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強修養,做人高風亮節
具有良好修養的人,嚴肅而不孤僻,活潑而不放浪,穩重而不呆板,熱情而不輕狂,沉著而不寡言,和氣而不盲從。修養可使人成為完善的人。
中國傳統的修養觀還認為:“修身首先要正心。”修身的意思絕不僅限于外表的修飾,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即所謂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當代男人,更應該深刻認識進行道德修養的必要,良好的道德品質不可能與生俱來,只有通過長期的修養才能形成。青年應該按照時代的要求,培養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如克己奉公、忠誠老實、謙虛恭謹、堅定勇敢、開拓進取、艱苦樸素、助人為樂、正直善良、文明禮貌、遵守法紀等等。
修養是實現道德規范的關鍵環節,必然具有歷史的內容與多層次的結構。在奴隸社會,強調修養,是為了維護奴隸主的權威,形成奴隸對奴隸主的屈從和人身依附,以及對奴隸主的絕對忠誠。在封建社會,除了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外,還有圍繞忠、孝、節、義、禮、智、信等一系列道德規范的信條,但其中亦包含了不少合理的因素。
孔子15歲開始,立志研究學問,修養道德,終于成為圣人。從孔子的例子看來,偉大的人格,是從不斷地修養得來的。
封建社會的道德觀不免帶有歷史的局限,在科學昌明的今天,人們的道德觀升華到新的境界,但“浩然之氣”的修養卻始終是人身修養的核心內容。
誰想成為一個有道德的、高尚的人,誰就必須自覺地進行道德修養,舍此別無他途。
向稱“禮義之邦”的中華民族,歷來就講究道德修養,講究高尚的情感和堅貞的節操。
在光輝燦爛的中國歷史上,有多少高風亮節的英雄豪杰!“精忠報國”,體現了岳飛的高尚情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體現了文天祥的浩然正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格言佳句,更是為歷代人民所反復傳誦。
有一段贊美花的格言,其實正是對高尚情操之美的形象贊譽:“人們喜愛花,因為它無私地為美化人間而盛開;人們贊美花,是因為它無畏地為人間豐收而自落。”
政治家注重學習修養,文學家也注重學習修養,搞自然科學的人同樣注重學習修養。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若不加強學習修養,就會使人閉目塞聽,夜郎自大,懶于思索,忘乎所以。不愿意鉆研和深入學習,滿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識”,都是智力貧乏的原因。這種貧乏通常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愚蠢”。要醫治“愚蠢”,變驕傲成謙虛,化自卑為進取,自覺主動地向知識的金字塔挺進,在智慧的海洋上泛舟,塑造完美的人格,別無妙藥秘方,只有加強學習修養。
歷史上任何一次飛躍,都是以提高人的素質為先導的。人的素質主要靠修養,靠“后天習來”。它包括思想特性、智力特性和體質特性。這些成為人們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內在力量。
修養,要注入時代的新鮮內容。
修養,不是要我們成為畏首畏尾、謹小慎微的人。富于開拓精神,亦是修養的重要目標。
修養,并不是把每個人都塑造成同一個樣式。人的才能和性格各有不同,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稟賦和長處,向好的一面盡量去培養和發展。所以,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我們都不要自暴自棄,應該好好地珍惜自己,好好地修養自己的身心。
修養,是使人成為人才的通途,它的目的是使個體的人具有人類中先進人物所共有的精、氣、神。
修養,不是束縛,而是解放。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進行過一項連續30年的實驗,他挑選了1000名智力超常兒童進行跟蹤實驗。這些智力相近的優秀兒童,后來成就卻相差很大,有的做出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有的則平庸無奇。
心理學家仔細研究了20%最有成就的對象和20%最無成就的對象,發現他們之間最大和最顯著的差別,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意志、信念、進取心等非智力因素。
智慧與修養是一對孿生子。人的修養程度,決定自身的潛在智慧能否充分發揮,從而決定人在事業上的成敗。男人應當加強修養,高風亮節。
2.克己利人,常懷仁愛之心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不是孤立的,人們都愿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而仁愛則是實現人際關系和睦與融洽恒的媒介具體說來,仁愛之心包括三個方面。
(1)推己及人解人意
推己及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思去推測別人的心思,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著想。
《論語·衛靈公》記載,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原則呢?”孔子回答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為了使子貢具體明白“恕”的道理,孔子補充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貢按老師的教導去做。有一天,他對孔子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意思是說:我不喜歡別人強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子貢的話,可以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最恰當的解釋。
推己及人,顯示了寬容體諒的道德情懷,數千年來,它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古代之所以成為舉世著稱的文明禮儀之邦是與此分不開的。
今天,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們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人際關系也越來越復雜。所以,在先人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推己及人的美德,搞好人際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怎樣才能做到推己及人呢?它要求我們以愛己之心來對待周圍的人,無論做什么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體會別人的感受,以自己的處境,去想像別人的處境;站在對方的位置上,將心比心,把別人當做自己對待,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比如,你不喜歡別人傷害你的自尊心,你就不要傷害別人的自尊心;你不喜歡別人往你身上潑臟水,你就不要往別人身上潑臟水;你不希望被騙,你就不要騙人;你不愿意有聲音干擾你的讀書學習,別人讀書寫字時你的動作就要輕一些。如果你能夠從別人的角度著想,你就不難找到妥善處理問題的方法,你就會成為一個通情達理的人,并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即使未能獲得別人的理解,自己也是捫心無愧,因為自己是在堂堂正正地做人。
要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進一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對他的學生子貢說:“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說:一個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時也幫助別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要幫助別人事事行得通。使自己站得住那是“己立”,幫助別人事事行得通,那是“達人”。“己立立人”和“己達達人”是推己及人的積極表現。
當然,推己及人是有適用對象的。對善良的人,對奉公守法的人,應該對他寬宏諒讓;對居心不良的人,對不法之徒,則須堅決與之斗爭。否則,養癰遺患,禍害無窮。
推己及人這種替別人著想的道德情懷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也有著廣泛的影響。據說國際紅十字會總部里,就懸掛著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語錄,體現了人類對美好人際關系的向往。
(2)克己利人多奉獻
某君,好計較個人利益,評功爭功,調級伸手,而且工作拈輕怕重,吃苦受累的事推給別人,沾光得彩的事搶在前頭。遇到要去外地出差,他冬天挑南方,夏天挑北方,不冷不熱的季節挑富區不挑窮區。若是不能如愿,就說自己“吃了虧”。由于他總想占便宜,有人就私下給他取了個外號,叫“老占”。
由“老占”的事兒,聯想到我們的生活、工作中也確有那么一些人,他們入黨入團之初,曾經牢記自己的誓言,一心為人民謀利益,吃苦在別人前頭,享受在別人后頭,凡涉及個人利益的事,很講風格,調級讓級,評獎讓功,好處留給他人,自己樂于吃虧。但是后來,卻放松了世界觀的改造,受“只占便宜不吃虧”的利己主義思想影響,漸漸變得像“老占”那樣,心胸比針眼兒還小,對個人利益錙銖必較,由群眾的榜樣變成了他人奚落的對象,更有甚者,成了煙酒糖茶、金元美鈔的俘虜,淪為人民的罪人。這種人生價值觀的萎縮帶來的道德的淪喪、人品的渺小,無疑是可悲的。
其實,一個人如果打定主意“只占便宜不吃虧”,那是絕對行不通的,因為它違反了生活的辯證法。
人生悠悠萬事,正如志愿軍老戰士、“活烈士”井玉琢所說:“世上只有簡單兩件事:吃虧,占便宜。都想占便宜,那虧給誰?”他是從凡事要先為國家、集體、他人考慮講的這番話。可說到底,世界上所以要有革命,正是為了改變舊時代那種少數剝削者總是占便宜、廣大勞動人民總是吃虧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而在這個革命中,我們的前輩毀家紓難,拋頭顱、灑熱血,推翻了三座大山,使勞動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要鞏固和發展革命成果,建設幸福美好的社會主義新生活,更需要后來人像井玉琢那樣,處處克己利人,繼續犧牲奮斗,畢生奉獻不已。這樣的人越多,美好生活的到來就越早。
(3)忍讓他人風格高
兩個人從獨木小橋的兩端,同時走到了橋中間,而小橋的寬度,只能容許一個人邁步,怎么辦?房子里有四個人聊天,外面送來三個蘋果,誰吃誰不吃?在交叉路口,兩個騎自行車的人無意中相撞倒地,是互相指責,你廝我打呢,還是互相說“對不起”、“不要緊”?無緣無故,別人開你一通玩笑,甚至真真假假損你一頓,你又怎么辦?……生活中幾乎到處都有這種矛盾,而且幾乎天天都有這種矛盾,在這種看來不爭就要“吃虧”的情況下,應該采取什么態度呢?
生活就是運動,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關鍵是要有個正確的態度,妥善地處理矛盾。一個“讓”字,往往是妥善地解決矛盾的關鍵。許多事情如果各自寸步不讓,那就只好怒目相向,握拳相持;而高姿態,高風格的帶頭禮讓,則可能使僵持的矛盾迎刃而解。
相傳唐代有位張公藝,數代同居,合家和睦。唐高宗要他談談治家訣竅,這老兄一連寫了一百個“忍”字,意思是說,彼此忍讓,是家和之本。山東濟陽有個“仁義胡同”,相傳明朝時當地人董篤行在京都做官,母親來信說家里因蓋房砌墻與鄰居發生爭執,要他出面講話,董篤行便寫了一首詩寄給母親,詩云:“千里捎信只為墻,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墻又何妨。”董母照辦后鄰居受到教育,也主動退讓,于是空出一條胡同,即“仁義胡同”。
清代中期,還有個“六尺巷”的故事。據說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面干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里修書只為墻,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見書明理,立即把院墻主動退后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院墻讓后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墻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禮讓不僅僅是為了息事寧人,它還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內容。我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在何處?儀在哪里?“讓”便是具體內容之一。而所謂“讓”,就是“厚人自薄”,就是先人后己,舍己為人,不怕吃虧。
當然,我們提倡人與人之間的禮讓,并不是無原則的忍讓,更不是逆來順受。正確的態度只能如毛澤東所說的:“一切言論行動都必須合乎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合乎這個標準,可讓當讓。否則,就不是讓的問題,而是批評教育,甚至是起而斗爭的問題了。”
仁愛之心,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它能融化人的孤獨感和分離感,使人與人的關系和睦溫馨,男人應當常懷仁愛之心。
3.一旦承諾,就決不食言
一諾千金,誠信無價。
承諾便應守諾。你無論對任何一件事許諾的時候,都必須慎重地掂量,它價值千金!無論對大人對小孩,對戀人對仆人,對妻子對父母,對同事對朋友,對上司對下屬,對名人對凡人,對老師對同學,對什么人都是這樣。也無論大的許諾小的許諾,眼前的許諾將來的許諾,任何許諾都是這樣,在何時,許諾也都是這樣。你的許諾價值千金。
做出許諾之前,你首先得掂量它對人有無意義,價值幾何,凡對人沒有意義和價值的許諾,你決不可發出。其次,你得掂量你有無時間、精力和才能實現你的許諾,如果沒有足夠把握時你決不可做出。你還得多方估計,實現你的許諾是否還需要其他條件的輔助,你具備那些條件嗎?凡沒有把握實現時,你最好不要做出許諾。
當然,如果你嫌這樣太瞻前顧后,太謹小慎微,有時你也不妨做出一些大膽的許諾。只是你在做出許諾的同時,必須告訴對方可能出現的各種麻煩和不能實現的可能性,亦即不要把話說得太絕對,以讓人家事先有思想準備,一旦未能實現,不至于過分地對你失去信任。
你在許諾時如果未留任何余地,那就想方設法地實現它,以后也不要尋找任何不能兌現的理由。說話未能做到,許諾未能兌現,即使你把理由說得頭頭是道,極為充分,人們也不會十分相信的,也許口頭上暫時理解你,寬恕你,可是內心深處無疑添進了一絲不信任你的念頭。若第二次、第三次仍然如此,他再也不會諒解你,相信你了,你便失去了信譽。
生活中,信守諾言和約定,看起來似很簡單,做起來卻相當困難,你只要稍有疏忽,就可能無法赴約。有時候你認為別人可能不需要你的服務,如果這種自我安慰的想法讓別人知道了,就會讓別人覺得你是個懶人。
而且你可能也有僥幸心理,以為別人能原諒自己,你這種怠惰的心理讓人一看便明白了。
所以,你在對待別人時,千萬別輕易許諾,許了諾,便一定遵守,別人會為你的態度所打動,他們認為你是一個信者,從而會信賴、依靠于你,你在生活中便會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一個人的信用越好,就愈能成功地打開局面,做好工作,你應對的人員愈多,你的事業就做得愈好。
所以,你必須重視你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生活總是照顧那些講話算數的人,食言則是最不好的習慣,人生要成功,當必須改變自己這一項致命的缺點。
不管你在何種情況下做什么事情,但你總要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你用自己的行動說服別人的異議,讓他們親眼看到你所做的都是為了他們的利益。為了遵守諾言,你可以放棄其他的,給人一個可信的面孔。
你要讓你的信用代表你,讓你的名字走進每一個與你打過交道的人心中,你要使他們信賴你,覺得你是一個可靠的人。
如果你以前沒有運用這個秘訣,那么,你現在便開始吧!
一個人的功成名就,外界客觀因素只是起一個輔助作用,最主要的是靠自己的奮斗與努力。信譽也只能由自己去搏取,決不能依靠別人的施舍。男子漢大丈夫,就應當“金口”一開,決不食言。
獲得眾人的信任,鑄就自己的信譽,不論你采取何種方法,但篤誠、守信及勤勞是根本的要訣。
如果說實現對自己許下的諾言是負責任的表現的話,那么同樣地,別人遵守諾言也是誠實、負責的表現。
承諾的力量是強大的。遵守并實現你的承諾會使你在困難的時候得到真正的幫助,會使你孤獨的時候得到友情的溫暖,因為你信守諾言,你的誠實可靠的形象推銷了你自己。
4.大度能容他人難容之事
古語說:“將軍額上跑白馬,宰相肚里能撐船。”這句話道出了豁達之人的肚量。
一個人是否具有“豁達大度”之心胸并非小事。它不但關系到自己的工作、學習乃至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而且關系到事業的興衰與成敗。
我們生活在社會群體中,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產生誤解是常有的事。如何處理好這方面的問題,我們的祖先留下許多閃光的思想和可供借鑒的經驗。明代朱袞在《觀微子》中說過:“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以寬厚的態度待人,并非軟弱無能,而是自信的表現,是正義的行為。尤其是“以德報怨”的高風亮節,可以使人反躬自問,心悅誠服。史書上記載了許多“以德報怨”的感人故事。
梁國有個叫宋就的人,在一個邊縣當縣令,這縣和楚國交界。梁國的邊亭和楚國的邊亭都種瓜。梁亭的人勤勞,多次澆灌,瓜的長勢很好。楚亭的人很懶惰,不常澆灌,瓜長得不好。楚令因梁瓜長得好,惱恨自己的瓜長得不好。楚亭人也惱恨梁亭人比自己強,因此夜間就偷偷地去毀壞梁亭的瓜,把瓜藤都給糟蹋了。梁亭人發現后,就去請示他們的縣尉,也想進行報復,偷偷地毀壞楚亭的瓜藤。縣尉請示宋就,宋就說:“怎么可以這樣干呢!和人結怨,是招禍的行徑。人家對我們不好,我們對人家也不好,這是多么狹隘呢!你們若聽我的教導,就每夜派人偷偷地去為楚亭澆瓜,不要讓他們知道。”于是,梁亭人就星夜偷偷地去澆灌楚亭的瓜。楚亭的人早上到瓜地一看,都已澆過了,瓜的長勢一天比一天好。楚亭的人很奇怪,就去注意觀察,原來是梁亭人干的。楚國的縣令聽說了,非常高興,就把這事報告了楚王。楚王聽說后,感到很慚愧,就用重禮對梁王表示感謝,并請交好。
《續漢書》中記載了曹騰的父親曹陰“以德報怨”的故事:他的鄰居喂了頭豬,長得和曹家喂的豬模樣相似。有一天,鄰家的豬跑丟了,他便到曹家來認,說曹家這頭豬就是他家丟的那頭獵。曹陰心里知道他搞錯了,卻不和他爭辯,二話沒說,就讓他把豬牽走了。后來,鄰家的豬又自己跑回來了,他這才知道弄錯了,心中很慚愧,趕忙把豬趕還曹家,這時曹陰仍是二話沒說,只是微笑著接受了。曹陰的態度和氣量,對丟豬的鄰居是一種無聲的感染和教育。
有的人遇事想不開,甚至為芝麻粒那么大點事,也吃不好飯、睡不好覺,自己折磨自己。也有的人覺得謙讓“吃虧”、“窩囊”,因而在非原則矛盾面前,總以強硬的態度出現,甚至大動干戈,結果非但不能使矛盾緩解,而且丟了自己的人格。因而,每一個人都應培養自己“豁達大度”的美德。
大度能容,和以處眾,是在人際交往中高素質的表現。有一句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說明在為人處世,人際交往之中,當以寬大為懷,忍己心之不快,寬他人之小過,是為君子風度,也是交際素質的最全面展現。
多一份寬容,就多一份快樂;多一份寬容,也就多一份真誠。
在人際交往中,保持寬大的胸懷,全面展現自身的交友素質,這樣你就會獲得朋友,就會在人生事業上添加一臂之力。
交友并非一廂情愿,而是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對方讓一分,自己讓十分,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當然這一點在實際中做起來非常不易,它對人的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具備這種素質或是不能展現自身素質的人,都做不到這一點,對方給予了,自己卻不能付出,這樣當然也不會結成好朋友。
對朋友寬容是指對朋友的人生觀、價值觀、信仰及思想認識、言論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既允許朋友的個性差異,也要以寬容為懷,原諒別人。
其次是目光高遠。一個目光高遠的人,就能從全局、從國家利益來考慮問題,就能置區區小事于不顧。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就闡明了“登高望遠與博大胸襟”的道理。詩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的字里行間閃爍著哲理的光輝:站得愈高,看得愈遠。啟示人們:做任何事情,只有目光高遠,才能看得廣闊,才能心胸開闊。
再次是要克己忍讓。在社會交往中,總會遇到一些不“仁義”之事。如果自己總是耿耿于懷,那不是自尋煩惱,自己難為自己嗎?同志之間發生了矛盾、誤會,需要有一點克己忍讓精神,并不是比別人矮了半截,而是體現了自己的高風亮節。
當然,忍讓總有個“度”,這個“度”就是最終不損害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離開了這個“度”,無原則的忍讓和妥協,那是必將導致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損害,這是社會所不容的。
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男人應該大度能容,和以處眾。
5.無欲則剛,抵御人生誘惑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一個人若能去除私欲,就能無所畏懼;無所畏懼,就能一身正氣,剛直不阿,辦事公道,成就事業。
“無欲則剛”的“欲”,乃“欲望”之欲。欲望的意思是“想得到某種東西或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
欲是人的一種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欲”:餓了有食欲,渴了有飲欲,困了有睡欲,冷了有暖欲,缺東西用時有物欲,情竇初開時有情欲。
但是,凡事總要有個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貪心;欲望過多過大,必然欲壑難填。貪求私欲者往往被財欲、物欲、色欲、權欲等等迷住心竅,攫求不已,終至縱欲成災。
貪求私欲的危害實在太大了。《韓非子·解老》說:“有欲甚,則邪心勝。”私欲太多,邪惡的心思便占上風。《劉子·防欲》說:“欲熾則身亡。”私欲太強烈了,會使人喪命。《慎言·見聞篇》說:“貪欲者,眾惡之本。”把貪求私欲作為一切罪惡的根源。貪欲,不知吞食了多少無辜良善,又不知使多少人作繭自縛,名敗身亡。貪欲還能禍國亂天下。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勵精圖治,將唐王朝推上盛世的頂點,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開元之治”“天寶盛世”。后來,他窮奢極欲,享樂無度,寵幸楊貴妃,從而導致了延續八年的“安史之亂”,致使生靈涂炭,山河失色,唐王朝由此轉盛而衰。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義以為上”、“見義勇為”、“殺身成仁”,即要有為了堅持正義敢于犧牲個人一切的精神。而剛直不阿的品德,則是這種精神的體現,也是古今賢人在道德修養方面所追求的目標。林則徐曾手書一副自勉堂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上聯告誡自己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下聯砥礪自己杜絕私欲,做剛直不阿的好官。
《后漢書·酷吏列傳》記載,董宣任京都洛陽令時,湖陽公主(漢光武帝劉秀的姐姐)的家奴,無端打死賣唱的父女二人,董宣智捕兇犯,就地正法。公主告到劉秀那里,劉秀要將董宣亂棍打死,董宣陳述情由后,“以頭擊楹”欲自盡。劉秀見狀,又讓太監攙架董宣,強迫他向公主磕頭謝罪,而董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劉秀見他鐵骨錚錚,稱之為“強項令”,即剛正倔強,不可使之低頭屈從的縣令。董宣的“剛”,源于“無欲”。他一心秉公,不惜生命,不戀官位,至于生活,更是儉樸,74歲時死于任上,“布被覆尸”,家中僅有一輛破車和幾斛大麥而已。
今天,面對錯綜復雜的大千世界,面對來自各方的種種誘惑,男人將何以處之?“無欲則剛”這一警語可作為立身行事的指南。“人若無欲品自高。”就是說,人若沒有私欲,品格自然高峻潔清,不染塵泥。社會上還存在著假、惡、丑現象,純潔社會、凈化風氣則是我們要擔負起來的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對此,我們青少年責無旁貸,當仁不讓。“無欲則剛”的操守,將使我們能在障眼的迷霧中辨明方向,勇往直前;將使我們在與邪惡的斗爭中伸張正義,克敵制勝。“無欲則剛”,使人如同蒼松翠柏,不怕烏云翻卷,不怕雨暴風狂,挺立世間,永不摧折。
6.努力忘記他人的過錯
曾有人說:天下沒有全才,也沒有廢才;天下沒有不犯過錯的人,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人才要量才而取,并能取長補短,這才是一個真正的男人容人、用人的準則,也是體現一個男人豪氣與度量的重要方式。
拿破侖在這一點上深得要領。凡是他需要用的人才,都盡力設法招攬,即使在敵方的陣營中,也要想方設法使他跳到自己的陣營來。有幾位仇恨他的軍官,也是拿破侖最為看重的將領,他想辦法輪流調用,如圣西爾、利科布、馬克多奈爾。拿破侖“用人不為私人的憤怒仇怨而犧牲其政策的需要”,可以說是拿破侖深諳事業成功秘訣的要領。
陸宣公在他的《奏議》中說:“史書中敘說項羽之所以失天下的原因時說:‘對于有功的人無所設立,對于有過的人無所遺漏。’管仲論鮑叔牙之所以不能挑相國的重擔,就在于‘聽到他人的過錯,終身不忘記’。”又說:“驅駕擾馴,僅在于馭手的本領。早上還是稱兇逆,晚上就可以稱忠純;開始做賊寇,最終做卿相。知道陳平沒有好形跡,也不舍棄,忿怒韓信自封王就封王,蒯通以理論獲赦免,雍齒以積恨先受賞。這是高祖之所以成就帝業的方面。放棄射鉤之罪而任用他的才能,放棄斬首的怨恨以免于難,這是齊桓公之所以稱霸立業的方面。然而就當事者而言,雖有罪惡也不得不寬容。根據情況的適宜,雖是大仇敵也不得不任用。”
這段宏論評論的是領導人物應該處世大度的至言。
“大丈夫應當容人,不要被人所容。”孫中山先生的氣度也是宏大的。常人只知道他人的見解和行為是錯誤的、褊狹的、幼稚的,而不知道自己也會采取同樣的態度,幾乎與別人同出一轍。
忘記他人的過錯是有好處的,它可以使你正視他人的長處,并加以運用。有志成功的男人不妨一試,努力忘記他人的過錯。
7.坦然接受他人的批評
“人非圣人,孰能無過?”只要你活著,勢必會受到各種各樣的批評,尤其是對你期望愈高的人便愈會指責你。有時,即使數千數百年前活著的人,同樣得承受后人的無數指責和批評。
別人之所以前來對你進行批評和指責,必定是以他的思維邏輯認定了你錯,并且使他們不滿意。一則常常是因為責任,二則可能是因為習慣,會使別人對你的不滿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既然別人找上門來提意見,對方必定以為你會或是應該接受他們的意見,此刻他們可能正處于感情沖動之中,如果你勃然大怒,把對方羞辱一番或加以反向指責,那么一場循環指責也就這么開始了。通常,這是絕無善終的,無論對方是誰,你都已經將他得罪,并且還敗壞了自己的形象和好聲譽。
停止這種惡性循環的惟一方法是,在面對別人的指責時,盡量超脫一些。此刻只需記住對方所提批評的要點,以后考慮。別在當時作出任何反應,更必須過濾對方指責中的感情性東西——充耳不聞,避免使它們刺激你的神經,使你失去理智。既然別人是深思熟慮而后提出了批評,你也理應有個考慮,對方不可能因此而對你不滿意,相反,他們可能會更感安慰。“你的意見很好,能不能讓我考慮考慮?”這也許是在面對指責時的最佳答復。
面對批評,應當按下面的原則去處理:
①盡量使來者坐下面談,這樣可以大大緩和緊張空氣。給對方沏杯茶會更加減少其單純的不滿情緒,也免使自己受到刺激。
②別表現出強烈的厭煩,更不要憤然拒絕批評而離去,這會顯得你沒有肚量,即使是“過分”的指責,你也應耐著性子聽。
③無論如何別打斷對方的講話,相反要鼓勵對方把話說完,這可以更有效地使對方變得平靜,而你也可以心氣和平。
④不要跟一個感情沖動的批評者爭論,不要去指責對方言語中的失誤或失實。因為有時對方前來,只不過是要發泄一下不滿情緒——他想提出的要求。分明無法做到,也不是你個人的過失,此時你若與之相爭,則會使問題變得更糟。
⑤絕不要在未聽完對方的指責之前就表態,但面對情緒激動的來者一再表示道歉,常可使對方反而語塞。
⑥換一句話把對方的意見說出來,表示你不僅認真聽了他的指責,而且態度誠懇。如此則不論你是否準備接受對方的批評,都會使之感到滿意。
學會藝術性地對待批評,也是使自己在公眾面前樹立一個“虛懷若谷”的好形象的好時機。即使對指責你的人心懷惡恨,你也最好在他們的指責面前不要做聲。
公眾輿論總是同情弱者,“脾氣好”的人必定會處處受人歡迎,而苛刻的指責者則會在公眾面前成為你的陪襯品,被更多的人在心中指責。男人應該坦然接受他人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