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雞斷尾”比喻某人擔心讒言,決心自我隱晦,甘心做平庸無用的人。
此典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二年》。
春秋時期,周景王有一個長庶子,人們都稱他為王子朝。王子朝的師傅叫賓起,是周王朝的大夫。
王子朝和賓孟都深受周景王的寵愛,周景王和賓孟也都喜歡王子朝,想立他為太子。當時,很有權勢的劉獻公有一個庶子,名叫劉蚡。劉蚡侍奉周大夫單穆公,也擁有一定的政治勢力。劉蚡討厭賓孟的為人,打算殺掉他。同時,劉蚡也討厭王子朝的言辭,認為他說的話違背禮制,也想除掉他。有一次,賓孟來到郊外,看見一只大公雞自己弄斷自己的尾巴。賓孟詢問侍者公雞這樣做的原因,侍者回答道:“這只大公雞害怕充當祭祀用的犧牲品,所以自殘形體,以避其難。”那只大公雞是否真的“自斷其尾”?即使是真的,到底出于什么原因?應該說是一個謎。侍者的回答不過是信口開河而已,沒必要多想?而賓孟卻借題發揮,馬上回去報告周景王說:“公雞害怕被人所用,這一點和人不同。在祭祀時當作犧牲品,是供別人使用的,而被人所用是很難的,被自己使用卻沒有什么妨害。”賓孟的意思是,自己非常愿意為景王效力的,但是屢遭讒言和攻擊,實在太難做人了。還不如像公雞那樣“自斷其尾”,韜光隱晦,還可保全性命。周景王明白他的意思,沒有答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