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牛郎和織女在茶豆架下定情
書名: 七夕與乞巧(文化之美·萬民節日)作者名: 陳秀伶 董勝編著本章字數: 4132字更新時間: 2021-05-25 09:31:17
關于牛郎和織女定情的故事,在我國的民間還流傳著另外一種說法。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有個牛家莊,莊里有個聰明、忠厚、勤勞的小孩叫靈兒。因為父母早亡,靈兒只好跟隨哥哥過日子,嫂子馬氏為人狠毒,常常虐待靈兒,靈兒只有默默地承受著。
有一年秋天,剛收割完田里的莊稼,馬氏就逼著靈兒去山上放牛,并對他說:“給你這9頭牛去放,要等到有了10頭牛你才能回來!”
這根本就是一個短時間內沒有辦法完成的事情,馬氏明顯地是在趕靈兒走啊!可是靈兒雖然無可奈何,但也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悶悶地趕著牛離開了牛家莊。
村里人聽說了這件事情,都對馬氏的行為感到非常氣憤,對靈兒的遭遇也是深表同情。于是人們找到靈兒,有的給他送來了吃的,有的送來了穿的,靈兒感動得熱淚盈眶,對這些好心的村民們一一致謝,然后獨自一人趕著牛向山里走去。
當靈兒走到那草深林茂的山嶺,就停下來歇腳,一歇下來,靈兒就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遭遇和嫂子的那句話,就坐在樹下傷心地流起眼淚來。他心想,這是要等到何年何月才會有10頭牛啊!
正在這個時候,有位須發霜白的花甲老人忽然出現在靈兒的面前。老人拍拍他的肩膀,親切地問道:“孩子,你怎么一個人跑到這個偏僻的地方來放牛?還有,是因為什么事情讓你這樣傷心呢?”
靈兒聽了這話,鼻頭一酸,就把嫂子虐待、逼他放牛的事,一五一十地跟老人講了。老人聽了,反而笑著對靈兒說:“原來是這么回事啊!孩子,你別難過,在那伏牛山里有頭病倒的老牛,你只要好好地喂養它,幫它治傷,等老牛的病完全好后,你就可以趕著這頭牛回家了。”說完那老人就不見了。
靈兒左顧右盼,找不到老人,感到好像是做夢似的,他使勁掐了自己一把,好疼!原來這一切都是真的,于是,靈兒決定按照老人的吩咐往伏牛山走去。
靈兒走呀走呀,他翻過一道道的山,涉過一條條的澗,終于到了伏牛山,并很快找到了那頭病牛,此時它正在一塊大平石上臥著,沒有任何生機似的。
靈兒立即趴下去,連連向老牛磕了三個響頭,并喊了聲“牛大伯”。老牛聽見聲響,睜開自己疲憊不堪的眼睛,瞅了瞅趴在自己面前的靈兒,又將眼睛閉上了。
靈兒看著老牛那沒精打采的樣子,心里想,老牛可能是餓了,才會這樣子的。于是,靈兒就急忙跑出去,在山里面找了一些新鮮的草,并薅了一捆又一捆。靈兒將這些草背到老牛面前,開始慢慢地喂老牛,老牛看到草,吃力地一點一點地嚼著。就這樣,靈兒整整喂了三天三夜,老牛終于吃飽了。
這天,老牛抬起頭,突然跟他講起話來:“好孩子,我本來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偷偷地把五谷種子撒在人間而觸犯了天規,被玉帝踢下天庭,把腿給摔壞了,動彈不得。你如果能用百花的露水給我擦洗上一個月,那么我就會好起來的。”
靈兒聽了,就在伏牛山住了下來,餓了就到林子里找些可以充饑的野果,渴了就喝一些山間的泉水,夜里依偎在牛旁,和老牛互相取暖,一到清晨,靈兒就去采百花,用花朵上的露水給老牛洗傷。
很快,整整一個月過去了,老牛的傷也真的好了,等到老牛的傷完完全全好后,老牛就跟著靈兒一道翻山越嶺回家了。
靈兒回到家里,嫂嫂很詫異,也很生氣,但是見他真的趕了10頭牛回來,就動起了心眼,認為靈兒根本就不可能趕10頭牛回來,就硬說有一頭是靈兒偷的,還把靈兒痛打了一頓,后來還是鄉親們實在看不下去了,都來勸解,馬氏才算作罷。
此后,靈兒白天放牛,夜里就睡在老牛的身邊,久而久之,莊上的人都稱他為“牛郎”。而那只被牛郎救活的老牛和牛郎很是親近,每天都形影不離的。
有一次,嫂嫂馬氏把毒藥放到菜里,想要毒死牛郎。老牛告訴牛郎不要吃。嫂嫂生氣,鬧著非要跟牛郎分家,哥哥擰不過嫂子,只好也勸著牛郎分家。
牛郎既不要房子也不要田地,只帶著那頭老牛、一輛破車和一只破爛的箱子就離開了家。
離開家很遠后,牛郎走累了,于是就在一棵桑樹下搭了個草棚住了下來。
一天,老牛從嘴里吐出個茶豆,并吩咐牛郎將茶豆種在草棚門前。神奇的是,茶豆在第二天就破土而出了,在第三天就長出了綠綠的葉子。牛郎連忙給這個茶豆搭架,沒過幾天豆子藤就爬滿了架子。
老牛說:“孩子,你夜里藏在茶豆架下,就可以看到天上的仙女,而且這些仙女也能看到你。誰要是連續七夜都偷偷地看你,那么這個仙女就是盼望做你的妻子,那時我就用車拉著你上天去,同時把她接下凡來,與你結成婚配。”
聽了老牛的囑咐,牛郎一點兒也不懷疑,就在當天夜里鉆到了茶豆架下,并好奇得朝天上望去,果真看到有一群仙女在玉池里洗澡。臨走時,還有一位仙女向下偷看了牛郎一眼。
第二天夜里,牛郎早早地就來到茶豆架下,很快,牛郎就看到那位仙女獨自來到玉池邊,大著膽子偷偷打量著牛郎。
第三天夜里,這位仙女開始望著牛郎微微地笑。第四天夜里,仙女便向牛郎點點頭。第五天夜里,仙女端出一籃蠶,第六天夜里仙女偷出一架織布機,第七天夜里,仙女拿著織布梭向牛郎招手。
牛郎和織女,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眉目傳情。牛郎盼著織女下凡,織女盼著牛郎快去與自己團聚。
在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從天空飛來很多喜鵲,落在老牛頭上,“喳喳喳”地叫著:“織女差我來,叫您快去聚。快去聚!快去聚!”
老牛笑著點點頭,吩咐牛郎套上車,坐上去。老牛四蹄騰空,不一會兒就來到了玉池。牛郎下車,和織女把織布機放到車上,織女挎著蠶籃上了車,牛郎也跳上車同織女坐在一起。老牛隨后騰云駕霧,一會兒就載著牛郎和織女到了家。
不久,鄉親們就獲悉牛郎成了家,都紛紛趕來像牛郎賀喜。織女就把她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還教大家養蠶、繅絲和織綢緞的方法。
沒有多久,全村的人都知道牛郎娶了一位賢妻,不僅能養蠶,會抽絲,還能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大家都說織女的織布機是從天上帶來的,織出來的綢緞做成衣,冬暖夏涼。
這消息傳了出去,引來了山南海北的絲綢商人,都爭著前來收購南陽綢。這事轟動了白河兩岸伏牛山區的千家萬戶,他們都送自家的姑娘來這里學織布。
織女心地善良,樂于教人,不到兩年,附近的家家戶戶都學會了養蠶、抽絲和織綢緞。
到了第三年的七月七,織女一胎生了一男一女龍鳳胎,男的叫金哥,女的叫玉妹。每天,牛郎耕田,織女織布,孩子快樂的嬉鬧,日子過得很是和睦。
幾年后的一天,牛郎正在田里犁地,忽然聽到晴空中響了一陣雷,接著,老牛便望著牛郎直流淚,弄得牛郎不知所措,愣愣得盯著老牛,老牛悲傷地對牛郎說:“孩子,我當初把織女拉下凡間,觸犯了天規,現在被天帝發現,看來是活不成了。等我死后,王母娘娘肯定不會放過你們,到那時,你吃了我的肉可以脫俗成仙,用我的皮做成鞋穿能騰云登上天去。”
說完最后一個字,老牛就應聲倒下了。牛郎悲傷地哭了一陣之后,就依著老牛的吩咐做了。
七月七這一天,牛郎正在鋤地,忽然金哥和玉妹兩個孩子哭著跑了過來,哭哭啼啼地告訴牛郎說,從天上來了個老婆子,把媽媽從織布機上拉走了。
牛郎聽了,知道老牛說的話應驗了,就急忙拉著兩個孩子趕回了家,穿上用老牛皮做的鞋,一手拉著金哥、一手拉住玉妹,騰空就追。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憤怒地拔下頭上的金簪,照著腳下一畫,一條波濤洶涌的大河出現在了牛郎和兩個孩子的面前,牛郎拉著金哥玉妹站在望著這道無法逾越的天河,急的直哭。
哭聲震驚了玉帝,玉帝一看是一對孩子,覺得怪可憐的,于心不忍,于是就決定讓他們一家人每逢七月七相會一次。
此時,凡間的人們突然發現牛郎一家人不見了,都感到十分蹊蹺。于是在夜間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他們看見在天空中出現了一條波濤洶涌的大河,河的那邊是織女在哭,而河的這邊則是牛郎拉著金哥和玉妹,也在哭,見者無不為之動容的。
人們將群星閃爍的天空多出的這條銀帶叫為天河,不久,人們發現在天河的一邊多了一顆星,這顆星就叫織女星,一邊多了三顆星,其中一顆叫牛郎星,另外兩顆是他們的孩子金哥和玉妹。
人們想念牛郎和織女,每到晚上總是鉆到茶豆架下仰望天空。到了第二年的七月七晚上,人們突然看見滿天的喜鵲向著天河撲去,互相咬著尾巴,搭成一座鵲橋。牛郎一手拉著金哥,另一手拉著玉妹上了橋。織女也從橋那邊過來了,走到鵲橋中間,一家人相會了。
牛郎和織女鵲橋相會的美麗傳說,寄托了古代人們對有情人長相守的一種美好向往和愿望,真是即顯得凄楚,又不乏浪漫!
[旁注]
花甲 指60歲,花甲也指年月、時代、年紀、年歲。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60年為一循環。因干支名號錯綜參互,故稱花甲子。后稱年滿60為花甲。
五谷 古代所指的五種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后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無稻。
草棚 就是草屋,屋頂由稻草編成的草爿鑲嵌而成,橫梁是稍粗一些的毛竹,柱呢,考究的用松、杉,普通人家大都也就弄更粗的毛竹頂替。墻是北方人叫做干打壘的泥巴墻。
織布機 織機的俗稱。最早的織布機,是席地而坐的踞織機,使用方法是用足踩織機經線木棍,右手持打緯木刀在打緊緯線,左手在作投緯引線的姿態。腰機織造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采用了提綜桿、分經棍和打緯刀。這種織機雖然很簡單,但是已經有了上下開啟織口、左右引緯、前后打緊等3個方向的運動。
綢緞 綢是一種薄而軟的絲織品,緞是一種質地厚密而有光澤的絲織物。我國很早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到了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了復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
玉帝 即玉皇大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又稱“昊天通明宮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宮。道教認為玉皇為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修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權最大。玉皇上帝除統領天、地、人三界神靈之外,還管理宇宙萬物的興隆衰敗、吉兇禍福。
[閱讀鏈接]
讓人產生無盡遐想的是,每年的七夕幾乎都會下雨,仿佛真的是牛郎和織女相會時所流下的眼淚。
在民間,人們會在這一天找出許多壇子,放到院接這些雨水,因為傳說這些雨水能做藥引子。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用一個深一點的瓦壇或者瓷壇盛接雨水,然后放一個和壇子大小相宜的冬瓜到壇里去,再將壇子口密封,存放于屋里陰涼的地方,等些日子后打開,里面就成了一壇子七月七冬瓜水了。
相傳,七月七冬瓜水喝了能去火,夏天小孩身上長痱子,也可以用這些冬瓜水混了珍珠末涂抹,立竿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