已經在民間流傳,元代不少雜劇也演唱了水滸的故事,創造了不少生動的梁山英雄形象。施耐庵把有關這方面的故事、人物進一步提高和理想化,使其成為他創作的一部分。同時在隱居期間,施耐庵結識了許多農夫和鹽民等,他們生活中的許多故事,也成了他創作的最好素材。經過再行創造,施耐庵以驚人的藝術才能,將以宋江為首的梁山108將的豪俠形象刻畫得十分淋漓盡致。
相傳,之前施耐庵在江陰坐館教學的時候,經常教學生畫畫。他要求十分嚴格,每次只教一幅人物畫,直到學生畫好后再教另外一幅。他前后教學生畫了108幅,這些畫,張張面孔不一樣,個個動作不同,神態各異,個性有別。施耐庵刻畫的108個人物形象,據說就是《水滸傳》里的108將。
事實上,《水滸傳》實際參與創作的人,跨越了從宋元到明末的數百年,包括了民間說書人、文人、書商等,是一部世代累積型的長篇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