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挖掘孩子的學習潛能
- 正面管教孩子(家庭教育藝術)
- 衡孝芬主編
- 1606字
- 2021-05-31 09:38:13
第一節 正面管教,解決孩子學習問題
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學習。學習是人與環境保持平衡、維持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條件,也是人類適應環境的手段。尤其對孩子來說,學習就更為重要。
因為,一個不努力學習的孩子,難以適應當今及未來這個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更談不上獲得良好的發展。對于孩子而言,學習就是他們生活的重要內容。因此,父母應該要注意孩子在學習時存在的問題有哪些,并且能夠去想辦法去正確地引導他們主動、積極地改正。
現如今,很多父母對于怎樣培養孩子成才都有一定的硬性“指向”,比如:要求孩子參加各種輔導班、夏令營,必須精通琴棋書畫等等。
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孩子們除了面對繁忙的功課外,還要應付各種學習班,身心疲憊,完全沒有休息時間。父母們這種把內容豐富的家庭教育,錯誤地等同于文化知識學習的做法,只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發展,嚴重的則會扼殺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泯滅了孩子原有的創造性火花。
朋朋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成績很好,特別是數學,從來都是一聽就懂,在班里數學一直是第一名,還曾經獲得市里數學單科競賽冠軍。不過,朋朋的學習也有差強人意的地方,就是不管他怎么努力,作文總是寫不好。
朋朋的父母總拿朋朋的作文和他班里作文最好的同學相比,經常批評朋朋沒有想象力,缺少語言組織能力等等。
朋朋原本還計劃多看一些課外讀物,彌補自己作文的不足,提高寫作水平,可是聽到爸媽多次批評自己之后,朋朋便開始破罐破摔,他也開始承認自己沒有寫作能力了,并越來越厭惡作文。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這句話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總結的孔子教育學生的方法。由此可見,因材施教自古有之。但現代的很多父母卻不懂得因材施教,他們望子成龍,希望孩子在今后的激烈競爭中取勝,可是他們就像上述故事中朋朋的父母那樣,結果事與愿違。
究其原因,就是家長沒有注重孩子的自然天性,缺乏對孩子個性特點的了解,更沒有因材施教的結果。
就像上述例子中朋朋的父母,不正視孩子自身的特點,對孩子要求過于苛刻,一味地拿孩子的不足與其他孩子的長處進行比較,這種做法不但會傷害孩子的自尊,而且容易使孩子自暴自棄。父母如果不因材施教,只會使事情越來越糟。
因材施教,讓孩子成功
所謂因材施教,就是不去照搬別人教育孩子的成功模式。父母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給孩子定下合適的目標,提出合理的要求。
下面來看一下名人因材施教的故事:
原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的夫人秦小梅女士講過這樣的一件事:她的兒子李禾禾在上學前班時,曾經學過一年的繪畫,沒想到禾禾在學前班畫的毛筆畫《小蝌蚪找媽媽》竟得了少年兒童繪畫比賽二等獎,這件事使夫妻倆在高興地同時,也肯定地認為兒子將來一定能在繪畫上有所成就。
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們通過觀察發現,禾禾的心思并不在繪畫上,于是夫妻倆也就沒有勉強他繼續畫畫了。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禾禾上小學三年級時突然喜歡上了數學,自己主動去報了奧林匹克數學班,每到星期天不用父母督促,禾禾自己就會從東城騎著自行車去西城的奧校上課,寒冬酷暑、風雨無阻。
于是,李禾禾的數學成績越來越好,最后他憑借自己的努力,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四中。
這個成功的例子,充分說明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李肇星夫婦看似“放任自流”的做法無疑是對的。原因就在于父母設定的“指標”不一定是孩子想要努力的方向,隨著孩子自我個性的逐步發展與完善,他往往會主動尋找自己的興趣和意愿。
對于孩子的意愿父母應該審時度勢,給以充分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給他們提供相應的條件,幫助其成才。
在實際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變成“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現象屢見不鮮。若是父母不顧孩子意愿來強迫壓制孩子,就有可能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嚴重的還會影響父母和孩子間的關系。
總而言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做個有心人,時刻關注孩子各方面的表現及特點,抓住有利時機,適時引導教育。只有這樣,孩子的潛能,才會充分得以挖掘,父母美好的希望,也才有可能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