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要素
書名: 學霸作文學習法作者名: 李澤國編著本章字數: 3327字更新時間: 2021-05-28 11:02:11
現在的學生大都不愿寫作,一上作文課就頭痛,覺得無話可說。一節課結束,寥寥數語,到交作文時間,只得應付了事。如何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應從以下幾個要素入手:
以讀促寫
寫作的源頭是現實生活。學生涉世不深,不具有高度的概括、提煉能力,像魯迅先生的“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或者“以一個為基礎,合成其它”創作方法,學生是難以掌握的。必須先有摹仿與借鑒,要模仿必先閱讀,把閱讀與寫作緊密的結合起來,做到以讀促寫。
葉圣陶在四十年代發表的《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一文中,認為“閱讀”是寫作的“根”;“現在一說到學生國文程度,其意等于說學生寫作程度。至于與寫作程度同等重要的閱讀程度往往是忽視了的。
然而,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單說寫作程度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比較難捉摸的閱讀程度。“所以閱讀與寫作是一貫的,閱讀程度提高了,寫作程度沒有不提高的。”到了六十年代,他又重申了上述看法,進一步闡明了“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的,所謂開卷有益就是這個道理。著名作家余秋雨說過:“讀書,要讀第一流的著作。”名著,名篇是千百年來人類智慧的高度概括和結晶,這些作品的豐富思想文化內涵,對學生將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巨大的激勵作用,這些作用將是有限的課本知識所無法替代的。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主張:“博觀而取,厚積而薄發。”這說明積累素材是寫作的前提。教師可要求學生準備幾個專用讀書摘記本,可以摘抄的東西至少應該包括下面幾方面的內容:名言,警句,諺語,格言,佳句;鮮活、生動的口語;典型的人和事;精辟而獨到的見解;精彩的描繪片斷;頗有特色的順口溜。
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對摘抄的材料進行細致的體會和玩味,以加深理解和記憶,這是在積累中比摘抄更進一步的環節。要想恰到好處地把積累的材料用于作文,體味程度深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只摘抄不體味評點,那么材料再多也只是“死水一潭”,很難得心應手,隨意驅遣,這也就失去了積累的意義。相反,如果在體味上下功夫,那么這些材料將變成活生生的“士兵”,隨叫隨到,信手拈來,從而使自己的文章“活”起來。
比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主人公保爾的內心獨白:“人生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回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可以說我的一生和全部的精力都獻給了世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這段獨白成了一代又代青年的座右銘。今天,保爾的光輝形象仍然激勵著中國年輕的一代。像這樣思想深刻的語句,或是自己認為的妙語佳段,或生動的描寫,或生動的對白都可以摘錄下來,以便經常拿出來讀一讀,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體會,這些就是讀書手勤帶來的好處。涓涓細流,匯成江河,日積月累,學生的知識就豐富了。寫作時,就會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感可發,寫作水平自然會不斷提高。
以趣促寫
顧名思義,所謂“以趣促寫”,就是千方百計的培養學生作文的興趣,以促進作文寫作。愛因斯坦說:“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非恒心或僅從責任感產生,而是從人對客觀事物的愛與熱誠產生。”
“作文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對作文這種“客觀事物”缺乏熱愛與興趣,未能激發字寫作的積極性。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它有賴于語言知識、寫作知識、文化知識、生活知識等素養的不斷積累和擴展;需要有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共同發展;需要有注意力、興趣、動機、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調控與配合。
這就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知識現狀和年齡特征,研究以上諸多因素之間的關系及作用,探索提高學生協作能力的途徑,從而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引發學生寫作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解除了作文畏懼心理,煥發出熱愛作文、企盼作文的情感,就會變“要我寫”為“我要寫”,積極主動作文,能力的提高就可計日以待了。
在訓練寫作時,只限定一個大致范圍或若干個備選題目,讓學生有選自己熟悉、感興趣的內容的自由。這樣,學生就有話可寫,有感可發。若規定太死,硬要學生寫他不愿寫或無條件寫的東西,他們閱歷少,又沒留心觀察生活,腦海里只有一些支離破碎的素材,寫作時只好憑空想象,硬寫出的東西就會蒼白無力,東拼西湊,就會挫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達不到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
因此,作文時應為學生創設情景,使之身臨其境,有話可寫。比如以接龍游戲方式每個人寫一段文字,最后連成一篇文章,比如以某個老師、同學為模特,用文字給他“畫像”。可采取游戲式的方法來講評作文。
老師把全班同學的作文,分成好、中、差放在講臺上,由上次作文受到好評的同學隨便抽出一本,分別在全班朗讀,讓同學們評議,最后老師進行深入剖析、小結。這樣,好的作品給了同學們營養;質量差的作品同學們會從中吸取教訓,更會引起作者重視。從而提高全班同學的寫作能力。
以練促寫
作文訓練即講求方法,也要增強力度,有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提高效益;有力度,反復訓練、實踐,才能在聯系中形成能力。
作文訓練的方法千姿百態,應有盡有。最主要的有兩種,一是常規訓練,一是單項訓練。常規作文訓練,是指導學生進行審題立意、選材剪裁、構思謀篇、編寫提綱、語言表達、文面書寫、標點運用、文章修改等方面的訓練,即完成一篇文章的基本訓練。單項作文訓練,是指為培養寫作的某一種能力而進行的一些局部的、片斷的練習,也叫做片斷練習,又稱小作文。它可以貫穿在作文教學的全過程中,結合聽、說、讀、寫的訓練及課外活動的進行。
記一事、狀一物、繪一景,寫開頭、過渡、結尾均可。各單項訓練互相配合,互相促進,逐項過關。各種單項訓練能力增強了,作文綜合能力的提高就有了基礎。常規作文訓練,立足于全篇,重在提高作文的整體能力;單項作文訓練,立足于細部,重在提高單項作文能力。兩者相輔相成,互補為用,穿插結合,反復訓練,增強練的力度,學生作文能力自會與日俱增,不斷提高。
以勵促寫
讓學生品嘗成功的樂趣。對被學校黑板報、廣播室。可以在學生中組織寫作興趣小組,讓學生自己辦手抄報,當編者。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向報刊投稿,參加作文競賽。當學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變成鉛字或換回獲獎證書時,或受到師生好評時內心的喜悅不言而喻。學生每享受一份成功的樂趣,便增加一份對寫作的興趣。
如開展對抗式寫作競賽。把學生分成若干個組,每組分別選出一位評委。一位代表,圍繞某一寫作內容,分小組集體制作。由代表在班上朗讀,評委評定等級。對優勝組給予獎勵,集體的智慧能提高整體寫作能力,集體榮譽感的凝聚力,又能培養同學們的認真態度和上進心。
以悟促寫
生活處處有學問,生活處處皆語文。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打破作文與生活之間的“厚障壁”,讓學生主動積極到生活中去攝取、感受、領悟、提高。
要讓學生關注時事,關注社會,讓學生多讀、多看、多聽。比如當今的人口資源,環境污染,自然保護,城市開發,網絡縱橫、克隆技術等重大問題;還有諸如打假反腐、西部建設等社會熱點問題,都要讓他們了解。以此開闊他們的視野,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與求實態度,關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使其身處斗室而心知大千世界,思想時刻處于關注現實,心向未來的旺盛的創造激情中。
要培養學生善于感悟的習慣。感悟首先是一種境界,一種習慣,其次才談得上感悟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要利用一切機會,引導學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特別是對產生過強烈的觸動或震撼效應的人或事,要心有所動。對所接觸的一切新鮮事物要“腿勤心細耳聰目敏”,敏感,細心地回味;要深思、口述、筆抒,并做到“慎思之,明辨之”。
比如,組織學生賞雪時,布置思考:“雪除了潔白無暇,還有哪些特點?”學生陸續說出了雪的軟弱與怯懦:任人踐踏,雪的無奈與沉重:無力無助,雪的虛偽與狡猾:表面潔白都掩蓋著臟東西,雪的無私無畏:捐軀殺死病蟲害人,雪的輕浮與淺薄:飄逸的形態,雪的不實在,如曇花一現,無堅持精神,不能持之以恒等。如此遇事即有靈敏的感悟與反映,定能迅速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樹立新型的作文教學觀念,不斷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采用科學的訓練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久而久之,學生的作文能力就會有一個明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