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上古觀象授時知識的反映
- 七夕與乞巧(文化之美·萬民節日)
- 陳秀伶 董勝編著
- 3035字
- 2021-05-25 09:31:17
牛郎和織女,在古代文獻中,最初是作為兩顆星星的名字而出現的。這兩顆星名最早見于《詩經·小雅》中的《大東》篇,詩中將牛郎稱為牽牛。
古人之所以關注天上的星星,是因為星星在夜空中位置的變化可以用來標農時、記時令,而牽牛、織女兩星則是作為秋天到來的標志受到古人矚目的。
這一點,在《夏小正》這部上古農事歷中就說得很明白,它說道:
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
一句“織女正東向”,就蘊含了牛郎和織女七夕會天河這一故事的全部秘密。
織女星為全天第五大亮星,在北方高緯度夜空則是最亮的一顆星星,而且由于織女星緯度較高,一年中大多數的月份都看得見。因此,高懸天頂、璀璨奪目的織女星非常引人注目,古人很早就根據它的方位變化觀象授時了。
根據天文學者的推算,《夏小正》時代農歷七月的黃昏,織女星恰恰升到了一年當中的最高點,即到了夜空靠近天頂的地方,也就是說,這個時候,這顆皎潔的明星,正端端正正地高懸在人們的頭頂上。
“織女正東向”的意思是指由織女星東邊兩顆較暗的星星形成的開口朝東敞開。那么,東方是什么呢?古時候的人們只要抬頭看去,就會一目了然。黃昏的夜空,在織女的東南方,在燦爛銀河的東岸,不是別的,就是那顆讓織女朝思暮想的牽牛星。
七月黃昏,夜空中這種銀河直貫南北、織女高懸天頂、牛女相映成輝的景觀給古人留下深深的印象。《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意象就是這種獨特天象的形象寫照,而七夕之夜牛郎和織女會天河的故事,自然就是從這種天象演繹而來。
也就是說,追本溯源,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原本與人間男女的愛恨情仇無關,而只是上古天文學觀象授時知識的反映。
織女、牽牛兩顆星星的得名,也是源于其觀象授時的功能。如上所述,織女是七月之星。七月暑氣漸退,天氣乍涼,在男耕女織的古代,這個時候該是女人紡線織布、準備寒衣的時候了。《詩經·豳風·七月》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就道出了此意。
“九月授衣”,意思是九月已是萬物蕭殺的晚秋,該是穿寒衣的時候了。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制,那么,七月,就該是織婦們飛梭織布的時候了。
這首以“七月流火”起興開頭的西周農事歌謠,很有可能就是當時的織婦們在七月的夜晚,一邊搖動紡車織布,一邊反復吟唱的。
天上,織女星光璀璨,地上,紡織娘淺唱低吟,人間天上,相映成輝,那顆照耀著人間紡織娘勞作的明星,因此就被賦予了織女的名稱,成了人間織女的守護神。
七月開始紡績,因此就形成了七夕乞巧的風俗。古代每到七夕之夜,婦女們拜牛郎和織女,并結彩縷、穿七孔針、查看蜘蛛結網,據說這樣可以使自己變得心靈手巧。
這種風俗早在晉代的《西京雜記》和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有記載了。正是憑借著這種年復一年的乞巧儀式,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才代代相傳,流傳人間。
七夕何以必須陳設瓜果?這不過是因為七月之時,正是瓜果成熟的時候,《七月》說:“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壺”指葫蘆。正因為七月與瓜果之間的時令關聯,漢代緯書《春秋合誠圖》記載:
織女,天女也,主瓜果。
可見在古人心目中,織女這顆初秋之星,儼然成了瓜果的象征。
那么,牽牛之得名又跟時令有什么關系呢?《史記·天官書》云:“牽牛為犧牲”,意為牽牛象征犧牲,犧牲指諸如牛、羊之類在祭典上宰殺獻神的牲畜。
這一說法暗示了牽牛星之得名和犧牲之間的關系。牛、羊等用為犧牲的動物,飼養生長有一定的周期,古代針對飼養犧牲動物的每一階段,都要舉行一定的活動。
對此,《禮記·月令》中有明確的記載:春天,萬物孳乳,牲畜繁育,故到了暮春三月,需要統計幼畜的數量;六月,夏秋之交,草木豐茂,芻秣收割,故令臣民貢獻牧草以為養牲之飼料;八月,仲秋之月,牲畜體格已定,察其長短肥瘦,合規中度的牲畜才能用為犧牲;九月,暮秋之月,犧牲已經長成;到了臘月歲末,就宰牲祀神,祈福納祥。
《月令》中稱八月“循行犧牲”,表明八月是牲畜飼養周期中的一個重要的時間點。此時的黃昏時分,明亮的織女星已經離開頭頂向西滑落,而銀河東岸與織女遙遙相對的另一顆明星,則緊隨其后升上天頂,這顆星因此就被作為視牲之月的時間標志,并被順理成章地命名為牽牛。也就是說,牽牛星之名牽牛,不過是因為古人以之作為牽牛視牲之月的時令標志。
可見,七夕故事和民俗的各個主要環節,都可以由其與歲時的關系得以解釋。而民間傳說中七夕的雨水自然也與織女的悲傷無關,七夕之所以多雨,不過是因為初秋七月,正是我國大地連綿秋雨開始的時候。
盡管有牛郎和織女之間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但七夕習俗卻根本與愛情無關。七夕,作為秋天的第一個節日,拉開了秋天的序幕,而秋天的戲劇永遠是令人傷感的悲劇。
因此,七夕與其是一個溫馨的節日,不如說是一個哀傷的日子,與其說是一個令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的日子,不如說是一個自古多情傷離別的日子。
七夕非愛情的季節,所以在古人的觀念中,七夕對于婚嫁來說,并非是一個吉利的日子,而牛郎和織女的愛情,也并沒有花好月圓的意味。
[旁注]
《夏小正》由“經”和“傳”兩部分組成,全文共400多字。它的內容是按一年12個月,分別記載每月的物候、氣象、星象和有關重大政事,特別是生產方面的大事。其指時標志,以動植物變化為主,用以指時的標準星象都是一些比較容易看到的亮星,如辰參、織女等。
意象 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
《詩經》我國漢族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詩歌,共305篇。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詩經》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一直沿用。
荊楚歲時記 記錄我國古代楚地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文集。全書凡37篇,記載了自元旦至除夕的24節令和時俗。有注,傳為隋代杜公瞻作。《荊楚歲時記》涉及民俗和門神、木版年畫、彩蛋畫、印染、刺繡等民間工藝美術以及樂舞等,這些民俗、民間工藝美術傳自遠古,延續后世。
《禮記》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之一。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85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39篇。戴圣選編的49篇本叫《小戴禮記》,即《禮記》。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月令 主要采用“以時系事”,體現了人們遵循自然節律安排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觀念思想,反映出古人對自然社會的認識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月令以四時為總綱、12月為細目,以時記述天文歷法、自然物候、物理時空,王者以此來安排生產生活的政令,故名“月令”。
[閱讀鏈接]
在山東民間戲曲《天河配》的劇目中,曾提到過牛郎名叫孫守義,住在牛郎官村。姓孫的這個家族,在沂源縣牛郎官村世代居住,自然而然和這個傳說相吻合。
牛郎官村里的牛郎廟,初建于明萬歷九年,清嘉興二十年重修,殿內為牛郎和子女的塑像,旁臥金牛,墻上畫著牛郎織女的完整傳說。
相傳莫洲人張道通云游至此,在山洞中修行,一日夢見一女子哭訴,稱其是玉帝的女兒,因愛慕凡間的牛郎,故下凡塵,暫無居所,懇請收留。
張道通醒后,去山下村落尋找,果見有牛郎孫守義郁郁寡歡,遂搬出此洞讓給織女。
唐朝時,有人路經此地,隱約聽到洞中傳來扎扎機杼聲,感到十分神奇,遂塑織女像于洞中,沂源八景之一“織女仙洞”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