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更大的傷亡,清軍指揮官下令停止強攻,決定采取圍困的戰術來對付敵人。他們派大軍駐扎在雅克薩周圍,在雅克薩城外修了堡壘,挖了壕溝,切斷了雅城與外界的聯系。由于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系,得不到武器與糧草的補給,困守在雅克薩城內的俄軍處境越來越艱難。儲備的水與糧草嚴重不足,饑餓時時刻刻威脅著全軍的生存。許多傷員忍不住干渴和饑餓的折磨,大批地死去。到了這一年年底,城中的俄軍只剩下一百五十多人,而且不少人得了敗血癥,能站崗放哨不過四五十人。指揮官拜頓向上級報告說:“目前,我和哥薩克們生活在惡臭的橫尸當中,……即使現在允許安葬,也已無人籌劃此事。”而到1687年初,拜頓手下只剩下六十六個患著馬腺疫、敗血癥的士兵了。清軍的圍困戰取得了重大的效果。
然而,就在清軍圍困戰即將取得全勝的時候,沙俄政府派出信使乞解雅克薩之圍,并表示俄國愿意和談。于是清軍解除了對雅克薩的包圍,開始與俄國進行和平談判。1689年中俄雙方經過反復的討價還價,終于簽訂了中俄第一個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
圍困戰是在古今戰爭中經常采用的一種戰法。糧秣飲水,武器彈藥是任何一支軍隊生存的最起碼的物質保障。圍困戰就是用軍事封鎖的辦法,切斷對方的后勤供應線和與外界的聯系,破壞對方生存的物質條件,使對方陷入沒有糧食、沒有飲水,彈藥得不到補充,傷員得不到治療的絕地,極大地削弱其戰斗力,以微小的代價換取最后勝利。
【原文】
用兵作戰原則的變化莫測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
【簡評】
用兵作戰的原則在于變幻莫測。其精要為:使用各種謀略及偽詐之術,使彼不知我,就我所范,爾后出奇勝之。“兵不厭詐”,古今皆然。歷史證明,軍爭不是簡單地靠兵力數量,其中謀略與技巧往往是軍爭決勝條件。
“兵以詐立”,概括了軍爭技術的主要內容。在軍爭中,將帥必須以“詭道”為指南,以奇正變化為術,立足于“詐”戰勝敵人。“以利動”乃是“兵以詐立”的深化。“詐”術制敵的行動是以對我方是否有利為原則的。有利于我方的,則行;不利于我方的,則止。“以利動”的方式為“分合為變”,即使根據敵情變化,分別采取分散兵力,集中兵力的方式隨機應變。
【戰例】
智勇雙全的英國中東總司令——韋維爾將軍
墨索里尼建立非洲帝國的美夢破滅了。盟國的勝利來之不易。這歸功于英聯邦各國軍隊和非洲人民的英勇斗爭,同時歸功于智勇雙全的英國中東總司令韋維爾將軍。在敵我兵力極為懸殊的條件下,他憑著自己的智慧,用偽裝和詭詐行動,扭轉了戰局,創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雖然后來他敗于狡黠的對手隆美爾,并因此被解除中東總司令職務,但是他所創造的那種“獨特的戰爭”,卻被英國將領們廣為效仿。韋維爾的事跡至今還在英國、非洲和全世界廣為傳頌。
1940年至1941年冬季,暴風雨和濃霧保護了英格蘭的城市。英國因此緩慢而穩步地恢復元氣。當他們的力量恢復過來的時候,遠在幾千英里之外的利比亞沙漠中,精明強干、足智多謀的英國人,在韋維爾將軍領導下,也取得了重大勝利。在遭到一連串失敗之后,這樣的勝利是鼓舞人心的。這一勝利也導致了倫敦監督處的誕生。這是英國第一個專門進行騙敵活動的國家機關。
獨眼的韋維爾出生在溫切斯特,體格強壯,是印度克萊夫式的人物。
丘吉爾領導英國軍民進行不列顛戰役之時,韋維爾成立對敵欺詐活動機構的計劃醞釀成熟。兵不厭詐,作戰時對敵人的欺詐活動是經常進行的。韋維爾總結了這種方法,同時指出,世界一切地方的一切行動,不管它們相距多么遙遠,不管看來它們是如何互不相關,但彼此都會相互影響。如果在一個戰場上對敵人進行欺騙活動并達到某一目的,那么,就要對其他戰場的類似活動加以控制。要這樣做,就有必要成立一個中央機構來監督、控制一切戰區的欺敵行動。
韋維爾把他的建議寫成《備忘錄》,送交英國總參謀部。韋維爾在《備忘錄》中說,“從人追捕人的時代以來,戰爭的一切計謀和策略,都是人在人身上用過的幾種簡單詭計的變種和發展。”他粗略地把這些詭計分為四類:偽情報或偽裝,以退為進,鼓勵判賣和削弱敵人的士氣。
“每一個司令官,應當經常考慮如何使對手誤入歧途,利用對手的恐懼且使他們心慌意亂。”他說,“一切欺騙的基本原則是把敵人的注意力引向你想要它注意的地方。高明的魔術師用的就是這些方法。”所有這一切“都是迫使敵人做些有利于我們行動的事。例如把他的后備隊調到錯誤的地方,或者不肯調到應該調去的地方,或者誘使敵人浪費精力”。
韋維爾《備忘錄》廣泛地談到期敵的方法,即特殊手段,包括可以用于轉移敵人注意力的視覺、聽覺,甚至嗅覺方面的計謀。《備忘錄》還討論了一個無比有效的策略——訊號欺騙。敵人能夠從無線電通訊、電臺的位置、不同環節所用的密碼類型和通訊量來推斷部隊實力的大小、性質和目的。有時,為了欺騙敵人,須使敵人從它所截獲的訊號、所得到的印象同敵人從其他欺騙來源得到的印象一致。
欺騙成功的另一基本因素是,“它必須看起來是可信的。除非透露給敵人的明顯意圖已經完全合情合理地包括在敵人的判斷之內,否則詐騙是達不到目的的”。《備忘錄》還強調了解敵人司令官的心理狀態的重要性,情報工作人員應該時刻大力追索這一級的情報。知道對方一個將軍非常容易激動,比知道他某年畢業于某參謀學院要有用得多。
《備忘錄》最后著重說,使詐騙成功的輔助手段是保密。將詐騙掩藏起來不讓敵人知道是絕對必要的。因為,倘若敵人看穿了虛構的事實,他就能夠推斷出真實情況。因此,知道詐騙計劃的人愈少愈好。
韋維爾將軍的意見和他所寫的《備忘錄》受到丘吉爾首相的高度重視,這和首相本人的想法完全一致。
韋維爾得到批準,把他的理論在北非戰場進行了試驗。試驗為日后實施戰略、戰術和使用詐騙技術提供了有價值的經驗。韋維爾率領的作戰部隊,面對著數十萬人的意大利法西斯部隊,比例是1:10。
對英國來說,控制地中海是重要的,它是大不列顛帝國的“生命線”。通往蘇伊士以東的自治領和波斯灣油田的最短航線,都要穿過地中海。墨索里尼在1940年7月10日向英國宣戰后,立即制定計劃,企圖從利比亞向東,從意屬東非向西北,從兩個方面大規模出擊,切斷這條生命線。墨索里尼深知,切斷這條生命線,就等于卡住了英國在非洲的咽喉。為了攫取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他在利比亞駐有完全處于戰備狀態的二十萬軍隊,在紅海國家駐有十多萬軍隊,加上阿比西尼亞,墨索里尼在非洲的總兵力約有四十多萬。同這支數目龐大的法西斯軍隊相對,韋維爾手下的軍隊僅有三萬六千人,計有一個不完整的坦克師,以及在中東、波斯灣和東非擔任衛戍任務的幾支小股部隊。這些部隊中,很多人沒有經過軍事訓練,或者是土著武裝,或者是行政人員,幾乎都沒有完成作戰準備,而且迅速得到增援的前景是渺茫的。英國本土在嚴陣以待,希特勒正對英倫三島進行狂轟濫炸,各條戰線都很吃緊。人們都指望韋維爾將軍用這支力量去守衛、確保和防衛英聯邦在下列地區:埃及、蘇丹、巴勒斯坦、約旦、塞浦路斯、法屬和英屬索馬里、伊拉克、亞丁、肯尼亞、烏干達、坦噶尼喀、敘利亞和黎巴嫩等。
對韋維爾說,墨索里尼不是英國人在近東的唯一威脅。韋維爾預料希特勒隨時有可能進軍巴爾干,以控制地中海北岸,甚至直接出兵非洲。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英國的處境就更加險惡了。當前只有一個因素對韋維爾是有利的,那就是,不論德國人或意大利人,都不知道英國在這地區的實力多大。為了虛張聲勢,欺騙敵人,英國曾經煞費苦心地大力渲染這個地區的巨大潛力。所以,墨索里尼和希特勒都認為這很可能是真的,這對當時和以后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然而,僅靠這些,還不足以對付墨索里尼咄咄逼人的威脅。韋維爾記起,在1917年加沙第三次戰役中,英國人曾用詭計摧毀了奧斯曼帝國。當時,韋維爾是埃得蒙·艾倫比爵士手下的一名軍官。現在,面對強大的敵人,為了取得戰斗的勝利,他不得不再次運用詭計,變得狡詐了。
面對墨索里尼即將開始的大規模進攻,倫敦統帥部在短期內還不能派出部隊前來支援,丘吉爾只派來了一個杰出的軍官參加了韋維爾的參謀部。他是達德利·蘭格爾·克拉克準將。他當時四十一歲,和平時期是個律師和關于布爾人和愛爾蘭人“叛亂戰術”的研究者。在敦刻爾克海上大撤退之后,克拉克應丘吉爾之請,曾負責起草過一項《備忘錄》,促成了突擊隊的建立。現在他要用他的機靈的頭腦和律師的技巧,幫助韋維爾用狡計欺騙意大利人了。
墨索里尼對英法宣戰后,即指令意大利參謀總部,從利比亞進攻英國軍隊,從而展開了他們的非洲戰役。魯道夫·格拉齊亞尼元帥的部隊,于1940年9月13日,沿著海岸的狹窄前線進入埃及。英國人退卻了,而且韋維爾似乎不大可能在英國海軍基地亞歷山大港以西的遠處阻止格拉齊亞尼前進。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韋維爾認為,硬拼是不行的,只能靠智力取勝。
在韋維爾總司令的授意下,克拉克準將具體領導各個小分隊的欺詐敵軍的工作。他們假造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用數百個橡皮做的巡邏坦克,它們能夠裝進板球袋里,然后取出,像氣球那樣打進氣去;“野炮”可裝進餅干盒內;“兩噸重”的載重卡車和發動機,放掉空氣后還沒有彈藥箱大。在一次初級戰術詐騙中,克拉克的工程兵修建了假公路和制造了坦克履帶痕跡。公路一直修到西迪巴拉尼以南靠近格拉齊亞尼的軍隊駐地。然后,他們領來成群的帶著駱駝和馬的阿拉伯人,后面拖著耙形裝置,掀起漫天云狀灰塵,從空中觀察像移動中的龐大的坦克縱隊。
為了探聽虛實,意大利的飛機飛來空中攝影。但高射炮使他們不能低飛,這樣就阻止了他們偵察出地面上到底是怎么回事。當照片沖洗出來之后,格拉齊亞尼發現,在他的右翼像是有強大的坦克和大炮群,而且比他自己的坦克和大炮還要多得多。這位墨索里尼的元帥還獲得情報說,來自倫敦、印度和澳大利亞的增援部隊正在途中。格拉齊亞尼害怕了,他擔心側翼受敵并被坦克部隊切斷。于是,他隨即命令他的部隊,沿著亞歷山大公路掘壕防守,停止進攻,靜觀局勢。
對此,墨索里尼大發脾氣,對前線指揮十分不滿。盡管這位法西斯領袖一再催促盡早發動進攻,但是格拉齊亞尼仍不敢輕舉妄動。從齊亞諾的日記里可以看到“領袖”與將帥之間的矛盾。
“1940年9月16日,在埃及前線,進展緩慢,墨索里尼焦急不安。他對前線司令行動遲緩感到惱怒,這樣可能使我們得不到戰利品。其實真正的戰斗還未開始,只是一些后衛戰而已。”
“1940年10月12日,領袖歸來。他對格拉齊亞尼非常生氣,因為這位元帥對領袖要他發動進攻的命令又一次答復得拖拖拉拉。領袖說要撤換他,并提名讓梅塞將軍和韋爾切利諾將軍接替他。”
“1940年10月16日,收到格拉齊亞尼元帥的報告副本。他說,在埃及重新開始進軍至少需兩個月。我立即將此件交給領袖。我可以想象得到他的憤怒心情。”
時間就是生命。韋維爾和克拉克持續采用這些戰術,推遲了墨索里尼軍隊的進攻,使英國軍隊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準備,并接受從英國來的增援部隊。韋維爾極其秘密地調動部隊,然后于1940年12月9日出擊。這次進攻是二次大戰中最大膽的戰役之一。盡管格拉齊亞尼的軍隊處于絕對優勢,結果全面退卻了,而韋維爾的軍隊前進六百五十英里進入了利比亞。到1941年2月7日,已俘獲十三萬戰俘、四百輛坦克和一千二百九十門大炮,雖然韋維爾從來沒有超過兩個師的“沙漠耗子”——這是沙漠中英國軍隊的代號。韋維爾的勝利如此巨大,而損失卻小得驚人。他手下只有五百人死亡,一千四百人受傷,五十五人失蹤或被認為當了戰俘。
同時,在意屬東非的英聯邦小部隊,僅以一百三十五人死亡、三百一十人受傷和五十二人失蹤的代價,在另一次大膽進攻中,俘獲了阿奧斯塔公爵軍隊的五萬名士兵。意大利的軍隊垮臺了,在韋維爾前后發動的兩次大戰役中,共殲滅敵軍二十多萬。墨索里尼建立非洲帝國的美夢也隨之破滅了。英國的這些勝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意大利軍隊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未能恢復元氣。
此后,由韋維爾開創的欺詐戰術,在非洲和地中海廣泛使用。后來丘吉爾首相把它命名為“特種戰爭”。它在打擊敵人、保護自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