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德意入侵非洲
- 世界軍事百科:世界大較量
- 林之滿編著
- 8600字
- 2021-05-24 16:25:25
1.德意在非洲的侵略擴張
歐戰爆發前,英法共同制定了保衛非洲、地中海和近東的計劃。該計劃規定:在戰爭情況下,盟國必須控制地中海,并對駐利比亞和埃塞俄比亞的意軍實施突擊,保衛東、北非。法國敗降后,英國本土受到德軍直接威脅,東、北非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有利于軸心國的重大變化。由中東英軍總司令阿·珀·韋維爾將軍指揮的英軍部隊只好準備孤軍奮戰,而英軍駐東、北非部隊分別只有3.25萬人和6.6萬人,兵力相當薄弱。墨索里尼決定利用這一有利時機,以優勢兵力奪取埃及和英屬索馬里,控制蘇伊士運河和紅海,切斷英國的生命線,實現其建立地中海大帝國的美夢。為此,意大利集結了50余萬人的兵力。
1940年8月4日,意軍17個步兵營在裝甲兵和炮兵支援下,從早先占領的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入侵英屬索馬里。兩天后,意軍占領哈爾格薩等地,8月11日,開始向圖阿干英軍主陣地進攻。駐索馬里英軍只有1500人,被迫于8月15~17日從伯貝拉乘船撤往亞丁。8月20日,英屬索馬里全被意軍占領。在蘇丹(其地理位置屬于北非,作戰行動與東非相關)和肯尼亞,意軍先后攻占蘇丹的卡薩拉鎮和加拉巴特鎮、肯尼亞的莫亞累鎮。但是,英屬索馬里、蘇丹、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人民開展廣泛的游擊戰,迫使意軍在這一地區停止進攻。
英軍乘機將其在蘇丹和肯尼亞的兵力擴大到15萬人,同時也加強了埃及的防御力量。8月底,英軍“光輝”號航空母艦和1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在直布羅陀分艦隊支援下駛入亞歷山大港。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英軍兵分2路,于1941年1月在東非開始大規模反攻。1月19日,北路英軍由蘇丹東北部向厄立特里亞發起反攻,3月27日攻克通往厄立特里亞首都阿斯馬拉的門戶克倫。4月1日,英軍占領阿斯馬拉。4月8日,駐守馬薩瓦海軍基地的意軍投降,英軍俘虜意軍1.5萬人,擊沉意艦多艘。
南路英軍于1941年1月24日突入意屬索馬里,2月25日占領摩加迪沙,繼而北上埃塞俄比亞。3月25日,英軍占領哈勒爾。4月6日,奪取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5月18日,奧斯塔公爵率意軍主力在埃塞俄比亞北部安巴阿拉吉山投降。在埃塞俄比亞西北部,負隅頑抗的意軍余部于11月28日投降。意屬東非完全落入英軍之手。
意大利在北非的侵略擴張稍晚于東非。意軍在利比亞駐有2個集團軍——第10集團軍轄9個師部署在東部利埃邊境,準備向埃及進攻;第5集團軍部署在西部,掩護突尼斯方向。為加強北非的防御,英軍將一些英聯邦軍隊調往埃及,并將1/3來自敦刻爾克的坦克運到那里。在意軍發起進攻時,英軍駐北非的尼羅河集團軍轄2個師和2個旅,其中1個師在埃利邊境展開。
1940年9月13日,意軍第10集團軍以6個步兵師和8個裝甲營越過利埃邊界,向英軍發起進攻。英軍經短時間抵抗即全線撤退。當天,意軍占領塞盧姆,3天后攻占西迪拜拉尼。然而,意軍補給日益困難,被迫停止進攻。爾后,英軍繼續后撤到馬特魯港附近的預設陣地。于是,在兩軍之間形成了一個130公里寬的中間地帶。
意軍占領西迪拜拉尼后,開始把注意力轉到希臘戰場。10月28日,意軍入侵希臘,同時在非洲繼續作戰。英軍尼羅河集團軍利用這一時機調整部署,并補充2個師,準備將意軍逐出埃及。12月9日,英軍以1個裝甲師和1個步兵師向意軍第10集團軍發起有限目標的反擊。英軍出其不意地通過意軍間隙地,向意軍后方實施攻擊。意軍指揮失靈,大批意軍不戰而降。
12月11日,英軍收復西迪拜拉尼。12月17日,進占塞盧姆。意軍倉皇撤離埃及,向利比亞退卻。英軍乘勝追擊,于1941年1月5日占領利比亞要塞拜爾迪耶,1月22日進占圖卜魯克。2月6日,英軍占領意大利在東利比亞的最后一個重要據點班加西。2月10日,英軍進抵阿蓋拉、馬拉達以東一線,占領了昔蘭尼加全境。此時,丘吉爾決定向巴爾干轉移兵力,利用意軍在希臘的失敗,在巴爾干半島建立軍事基地。于是,北非英軍一部被調到希臘,而在北非停止進攻。英軍在2個月內向西推進800余公里,以較小的代價取得重大戰果。
意軍在北非的潰敗,使希特勒深感不安。對希特勒來說,非洲是一個棘手的次要戰區,過早在那里采取行動,將干擾和影響他的整個戰略部署。但是,意大利在非洲的慘敗,迫使德國不得不分散兵力卷入非洲戰事。1941年2月3日,他同三軍總司令磋商時決定:選派一支裝甲部隊開赴北非,空軍對昔蘭尼加和馬耳他島的英軍實施轟炸,加強與英國海軍作戰,破壞英國的海上運輸。2月5日,希特勒致函墨索里尼,通報了德國的上述決定,并要求意大利的殲擊機歸德軍統轄,德意在北非的快速部隊由德軍統一指揮。墨索里尼馬上接受了德國的條件,把格拉齊亞尼元帥召回國內,以伊塔洛·加里博爾迪將軍接任北非意軍總司令,并決定把2個新編意大利師派往北非。
2月11日,德軍第5輕裝甲師一部作為首批赴非部隊抵達利比亞。翌日,埃爾溫·隆美爾中將飛抵的黎波里,并在那里會見了意軍總司令加里博爾迪將軍。18日,德軍把派往利比亞的部隊正式命名為“德國非洲軍”,隆美爾任軍長。為加強這支非洲軍,希特勒加強給第5輕裝甲師l個坦克團,并決定再組建第15裝甲師開赴北非。
在此期間,英軍部分兵力已調往希臘戰場。北非英軍總司令韋維爾將軍雖已獲悉德軍出兵非洲,但未引起足夠重視。他錯誤地認為,德軍要把2個師的兵力和裝備調到的黎波里,至少需要2個月的時間。因此,在春天不會有什么危險,德意聯軍也不會在炎熱的夏季發動進攻。
然而,隆美爾不顧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弗蘭茨·哈爾德大將的告誡和北非意軍總司令加里博爾迪將軍的提醒,于3月24日指揮德意聯軍向英軍發起試探性進攻,將英軍趕到阿蓋拉。在沒有得到上級任何人同意的情況下,隨后又于3月31日向英軍發起進攻。遇到英軍頑強抵抗后,隆美爾放棄正面進攻,改向英軍翼側實施迂回包圍。英軍不戰而撤至艾季達比耶。德意聯軍乘勝追擊,于4月2日攻占艾季達比耶。在隆美爾指揮下,德意聯軍兵分3路,向北和東北方向發展進攻。希特勒警告隆美爾不能冒險,但此時他的先頭部隊已經出發。
4月4日,德意聯軍先取班加西,進而于4月11日包圍圖卜魯格要塞。至4月中旬,德意聯軍進至利埃邊境,占領了圖卜魯格以外的昔蘭尼加全境。隆美爾指望得到增援后,再向埃及首都開羅發動進攻。但是,希特勒準備集中一切可供支配的兵力進犯蘇聯,不再向北非派兵。那里的戰線便在利埃邊界附近穩定下來。
4月30日,固守圖卜魯格據點的英軍粉碎了德意聯軍新的進攻。在利埃邊界,英軍于5月15日發起反攻,推進到塞盧姆和卡普措堡。后因德意聯軍加強抵抗,英軍于兩天后,撤回進攻出發陣地。6月15日,英軍經過周密準備再次發起反攻,企圖奪回哈爾法亞隘口和邊界工事,以便推進到圖卜魯格,解救被圍據點。英軍向哈爾法亞隘口東南實施迂回,經卡普措堡向北推進。不久,德軍第15裝甲師在第5輕裝甲師的支援下,終于阻止了英軍的反攻。
1941年秋,德軍主力陷入蘇德戰場,其非洲軍又面臨補給困難。丘吉爾認為,英軍應抓住戰機奪占整個利比亞,并促使北非法軍轉向英國方面;命令新任中東英軍總司令奧金萊克將軍大膽進攻,奪取北非的戰略主動權。1941年11月18日凌晨,英軍在空軍和地中海艦隊的支援下,發起“十字軍戰士”戰役,以粉碎其當面德意聯軍的10個師(約10萬人,裝備有坦克522輛、飛機340架),解除敵軍對圖卜魯格據點的包圍,解放昔蘭尼加。英軍主力從里多泰邁代萊奈和西迪奧馬爾地域向圖卜魯格以東的德意裝甲部隊實施鉗形突擊,一部兵力從杰格布卜地域向艾季達比耶方向實施輔助突擊,達成了戰術突然性。當晚,英軍突入利比亞縱深80公里。次日,占領圖卜魯格以南約16公里處的西迪雷澤格。20日,英軍完成對德意聯軍的包圍,雙方在西迪雷澤格地域展開激烈的坦克戰。21日,據守圖卜魯格的英軍在坦克支援下出擊,準備同西迪雷澤格的英軍會合。25日,隆美爾以強大兵力襲擊英軍后方,未能取得重大戰果。12月4日,隆美爾下令放棄對圖卜魯格長達242天的包圍。德意聯軍撤至加扎拉地域,企圖在這里阻止英軍西進。在英軍繼續打擊下,德意聯軍被迫撤到的黎波里塔尼亞。英軍推進到阿蓋拉后,停止追擊。經過2個月作戰,英軍向西推進近800公里,解除了圖卜魯格之圍,收復了昔蘭尼加,并以損失1.77萬人的代價殲滅德意聯軍3.3萬人,但未完成殲滅德意非洲裝甲集群的主要任務。
隆美爾在德意聯軍西撤的同時,就醞釀著反攻。由于他采取了大量欺騙措施,反攻準備進行得相當隱蔽。1942年1月21日,德意聯軍實施反攻,英軍一時措手不及,倉促后撤。1月28日,德意聯軍重占班加西。5月26日,隆美爾以10個師約13萬人、610輛坦克、600架飛機發起“泰西”戰役,企圖奪取埃及并突向近東。6月1日,德意聯軍攻占比爾哈凱姆,14日,將英軍第8集團軍所屬部隊逐出加扎拉阿。6月19日,德意聯軍集中兵力圍攻圖卜魯格,2天后攻克該市。德意聯軍繼續揮師東進,對潰退的英軍窮追不舍。6月26日,德意聯軍包圍埃及馬特魯港,28日英軍獻城投降。6月30日,德意聯軍逼近阿萊曼附近英軍陣地。7月1~3日,德意實施第一次阿萊曼戰役,對英軍防御陣地屢攻不克。此后,德意聯軍因后勤補給困難,油料缺乏,兵力有限,隆美爾被迫停止進攻,戰線相對穩定下來。
2.德意對巴爾干的侵略擴張
巴爾干半島位于歐洲東南部,西瀕亞得里亞海和伊奧尼亞海,東臨愛琴海、馬爾馬拉海和黑海,南達地中海,北以多瑙河及其支流薩瓦河與歐洲大陸其他部分相接。聯系歐亞兩洲的鐵路干線從西北方向穿過半島,其東部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是蘇聯及其他黑海沿岸國家出海的必由之路。因此,它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塞,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素為列強必爭之地,并有“歐洲火藥庫”之稱。
1939年4月7日,意大利悍然出兵侵占阿爾巴尼亞,此后,便利用阿爾巴尼亞為跳板,積極策劃對巴爾干的進一步侵略擴張。4月13日,墨索里尼公開宣稱:“誰掌握了波希米亞,誰就掌握了多瑙河盆地。誰掌握阿爾巴尼亞,誰就掌握了巴爾干各國。”
1940年,墨索里尼眼見希特勒在歐洲頻頻得手,而意大利在非洲與英國幾經較量卻無顯赫建樹,為提高自己“威望”,擺脫在與德交往中所處屈從地位,他一邊在非洲繼續與英軍交戰,一邊悄悄在阿爾巴尼亞集結軍隊,準備一舉侵占實力弱于英國的南斯拉夫或希臘,用“輝煌的勝利”擴大版圖。7月,墨索里尼命令意大利陸軍總司令部制定對南斯拉夫作戰的計劃,并令陸軍主力在意南邊界實施戰略部署。到9月下旬,已有37個師完成部署。
然而,希特勒1940年正全力進行西歐的戰爭和秘密進行大舉入侵蘇聯的準備,不希望在巴爾干地區爆發沖突。希特勒建議墨索里尼不要輕舉妄動。墨索里尼迫于意大利對德國的依賴,只好暫時服從。9月底,命令停止戰略展開。
10月,德軍事先沒有通報墨索里尼就開進了羅馬尼亞,而且在慶祝兵不血刃地占領羅馬尼亞時未邀請墨索里尼。這使墨索里尼大為惱火,他決定如法炮制,不預先通知希特勒即出兵占領希臘。
意軍計劃從3個方向入侵希臘:左翼由阿爾巴尼亞的科爾察向希臘的弗洛里納和塞薩洛尼基方向實施佯攻,以箝制希臘兵力;中路經維約薩河河谷對艾奧尼亞和梅措房實施向心突擊;右翼沿希臘比較平坦的海岸線實施進攻。主攻方向在中路。計劃規定,首先攻占希臘西北省份埃皮魯斯,爾后占領希臘全境。
1940年10月28日凌晨,意軍由阿爾巴尼亞越過邊界,侵入希臘領土。進攻的頭兩三天,意軍突擊集團只遇到希臘力量薄弱的掩護部隊的抵抗。盡管如此,意軍推進速度緩慢。在右翼沿海地區,頭兩天僅推進約10公里。在左翼,意軍2個師向弗洛里納方向實施的進攻幾乎未取得進展。在中路,希軍最多僅有1個多師的兵力,但巧妙地利用品都斯山脈地形進行頑強抵抗,并于11月2日遏制了意軍主力“愷撒”山地師的進攻。希軍總司令帕帕戈斯在得到加強后,遂于11月1日下令向意軍左翼發起防御戰以來的首次反突擊,迅速將其趕回阿爾巴尼亞境內的科爾察地區,三四天后又切斷了意軍由科爾察通往西北方向的主要道路。11月14日,希軍集結了12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3個步兵旅開始反擊,不久全線部隊投入反擊。在中路,希軍在得到加強后于11月5日放棄了便于敵發揮技術兵器優勢的谷地,通過敵陣地間隙向敵后滲透,重創意軍山地師。在沿海地區,意軍右翼進展較快,后因希軍在中路的勝利而擔心孤軍冒進被殲,遂很快后撤。11月7日,意軍被迫轉入防御。11月21日,希軍奪取莫羅瓦山和重要交通樞紐科爾察,意軍處境危急,意軍司令索杜下令實施總撤退。直到12月底,希軍的進攻才在阿爾巴尼亞境內停止,轉為陣地戰。
意大利侵略希臘的失敗,危及了希特勒征服巴爾干的總計劃,希特勒遂于12月制定了1941年春法西斯德軍入侵希臘的“馬里塔”行動。墨索里尼為挽回面子,決定搶在德國之前再次入侵希臘,命令“阿爾巴尼亞”集團軍群實施反攻,但1月和3月的2次攻勢均以失敗告終。
在意希戰爭中,英國根據1939年4月向希臘所作保證中規定的義務和自身對軸心國作戰的戰略需要,由雅典附近機場和品都斯地區翼側的機場出動少量空軍支援希軍作戰,并在塔蘭托和馬塔潘角給意大利海軍以重創,配合了希軍陸上作戰。1940年11月1日,應希臘政府的要求,英軍在克里特島登陸,占領該島改善了英國在地中海的態勢。
1940年11月,在德國的威脅利誘下,匈牙利、羅馬尼亞加入三國同盟。1941年3月l日,保加利亞加入三國同盟。3月2日,德軍以“反對英國擴大巴爾干戰爭的企圖和保護保加利亞利益”為借口,由羅馬尼亞渡過多瑙河,占領了保加利亞這一有利陣地,大大增強了德國在巴爾干的勢力。但是,南斯拉夫、土耳其等巴爾干大國立場尚不確定,希臘在意大利入侵其領土后進一步倒向英國,巴爾干的局勢更加復雜了。
1941年4月6日凌晨,德軍對南斯拉夫和希臘同時發起突然進攻。
4月14日,南斯拉夫國王彼得倉皇從科托爾乘飛機逃往英國。翌日,南斯拉夫軍隊經過12天的戰斗停止抵抗。4月17日,南斯拉夫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奪取克里特島,是德軍入侵巴爾干的最后一役。此役是希特勒在希臘戰事的后期根據德國空軍4月21日的建議臨時決定的。
克里特島位于地中海東部,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德軍占領該島,便可控制地中海,威脅英國在地中海區域和中東的陣地,保障羅馬尼亞油田不受克里特島英國空軍襲擊,并可將該島作為入侵中東各國的前進基地。對于英國來說,克里特島是防守英國在埃及的戰略基地和蘇伊士運河的前哨陣地。英國首相丘吉爾為確保英國在地中海、北非和中東的利益,決定堅守克里特島。
希特勒于4月25日下達了代號為“水星”的第289號作戰指令。德軍計劃規定,以空降部隊為主占領該島。
從4月底起,德軍即以大量空中力量對克里特島英軍機場進行突擊,在多日的襲擊之后,5月20日7時許,德軍西部集群以及中部集群傘兵一部,作為第一攻擊波分別在克島馬利姆和蘇達港地區揭開空降戰幕,中部集群其余部隊和東部集群作為第二攻擊波也于當日下午分別在雷西姆農和伊臘克林地區空降,成兩個梯隊傘降的德空降部隊遇到英希軍隊的頑強抵抗,行動十分困難,損失慘重。由于兵力分散,協調失當等原因,到日落時,3個預定要占領的機場一個也未占領,局勢十分危急。5月20日深夜,德空降獨立團在付出重大傷亡后取得決定性戰果,攻占了馬利姆機場附近的107高地,繼而占領了馬利姆機場。
21日下午,德軍以馬利姆機場為基地,開始源源不斷地空降第5山地步兵師。此后2天,該師全部運達克里特島。24日黃昏前,德軍占領克里特島西部地區,后來向東、南推進。29日,德軍西方集群與東方集群會合,雷西姆農、伊臘克林均被占領。
在德軍地面、空中火力猛烈攻擊下,英軍節節敗退,最終于5月28日深夜開始由南岸撤離克里特島。5月28日至6月1日,英軍撤出約1.6萬人,約6000人未及撤退,不久即向德軍投降。
德軍在此次戰役中基本達成了戰役目的,控制了愛琴海和東地中海的航線,攻克了英國一個重要據點,從而解除了英軍以此為基地對羅馬尼亞油田的威脅。
德意在巴爾干的暫時成功,使得東南歐和東地中海地區的戰略形勢有利于法西斯集團。德國在南翼為爾后對蘇作戰建立了前進基地,并取得在東地中海對英作戰的有利態勢。
3.英與德意的地中海爭奪戰
地中海位于歐、亞、非三洲之間,是世界上最大的陸間海。它西連大西洋,北接黑海,南通紅海及印度洋,自古是連接三大洲的重要航道和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墨索里尼企圖重溫羅馬帝國的舊夢,把地中海變成意大利湖,為奪占非洲和巴爾干創造條件。德國為實施“德意聯合海戰”計劃,穩定南翼,進軍非洲,也十分重視地中海。英國為保護其在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區的殖民地,守住直布羅陀及馬耳他等要地,保持與印度、緬甸、新加坡、香港等殖民地的聯系,把地中海視為自己的生命線。于是,同盟國與軸心國在地中海展開了激烈爭奪。
法國海軍本來與英國艦隊并肩作戰,共同對付德意。法國戰敗后,情況發生了驟然變化。如何處置法國艦隊,一時成為英德雙方斗爭的焦點。
英國非常擔心法國艦隊落入軸心國之手,形勢十分緊迫,能不能阻止法國艦隊落入德意之手,成了英國當務之急。
法國貝當政府屈服于希特勒的武力,而戴高樂將軍從法國逃到倫敦,在英國組織“自由法國”運動,組織法國流亡海外人士及法國殖民地人民起來抵抗德意法西斯。1940年8月8日,丘吉爾和戴高樂簽署關于“自由法國”志愿軍的協議,明確規定法國志愿軍的任務、編制、服役條例和物資供應。這為英國同“自由法國”的關系奠定了基礎。
英國與“自由法國”的M艦隊在非洲西部附近大西洋海域活動,對于戴高樂在西非法屬殖民地發展“自由法國”的力量,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并對英國在北非及地中海與德意進行的斗爭產生了積極影響。
在法國艦隊被解決后,地中海就剩下英國地中海艦隊與意大利海軍。
在英意地中海之戰開始之初,英國設在馬耳他島海空軍基地對意大利的往來船只構成很大的威脅,馬耳他島成為斗爭的焦點。1940年6月,意大利對馬耳他發動30多次襲擊,迫使英國潛艇撤離馬耳他,婦女兒童也撤離該島。英國地中海艦隊負責為撤運的船隊護航。地中海海上護航戰斗開始。7月9日,英國地中海艦隊與意大利海軍在卡拉布里亞海域遭遇,這是英意首次海上護航戰斗。英地中海艦隊司令坎寧安海軍中將率“鷹”號航空母艦(載飛機19架)、“厭戰”號、“馬來亞”號和“君主”號戰列艦、5艘巡洋艦、16艘驅逐艦,編為3個戰斗群參戰,意大利艦隊司令伊尼戈·坎皮奧尼海軍上將指揮意分艦隊迎戰。戰斗中,意旗艦“朱利奧·愷撒”號和1艘巡洋艦受傷,意艦撤出戰斗。英艦“海王星”號和“沃斯派克”號受輕傷。英艦停止追擊。此后,英意又多次進行海上護航戰斗。每次都是英艦隊略勝。
為了保持馬耳他島的穩定,英國海軍大臣亞歷山大爵士認為必須削弱意大利艦隊,以海軍航空兵攻擊塔蘭托港是最佳的選擇。11月11日下午,英艦載機拍攝的航空照片送到航空母艦“光輝”號。這些照片顯示了意艦在塔蘭托港內的具體位置。當時英航空母艦“鷹”號有故障不能參戰,5架“劍魚”式魚雷攻擊機轉到“光輝”號上。“光輝”號共載21架飛機,在巡洋艦4艘、驅逐艦4艘的護航下,駛抵伊奧尼亞海,距意大利海岸約170海里。天黑后,“光輝”號航空母艦的艦載機開始襲擊塔蘭托。在這次襲擊中,意大利共損失3艘戰列艦,而英國只損失2架艦載機。這次空襲打擊了意大利的主要海上力量,有利于英國人保衛馬耳他島,使英國在地中海地區的形勢大為好轉。
為了幫助意大利改善在地中海的態勢,1940年底至1941年初,希特勒派德空軍第10軍約500架飛機進駐意大利卡拉布里亞和西西里,其任務是“攻擊英國海軍力量,襲擊英國在地中海西部和地中海東部之間的交通線,”保衛軸心國至北非海上運輸線,阻止英國運輸船隊通過地中海,并空襲馬耳他島。
1941年1月10日,德軍40架“斯圖卡”式轟炸機從西西里島起飛投入戰斗,重創英“光輝”號航空母艦,英艦駛往馬耳他。這是德國飛機首次在地中海地區與英艦隊作戰。第二天,英國“格洛斯特”號和“南安普敦”號巡洋艦在返回埃及途中被敵機炸傷,其中“南安普敦”號受損嚴重,英艦被迫自行將其擊沉。
1月16日,德空軍80架俯沖轟炸機從西西里島起飛攻擊馬耳他,英“光輝”號航空母艦再次被擊傷,島上碼頭設施和建筑物遭破壞,居民被炸死100人。德軍損失飛機10架。由于德空軍參戰,地中海形勢發生逆轉,英國在地中海的交通線開始處于嚴峻時期。
1941年9~11月,德國21艘潛艇先后進入地中海作戰,英地中海艦隊處于不利地位。9月24日,英國一支由9艘運輸船組成的補給船隊由直布羅陀駛往馬耳他島,執行“戟”行動。26日,意大利空中偵察發現英船隊在巴利阿里群島,亞基諾海軍上將率意大利艦隊出海截擊,擊傷英國“納爾遜”號戰列艦,擊沉“帝國之星”號運輸船。11月13日,德國U-81號潛艇在直布羅陀以東25海里海域擊沉英國“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另1艘德國潛艇擊傷英國“馬來亞”號戰列艦。11月25日,德國U-331號潛艇在薩盧姆沿海襲擊英國艦隊,擊沉“巴勒姆”號戰列艦,英海軍陣亡868人。
1941年12月,德國空軍第2軍進駐意大利。12月19日,意大利“希雷”號潛艇夜間駛進亞歷山大港,炸沉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和“勇士”號戰列艦。同時,德國U—81號潛艇擊沉英國“馬來亞”號戰列艦。至此,英國地中海艦隊已無參戰的大型軍艦了。軸心國在地中海海運情況有很大好轉,大型運輸船隊能安全駛抵的黎波里。
在此期間,英國海軍為爭奪地中海海上交通線也做了很大努力,但未能挽回不利局面。英國與意德爭奪海上交通線的斗爭,主要是在馬耳他島和克里特島附近進行的。這場斗爭與北非、希臘等陸上戰場的斗爭有極為密切的關系。在1942年6月底以前,英國海空軍受到重大損失,處于不利地位,克里特島被奪占,馬耳他島也岌岌可危,使英軍海上運輸補給受到嚴重影響,而德意對非洲的海上補給卻比較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