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源于對自然和時間的崇拜

關于牛郎和織女的最早傳說源于楚國,到了漢代,伴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其傳說更為廣泛、具體、生動、形象,成為繪畫與雕刻的重要素材,同時也成了孕育這些動人傳說故事的土壤。

漢代是我國天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而漢代的南陽是全國有名的都市之一,并成為南北文化、科技發展的交匯地,多種文化因素的碰撞,產生了深厚的文化積淀。

據文獻記載,南陽在周代已有了養蠶業和絲綢業。西漢年間,南陽郡為全國八大蠶絲產地之一。東漢時,張衡《南都賦》中記載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陽,當時名揚天下。

在牛郎和織女的傳說中,都離不開織女的紡織技術。在盤古開天辟地的民間傳說中,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技術,這與很有名望的南陽絲綢有著淵源的關系。

由七夕節衍生出的“乞巧”風俗活動,主要因為織女是天帝之女,心靈手巧,便成為歷代人間少女們所崇拜的形象。

在我國各地民間,牛郎和織女的傳說流傳得相當廣泛,但是其核心內容基本一致。神話傳說自產生到流傳過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與產生地區的地名風物相關聯,這也是神話傳說地方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牛郎和織女傳說的地方化,不僅僅與傳說中的人物、地點和地方有關,而且所反映出的農耕地區的特點也是非常明顯的。

耕牛是農耕地區不可缺少的勞動力,是從事農耕的主要“生產力”,同時,牛也是牛郎和織女傳說中的主要角色。

南陽黃牛是我國五大良種牛之一,享譽海內外,南陽牛的歷史悠久,自然就產生了許多“牛”的故事,如伏牛山、嫦娥與黑牛、百里奚養牛,以及牛郎和織女等的故事,其中,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

早在春秋時代,南陽黃牛已進入舍飼、圈飼階段。生于南陽長于南陽的秦國名相百里奚就善于養牛,在他落魄的生涯中,于南陽城西麒麟崗牧牛為生。他曾聽說周王子頹喜歡牛,就以養牛作為晉見階梯,被傳為佳話。

后來,斗牛成為南陽當時盛行的一種活動。由此,在舉世聞名的南陽漢畫像石中,出現了大量的牛的形象。如此淵源的“牛”文化,從而產生了南陽城西牛家莊的“牛郎”,也就不足為奇了。

神話的土壤既已具備,那么,美麗的傳說也就會隨之自然而然地形成。

但是在我國漫長的歲月印記中,七夕最早的起源到底是什么呢?

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據歷史文獻記載,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就有了有關牽牛星和織女星的記載。

根據《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東晉周處的《風士記》記載:

七月初七,其夜灑掃于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

此處的河鼓和織女,指的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牽牛星是視為谷物神,織女則傳說是天帝之女桑蠶神,谷物神和桑蠶神都是農耕民族的先民極為重視的神袛。

那時的人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7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至于在七夕拜牽牛和織女二星,是因為兩星的運行七月顯得最為突出。

對于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七夕最早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除了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之外,也來源于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很強的時間感。

據《太平御覽》記載:“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麋為珍。”“七月七日為良日”,所以把它作為慶賀秋收的吉慶日子,人們也習慣上把農歷正月初一、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初二和初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列為吉慶的日子。

我國古代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在民間,七數表現在時間上的階段性,即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

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因此,在七夕風俗里,有乞巧乞福乞情等風俗,都是源于七月七是良日,以此祈求豐收美滿之意。

王勃的《七夕賦》說“佇靈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就把星期與月夕相提并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愛情相關的最美好、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因此,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做“星期”。

在我國的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為“喜壽”。

此外,因“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在算盤上,“七”又是每列的珠數。“七”,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而“七”與“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七夕還別稱“星期”。這是因為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很特殊,一年才能相遇一次,因此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七夕源于人們對自然、星辰、時間、數字等的崇拜,而在后世不斷地發展演變過程中,關于男女愛情的內容也逐漸融到了其中,體現出人們追求幸福和美好情感的愿望。

當然,七夕節能夠成為我國千古流傳的節日,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自秦漢以來,我國長期處于以農業為主導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之中。在這種經濟狀況下,紡織成為廣大婦女的必修課,她們渴望在經濟生產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這就為“乞巧”習俗的萌生和盛行,提供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物質基礎。

傳說中的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孫女,她心靈手巧,尤其善織,能用一雙靈巧的手織出五彩繽紛的云朵。想獲得靈巧的姑娘們,自然而然就把織女當成自己崇敬的榜樣,向她乞巧。

此外,人們津津樂道的牛郎和織女的傳說所表現出的真摯愛情,特別是男耕女織、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充分反映了廣大民眾,特別是婦女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和追求。這也是作為一種心理因素,促成了節日與傳說的完美結合,世代傳承,并獲得不斷豐富和完善。

[旁注]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人,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文學家、學者,在漢朝官至尚書,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盤古 或稱盤古氏或盤古大帝,我國神話故事中的人物,是唯一的一位可以被稱為“頂天立地”的神,關于盤古的傳說有很多版本,但都普遍認同盤古是開天辟地的人物。盤古為了人類而獻身,用自己的身驅創造了世界萬物。

百里奚(約公元前700年~公元前621年),亦稱百里子或百里,百里氏,姓百里,名奚,字子明。春秋時楚國宛人。秦穆公時賢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太平御覽》宋代一部著名的類書,為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太平御覽》采以群書類集之,凡分55部550門而編為千卷,所以初名為《太平總類》。書成之后,宋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周,所以又更名為《太平御覽》。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為序,可謂包羅古今萬象。

二十八宿 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28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恒星。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題之一,廣泛應用于古代天文、宗教、文學及星占、星命、風水、擇吉等等術數中。不同的領域賦予了它不同的內涵,相關內容非常龐雜。

王勃(649年~675年),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算盤 我國使用的一種計算用具,已有近3000多年的歷史。算盤為長方形,木框中嵌有細桿,桿上串有算盤珠,算盤珠可沿細桿上下撥動,通過用手撥動算盤珠來完成算術運算。

[閱讀鏈接]

自然崇拜,就是對自然神的崇拜,它包括了天體、自然力和自然物三個方面,如日月星辰,山川石木,鳥獸魚蟲,風雨雷電等,這是人類依賴于自然的一種表現。

在原始社會,自然現象的變化,尤其是那些能夠直接影響人類生存的自然變化,被看成了有人性的、有意志的實體,從而激起人類對自然的崇拜。

自然崇拜與人的社會存在有著密切關系,人類原始部落群體因其生活環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自然崇拜對象及活動形式,一般都崇拜對本部落及其生存地區的社會生產與生活影響最大或危害最大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并且具有近山者拜山、靠水者敬水等地域及氣候特色,反映出人們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豐產富足的實際需要。

這樣,就自然而言地衍生出了人們在七夕時對于星宿的崇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右旗| 嘉善县| 桐庐县| 堆龙德庆县| 安陆市| 施甸县| 太保市| 金堂县| 平原县| 郁南县| 长葛市| 巴林右旗| 辽宁省| 安陆市| 永嘉县| 延安市| 惠州市| 双城市| 亚东县| 济源市| 黑龙江省| 富蕴县| 西乡县| 双峰县| 安义县| 兰州市| 商丘市| 丹凤县| 韶关市| 山东| 平邑县| 武功县| 清水河县| 临沭县| 桂阳县| 申扎县| 榆社县| 桦南县| 华蓥市| 清涧县| 夏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