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英國奮起抵抗
- 世界軍事百科:世界大較量
- 林之滿編著
- 14040字
- 2021-05-24 16:25:25
1.丘吉爾組閣
由于張伯倫政府錯誤的綏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英國處于尷尬難堪、岌岌可危的境地,英國民眾對這一點認識逐漸清晰起來,這種認識的直接影響便是對張伯倫這位“愛好和平”的老人的失望。與此同時,丘吉爾的聲望不斷上升,這是因為他身為海軍大臣而顯示出來的魄力和斗爭精神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緣故。
在英國下院舉行的一次對政府的信任投票中,張伯倫由以前250多票一下子降到81票。投票結果表明,眾多議員對政府不滿,他們不擁護張伯倫繼續(xù)擔任首相。5月9日,英國還就是否贊成張伯倫繼續(xù)任首相舉行了一次民意測驗,結果只有22%的人表示贊成,58%的人表示不贊成,10%的人沒有表態(tài)。在喪失議會的支持后,張伯倫感到他和他的政府已難以為繼,不得不被迫辭職。
5月10日凌晨,德國對西線的進攻開始了。鑒于大敵當前,情勢危急。張伯倫接受了成立一個真正的聯(lián)合政府的建議,于下午6點左右向國王遞交了辭呈。
1940年5月10日18時30分,即張伯倫提出辭職半小時后,丘吉爾被召到王宮授權組閣。對此,包括保守黨、工黨和自由黨在內的3個主要政黨領袖都贊成他任首相,并同意參加戰(zhàn)時內閣。
在丘吉爾出任英國首相的當天晚上10時左右,他的戰(zhàn)時內閣就組建完畢,并把名單呈交給國王。11日,第一批大臣名單得到了國王的同意,在征得工黨全國執(zhí)行委員會議的贊同后,不久便公布于眾。戰(zhàn)時內閣由5名成員組成:丘吉爾任首相兼第一財政大臣、國防大臣和下院領袖,張伯倫任樞密院院長,克萊門特·艾德禮任副首相兼掌璽大臣,愛德華·伍德·哈利法克斯任外交大臣,阿瑟·格林伍德任不管部大臣。此外,艾伯特·維克托·亞歷山大任海軍大臣,安東尼·艾登任陸軍大臣,阿奇博德·辛克萊任空軍大臣。三軍大臣不屬于戰(zhàn)時內閣成員,但辛克萊可以自由黨領袖資格出席戰(zhàn)時內閣會議,討論重大問題。
5月11日,新的戰(zhàn)時內閣公布后,丘吉爾立即下達指示,要求內閣成員和各位大臣在1個月內不要搬遷住所,他本人也將暫時住在海軍部大樓里,地圖室和樓下的幾個好房間被騰作新內閣的臨時總部。這項措施在戰(zhàn)爭的緊要關頭避免了一些麻煩。
隨后,丘吉爾又任命了其他一些大臣。赫伯特·莫里森任軍需大臣,約翰·西蒙任大法官,勞埃德任殖民地事務大臣,歐內斯特·貝文任勞工大臣,金斯利·伍德任財政大臣,安德魯·鄧肯任商務大臣,比弗布魯克任飛機制造大臣,休·道爾頓任經濟大臣。
為了在戰(zhàn)時便于處理事務,丘吉爾組建的5人戰(zhàn)時內閣是小型內閣,5位閣員都是主要政黨的領袖,由他們集中掌握英國的軍政大權,能得到議會所有政黨的支持和廣大人民的擁護。
2.英國抵抗總動員
面對德軍入侵威脅,英國進行了總動員,做了大量的抵抗準備。
要拯救英國,只有同美國結盟,爭得美國的援助,除此別無出路。5月15日,丘吉爾致電羅斯福,要求借用40~50艘舊的驅逐艦和數(shù)百架最新式飛機。5月18日,丘吉爾再次致電羅斯福,強調“英國不久就要遭到荷蘭所遭到的那種攻擊……如果美國的援助要發(fā)揮作用的話,就必須從速發(fā)揮”。羅斯福認為,“合眾國眼前最有效的防御就是大不列顛成功地保衛(wèi)它自己”。美國也很需要英國繼續(xù)與法西斯戰(zhàn)斗。6月間,美國援助英國50萬支步槍、55萬支沖鋒槍、2.2萬挺機槍、895門野戰(zhàn)炮。9月3日,英美兩國達成協(xié)議,英國將紐芬蘭、百慕大、巴哈馬群島、牙買加、安提瓜、圣盧西亞、特立尼達和英屬圭亞那等8個空軍基地租借給美國,租期99年,美國則給英國50艘舊驅逐艦,以加強大西洋的反潛活動。9月6日,首批8艘移交給英國。
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后,英國雖保存了一定實力,但裝備大量丟棄,空軍受到削弱,海軍也遭到一定損失。英國戰(zhàn)時內閣采取緊急措施,以對付德國的入侵。英國還組織機動部隊,準備打擊入侵者。1940年5~8月,國民自衛(wèi)軍已有100萬人,準備發(fā)展到150萬人。為抗擊德軍登陸,在英國南部和東南海岸修建油池,準備在德軍艦船駛近海岸時進行“火攻”。6~8月,英國計劃生產飛機903架,(實際生產1418架)。6月6日,第一批8個營的兵力從印度啟程,7月25日趕到英國加強防務。此外,從澳大利亞抽調的部隊也已啟程,準備參加抗登陸作戰(zhàn)。
6月25日,英國本土部隊總司令艾恩賽德將軍制定了防御計劃,主要包括:(1)在沿海敵軍可能進犯的海灘修筑“覆蓋式”戰(zhàn)壕;(2)建立一條穿過英國東部中心的反坦克障礙,由國民自衛(wèi)軍防守;(3)后備部隊部署在反坦克障礙后面,以便組織反擊。
6月28日,丘吉爾要求參謀長委員會組織堅固的防御,封鎖可能遭受襲擊的海灘,對東海岸的港口采取安全措施,在需要設防的海岸部署守備部隊,如敵人占領某個港口,需采取堅決措施進行反擊。從受威脅程度看,英國南部為“采取最高戒備措施的地區(qū)?!?940年夏,英國本土共有機場和油庫324處,雷達站51個。海軍在一些水域布設水雷,在便于登陸的海灘設置障礙,陸軍則構筑堅固的防線,挖掘反坦克壕,建筑混凝土掩體。英國還實行“公民之戰(zhàn)”,到1941年2月,共建有250萬個家庭防空洞,在倫敦,80%的人可以進入防空洞。
8月初,劃定3道防線阻擊德軍入侵,“敵人的港口”為防御敵人入侵的第一道防線,用空中偵察和潛艇監(jiān)視獲取情報,用一切兵力襲擊敵船只;嚴密的海上巡邏作為第二道防線,截擊入侵部隊;敵人登陸地點是第三道防線,組織??哲姴粩喾磽簟W詈笫菣C動部隊對登陸敵人進行反擊。
9月間,英軍在南部海岸線部署了16個精銳師,包括3個裝甲旅,擁有240輛中型坦克、108輛重型坦克、514輛輕型坦克、498門反坦克炮。9月7日,英本土總司令部根據(jù)參謀長委員會下達的待命指示,對東岸和南岸指揮部以及倫敦地區(qū)的所有部隊發(fā)布代號為“克倫威爾”密令,指出德軍的登陸行動已迫在眉睫。9月8日,英軍參謀長委員會要求本土總司令規(guī)定一個特定的中等程度戒備的信號,以便遇到情況時能按等級加強戰(zhàn)備。9月11日,丘吉爾在下院指出:“下星期前后,是我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可以與西班牙無敵艦隊逼近英吉利海峽的那些日子”相提并論。9月11日、14日、18日、21日,英國空軍對集結在比利時、法國各港口的德軍艦船實施攻擊,共炸沉德國渡船5艘、輪船9艘、駁船84艘和拖船l艘。
盡管英國采取了以上措施,加強了防務,但形勢仍很嚴峻。丘吉爾在1942年回顧這段歷史時說:“1940年,入侵的軍隊大約只要有15萬精兵,就能使我們十室九空,生靈涂炭。”
3.德國對英國開戰(zhàn)
1940年4~6月,德軍橫掃北歐和西歐,迫使英軍撤出歐洲大陸。從此,德國控制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等六國,與英國隔海相望。英國面臨德軍直接入侵的嚴重威脅。
但是,英國政府并沒有屈服。法國投降后,英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強本國的防御能力。1940年6月24日,丘吉爾致電加拿大首相麥肯齊·金,表示不與希特勒進行任何和平談判。6月底,丘吉爾拒絕了羅馬教皇和瑞典國王關于德英和解的建議。對于希特勒7月19日的“和平呼吁”,英國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于7月22日,通過廣播斷然予以拒絕。
德國的“和平呼吁”遭到英國拒絕后,希特勒轉而準備訴諸武力。但有英吉利海峽相隔,對英作戰(zhàn)將不同于以往。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元帥認為,德國海軍實力有限,加之缺乏足夠的時間和物質基礎,在英國登陸作戰(zhàn)將十分艱難。早在1940年5月21日,德軍剛進至英吉利海峽一側,他就與希特勒探討過“將來在英國登陸的可能性”。他指出:攻英成功的絕對條件在于取得制空權,如果下令入侵英國,須有詳細的計劃,絕不可草率從事。
6月30日,德國國防軍指揮局局長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少將在繼續(xù)對英作戰(zhàn)備忘錄中指出:只有“需要對軍事經濟已陷于癱瘓、幾乎無力進行空戰(zhàn)的英國進行致命打擊”時,才能對英國實施登陸。同時他強調,“盡管如此,仍應為登陸作好十分周密的準備”。在具體實施時需采取3個步驟:加強德國空軍和海軍對英國船舶、倉庫、工廠和皇家空軍的打擊;對居民區(qū)進行恐怖轟炸;登陸占領英國。其中,對英國空軍的作戰(zhàn)應占最優(yōu)先的地位。希特勒同意約德爾的分析。
7月2日,德軍統(tǒng)帥部發(fā)出關于繼續(xù)對英作戰(zhàn)的第一道指令。該指令著重指出,如能取得空中優(yōu)勢并具備其他必要條件,德軍可能在英國登陸,準備工作須立即開始。
7月11日,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元帥又向希特勒進言,德國可使用潛艇封鎖英國,使用空軍襲擊英國海軍護航隊,并對英國主要城市進行猛烈轟炸,迫使英國求和,但不贊成登陸作戰(zhàn)。他建議希特勒把登陸“當作迫使英國乞求和平的最后一著棋”,而且要等德國空軍消滅了英國空軍,并把所有英國海軍趕出海峽地區(qū)才能實施登陸。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正式下達《關于對英國實施登陸作戰(zhàn)的準備》的第16號指令,其行動代號為“海獅”。指令說:“鑒于英國不顧自己軍事上的絕望處境,仍然毫無準備妥協(xié)的表示,我已決定準備對英國實施登陸作戰(zhàn),如有必要,即付諸實施。這一作戰(zhàn)行動的目的是,消除英國本土作為繼續(xù)對德作戰(zhàn)的基地,如有必要,就全部占領之?!?
盡管希特勒下達了關于準備在英國登陸的第16號指令,但他對能否順利登陸沒有把握。7月31日,希特勒在與三軍首腦會談時,就入侵的時機、海潮、天氣和能見度以及船只的集中等問題進行了協(xié)商。在入侵時機問題上,一種觀點認為,在1940年實施登陸是可能的,但無法在9月15日前準備好。雷德爾認為,登陸的最佳時間應在5月或6月,因此,登陸將推到1941年。但是,希特勒認為推遲登陸,將給英國留下喘息時間,使英軍恢復元氣,因此堅持在1940年實施登陸。不過,希特勒答應如果德國空軍不能徹底摧毀英國的海空軍的話,登陸行動可以推遲到1941年5月。
參加空襲英國的德國空軍部隊共有3個航空隊。第2航空隊司令為阿爾貝特·凱塞林元帥,司令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附近,負責突擊英國東南部包括倫敦在內的廣大地區(qū);第3航空隊司令為胡戈·施佩勒元帥,司令部設在巴黎市郊,負責突擊英國西南部地區(qū);第5航空隊司令為漢斯—于爾根·施通普夫大將,司令部設在挪威,負責突擊英國的東北部。3個航空隊總計有3021架飛機。
德軍進攻法國時,丘吉爾已料到一旦法國戰(zhàn)敗,德國將進攻英國,并且將首先對英實施空襲。為此,他在法國之戰(zhàn)正酣、亟待英國空軍支持時,堅持在英國本土保留一部分戰(zhàn)斗機部隊,以便抗擊德軍對英倫三島的空中進攻,并在空軍部之下成立了以戰(zhàn)斗機航空兵為主體的防空指揮部,由戰(zhàn)斗機航空兵司令道丁任總指揮,統(tǒng)一指揮戰(zhàn)斗機部隊、高射炮兵、雷達分隊、預警和觀察分隊。
英軍參加抗擊德軍空中進攻的主力是戰(zhàn)斗機航空兵,共有4個航空隊。第10航空隊司令為瑟·昆廷·布蘭德空軍少將,下轄4個中隊,有戰(zhàn)斗機48架,負責英國的西南地區(qū);第11航空隊司令為K.R.帕克空軍少將,下轄22個中隊,有戰(zhàn)斗機228架,負責英國的東南地區(qū);第12航空隊司令為利—馬洛里空軍少將,下轄14個中隊,有戰(zhàn)斗機168架,負責第10和11航空隊以北的中部地區(qū);第13航空隊司令為R.E.索爾空軍少將,下轄14個中隊,有戰(zhàn)斗機168架,負責英國的北部地區(qū)。英國戰(zhàn)斗機航空兵共有54個戰(zhàn)斗機中隊,648架戰(zhàn)斗機。
從7月10日開始,德國空軍對英國實施零散空襲,其主要襲擊目標是英國在英吉利海峽的商船隊和多佛爾到普利茅斯之間的港口,并誘使英國空軍出擊。英國艦船和港口受損頗重,但只以少量戰(zhàn)斗機迎擊德軍,使德軍未能達到目的。至8月12日,德軍損失飛機286架,英機損失150架。
為了給最后征服英國創(chuàng)造條件,8月1日希特勒發(fā)布對英國進行空中和海上戰(zhàn)爭的第17號指令。指令要求“德國航空兵部隊應以其所有的力量盡快打垮英國空軍。攻擊的目標,首先是敵航空兵部隊及其地面設施和后勤設施,其次是敵航空軍備工業(yè),包括生產高射兵器的工業(yè)。在取得暫時或局部的空中優(yōu)勢之后,應繼續(xù)對敵之港口特別是對生產資料儲備實施空中打擊?!?
空中打擊從8月13日正式開始了,英國的戰(zhàn)斗機場、補給設施、雷達警報站,以及飛機制造廠均是德軍空襲的主要目標。
德軍在第一天作戰(zhàn)中共出動轟炸機485架次、戰(zhàn)斗機約1000架次,轟炸了英國9個機場,德軍損失飛機34架。英軍戰(zhàn)斗機航空兵白天共出動700架次,夜間僅出動27架次,損失13架飛機和7名飛行員。德軍所要攻擊的目標是英軍戰(zhàn)斗機機場,但由于情報不準確,德軍在第一天攻擊的機場中沒有一個是戰(zhàn)斗機機場。
8月15日,德軍對英軍戰(zhàn)斗機部隊發(fā)動了全面的大規(guī)??罩羞M攻,掀起了開戰(zhàn)以來的第一個空襲高潮。德軍24小時內共出動飛機1786架次,這一天的作戰(zhàn),首先由德軍第2航空隊發(fā)起。11時30分,第2航空隊的40多架俯沖轟炸機在鄧杰內斯角附近遭到英軍戰(zhàn)斗機攔截后,立即轉彎并成功地突擊了利姆機場和霍金奇機場。
8月16日,德國空軍的主要目標是西莫靈機場和唐莫爾機場,以及英軍戰(zhàn)斗機部隊所屬的戈斯波特、索倫特海峽畔利村、布里茲諾頓、哈韋爾和范堡羅等機場。唐莫爾機場的很多建筑物和14架飛機在地面被炸毀或炸傷,水電供應暫被切斷。這一天,德軍出動飛機1720架次,損失45架飛機;英軍損失21架戰(zhàn)斗機,另有46架飛機在地面被炸毀。
8月18日,德國空軍又對肯利、克羅伊頓、比津山、西莫靈等機場進行了一系列大規(guī)??找u。德軍損失71架飛機,英國戰(zhàn)斗機部隊損失27架。此后直到24日早晨,因天氣不好,德軍暫時中止空襲。
8月19日,德軍決定改變作戰(zhàn)方針,將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集中力量打擊英國戰(zhàn)斗機部隊的主力——第11航空隊所在的英國東南地區(qū)的空軍基地。戈林命令,英國的戰(zhàn)斗機部隊作為今后晝間大規(guī)模攻擊的主要目標,要用足夠的轟炸機去誘騙擔負防空任務的英軍戰(zhàn)斗機中隊;第2、第3航空隊要盡最大可能削弱英國戰(zhàn)斗機部隊。
8月24日,德國對英空襲重新開始。英軍發(fā)現(xiàn)德軍突擊編隊中的戰(zhàn)斗機比以前多了,轟炸機少了,而且德軍的戰(zhàn)斗機始終靠近轟炸機,不像以前那樣飛得過高或離得太遠。相反,擔負護航的德軍戰(zhàn)斗機飛行員感到,英軍的飛行員不愿與他們交戰(zhàn),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對付德軍的轟炸機上。于是,德軍便使用小股戰(zhàn)斗機編成密集隊形一批接一批地出動,使其在雷達屏幕上看起來像轟炸機,以此誘騙英國戰(zhàn)斗機升空作戰(zhàn)。待英軍戰(zhàn)斗機與德軍戰(zhàn)斗機打得彈盡油絕、不得不回到地面加油充彈時,德軍轟炸機才猛撲英軍機場,轟炸停在機場上的英軍飛機。
8月25~26日,德軍照例在上午使用小編隊進行廣泛的、無目的的襲擾性轟炸,盡管這些作戰(zhàn)沒有給英軍造成什么破壞,但疲憊了英軍戰(zhàn)斗機部隊。下午,德軍使用大規(guī)模突擊力量進行突擊。兩天之中,德軍損失飛機61架;英軍損失42架,雖然損失不如德軍大,但已遠遠超過英國戰(zhàn)斗機部隊所能承受的程度。
30和31日,德軍增大攻擊強度,晝間出動1300~1400架次,空襲英軍第11航空隊的比津山、盧頓、代特林、德伯旦和東教堂等機場;夜間仍然出動200余架飛機繼續(xù)空襲利物浦—伯肯黑德等城市。從8月28日至31日,德國空軍共出動飛機5141架次,晝夜不停地對英國的機場、雷達站和城市進行轟炸。
從8月24日~9月6日,德軍在對英軍戰(zhàn)斗機部隊的重點進攻中,共出動13724架次,平均每天出動近千架次。英軍共出動戰(zhàn)斗機1萬多架次,平均每天出動近800架次。在激烈的作戰(zhàn)中,德軍共損失飛機380架,英軍損失286架。經過12天的緊張轟炸,英國戰(zhàn)斗機部隊受到很大損失,到9月6日,英國空軍的飛機已入不敷出,后備飛機儲備不足200架,幾乎難以支撐。
9月7月下午17時,德軍第2航空隊組織1020架飛機向倫敦進發(fā),其中包括372架轟炸機和648架護航戰(zhàn)斗機。英國空軍第11航空隊的指揮官以為,德軍的空襲機群還會像以往那樣撲向他們的機場、雷達站和指揮機構,所以仍將已經起飛的23個戰(zhàn)斗機中隊集結在泰晤士河以北,以抗擊德軍對其戰(zhàn)斗機部隊的空襲。因此,通向倫敦的空中之路基本上是暢通無阻的。德軍的突擊編隊只受到很小的干擾,300多架轟炸機中有247架突入倫敦市區(qū),共投高爆炸彈335噸、燃燒彈440噸。倫敦市區(qū)受到很大損失,300多平民被炸死,1300多人受重傷。在這次轟炸中,英軍先后有21個中隊與德機交戰(zhàn)。德軍損失41架飛機;英軍損失28架戰(zhàn)斗機,另有16架遭到嚴重損壞。
德國空軍拋下英國的戰(zhàn)斗機部隊將進攻矛頭轉向英國城市,給疲憊不堪的英軍戰(zhàn)斗機部隊以喘息之機。
9月9日下午,德軍第2航空隊又對倫敦發(fā)動了第二次大規(guī)模的晝間轟炸。這一次,英國空軍第11航空隊早有準備,有9個中隊進入預定空域;第10航空隊和第12航空隊也緊密配合。英軍第11航空隊司令帕克把他的中隊部署在前沿以迎擊兩個德軍突擊編隊。第一支突擊編隊被攔截,并被迫把炸彈投在坎特伯雷。第二支突擊編隊在英軍戰(zhàn)斗機的猛烈攻擊下被迫逃往倫敦郊外,并在郊外上空展開交戰(zhàn)。德軍轟炸機將炸彈胡亂丟在郊區(qū)。英軍的戰(zhàn)斗機對德軍突擊編隊的攔截非常成功,致使多數(shù)德機在到達倫敦之前就被擊落,只有不到半數(shù)的轟炸機沖過防線。這些沖過防線的德機在英軍戰(zhàn)斗機的不斷追擊下,也難于實施準確的瞄準轟炸,沒有給倫敦造成什么損失。這一天德國空軍損失28架飛機,英國損失19架飛機和14名飛行員。德軍的戰(zhàn)果令人失望,使希特勒不得不把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推遲到9月24日。
9月15日,德軍第2航空隊出動400架戰(zhàn)斗機和近100架轟炸機轟炸倫敦。英軍組織了17個中隊攔截,其中11個來自第11航空隊,5個來自第12航空隊,1個來自第10航空隊。當?shù)聶C剛穿過英吉利海峽,便有一大群英軍戰(zhàn)斗機壓頂而來。2個“噴火”式戰(zhàn)斗機中隊領頭攻擊,另外還有3個中隊參加坎特伯雷上空的戰(zhàn)斗。接著,英軍第12航空隊的5個中隊也參加作戰(zhàn)?!皣娀稹笔綉?zhàn)斗機與德國戰(zhàn)斗機交戰(zhàn),而“颶風”式飛機則專門搜索轟炸機。在英軍“颶風”式戰(zhàn)斗機追擊下,德軍轟炸機只得鉆入云層躲避,或把炸彈胡亂一丟便倉皇逃竄。
下午15時,德軍發(fā)動了當天的第二次攻擊。這一次,德軍沒有像往常那樣利用佯攻去誘騙英軍戰(zhàn)斗機離開預定空域。當?shù)萝姷谝慌w機到達英吉利海峽上空時,英軍第11航空隊已命令12個中隊進入預定空域。德機穿過英國海岸進入英國本土后,第11航空隊又增派了7.5個中隊,第12航空隊也增派了5個中隊,第10航空隊也從西邊派來1個中隊。這時英軍共有25.5個中隊在空中迎擊德軍3支突擊編隊。德軍第一支突擊編隊首先與2個“噴火”式戰(zhàn)斗機中隊交戰(zhàn)。第二支突擊編隊則陷入一大批“颶風”式戰(zhàn)斗機的重圍,它們被迫突圍,并一邊撤退一邊投炸彈。第三支突擊編隊向倫敦徑直闖去,也被英軍戰(zhàn)斗機團團圍住,一部分轟炸機抽身撤出戰(zhàn)斗逃去,留下來的那些德軍轟炸機及其掩護的戰(zhàn)斗機則與英軍戰(zhàn)斗機從倫敦市中心一直打到倫敦西部郊外。接著,英軍第11航空隊的10個中隊和第12航空隊的5個中隊參加了空戰(zhàn)。這一連串的戰(zhàn)斗,使這一天的空戰(zhàn)達到頂峰。德機被英機擊毀56架,被高射炮擊落4架。英機損失26架。9月15日,被定為“不列顛之戰(zhàn)日”。
由于德軍改變了轟炸目標,英國的防空力量,特別是戰(zhàn)斗機部隊得到了喘息的機會,迅速恢復了戰(zhàn)斗力,而德軍損失很大。1941年1月,希特勒下令:除少數(shù)長期措施外,所有入侵英國本土的準備工作全部停止。事實上放棄了從海上進攻英國本土的“海獅”計劃。
為了掩蓋德軍進攻蘇聯(lián)的企圖,德軍對英國城市的轟炸一直持續(xù)到1941年5月。1941年5月16日夜間,德軍象征性地轟炸了伯明翰,最終結束了對英國長達9個月的戰(zhàn)略轟炸。不列顛之戰(zhàn)就此結束。不利顛之戰(zhàn)粉碎了希特勒登陸英國的夢想,奪取了不列顛之戰(zhàn)的勝利。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以來,反納粹德國聯(lián)盟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
4.英國轟炸德國
1940年5月10日,德軍閃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次日,以丘吉爾為首的英國戰(zhàn)時內閣決定,英國空軍轟炸機部隊對德國實施戰(zhàn)略轟炸。然而此時,英國空軍大部分轟炸機部隊都被牽制在西歐戰(zhàn)場,支援地面部隊作戰(zhàn),戰(zhàn)時內閣在是否立即對德實施空中進攻尚猶豫不決。5月15日,局勢惡化,英國戰(zhàn)時內閣決定,英軍轟炸機部隊突擊德國萊茵河以東地區(qū)。當天夜間,英軍轟炸機部隊出動99架轟炸機轟炸了德國魯爾地區(qū)的合成石油工廠和鐵路樞紐,拉開了對德國戰(zhàn)略轟炸的帷幕,盟軍對德國的戰(zhàn)略轟炸作戰(zhàn)正式開始。
對德戰(zhàn)略轟炸開始后,英軍對轟炸目標沒有形成統(tǒng)一而明確的認識。
1939年1月,英軍曾制定了13個以德國為作戰(zhàn)對象的空中作戰(zhàn)計劃。英國空軍在戰(zhàn)爭準備過程中,把突擊德國經濟目標的計劃列為作戰(zhàn)重點。歐戰(zhàn)爆發(fā)后,英國空軍的作戰(zhàn)計劃只剩下兩個——打擊德國交通運輸系統(tǒng)的WA4C和打擊德國石油工業(yè)系統(tǒng)的WA6。1940年5月,英國空軍參謀部給轟炸航空兵的命令中指出,轟炸石油系統(tǒng)的目標是擊敗德國的重要方法。如果在空中突擊行動中能將德國的石油儲備削減30~50萬噸的話,那么到1940年8月,戰(zhàn)場形勢就可能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因此,在對德國戰(zhàn)略轟炸作戰(zhàn)開始后,英軍轟炸機部隊擬通過對德國的石油生產目標實施夜間精確轟炸,達到既定的戰(zhàn)略目的。英國空軍參謀部確定了17個德國石油工業(yè)目標,并把其中的9個作為重點突擊目標。這9個重要的石油工業(yè)城市生產的石油,占當時德國石油產品產量的83%以上。
英軍對德國戰(zhàn)略轟炸作戰(zhàn)計劃,是建立在英國空軍擁有對德空中優(yōu)勢的基礎之上的。但是,英軍轟炸機在遂行戰(zhàn)略轟炸中,因德軍戰(zhàn)斗機的有效截擊和地面防空火力的頑強抗擊而不斷遭受損失,英軍不斷調整對德國的戰(zhàn)略轟炸作戰(zhàn)方針,改變作戰(zhàn)計劃。1940年5月,英軍對德戰(zhàn)略轟炸全面展開后,為減少轟炸機的損失,轟炸作戰(zhàn)由晝間轟炸轉入夜間轟炸。
在對德國的經濟目標進行夜間精確轟炸時,由于當時機載領航設備較為簡陋,對點狀目標的突擊主要靠目視搜索,光學瞄準轟炸,加上夜間能見度低,很難找到預定突擊目標,即使找到突擊目標,依靠目視光學瞄準系統(tǒng)攻擊命中率也非常低。1940年6月,英國空軍參謀部指示轟炸機部隊,如果無法準確發(fā)現(xiàn)德國石油工廠,就突擊德國其他的軍事工業(yè)目標,特別是對突擊飛機航程以內的德國飛機工廠集中的地區(qū)進行突擊,即重點轟炸漢堡、不萊梅、魯爾和法蘭克福等地區(qū)。英軍規(guī)定,德國的石油工廠是首選目標,飛機工廠和鐵路樞紐是備份目標。如果兩者都找不到,那么可以突擊任何發(fā)光的目標或可以識別的目標。1940年底,英軍轟炸機對德國的兩個工廠分別進行夜間精確轟炸,分別出動轟炸機162架、134架次,投彈262噸,其中高爆炸彈103噸。英軍轟炸機部隊的照像偵察部隊空中照像結果表明,這兩個工廠均未遭到嚴重破壞,工廠的生產影響不大。
在實戰(zhàn)中,英軍轟炸機部隊頻繁地轟炸了德國或德占區(qū)的鐵路樞紐。一段時間里,英軍將鐵路樞紐作為夜間轟炸的主要突擊目標,以期通過破壞德國的交通命脈干擾和破壞德國戰(zhàn)時經濟的正常秩序。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轟炸作戰(zhàn),效果并不明顯。
德國對英實施大規(guī)??找u后,英軍對德戰(zhàn)略轟炸作戰(zhàn)方針由重點打擊德國的經濟目標,轉變?yōu)橹攸c打擊飛機工業(yè),削弱德國空軍的作戰(zhàn)能力,從而奪取空中優(yōu)勢。1940年6月20日,英國空軍參謀部針對德國對英國本土大規(guī)模入侵的威脅,明確指示轟炸航空兵的“主要攻勢應集中于特定目標”。根據(jù)這一指示,英軍轟炸機部隊轉而突擊了德國西部的鋁廠、飛機組裝廠、飛機儲存地。為阻止德軍對英國實施登陸作戰(zhàn),1940年7月,英軍轟炸機部隊受命突擊了德國的基爾、漢堡、不萊梅以及荷蘭的鹿特丹等德國重要的造船廠和海軍基地。
實戰(zhàn)結果表明,英軍轟炸機的瞄準誤差為1000碼,即使在夜間能見度好的情況下,瞄準誤差最小也在600碼以上。根據(jù)計算,如果瞄準誤差為300碼,命中率為30.8%,如果瞄準誤差為600碼,命中率為13.6%,如果瞄準誤差為1000碼,則命中率只有5.96%。在這種瞄準誤差的情況下,以當時英軍的轟炸機數(shù)量,要想通過精確轟炸達到預定作戰(zhàn)目的是不可能的。因為根據(jù)目標計算,英軍一線轟炸機兵力必須保持在4000架左右,才能達到預定目標,而當時英軍轟炸航空兵一線兵力只有500架左右。因此,從1940年12月起,英軍轟炸機部隊的作戰(zhàn)行動逐步由夜間精確轟炸轉變?yōu)橐归g面積轟炸,轟炸方法的轉變最終又引起轟炸目標的改變。
1941年5月19日,已經卸任的英國空軍參謀長特倫查德致函丘吉爾首相,堅決主張對德國城市實施面積轟炸,瓦解其抵抗意志。他在信中指出:戰(zhàn)爭經驗表明,德國非常擔心對手對其城市進行士氣轟炸,因此英國空軍就應該對德國的城市進行反復的轟炸。如果英國空軍對海上的艦船進行突擊的話,99%的炸彈都會投在水中;如果對敵占區(qū)的目標進行轟炸,99%的炸彈會炸死昔日共同戰(zhàn)斗的盟友;如果轟炸德國的城市,那么99%的炸彈會對瓦解德國的士氣做出直接的貢獻。盡管特倫查德早在30年代初期就已離開英國空軍參謀長的職位,但他一直同英國空軍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對英國空軍作戰(zhàn)方針的決策依然能產生重要的影響。特倫查德的建議加速了英國空軍對德國戰(zhàn)略轟炸作戰(zhàn)方針的轉變。
1942年3~6月,英軍轟炸機部隊對德國魯爾區(qū)的埃森、科隆、杜伊斯堡和杜塞爾多夫等城市進行了夜間轟炸。為了擴大對德國城市的破壞程度,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瓦解德國民心士氣,英軍轟炸航空兵司令哈里斯認為,集中兵力進行一次大規(guī)模、高強度突擊比分散突擊效果要好。1942年5月18日,哈里斯向空軍參謀長波特爾明確提出,在一次夜間行動中出動千架轟炸機對一個德國城市進行集中轟炸的設想。這一大膽的設想立即得到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支持與批準。波特爾授權哈里斯盡早做出計劃與安排。
哈里斯等人經過多次商量,最后把攻擊目標定在了德國魯爾工業(yè)區(qū)內重要的工業(yè)城市科隆。
1942年5月30日夜間,在哈里斯的直接指揮下,英國空軍出動1046架轟炸機,其中4發(fā)重轟炸機292架,雙發(fā)轟炸機754架。當這些飛機在英國起飛時,天氣并不理想,但當進入歐洲大陸后天氣逐漸好轉,科隆上空只有少量薄云,能見度很好,對英軍夜間作戰(zhàn)來說非常理想。
這千余架轟炸機順利地找到目標并投下了燃燒彈,使科隆市區(qū)燃起大火。后續(xù)梯隊在很遠的地方就看到了大火,它們徑直向目標撲來。德軍高炮很快就對來襲的英軍轟炸機開始射擊,密集炮火平均每7~8分鐘擊落1架英軍轟炸機,1分多鐘擊傷l架。英軍轟炸機在90分鐘內,共投彈1455噸,其中高爆炸彈540噸,燃燒彈915噸。最后撤出目標上空的英軍機組人員,在返航150英里后仍能看到科隆大火??坡∈袃扔?.4平方公里的市區(qū)遭到破壞,市中心一半以上街區(qū)被完全摧毀,英軍這次轟炸造成科隆市486人死亡、5000余人受傷,14萬余人無家可歸,并使科隆市與其它城市中斷聯(lián)絡達9天之久。在這次行動中,英軍轟炸機部隊被擊落4發(fā)重轟炸機6架、雙發(fā)轟炸機34架,另被擊傷116架。
6月1日夜間,英軍轟炸航空兵的956架轟炸機組成突擊編隊,再次實施“千機轟炸”,轟炸了德國魯爾區(qū)的另一個重要工業(yè)城市——埃森。在這以后,哈里斯又成功地對德國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不萊梅實行了第三次“千機轟炸”。
但是后來兩次的“千機轟炸”并沒有持續(xù)多長時間,最大的原因在于兵力有限。1942年,每月可用的轟炸機還不足500架,其中重型轟炸機更少。另外,英國轟炸機采用光學瞄準器目視瞄準,夜間作戰(zhàn)時必須借助月光。再加上德國采取了嚴密的防空措施,轟炸機部隊的作戰(zhàn)效果受到嚴重影響,所以未能達到阻止德國經濟向戰(zhàn)時經濟轉變和瓦解德國民心士氣、摧毀其抵抗意志的目的。
5.英德海軍激戰(zhàn)大西洋
1938年下半年,德國海軍總司令埃里希、雷德爾大將根據(jù)希特勒的旨意,指示所屬人員,研究在海上對英國作戰(zhàn)的可能性。1938年底~1939年初,他先后向希特勒提出兩個海軍建設方案:一個是將重點放在潛艇和裝甲艦上,以便同英國的航運作斗爭;另一個是建設一支規(guī)模不大,但卻具有巨大突擊力量、能夠同英國海軍和航運作斗爭的艦隊。結果,希特勒宣稱在1946年前不需要海軍來達到自己的統(tǒng)治目的,所以采用了第二個方案。很顯然,德國針對英國依賴海上運輸?shù)娜觞c,要在戰(zhàn)爭一開始就破壞其航運。
1939年4月,希特勒宣布廢除海軍協(xié)定后,雷德爾又重新建議建立一支裝有內燃機的遠洋艦隊,以便在對英國海軍作戰(zhàn)時,能使德國從所處的極為不利的地理位置取得最大的戰(zhàn)果。雷德爾的指導思想是要迫使英國海軍艦隊分散兵力,以便集中優(yōu)勢兵力予以各個擊破。
德國海軍最后擬訂的作戰(zhàn)計劃是:在英國沿海使用艦隊驅逐艦、潛艇和飛機布設水雷;在距英國較遠的海區(qū)使用潛艇和偽裝成商船的輔助巡洋艦破壞英國航運;戰(zhàn)列艦、巡洋艦和輔助巡洋艦在大西洋上實施單艦作戰(zhàn)或編隊作戰(zhàn)。德國企圖以此迫使英國商船組成護航運輸隊,并用作戰(zhàn)艦艇護航,以便德國可使用強大的戰(zhàn)斗艦隊攻擊英國護航運輸隊及其警戒艦只。
1939年8月19日,德國開始在通往英國西部的航道和英國東北沿岸附近部署潛艇。8月21日,戰(zhàn)列巡洋艦“海軍上將施佩伯爵”號調往南大西洋,部署在南美洲東部沿海。8月24日,又調戰(zhàn)列巡洋艦“德意志”號駛往北大西洋。8月31日,希特勒發(fā)布第1號作戰(zhàn)指令,明確指出德國海軍所擔負的任務是:“重點對英國進行經濟戰(zhàn)”,并規(guī)定“必須防止敵人進入波羅的海。為達此目的,是否以水雷封鎖波羅的海通道,由海軍總司令決定”。為了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開戰(zhàn)后不久,以雷德爾為首的德國海軍指揮部深知實施戰(zhàn)爭的力量薄弱,轉而贊同潛艇艦隊司令鄧尼茨的主張,將潛艇作為反封鎖的最佳兵力,并確定海軍建設的重點是建造潛艇。
英軍方面也制定了相應的作戰(zhàn)計劃:一旦歐戰(zhàn)爆發(fā),英國海軍必須保護和鞏固其在大西洋上的海上交通線,封鎖德國艦隊,切斷德國同國外的海上聯(lián)系。英國判斷,德國派到大西洋的主要兵力是潛艇和少量戰(zhàn)列艦。因此,英國海軍的總任務是除了保護自己的海上交通線,不讓敵人水面艦艇從北海侵入外,主要是防御德國潛艇的攻擊。其防潛方法是:先在英國海區(qū)內進行搜索,為通過危險區(qū)的運輸船導航,然后再組織護航運輸隊。
歐戰(zhàn)爆發(fā)后,大西洋海戰(zhàn)的帷幕隨之拉開。英國宣布對德實施海上封鎖不久,在赫布里底群島以西200海里處巡弋的德國U-30號潛艇就于1939年9月3日傍晚發(fā)現(xiàn)從英國利物浦駛往加拿大蒙特利爾的英國客輪“雅典娜”號,19時40分許,U-30號潛艇未經警告便向英國客輪發(fā)射3發(fā)魚雷,其中1發(fā)擊中要害。9月4日11時,“雅典娜”號沉沒,船上1417名乘客和船員中有112人死亡。這一事件,標志著大西洋海戰(zhàn)的正式爆發(fā)。
大西洋海戰(zhàn)爆發(fā)后,德國海軍在大西洋海區(qū)逐次投入兵力,破壞英國海上交通線。潛艇和飛機主要在北海和北大西洋海區(qū)活動,大型水面艦艇在南美洲與非洲之間的南大西洋海區(qū)攻擊英國運輸船。由于力量不足,無法同英國海軍正面抗衡,所以,德國海軍采取分散使用兵力的辦法,在廣闊的大西洋海區(qū)對英國的海上交通線實施機動性破襲戰(zhàn)。
在大西洋海戰(zhàn)開始時,潛艇是德國海軍破壞英交通線的主要兵力。最初平均每天僅有13艘潛艇出航。由于數(shù)量較少和受停泊條件的限制,單艇作戰(zhàn)范圍主要集中在北海及北大西洋東部直布羅陀和赫布里底群島之間海區(qū),攻擊重點指向盟國大西洋海運線匯合處英吉利海峽和比斯開灣以西海峽。多以單艇在接近英國基地、港口的航道上和近岸航線的交通要道上進行伏擊。
但是,希特勒為避免過分刺激英法,下令德國海軍只襲擊武裝的或由軍艦護送的商船,活動范圍局限于大西洋東部海域,不觸犯大西洋西部美國所宣布的泛美安全區(qū)。直到9月26日和11月中旬,德國海軍才分別取消對英法的此種限制,廣泛地開始潛艇戰(zhàn)。
英國加強近海反潛措施后,德軍潛艇便在廣闊海區(qū)游獵。截至1939年底,共擊毀盟國船只221艘,約75萬噸,其中擊沉潛艇114艘,約42萬噸,占51.7%。1940年1~3月,德國海軍潛艇作戰(zhàn)沒有新的進展。4月9日,德軍在挪威登陸,海軍便把潛艇基地擴大到斯塔萬格、特隆赫姆。6月22日法國投降后,德國潛艇進駐法國布雷斯特、圣納澤爾、洛里昂、拉帕利斯和波爾多等港口。
由于潛艇進入大西洋的距離縮短,在海上活動的數(shù)量增多,加上指揮的便利,德國潛艇自1940年7月逐漸轉到北海峽(愛爾蘭北部和蘇格蘭北部之間的海區(qū))和大西洋中部進行艇群作戰(zhàn),頻繁出擊英國運輸隊。1940年7~10月,被稱為德國海軍潛艇作戰(zhàn)的“黃金時代”。1941年初,英國海軍接收了美國支援的50艘驅逐艦,護航兵力有所增加,在3月上中旬10天內,先后在冰島與赫布里底群島海區(qū)擊沉德軍5艘潛艇,包括3艘王牌潛艇。從此,德國海軍潛艇向西撤離,開始在橫越北大西洋航線上進行搜索作戰(zhàn)。
1941年上半年,德國在大西洋活動的潛艇平均每天增至25艘,意大利潛艇也開始參加作戰(zhàn),致使盟國和中立國商船損失的總噸位數(shù)持續(xù)上升。1941年4月,美國把泛美安全區(qū)從西經60°向東延伸至西經26°,并于9月由美國海軍提供護航,這樣便使德國潛艇受到限制。1941年6月22日,德軍入侵蘇聯(lián),德國潛艇隨后開始攻擊同盟國駛往蘇聯(lián)北方港口的護航運輸隊。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發(fā)生后,德國海軍潛艇又開始在北美洲和中美洲沿海進行單艇作戰(zhàn)。
從1939年9月~1941年12月,德國潛艇共擊沉盟國艦船410萬噸,占這期間盟國艦船損失總數(shù)760萬噸的54%,德國也損失潛艇43艘。
針對戰(zhàn)爭初期德國海軍的攻勢,英國海軍投入各種兵力實施反封鎖作戰(zhàn)。
英國海軍進行封鎖作戰(zhàn)的主要兵力是大型水面艦艇。歐戰(zhàn)前夕,英國海軍部隊已裝備聲納,足以對付潛艇的威脅。英國海軍為了防止德國海軍艦只進入大西洋,派出了若干艘戰(zhàn)列艦、巡洋艦和艦隊驅逐艦,在英國與加拿大之間以及英國與美國之間的航線上對航運實施直接警戒,經常變換運輸船隊的航線,在交通要道附近海區(qū)派出巡洋艦進行巡邏。1939年9月初,英國海軍部組建了一支特別作戰(zhàn)群,編有戰(zhàn)列艦“納爾遜”號和“羅德尼”號、戰(zhàn)列巡洋艦“反擊”號、航空母艦“皇家方舟”號、巡洋艦“曙光”號和“謝菲爾德”號以及艦隊驅逐艦10艘,此外還包括北海巡邏隊的艦船,其任務是阻止德艦進入大西洋,負責直接掩護英國和挪威之間的航運。為此,海軍部還擬定使用駐泊在羅賽特和斯卡帕灣的海軍主力支援北海巡邏隊,并抽調一部分兵力在挪威海南部和堡克尼群島之間進行巡邏,組織一個艦群在接近多佛爾海峽的通道上掩護向法國運送部隊與裝備的船只。為了控制接近英吉利海峽和愛爾蘭海入口的西部通道,掩護往返于英國和法國各港口之間的船只,在波特蘭組建一支名為“海峽部隊”的艦艇支隊。此外,還向直布羅陀派出一個獨立作戰(zhàn)群(轄第3驅逐艦總隊),負責阻止德國海軍潛艇進入地中海。
英軍封鎖作戰(zhàn)的另一項措施就是布設雷障進行防潛。此外,為了加強對德國海軍的封鎖,英海軍曾使用快速布雷艦和驅逐艦在德國控制的海區(qū)進行數(shù)次布雷。英國空軍對德軍的攻勢布雷效果較好,但開始得較晚,到1940年4月13日才開始第一次布雷。當?shù)萝娫谖鳉W發(fā)起攻勢時,英國海軍又把布雷封鎖問題降到了次要位置。
為了封鎖和破壞德國的海上交通線,英國成立特種輔助巡洋艦隊,監(jiān)視通往德國的航運,強行檢查往返于德國港口的運輸船,截獲德國船只。在冰島附近、赫爾果蘭和斯卡格拉克海峽的出口處,以及挪威沿海附近部署潛艇,襲擊德軍艦船。1940年6月,德軍占領挪威和法國各基地、港口后,英國海軍為了阻擊德國海軍水面艦艇和潛艇進入大西洋,開始將潛艇部署在挪威和比斯開灣德軍基地附近海區(qū),航空兵也開始在德軍新設基地的航道上布雷。
英國海軍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在戰(zhàn)爭初期裝備的是普通炸彈,不適于反潛。自1939年9月17日“勇敢”號航空母艦被德國U-29號潛艇擊沉后,英國停止使用航空母艦反潛,而把反潛巡邏任務交給岸基航空兵負責。但岸基航空兵巡邏受距離的限制,發(fā)現(xiàn)敵潛艇機會少,直至1940年1月,英國海軍才有幾架飛機開始安裝雷達,投入反潛。英國海軍對反潛炸彈的研制較晚,而航空兵又都是單獨行動,很少與水面艦艇進行協(xié)同作戰(zhàn),因而岸基航空兵反潛效果不大,僅在1940年中期才擊沉德國海軍U-64號潛艇。
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后,德軍對英國本土的空襲減少,使英國得以抽調部分掩護基地的航空兵加強護航運輸隊的空中掩護,并派出較好的艦只為運輸隊護航。1941年9月,美國承擔大西洋西部護送快速運輸隊的任務。12月8日(東京時間)珍珠港事件后,美國直接參戰(zhàn),英美又聯(lián)合制定了新的護航計劃。
- 特種部隊內幕全公開
-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實錄·戰(zhàn)將篇2
- 二戰(zhàn)秘聞
- 丘吉爾世界大戰(zhàn)叢書(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 共計17冊)
-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實錄·戰(zhàn)將篇3
-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套裝共5本)
- 世界軍事百科·戰(zhàn)爭戰(zhàn)史卷
- 遠戰(zhàn):美國全球公域介入與遠程打擊概念的發(fā)展
- 世界軍事百科(修訂本)之四:常規(guī)武器
-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實錄:非洲戰(zhàn)場篇
- 世界軍事百科(修訂本) 之十九:歐洲戰(zhàn)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實錄·戰(zhàn)役篇3
- 世界軍事百科·元帥將軍卷
- 世界軍事百科(修訂本)之九:現(xiàn)代陸戰(zhàn)
- 殘陽如血:美日恩加諾角海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