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疾病與治療方法
書名: 兒童醫療保健寶典:哺乳期疾病預防與醫療作者名: 馬飛主編本章字數: 12411字更新時間: 2021-05-31 09:35:57
1.發熱
發熱是小兒疾病中最常見的癥狀之一,也是家長帶孩子看病的一個主要原因。
正常人腋下溫度在36℃~37℃之間(試表調節時間5分鐘為準)。喂奶或飯后,運動、哭鬧、衣被過厚、室溫過高都可使小兒體溫暫時升高達37.5℃左右。新生兒、小嬰兒更容易受上述條件影響,有時甚至可達38℃以上。所以,一般認為37.5℃以上為發熱(體溫在37.5℃~38℃稱為低熱,38.1℃~39℃稱為中度熱,39℃~41℃以上為高熱)。
小兒發熱主要是由于細菌、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發熱既是疾病的一種癥狀,也是機體與疾病作斗爭的結果。一些身體非常衰弱的孩子或早產兒即使有嚴重感染也可能不發熱,甚至體溫低于正常。所以,不能單純以發熱高低判斷病情輕重。發熱時除體溫升高外還可以伴有四肢發涼、臉紅、呼吸急促、脈搏心跳加快、煩燥不安、消化功能紊亂,如腹瀉、嘔吐、腹脹、便秘等癥狀。少數幼兒可以發生高熱驚厥。發熱時心跳加快、血循環旺盛、白血球增高,抗體產生增加,這些都利于機體與疾病作斗爭。
在病因不明時,不能急于用大量退熱藥退熱,這樣既抑制了機體防御疾病的能力,又可能把熱型搞亂,影響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發展過程,即使診斷明確,用藥及時,也可能要持續2~3天才能退熱,有些病毒感染或較嚴重的細菌感染要持續3~5天甚至1周以上。對于高熱39℃以上的孩子,尤其有高熱抽風史的,要及時給予退熱。可采取下列措施:
若寶寶身體發燙,全身又無汗,這種情況可用溫水或60°白酒或70%酒精加溫水一倍,輕擦四肢和胸背,尤其是腋下、肘部、頸部、大腿根部等血管豐富的部位。
雙足保暖。若小兒雙足發涼,表示身體血液循環不良,可用熱水袋或37℃~38℃的溫水浸泡雙足,讓血液流通以利于腦部降溫而防止抽風,并及時送醫院治療。途中保暖,但不可穿得過多,以防體溫上升。
若發熱時身上出大汗,口唇發紫,此時不可冷敷降溫或擦浴,而應用熱水袋、喝熱糖水保溫,發抖時也應保溫,但同時應做好抖后降溫的準備,因為抖后體溫會升得更高。
抽過風的孩子在下次發熱時也容易抽風,所以應預防感冒等疾病,此外,若孩子低血鈣,可能在體溫不太高時就抽風,尤其是患佝僂病的孩子一定要注意。
孩子在發熱時應保持呼吸通暢,多喝開水,應多喂清淡多湯汁的食物,少食多餐。此外,在孩子發熱時也不要隨意晃動,以免加重抽風。
2.脫水熱
如果孩子生后2~4天時,出現溫度升高,體溫達38℃~40℃,并伴有無原因煩躁,啼哭不止,體重降低,尿量減少的情況,但其他情況良好,無感染中毒癥狀,就要注意新生兒脫水熱的問題。
新生兒脫水熱主要是由于新生兒體內水分不足而引起的。造成這一原因的因素主要是:產婦做月子中怕受涼,門窗關得很嚴,使環境氣溫過高,室溫高,給孩子穿蓋過多,在高溫的情況下,小兒呼吸增快,呼出的水分增多,皮膚蒸發的水分也增多,從而加重脫水。另外,母親產后3~4天內,乳汁分泌量較少,不能滿足新生兒生理需要。這些都可造成新生兒體內水分大量丟失,使小兒發熱。
出現這種情況時主要是注意給新生兒補充適量的水分??晌剐亻_水或5%~10%的葡萄糖水液,每2小時一次,每次10~30毫升。如口服液體困難時,也可靜脈輸液補充5%葡萄糖液,加入總量1/5的生理鹽水。經過上述處埋,熱度會隨即降至正常。
此病在預防上只要注意給孩子補充水分,并給孩子以適當的保暖,不要給孩子造成一個高溫的環境就可以了。
3.眼屎多
新生兒在出生時或生后2-3天出現黃色眼屎較多和兩側眼瞼紅腫,嚴重時可導致嬰兒睜眼困難,這是結膜炎的表現。
引起結膜炎的主要原因是嬰兒從母體內被娩出時,母親產道內的病菌侵入孩子的眼中,或嬰兒出生前發生胎膜早破在宮內受到感染,但嬰兒與兒童或成人所不同的是引起結膜炎的病原體大多不是病毒而是細菌。
在治療時,首先不要用手或不潔的毛巾等給孩子擦拭眼睛,可用消毒紗布或棉簽蘸上微濕的冷開水或無菌生理鹽水清洗眼周,然后用0.25%氯霉素或0.5%卡那霉素藥水點眼,每2-3小時1次,每次各在一側眼中滴藥液1-2滴,一般治療1周左右即可痊愈。
4.流鼻涕
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和小嬰兒,經常會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鼻塞現象,并因此而產生哭鬧不安、拒食、張口呼吸,甚至呼吸困難等情況。這是由于孩子面部的顱骨發育尚不健全,其鼻甲相對較為狹小。如年齡越小該特征就顯得越明顯,新生兒和小嬰兒幾乎沒有下鼻道。且嬰幼兒的鼻腔中沒有鼻毛,鼻新膜脆弱并富于血管,所以很容易在受到輕微的感染、冷空氣或異味氣體等因素影響時,發生鼻縊膜的充血腫脹和分泌物增多,從而出現鼻塞和流涕。此外鼻腔中鼻垢積聚過多,是新生兒和小嬰兒鼻塞的常見原因。
如果新生兒或小嬰兒出現鼻塞,父母應首先檢查一下其鼻腔內有無鼻垢存在,如有則用干凈的小棉簽蘸些溫水,將鼻垢輕輕撥出。而不應用尖銳的指甲、攝子等物去摳挖,以免引起鼻腔科膜的損傷。如沒有鼻垢堵塞鼻腔可用水溫熱的濕毛巾外敷鼻部,同時應注意室內空氣的清潔和流通,鼻塞嚴重者應盡早去醫院五官科診治。
5.排尿困難
新生兒排尿困難多見于男嬰,由于尿道口狹窄細如針尖所致。常見尿道口為上皮所阻塞,常伴有包莖、包皮與陰莖頭粘連,因而尿道口狹窄,引起排尿困難,尿少、尿頻、急促,常有局部潰瘍及出血等癥狀。新生兒因尿道口狹窄、排尿困難,可引起嘔吐、嗜睡、浮腫,發現此類現象需赴醫院就診,查清原因進行必要治療。
排尿困難偶有因先天性尿道膜部或陰囊連接處狹窄所致。對于尿道狹窄可先用尿道擴張術,必要時行尿道口切開手術,以便使尿道通暢。若狹窄部位不在尿道口,須在狹窄部位施行尿道外切開術或內切開術。
6.便秘
一直每天大便兩、三次的新生兒從生后半個月開始,如果每天只便一次,那么快一個月的時候就不會一天便一次了。而當兩天或者三天便一次時,母親就會擔心是否是便秘而帶著新生兒去看醫生。
實際上,便秘的新生兒大都是吃牛奶的新生兒。
用母乳喂養時,新生兒每次吃母乳的量無法弄清,所以要綜合考慮是否是由于母乳不足而引起便秘的。這只要量一下新生兒的體重就很容易弄清。在發生便秘之后,如果以前是每天體重增加150克,而現在卻不到100克左右,就可以斷定是母乳不足了。
便秘究竟對新生兒有無害處,只要在照料中注意一下就知道了。新生兒每次排便時非常用力,而且由于排出硬便使肛門破裂時就不要耽誤,要馬上想辦法把便弄出來。
母乳喂養的新生兒,最好在洗完澡后先喂點白糖水,白糖水沒有效果時,可將2~3克的麥芽精溶在20毫升的開水中喂新生兒。如果還不行,可將果汁加水一倍喂20毫升。在喂牛奶時可加2~3克的麥芽精試試看。開始一天加一次,沒有效果可一天加兩、三次。還沒有效果,就可一天加3次果汁試試看。
上述辦法還不見效果的話,可以換用刺激肛門的辦法。最安全的是灌腸。可用小兒用的無花果灌腸器。沒有小兒用的,成人用的也可以。
灌腸時,注意不要把新生兒的肛門弄破。使用玻璃制品灌腸器時,要在尖端安上硬膠皮管。無花果灌腸器的尖端較短,可直接使用。插入肛門里的部分無論是用硬膠皮管,還是用無花果灌腸器,都要涂上油質雪花膏使之滑潤。
具體做法是:打開新生兒尿布,露出下半身,再用左手握住新生兒的雙腳提到最高處,把灌腸器從肛門向著肚臍的方向插入。插進兩厘米左右時注入液體(一半甘油一半清水)。注完后拔出灌腸器,同時把藥棉塞入肛門。然后放下腳,蓋上尿布,待兩、三分鐘后大便就排出來了。如果過了10分鐘仍排不出來時可再灌一次。
只是做為個性而兩天排一次便的這種類型的人,不管想不想灌腸,這一個性有的會延續終生。實際上,生后一個月左右出現的便秘一般到三、四個月時就會自然痊愈。等到能吃蔬菜和水果之后就會有更大的好轉。
不要給新生兒用泄藥,因為很可能導致腸的異常蠕動而引起腸套疊。當新生兒“便秘”時,也可以參照新生兒體操部分,每天進行3次腹部按摩試試看。
7.嘔吐
新生兒由于嘔吐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全,胃容量小而呈水平位,胃入口(賁門)處括約肌較松,所以,容易發生嘔吐。
剛生下不久,還未開奶就開始嘔吐,吐出物像泡沫樣或含少許咖啡樣物,但全身情況尚好,胎糞排出正常,無腹脹,分娩時有產程過長或窒息者,可能因吞入過多羊水所致,待羊水吐盡后嘔吐自然停止。少數嘔吐嚴重者可用導管抽出胃內容物,并用生理鹽水洗胃,癥狀便可緩解。對于因難產、高位產鉗、吸引助產等引起分娩損傷的和有窒息的小兒發生嘔吐,需注意顱內出血,這時常伴有嗜睡、突然尖叫、抽痙、前囟飽滿等神經系統癥狀,全身情況亦較差。
出生不久,或剛開奶,一吃即嘔吐,無胎糞排出或排出量極少時,常常有可能為胎糞粘稠引起梗阻,或消化道畸形所致的梗阻。由胎糞粘稠引起的,灌腸后大便通暢即能解除。消化道畸形可有食道閉鎖、十二指腸閉鎖、腸旋轉不良、無肛等,除嘔吐和無胎糞(或極少)排出等共有癥狀外,如梗阻位置較高,則嘔吐頻繁,腹脹不明顯,或上腹脹而下腹空虛;梗阻在十二指腸以下的,嘔吐物含膽汁;梗阻位置低的,嘔吐發生較晚,嘔吐物中可有糞便,腹脹明顯。對這類畸形的患者,盡量爭取早日手術治療。
出生1~2周后發生嘔吐,全身情況很好的常常因喂養不當所致。當小兒食量已增加,而母奶不足或牛奶過稀,小兒饑餓,吸奶時咽下大量空氣,或人工喂養時奶頭開孔過小、過大,牛奶不充滿奶頭,都可以讓小兒吞入空氣,當咽入的大量空氣從胃內排出時便發生嘔吐。此外,牛奶過熱、過冷、量過多或吸奶后翻動小兒等也會引起嘔吐,有時嘔吐可呈噴射狀。只要注意喂養方法,吸奶后豎抱起小兒輕拍背部,待至噯出吞入的空氣后再半臥,就不會發生嘔吐。如果胃出口(幽門)處肌肉痙攣,乳汁不易通過,也會發生嘔吐,吸奶前給予解痙藥物能有效。因新生兒的胃游離度和活動度大,進食后會發生胃扭轉而嘔吐,可于吸奶后取身體稍抬高右側臥位以預防。對于小兒喂飽后不久吐出小量乳汁,一般情況良好,食欲正常,吐后不啼哭,亦不伴有其他任何癥狀和體征的,通俗稱為“溢奶”,這是屬于正?,F象。
如出生2~3周后開始嘔吐,每天數次,逐漸頻繁并發展為噴射性,每次進食后半小時左右就發生劇烈嘔吐,吐出量有時比進入量還要多,吐出物無膽汁,吐后食欲仍正常,并因長期持續嘔吐而逐漸消瘦的,可能為先天性幽門肥大性狹窄,本病在男嬰多見,進食時在腹部可見到胃蠕動波,有時在右上腹可摸到像橄欖大的硬塊是肥大的幽門,一般需要手術治療。
新生兒在胎內、出生時、出生后都很容易感染生病,如敗血癥、肺炎、腦膜炎等,嘔吐可以為這些疾病的癥狀之一,因此,新生兒任何時期出現嘔吐,伴有這些疾病的相應癥狀,或全身情況差時,應及時就診治療。
8.低血鈣
當新生兒血鈣總量在7.0毫克/分升以下或游離鈣在2.5~3.5毫克/分升以下,稱為低血鈣癥,這是新生兒驚厥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生兒低血鈣發病因素有多種,其發病時間也有不同。
早期低血鈣
是指出生后72小時以內出現的低血鈣癥。本癥多發生于出生低體重兒,患窒息、呼吸窘迫綜合癥的嬰兒及母患糖尿病的嬰兒,因他們的甲狀旁腺功能比正常嬰兒差,鈣的儲備量少,腎排磷功能低,故易出現低血鈣癥。
晚期低血鈣
指出生后72小時至第3周末發生的低血鈣癥。多見于人工喂養者,因牛乳、黃豆粉制的代乳品和谷類食品中含磷高,超過腎臟廓清能力,于是血磷增加,致使血鈣降低。
出生3周后發生的低血鈣
見于維生素D缺乏或先天性甲狀旁腺功能低下的嬰兒。這種低血鈣持續時間長,多超過新生兒期。
新生兒低血鈣癥的臨床表現輕重不一,主要表現有不安、驚跳、震顫、驚厥,偶可出現喉痙攣和呼吸暫停。發作期間小兒一般情況良好,但肌張力稍高,腱反射增強。
為本癥患兒補充鈣劑可有特效。如出現驚厥者用10%葡萄糖酸鈣2毫克/公斤/次,緩慢靜注,注射過程中要注意心率保持在80次/分以上,還要注意不使鈣劑溢出靜脈外,因可發生組織壞死和鈣質沉著。驚厥停止后改為口服鈣劑,服鈣時間根據病情而定。口服氫氧化鋁乳劑可減少磷在腸道的吸收。3周后發病者除口服鈣劑外,同時每天口服維生素D10000~25000國際單位,口服雙氫速固醇(AT10)0.05~0.1毫克/天,亦可收到療效。
9.出血癥
本病又稱為新生兒低凝血酶原血癥,是由于維生素K依賴的凝血因子顯著缺乏所致的一種自限性疾病,但早產兒可晚至生后2周發病。如母親服用藥物(雙香豆素、苯妥英鈉等)則多在生后第1天發病。
新生兒初生時腸道無菌,奶量不足,影響維生素K的合成;肝酶系統不成熟;母親缺乏維生素K及胎兒肝內維生素K貯存不足;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膽汁中膽酸的含量較低,影響維生素K的吸收。
本病出血可急可緩,或自然出現或經輕傷引起。程度可不同,輕微滲血常被忽略而自愈,嚴重者較少見,但也可發生致命性大出血。最常見的出血是胃腸道處,可吐血及便血,吐出物呈棕色,便血輕者只有2~3次黑便,重者有黑便或鮮血便,甚至可導致貧血、休克、死亡。其次是皮膚出血;也可自取血及注射部位、輕度的外傷及術后傷口等處滲血不止。臍部出血與臍帶結扎無關,輕者為滲血,重者則出血不止。
新生兒出生后,早期喂牛奶對本病有預防作用。
如遇出血過多時,應輸血10~30毫升/公斤/次,輕者可輸庫存血漿以補充凝血因子。早產兒因肝功能不成熟,最好輸新鮮血或庫存血漿。本病一般預后良好,不再復發。
10.敗血癥的治療
本癥是嚴重的全身性的細菌感染。由于細菌進入血液循環,不斷繁殖及產生毒素而致病,也可以同時停留在某些臟器上,發生轉移病灶。
新生兒容易發生敗血癥,未成熟兒表現為厭食、拒奶、溢奶、虛弱、面色蒼白、口周發青、體重不增長,體溫不恒定,可以發熱、正常或不升高。
足月兒(生后2~4周)多表現發熱、精神反應差、吃奶不好、煩躁不安、皮膚老化等。
重癥患者可出現不規則的體溫,甚至高熱,有明顯中毒癥狀,面色蒼白、發青或發灰。安靜時出現心律增快、黃疸加重、可發生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敗血癥常并發肺炎,當局部癥狀不重,難以解釋全身中毒癥狀時,應考慮敗血癥。
雖然新生兒容易發生敗血癥,但了解了細菌入侵途徑后,還是可以預防的。
孕母要做好產前檢查,保證孕期健康和接生時無菌操作。對出生嬰兒應每日清潔全身皮膚,大小便后清潔臀部,臍帶未脫落前,要防止大小便污染,包臍帶的紗布應消毒,臍部如有少許滲出或膿性分泌物,可用3%雙氧水清潔臍部后涂1%龍膽紫,如處理無效應到醫院就診。避免用布擦口而損傷口腔粘膜。室內需保持空氣新鮮。孕母如有感冒,喂奶時須帶口罩。嬰兒如有皮膚感染、感冒、腹瀉等,須及時治療。
11.溶血癥
孩子的血型取決于父母血型,既決定于母親,也決定于父親,所以說胎兒的血型不一定與孕婦的血型一致。絕大多數情況下,母胎血型不同不會造成什么危害,因為母胎的血循環實際上是不直接相通的,而隔著所謂“胎盤屏障”,但偶爾也有例外情況,胎兒的紅細胞通過有細小裂隙的胎盤進入了母體,或者在病理情況下,如上一次妊娠時曾有胎盤損傷、剖宮產、人工流產等,也能使胎兒紅細胞進入母體,這都可能激發母體產生一種叫做IgC的抗體,這種抗體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和胎兒紅細胞發生化學反應,引起紅細胞破壞,產生溶血,嚴重的可引起流產、早產、胎兒宮內死亡或新生兒溶血癥。
新生兒溶血癥對新生兒的危害較大,孩子在出生后短時間內出現黃疸、貧血、肝脾腫大、水腫,累及神經系統可出現軀體強直痙攣,甚至呼吸衰竭死亡。即使存活亦影響智力發育及神經功能。
母兒血型不合溶血癥大致有兩種。一種是ABO血型不合。一般只見于母親是O型血,而胎兒是A或B型血的情況,第一胎就可發病,但病情往往相對較輕,危害性較小。另一種是RH血型不合。漢族人一般RH陽性,僅0.34%為陰性,如母親RH陰性,胎兒為陽性就可能發病,多見于第二胎,病情一般較重。
對懷疑有可能發生胎兒或新生兒溶血癥的孕婦,如過去有過死胎、死產或生育過溶血癥患兒的孕婦,再次妊娠時夫婦雙方都應到醫院作血型血清學檢測和有關抗體檢查,并預測發生胎兒或新生兒溶血癥的可能性,這樣可以及早采取預防措施,還可以設計出搶救方案,對已患上溶血癥的患兒,可行換血、光療法,這對降低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癥極為有利。
12.膿皰病
對病兒的處理應做好隔離,立即進行膿液培養,鑒別菌種,做藥敏試驗以選擇最有效的抗生素。局部可涂0.5%新霉素軟膏或1%龍膽紫溶液,并在患處向四周正常皮膚每隔2~3小時涂50%酒精,以減少自然接觸傳染的機會。為預防膿皰病,對新生兒的胎脂不應于生后立即擦去,因為胎脂能補償角質層不足,對皮膚有保護作用。生后一周內新生兒應用無菌的礦物油或棉籽油輕輕將會陰、皮膚皺折處(頜下、腋窩、腹股溝等)的胎脂擦掉。身體其他部位的胎脂應全部保留,直至脫臍前。新生兒皮膚皺折處應保持干燥,防止擦爛。生后洗澡宜用柔和、無刺激的香皂,每次洗澡后應將香皂用水沖洗凈,并用柔軟毛巾擦干。新生兒皮脂腺不發達,皮膚油脂較少,但也不必涂擦油脂以求滋潤,因油脂會堵塞皮脂腺毛孔和汗孔,不利排泄,易生痱子,易于積菌感染膿皰病,同時也妨礙皮膚的呼吸作用。小兒穿用的內衣、被單、尿布應以細軟的棉布為宜,若用舊布制成內衣,既節約又適用。羊毛內衣容易致敏而引起皮炎,最不適用。絲和人造纖維物質亦偶有致敏作用。要注意居室通氣換氣,加強消毒隔離,保持一定室溫,不要將小兒包扎過緊,盡量使其舒適少哭,經常保持皮膚干潔。
13.新生兒結膜炎的治療
嬰兒娩出過程中,如果產婦陰道內的病菌侵入嬰兒眼中,便可發生新生兒結膜炎。倘胎膜早破,胎兒在宮內也可受到細菌的感染而發病。出生后往往也可由于母親或護理人員的手指和毛巾污染而發病。常見病原菌為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巨細胞包涵體病毒等。
臨床表現
一般在出生時或生后2~3天出現癥狀,兩側眼瞼紅腫,有膿性分泌物。由于巨細胞包涵體病毒所致的結膜炎常發生在溫暖季節,發病緩慢,于出生后5~10天出現癥狀,以結膜下穹為顯著,球結膜亦可受到波及,如不予及時治療,經過1~2周后易遷延成慢性,可長達1年之久,偶可引致脈絡膜視網膜炎及視神經萎縮。
防治措施
治療用0.25%氯霉素或0.5%卡那霉素點眼,1日4次,每次點眼前清除兩眼分泌物,直到痊愈為止。一般治療1周左右即可。
14.結腸炎
本病一般發生在體重低于2500克的早產兒,于出生時曾發生過窒息,或出生后曾患過呼吸困難,敗血癥或腹瀉等疾病的早產兒更易引發本病。
本癥的發病原因,可能和腸壁缺氧及腸道細菌感染關系密切,因缺氧時機體調整血流分布,為了使重要器官得到較多氧氣,腸壁缺氧顯得更重,再因腸壁受損,腸道細菌乘機侵入,可引起腸粘膜壞死,重者腸壁各層都可能壞死,甚至并發腸穿孔。
本癥無明顯季節性,男女發病率大致相同。有窒息、換血等誘因者,發病多在生后2周內,以2~10天為高峰。因腹瀉、敗血癥或無誘因而發病的嬰兒則起病年齡較晚,在出生后3~4周或7~8周發病。
本病癥狀以腹脹、腹瀉、嘔吐、便血為主,可分輕癥和重癥兩種。輕癥僅有輕度和中度腹脹,以腹瀉和嘔吐、便血為主,腹瀉和嘔吐次數不多,每日1~3次,大便稀薄,可有少量血液,有時大便顏色深,呈血陽性。重癥者腹脹明顯,甚至腹壁發亮,可看到腸型,腹瀉和嘔吐次數可多可少,便血量多,成為果醬樣便或黑糞。嘔吐物呈咖啡狀或吐鮮血。嚴重者腹壁紅腫并伴有肌緊張。全身癥狀有發熱或體溫不升,出現神志萎靡,心率減慢、呼吸不規則或呼吸暫停,有的病例可并發腸穿孔和腹膜炎,有的并發敗血癥。
治療期間應嚴格禁食,停止一切喂哺5~10天,禁食期間從靜脈滴入葡萄糖液、生理鹽水和營養液,有時需輸血或血漿,待癥狀消失后開始喂糖水和喂奶,均從少量到多量,逐漸增加。為控制腸道細菌感染需用抗生素治療如用慶大霉素、卡那霉素和氨芐青霉素等。
15.臍炎
正常的新生兒一般在娩出1-2分鐘內結扎臍帶,將其與胎盤斷離。位于孩子臍部的臍帶殘段多在4-8天自行脫落,在此前后,孩子臍部可略有潮濕,偶可見淡清色或少許血液,這屬正常現象。如孩子臍部有黃色滲液,臍周的皮膚出現紅腫,應考慮發生了臍炎。
發生臍炎時,初起僅表現為臍周皮膚紅腫和臍部有黃色液體滲出,可用1%龍膽紫及消炎藥膏涂臍,臍周有膿性分泌物,應給予青霉素抗感染。如病情繼續發展,孩子可有哭鬧、煩躁不安、食欲減退及排便功能紊亂現象,如繼發腹膜炎、敗血癥等嚴重感染時,孩子可表現為哭鬧拒食,體溫不升或高熱腹脹及吐瀉等異常情況,應立即送醫院請醫生診治。
預防臍炎發生的措施:一是在接生時對臍帶處理過程中,要嚴格遵循無菌操作的原則。二是孩子出生后應保持臍部的干燥和清潔,新生兒娩出后臍帶斷端用碘酒、酒精消毒后覆以無菌紗布再包扎好,在臍帶未脫落前,要注意根部衛生,不要弄濕弄臟紗布,亦不應隨便將其打開,更不要讓尿液污染臍部,洗澡后應及時將臍部輕輕擦干,如果臍帶包布被污染或尿濕,要立即更換,先用消毒棉花蘸2.5%碘配涂臍帶及其斷端,再用75%酒精擦去涂抹的碘酊,然后取無菌紗布覆蓋包扎。
16.肝炎綜合癥
新生兒肝炎綜合癥是一種以持續性黃疸、血清膽紅素增高、肝或肝脾腫大及肝功能不正常為主的疾病癥候群的總稱。是由多種致病因素引起的,其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除乙型肝炎病毒之外,其他多種病毒均可以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從而使胎兒的肝臟致病,并連累其他臟器器官。除了病毒感染外,多種細菌感染,部分先天性代謝缺陷疾病的肝臟病變,肝內外的膽道閉鎖及膽汁粘稠綜合癥所致的肝臟損害等,均屬于新生兒肝炎綜合癥范圍。
新生兒發病的初期表現為黃疸顯現,起病緩慢,一般在出生后數天至數周內出現,并持續不退,病情較重,伴有吃奶不好、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體重不增、大便淺黃或灰白色、肝脾腫大等。出現上述癥狀要及時治療,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很快恢復健康。
17.臍疝
臍帶脫落后,有的嬰兒會發生臍疝,臍孔處的肌肉鞘未能很好合攏,而形成一個薄弱的部位,當孩子哭鬧時,腹腔壓力增高,腹腔內的腸子便從臍部薄弱地方突出來,形成臍疝。臍疝直徑可大可小,小的只有0.5cm~1cm,大的可有2cm~3cm,觸摸臍疝可以有囊性感覺,稍用力可把臍疝回納到腹腔中,并有“咕嚕、咕?!钡穆曇?。臍疝一般不會引起什么不舒服,如果臍疝很大可以有消化功能不良的表現。
小的臍疝一般隨年齡增長而自愈。只要少讓患兒啼哭,腹腔壓力不高,臍疝可以慢慢消失。如果臍疝超過1cm,臍疝自愈的可能性較小,可以用“蝶形膏布”粘貼法來矯治。具體的做法是:用二塊膠布剪成6cm×9cm左右,一塊中間剪個長方形的孔,另一塊在兩邊各剪兩個小口后折疊,形成一個工字,然后兩塊相串疊成“蝶形”,在嬰兒安靜狀態下,暴露臍部,將蝶形膏布放在臍疝部位,這時的“工”型膠布和“口”型膠布分別有一面靠近皮膚,另有一面在上,將兩塊靠皮膚的一面先貼在皮膚上,然后把臍疝推入腹腔內,再將蝶形膏布的另兩向兩塊側拉,讓膠布下的皮膚皺褶,將膠布貼牢,注意膠布要貼平,不起皺。小臍疝持續粘貼1~2個月可愈合,大的需2~3個月。膠布如有脫落應及時重新剪膏片粘貼,不能中斷。有些家長用錢幣壓在臍孔中包扎,這樣效果不好。有些大臍疝經粘貼后仍不消失,就要去診治了。
18.腹股溝斜疝
腹股溝斜疝多見于男嬰,早產兒發生率高,常與睪丸下降不全有關。約于出生后1周在腹股溝處見到小軟包塊,時消時突,其原因為腹膜鞘突在出生時仍未閉合,腹內容物進入其中形成疝囊。
新生兒腹股溝斜疝,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只要盡量減少哭鬧,用尿布如腹帶樣包裹局部,輕輕加壓,多能自然閉合。如已經形成疝且逐漸增大,可在6個月到1歲左右治療,如發生嵌頓時,應及時送急診手術。
19.陰囊水腫
男性新生兒在生后半個月或一個月時,母親就發現其一側的睪丸腫起,表皮顏色沒有變化,觸摸也不痛,漸漸變大,到一個月或一個半月時大都比另一側的睪丸大兩、三倍。醫生會診斷為“陰囊水腫”。并會向你解釋,是里面積存了水分。若有疝氣,好好揉揉腸子,睪丸就會恢復原狀;而陰囊水腫即使擁壓也不會變小。陰囊里面裝的是腸子,不像水那樣透明。醫生大概會用手電照射陰囊,并把透明的地方指給你看。這是由于睪丸外層積存了水,并不是睪丸本身發生了故障。
這是常見的,并非是奇病。不用管它,過兩、三個月后會自然吸收而不留痕跡。吸收慢的也不會超過一年。
一般不要用注射器把里面的水抽出來。能自然痊愈的就不用注射器抽也是會好的。同時,在半個月至一個月的時間里,即使抽出來還會馬上積水。在多次抽水的過程中,由于消毒不徹底,反而會引起化膿而弄巧成拙。即使不化膿也會使睪丸與之相連接的地方發生粘連。一旦有粘連,需要做手術時就會困難,而且會傷著睪丸。
像這種陰囊水腫在一側的比較多,也有兩側都有的。若等到一年還不消失時,可再行考慮手術。還沒有碰到過由于積存了水使睪丸受壓迫而引起故障的。在陰囊水腫的同時,也有在同一側發生疝氣的。這也不要著急做手術,要等一等看。當疝氣一直不好時可進行手術。在手術的同時也就解決陰囊水腫了。
同時發生陰囊水腫和血氣時,決不能用針插進去,這樣會扎傷腸子。生后過一年時發生的陰囊水腫,不容易自愈。若在半年以后不好的話,可手術。
20.硬腫癥
新生兒生后一周,全身或局部的皮膚出現浮腫、發硬,捏按像硬橡皮一樣,是由受寒、早產、感染、窒息等多種原因引起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環障礙,使得局部脂肪凝固的一種新生兒硬腫癥。
只硬不腫者稱新生兒皮脂硬化癥。單純由于受寒所致者,稱之為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癥。
新生兒硬腫癥多發生在寒冷季節,但由于早產、感染等因素引起者亦可見于夏季。絕大多數于生后不久或生后7~10天內發生。
新生兒硬腫癥除皮膚腫硬外,還可能出現不吃、不哭、不動、體溫不升、體重不增,病情嚴重者可并發肺炎、肺出血、心力衰竭。
預防硬腫癥應從產前著手,做好產前保健工作,盡量避免早產,防止產傷。
嚴冬季節出生的小兒應注意保暖,包裹新生兒的衣服、尿布、棉毯等要預先溫熱。新生兒出生后一定要包得暖和,如果腳還涼,可加用熱水袋。但要包好隔開,防止燙傷。室溫盡量保持在16~22℃。如果條件不夠,把嬰兒抱在懷里,用大人的體溫溫暖孩子,也能預防硬腫癥的發生。要精心喂養,供給足夠的熱量和水分。此外要注意預防感染。
如果發生了硬腫癥,應該積極住院治療。治療重點是保暖。復溫可采用遠紅外線溫箱、熱水袋,但采用復溫一般要逐漸進行,不能操之過急,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若體溫上升過快,外周血管擴張,心臟功能跟不上需要,可引起抽痙或肺出血,造成突然死亡。其次,可運用中藥溫陽活血,用抗生素及抗凝劑治療。
21.斜頸
小兒斜頸是頭向一側偏斜的病癥,一般指先天性肌性斜頸,由一側胸鎖乳突肌攣縮造成,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胸鎖乳突肌的纖維化引起攣縮與變短。
小兒斜頸可在生后即存在,也可在生后第2~3周出現,癥狀為頭向病側偏斜,下頦轉向對側。觸診時可發現硬而無疼痛的梭形腫物,與胸鎖乳突肌的方向一致,在2~4周內逐漸增大,可達到成人拇指末節那么大,然后開始退縮,在2~6個月內逐漸消失。
發現小兒斜頸后,如不及時糾正,患側面部軟組織可隨體格生長而進一步變短,頸深筋膜攣縮變厚,斜角肌變短,頸動脈鞘與血管攣縮,最后顱骨發育不對稱,頸椎甚至上胸椎出現脊柱側彎畸形。
治療原則應在小兒斜頸確診之后即采取措施。早期可對腫脹部位作手法輕柔按摩,伸展攣縮的胸鎖乳突肌,每次伸展肌肉時間維持2~3秒。這種伸展動作每天4~6回,每回作10~20次。以上按摩應教給父母來完成。另外,喂奶時,睡眠的枕墊以及用玩具吸引病兒注意時,都應重視姿勢的糾正。
如采取上述治療措施后未見癥狀好轉或被誤診的1歲以上病兒,則需手術治療,切斷或部分切除攣縮的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
22.破傷風
新生兒破傷風俗稱鎖口風、臍風、七日風、四六風,是由破傷風桿菌侵入機體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多由接生時未嚴密消毒或臍部護理不當所引起。舊法接生的嬰兒患病率較高。其潛伏期一般4~14天,以4~6天為多見,俗稱“四六風”,最短僅24小時發病。潛伏期愈短,死亡率愈高。病情越重,則預后越差。
按臨床表現可分為三期:早期。小兒拒食、好哭、不安,哭聲低弱,有蹙眉、口角上提、口唇厥起等苦笑面容,下頜強直,不能張口或牙關緊閉,吸乳困難;痙攣期。一般為1~4周,陣發性抽搐,四肢、軀干均強直,頭后仰,腹肌緊張,軀干向后彎,兩下肢伸直,足后屈,形成角弓反張。有時喉肌、呼吸肌也出現痙攣,引起青紫窒息、呼吸停止和心力衰竭而死亡,此期容易合并肺炎,敗血癥等;恢復期。肌肉張力逐漸減輕,牙關緊閉、苦笑面容、四肢強直等癥狀均有減輕,發作時不再引起窒息,口能輕輕張開,不影響吸吮,發作次數逐漸減少,肌張力恢復需2~3個月。
本病多因使用未消毒的剪刀斷臍及污染的繩線結扎臍帶,破傷風桿菌從臍部侵入所致。故預防應做到:強調新法接生;若遇急產、臍帶未適當處理后,宜重新處理,可用無菌操作剪剪去一段,另行結扎。也可肌內注射青霉素及破傷風抗毒素1500單位預防。
23.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最常見的癥狀,臨床上以血清膽紅素≥205微摩爾/升(≥12毫克/分升)作為診斷高膽紅素血癥的標準。新生兒黃疸的發生與種族、地區、胎齡及喂養方式等有關,如東方人高于西方人,我國南方高于北方,早產兒多于足月兒,母乳喂養兒多于人工喂養兒。
成人血清膽紅素超過34微摩爾/升(2毫克/分升)時出現黃疸,而新生兒由于血管豐富,要超過85微摩爾/升(5毫克/分升)時才顯黃疸。新生兒出生時臍血膽紅素濃度在19~51微摩爾/升(1~3毫克/分升),出生后2~4天膽紅素明顯上升,以后逐漸下降。
新生兒黃疸常見的病因如下:
(1)生理性黃疸。大部分在出生后第3日出現,最早為第2日,遲者可第5日方出現。輕者黃疸呈淺黃色,局限于頸部,或波及軀干,鞏膜亦可黃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膚恢復正常。超過2周稱遷延性黃疸,并要考慮是否有母乳黃疸等其他原因。
生理性黃疸能自愈,多喂糖水可使黃疸加快消退,不必治療。重者應予光療,并進一步檢查,以除外病理性黃疸。
(2)新生兒溶血病。主要因母嬰間血型不合而產生同族血型免疫反應的一種遺傳性疾病。多見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兩者溶血癥狀基本相同,只是前者輕,病情進展較慢;后者重,病情進展快。
輕型者出生時與正常新生兒無異,1~2天后逐漸出現黃疸或貧血,程度日益加深或稍有嗜睡、拒食,往往誤診為生理性黃疸。重型者出現貧血、全身水腫、胸腹腔積液、肝脾腫大而死亡。此病必須住院治療。
(3)新生兒肝炎綜合征。包括乙肝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柯薩奇病毒和風疹病毒等引起的肝炎。主要表現為黃疸,往往因生理性黃疸持續不退或退而復現前來就診。體檢有肝、脾腫大。大便可能呈白色。多數在3~4月內黃疸緩慢消退。可并發低鈣性抽搐、干眼病、出血及腹瀉。實驗室檢查總膽紅素一般低于171微摩爾/升(10毫克/分升),結合膽紅素與未結合膽紅素均增高,以前者為主。谷丙轉氨酶升高或正常。新生兒肝炎綜合征診斷比較困難,尤其是病因診斷,需做多種病毒抗原、抗體檢查。本病預后較佳,60%~70%可自愈??刹捎弥形麽t結合方法進行保肝治療。
(4)膽管閉鎖。病因不明,有人認為肝內、肝外之膽管閉鎖均可由肝炎病毒引起。這些新生兒出生后無黃疸,胎糞色澤正常。在出生后1~2周內皮膚微黃,且逐漸加重,略帶棕綠色,肝臟增大,晚期脾臟增大伴有腹水。營養狀況大多良好,大便呈灰白色,血清總膽紅素往往超過171微摩爾/升(10毫克/分升)。
由于本病可發生膽汁性肝硬化,故診斷明確后應在2個月內進行手術,不主張用激素治療。肝外膽管閉鎖者3個月后肝臟開始硬化,6個月到2歲常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