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疾病與異常的預防
- 兒童醫療保健寶典:哺乳期疾病預防與醫療
- 馬飛主編
- 2167字
- 2021-05-31 09:35:57
2.身上長“痣”
有的孩子生下來就有許多黑色痣,是由于色素細胞異常而形成的大黑痣。一般呈黑褐色,表面上長有毛。治療的話要切除,并要用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來進行植皮。如果是長在臉上,一般都想做手術。到了青春期以后,在經常受到摩擦的地方上長的黑痣有的會惡化而變成癌。如果是在腰帶常接觸的腰部或者是領子經常摩擦的頸部、外陰部等處長有黑痣的話,為了預防惡變可勸其切除。萬一黑痣突然改變了顏色變得更黑了時,就有惡化的可能性。
紅痣,是由血管擴展產生的。從皮膚表面突出出來的好像草莓果表面那樣坑洼不平的海綿狀血管瘤,在新生兒出生時,幾乎注意不到。但過了一、兩個月就可以發現,并且逐漸變大而令人吃驚。其大小一般如紅小豆乃至櫻桃那么大,也有更大的。不管多大,在五、六個月之后顏色逐漸變淡,像枯萎了似地,在5~10歲左右消失。有的經X線照射一、兩次后漸漸變小。同樣是紅痣,有的卻不突出皮膚表面,而是一種呈葡萄酒色的單純性血管瘤,常長在臉上。它不能自然消失,治療只有切除。最近,由于化妝技術的進步,可不用手術而用化妝來掩蓋。
3.耳病
新生兒常見的耳病有外耳道炎、外耳道癤腫、中耳炎等。新生兒為什么易患這些耳病呢?這要從耳朵的結構談起。耳朵最外面的是外耳道,向里是中耳、內耳,外耳與中耳有一層鼓膜相隔,中耳腔內還有一個叫“耳咽管”的小管與嗓子相通。新生兒期的耳咽管短、粗,呈水平位,因此,當新生兒感冒、嗓子發炎時,會蔓延到中耳;有時新生兒吐奶、嗆奶時,奶水也容易經耳咽管進入中耳,可能引起化膿性中耳炎;由于新生兒多仰臥在床,淚水、吐的奶水很容易進入耳朵里,而引起外耳道炎、外耳道癤腫。
耳病早期都有劇烈的疼痛,因而孩子常常哭鬧不停,不吃不睡,家長又不知何因,除非看到耳道口有膿汁流出才會去醫院。新生兒耳病不可大意,特別是中耳炎,一定要及早發現,徹底治療,否則轉為慢性中耳炎,反復發作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聽力。
4.腦膜炎
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與敗血癥密切相關,多由于同類致病菌引起,也可以說是敗血癥的一個合并癥。由于新生兒血腦屏障功能不健全,在敗血癥血行感染的情況下,病菌很容易通過血腦屏障,發生化膿性腦膜炎。此病死亡率高,后遺癥多。
新生兒患化膿性腦膜炎,早期常出現哭聲改變、尖叫,易激怒,易驚,隨即哭聲變弱,甚至不哭轉為嗜睡、嘔吐(為噴射性嘔吐),頭后背發直,兩眼凝視或斜視,全身伴有抽搐等癥狀。有經驗的大夫一觸摸囟門,感覺飽滿,張力增高,就要考慮做腰椎穿刺,進行腦脊液檢查。此病預后較差,病死率高達50%左右,可并發腦積水、硬腦下積液、肢體癱瘓、智力障礙等癥。
6.肺炎
肺炎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病之一。早產兒更容易得此病。新生兒肺部感染可發生在產前、產時或產后。
新生兒肺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夏天略少,新生兒肺炎與大孩子肺炎在癥狀上不完全一樣,一般不咳嗽,肺部濕羅音不明顯,體溫可不升高。主要癥狀是口周邊發紫、呼吸困難、精神萎靡、少哭、不哭、拒乳、嗆奶、口吐泡沫。輕度的肺炎在門診可以治療,吃點抗生素或打幾針青霉素就好了。重癥肺炎必須住院治療。孩子在患病期間,一般食欲較差,吃得很少,可以靜脈點滴輸液來補充熱量。
預防新生兒肺炎要治療孕婦的感染性疾病;臨產時嚴密消毒避免接生時污染。孩子出院接回家后,應盡量謝絕客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一定避免進入小兒房內,產婦如患有呼吸道感染必須戴口罩接近孩子。
7.低血糖
低血糖在新生兒期較為常見。原因是新生兒出生后頭幾天內,能量的主要來源是糖,而在胎兒期肝內儲藏糖源較少,特別是出生低體重兒、早產兒、雙胎兒,生后如不提早進食很容易發生低血糖。另外,如患有顱內出血、窒息、缺氧、新生兒硬腫癥、嚴重感染敗血癥等疾病的患兒,以及母親患糖尿病或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所生的新生兒,都易發生低血糖。
低血糖可在嬰兒生后數小時至1周內出現。開始癥狀表現為手足震顫、陣發性發紺、嗜睡,對外界反應差,吸吮差,哭聲小,繼而面色蒼白、心動過速、驚厥、昏迷,若經靜脈注射葡萄糖后癥狀迅速消失,即可考慮本病。
對低血糖的患兒,輕癥可給予白糖水或葡萄糖水口服,重者可給予靜脈點滴葡萄糖注射液。
8.腹瀉
新生兒腹瀉也是一種常見癥狀之一。表現為大便稀薄,水分多,呈蛋花樣或綠色稀便。嚴重者為水樣便,糞質很少。同時排便次數增多,每日5~6次,甚至多達10余次。
腹瀉的原因很多:病毒或細菌感染,喂奶量或乳汁含糖量過多,受涼,對牛奶過敏或腸道缺乏消化、吸收乳精的酶。腸道外感染,如上感、腦膜炎、肺炎、中耳炎、肝炎和腎盂腎炎也可伴有腹瀉。新生兒腹瀉后果非常嚴重,病兒很容易發生類休克狀況,產生嚴重脫水、代謝性酸中毒,其中新生兒流行性腹瀉常常因為其癥狀重,病程長,并在兒群中形成流行,則被認為是最嚴重的一種新生兒腹瀉。這種腹瀉多由致病的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輪狀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因輪狀病毒多發生在秋季,所以也叫做新生兒秋季腹瀉。
在腹瀉急性期,一般不能耐受乳汁,需禁食6~12小時,給補充高濃度葡萄糖、電解質溶液。禁食時間不宜太長,以免影響新生兒營養,好轉后可逐漸喂以母乳。新生兒體液占體重比例高,當腹瀉嚴重時,容易發生脫水、酸中毒,所以必須要注意補充熱能、水和電解質,迅速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同時要選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療。
年輕的父母一定要把住病從口入關,注意飲食衛生,加強對孩子的護理和營養,使寶寶能健康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