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
【原文】
有子問于曾子曰:“問喪于夫子乎?”[1]曰:“聞之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聞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與子游聞之。”有子曰:“然。然則夫子有為言之也?”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見桓司馬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為桓司馬言之也。南宮敬叔反,必載寶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貸也!喪不如速貧之愈也。’喪之欲速貧,為敬叔言之也。”曾子以子游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2],四寸之棺,五寸之槨[3],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魯司寇,將之荊,蓋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貧也。”
【注釋】
[1]喪:喪失。這里指官職、祿位的喪失。
[2]制:制定法度、規則。
[3]槨(ɡuǒ)
【譯解】
有子問曾子道:“你向先生問過仕而失位的事情嗎?”曾子說:“聽說了:‘失位希望快些貧窮,死了希望快些腐爛。’”有子說:“這不是君子說的話。”曾子說:“我是從先生那里聽到的。”有子又說:“這不是君子說的話。”曾子說:“我和子游同聽的。”有子說:“我相信你的話。這樣說來,那么,先生是為了特殊情況而這樣說的。”曾子把這話告訴子游。子游說:“有子的話像先生的真是像得很啦!從前,先生住在宋國,看見桓司馬用石板給自己做外棺,做了三年還沒做成。先生就說:‘像這樣的浪費,死了倒不如快些腐爛還好些!’死了希望快些腐爛掉,這是為桓司馬說的。南宮敬叔失了官位,離開魯國,后來又回來了,每次一定要用車子裝著很多寶物去朝見魯君,企圖通過行賄來謀得復職。先生就說:‘像這樣的行賄,失掉官位以后不如快些貧窮還好些!’失位希望快些貧窮,這是為敬叔說的。”曾子把子游的話告訴有子。有子說:“果然是這樣!我本來說不是先生的話嘛。”曾子說:“你怎么知道?”有子說:“先生給中都的人制定禮法:內棺厚四寸,外棺厚五寸。根據這個就知道他是不希望死了快些腐爛掉的。從前,先生失掉了魯國司寇的官職,準備到楚國去,是叫子夏先去打聽情況,又派冉有再去了解。根據這種情形,我知道先生是急于謀求利祿,并不希望快些貧窮。”
【賞析】
本篇所記,為孔子弟子有子、曾子、子游如何理解孔子“喪欲速貧,死欲速朽”的話互相切磋的情況。孔子平時同學生談話或回答學生的問題時,由于時間、地點、對象和所針對的情況有所不同,對同一個命題往往有不同的回答,要確切了解他說話的本意,就不能不了解他說話的背景和所針對的問題。孔子贊有子:“有子之言似夫子。”主要是因為有子能不片面地、不孤立地去了解那兩句話的意思,而是把它與孔子的一貫思想言行聯系起來,從而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疑問。
本章的章法很別致:第一段寫有子的否定,但不完全說出否定的根據;第二段寫子游的解釋;最后一段有子才把否定的根據說出來。
本文雖沒有什么針鋒相對的爭論,但卻寫來文情跌宕,引人入勝。對人們的思想方法考慮問題有很強的啟示作用。無怪清林云銘評曰:“文之層折相生,澹宕旖旎,如秋水春山,移人性情。”吳楚材、吳調侯又曰:“前二段,子游解欲速朽、速貧之故,后二段,有子自言所以知其不欲速朽速貧之故,章法極整練,又極玲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