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預防接種注射

預防注射是避免小兒患傳染病的最好方法。新生兒可以打哪種預防針是由母體給他對哪些疾病的抗體和他對哪些疾病易感染而決定的。對北京市嬰兒來說,新生兒應注射卡介苗和乙型肝炎疫苗,以避免結核病和乙型肝炎對他的威脅。如果在產院未能接種這兩種疫苗,可于出生后三個月內到各區、縣防疫站(結核病防治所)補種卡介苗,出生后一個月內請所住地區的保健科補種乙肝疫苗。

1.卡介苗

卡介苗是一種經過人工培養的無毒牛型結核桿菌懸液制成的減毒活疫苗,它不引起發病,而有免疫原作用,接種后可以代替結核桿菌的初次感染而獲得特異性的免疫,產生特殊的抗體,因此可以用來預防結核病。我國從30年代即開始生產卡介苗,但應用局限,解放后才逐步在全國廣泛應用。供皮內注射的卡介苗分液體和凍干兩種劑型。液體卡介苗效期短,不穩定,現很少應用,目前國內主要應用的是凍干卡介苗。

卡介苗自問世以來,已應用60余年,國內外大量的觀察資料證實其免疫效果是肯定的,可以預防結核病。由于胎兒時期不能通過胎盤獲得免疫,新生兒出生后即是易感者,所以現行免疫程序規定,新生兒出生后24小時即應初種。城市兒童應于7周歲加強免疫1次,農村兒童于7、12周歲各加強免疫1次。

卡介苗的免疫效果可受疫苗效價、接種技術、當地非典型分枝桿菌感染情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世界衛生組織把卡介苗接種作為預防結核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來推廣應用,對降低結核病的發病率、患病率和病死率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乙肝疫苗

衛生部制訂的《全國乙肝疫苗免疫接種實施方案》中明確了在全國推行新生兒和學齡前兒童乙肝疫苗接種工作,先城市、后農村,在貧困農村也要開展乙肝疫苗接種工作。

新生兒免疫接種程序:按“0、1、6月三針間隔接種法”接種。“0”指新生兒出生后24小時內注射第1針(對其他兒童或成人為第1針起始時間),“1”為間隔1個月打第2針;“6”為小兒滿6個月,即第1針后的6個月打第3針。

接種劑量則根據母親血清檢測結果而異。在老少邊窮地區,無化驗能力的,可每次注射乙肝疫苗10微克,共3針。

能篩查的地區,對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母親之新生兒第1針使用30微克,第2、3針用10微克。對表面抗原及e抗原雙陽性母親的新生兒,可用高效價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每毫升含200~400μ)注射1針(在出生24小時內),第2~4周后按0、1、6間隔,每次注射乙肝疫苗30微克。注射部位為上臂三角肌下緣,肌肉注射,注射前將藥搖勻。

乙型肝炎免疫

乙型肝炎病毒存在患者的各種體液中,嬰兒通過分娩期的“垂直傳播”途徑傳播。為阻斷這一重要的傳播途徑,對“乙肝”孕婦所生的孩子應做如下處理:

1)出生后即刻吸凈咽入消化道的羊水、血液和粘液,并即刻洗澡,清除皮膚所污染的羊水、血液。

2)出生后24小時內肌肉注射乙肝疫苗20~30微克。

3)出生后3個月、6個月各注射乙肝疫苗20微克。以上為主動免疫法,使孩子體內產生抗體。

4)如母血e抗原陽性,則可加被動免疫,即生后即刻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毫升,出生后3個月、6個月分別注射HBIG0.5毫升。

5)乙肝免疫球蛋白與乙肝疫苗的聯合方法。

出生后即刻及第3個月各肌肉注射HBIG0.5毫升;生后4~7天內、第1個月、第3個月各肌肉注射乙肝疫苗20微克。

北京市已對所有新生兒,不論其母親乙肝抗原陽性與否,均實行乙肝疫苗的主動免疫。

6)母乳喂養問題。國內外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母子間傳播主要發生在分娩期,產后如果母子密切接觸,即使不以母乳喂養,同樣可以傳播乙肝病毒,因此母乳喂養與嬰兒的感染率關系不大。如果母體已產生抗體,或新生兒已經免疫,則可以母乳喂養。最理想的是,凡乙肝抗原陽性母親的新生兒出生后進行主動與被動兩種免疫,則可進行母乳喂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阁县| 迁安市| 大丰市| 抚宁县| 永川市| 安塞县| 离岛区| 伊金霍洛旗| 宁陕县| 吉木萨尔县| 金昌市| 集安市| 乌拉特前旗| 苍南县| 乌兰浩特市| 子洲县| 易门县| 永福县| 唐河县| 丰镇市| 开封县| 长岛县| 民权县| 和龙市| 固镇县| 绥江县| 西乌珠穆沁旗| 游戏| 田东县| 侯马市| 乡城县| 观塘区| 黎川县| 新晃| 达拉特旗| 饶平县| 根河市| 兰溪市| 瑞丽市| 屏边| 大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