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①,行不言之教②。萬物作焉而不始③,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釋】

①處無為之事:持“無為”的立場對待一切。處,站……立場。無為,即從無而為,“為”指作為,實踐;“無為”的意思是人在行為做事時要從“無”出發,也就是說站到時空和環境的客觀立場上思考問題。事,從事。

②行不言之教:不以誰的言論作為教條。行,執行……方針。言,言論,語錄。教,教導。

③不始:(人類)不是創造者或改造者。始,創始、更始。

【譯文】

當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時,這就預示丑的觀念同時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時,惡的觀念也就同時產生了。有和無相互對立而產生,難和易相互對立而完成,長和短相互對立而形成,高和低相互對立而包含,音和聲相互對立而和諧,前和后相互對立而隨順,這是永遠不變的(對立統一體)。因此,圣人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世事,實行“不言”的教導,(任憑)萬物自然地生長變化而不去強為主宰,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培育萬物而不自恃自己的能力,功成業就而不自我夸耀。正是由于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績不會泯滅。

【評析】

無論學術界在“道”的屬性方面爭論多么激烈,學者們都一致認為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其哲學上的顯著特征。老子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是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的,事物從產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終的、經常變的,宇宙間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

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

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等,是指相比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對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動詞。

凡事都有兩面,“有無相生”就是說有和無是并存的,沒有“有”就沒有“無”,相生相克?!半y易相成”也是一樣的道理,沒有難,哪里來的簡單?沒有簡單,又何以體現難處?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這上面所講的“有無相生”里的“有”指具體實物,“無”是指抽象虛擬。比如說你現在想買輛車,你先有這個想法,這個想法就是抽象虛擬的,是“無”。由于你有了這個想法,又支付了款項,終于買了輛車,這就是“有”。車使你享受快感、開心,這些是你的心里所想,所以是“無”,也就是“有生無”,即“有無相生”。

“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這里列舉的兩極就是陰陽,相生相克相互依存。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現“無為”一詞。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無為”規律辦事。老子非常重視矛盾的對立和轉化,他的這一見解,恰好是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具體運用。他幻想著有所謂“圣人”能夠依照客觀規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

在這里,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動性,而是主張發揮人的創造性,像“圣人”那樣,用無為的手段達到有為的目的。顯然,在老子哲學中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的積極進取的因素。

【解讀】

樸素的辯證法,是老子哲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在中國的哲學史上,還從來沒有誰像他那樣深刻和系統地揭示出了事物對立統一的規律。老子認為,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都是在矛盾對立的狀態中產生的。

對立著的雙方互相依存、互相聯結,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而這種變化,他把它認為是自然的根本性質,“反者,道之動也”。老子的辯證法是基于對自然和社會綜合的概括,其目的在于找到一種合理的社會生活的政治制度模式。

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對立面,在人類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如善惡、美丑、是非、強弱、成敗、禍福等,都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原理。譬如說,如果人們沒有對美好事物的認定和追求,也就不會產生對丑惡現象的唾棄;當你還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悅中時,或許一場災禍或不幸正悄悄臨近。

有個哲學家說過:人們講得最多的,卻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們對部分事物和表面現象的關注,常常會忽視整體地隱藏在深層次的、最本質的東西。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題西林壁》一詩中寫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富于哲理的詩句,表述了對事物全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現象與本質等諸種關系的領悟,這富于啟迪性的人生哲理,與老子的辯證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上,會發現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在真理與謬誤、美與丑、進步與落后等矛盾斗爭中前進的。而辯證法的豐富內涵就包含在全部人類文明史中。

老子的樸素辯證法,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傳統文學藝術中有不少體現辯證思維的范疇,就與之有明顯的淵源聯系。例如“有”與“無”,出自老莊哲學,“有無相生”體現了事物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實際也體現了藝術創作的辯證關系。

后世的作家、藝術家,他們逐步從老莊哲學中引申出了這樣一種思想:通過“有聲”“有色”的藝術,而進入“無聲”“無色”的藝術深層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與之相關,“虛”與“實”的概念也隨之應運而生,而“虛實相生”理論也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美學中獨具特色的理論。

“奇”與“正”這對范疇涉及藝術創作中整齊與變化相統一的創造、表現方法,為中國古代作家、藝術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規、正統、整齊、均衡,“奇”指反常、怪異、創新、參差、變化,二者在藝術創造中是“多樣統一”規律的具體表現之一。

在創作者們看來,其意味著事物與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間既有對稱、均衡、整齊,亦有參差、矛盾、變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見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于是產生出和諧的、新穎的藝術美。倘若尋根究源,“奇”與“正”作為對立的哲學范疇,正始見于《老子》五八章:“正復為奇。”而將這對范疇移用于文學理論中,則始于劉勰《文心雕龍》。

不容否認,在中國哲學辯證法發展史上,老子的學說及其影響值得大書特書一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盘山县| 文成县| 丹凤县| 政和县| 吴桥县| 盱眙县| 淅川县| 达日县| 黑水县| 高阳县| 建平县| 鄂托克旗| 蒙城县| 保靖县| 古蔺县| 大足县| 米易县| 南昌市| 宣汉县| 南漳县| 富阳市| 法库县| 鹤庆县| 开平市| 济南市| 时尚| 渝北区| 通辽市| 隆昌县| 包头市| 安顺市| 镇赉县| 梧州市| 莱芜市| 察哈| 安仁县| 澎湖县| 南阳市| 富民县| 曲松县| 牡丹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