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作文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文教學為考而教、為考而學、為考而寫,作文中說大話、說空話、說假話、說套話,裝腔作勢,人云亦云的怪象一直在延續。如今隨著第八次課程的改革的深入,新觀念逐漸得到了廣大一線教師的認同,教師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作文教學也該開始改革了。
重積累
(1)“從無字句處讀書”
生活是一本無字的書。“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蔽恼乱獙懙煤?,得有生活這股活水來作為創作的源泉?,F實生活是一個變幻無窮、色彩斑斕的萬花筒,無處不展示它特有的魅力。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的轉變都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學生的信息社會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才會覺得有話可說、有話可寫,這樣寫起文章才會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絕。
因此,把作文教學延伸到社會生活中,幫助學生真正地深入生活,了解生活,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的習慣,捕捉生活中的豐富素材,這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一大舉措。正如大藝術家羅丹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為了培養學生積累素材的能力,一般采取以下做法:記錄生活中的素材,提倡隨時隨地有心的積累,不分時間地點。可以是家庭生活中的矛盾糾紛;可以是隔壁鄰家的一件新鮮事;可以是街上途中看到的廣告、招牌、路標搜集。
可以是廣播電視中的時事新聞;可以是自己靈感頓悟的偶然一得;可以是農民老伯口中的諺語俗話;可以是商店超市中產品的介紹,要求學生用簡短的幾句或一段話記錄下來。教師每天抽幾分鐘時間進行小結評比,肯定學生的積極性。
同時,表揚他們所寫材料的廣泛性、真實性。當然教師也有必要參加這次活動,可把自己的素材或獎勵或補助寫在某小組的本上。一段時間后,那滿本子的豐碩成果會使學生更留心觀察生活,為寫作文積累豐富的素材。
(2)“書中自有黃金屋”
要求學生先從教科書及規定背誦的古詩入手,要求熟讀會背。尤其是古詩,還要會默。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要求學生理解并會在作文中適時、適景、適地應用。課文中的精彩段落、好詞佳句則要求學生抄寫在專門的積累本上。進行課外閱讀時則更要把精華摘錄下來。
為了節省學生的時間,還允許學生進行剪報、復印。把報紙上精美的文字剪貼在積累本上,把網上搜集到的資料復印出來。一個學期下來,二三本厚厚的積累本便是學生積累素材的最好證明。當然還需要經常記憶、理解、消化、吸收,最后變為自己的東西。
(3)“絕知此事要躬行”
作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傉f“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試”。通過學生親身體驗,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積累素材,獲取作文的知識,學生興趣濃,印象深。
比如,參加義務勞動、做小實驗、節慶、郊游、參觀、競賽、課本劇表演、主題隊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生活,從中體驗到成功或參與的樂趣,產生強烈的表達愿望,為寫作訓練提供豐富的題材。
(4)“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
想象力豐富是學生的一大心理特點。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強烈的活躍的想象是偉大的智慧不可缺少的屬性?!迸nD也曾經說過:“沒有大膽的設想,就沒有偉大的發現。”
因此,引導學生進行想象的積累,也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為此除了在課堂教學中結合課文抓住重點句子展開聯想、根據人物特點展開聯想、利用插圖展開聯想、針對結尾展開聯想、緊扣題眼、展開聯想等常規訓練外,還要有目的地進行發散性、創新性的想象。
比如,經常播放一些名歌名曲,讓學生在悠揚的旋律中海闊天空任遨游;經常讓學生欣賞一些優秀畫作,讓學生在多彩的畫面中發現美感悟美,受到心靈的顫動;經常畫一些簡筆畫,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視點、不同層面去思考同一問題,讓學生獲得多種不同的感受和體驗,使學生生命深處的創新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
重指導
結構課程理論教育家布魯納認為:“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基本知識結構,學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結構,才能產生大量的遷移?!币虼嗽谧魑慕虒W中應注重方法的指導。如敘事文,要讓學生知道“六要素”是敘事的基本要求,缺一不可。
敘事要豐富、具體、細致、生動,要會合理地安排文章的詳略;再如寫人的文章,要告訴學生肖像描寫要“形神兼備”,語言描寫要“如聞其聲”,動作描寫要“如見其人”,心理描寫要“入木三分”。
當然,掌握寫作方法,使學生學會寫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培養過程,需各年級教師在這長期的教學過程中耐心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掌握寫作方法時,要切實根據大綱要求、教材內容、學生實際,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逐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寫作能力。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是寫得很好的范文。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教材的典范作用,注意引導學生從教材中學到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然后模仿習作、獨立運用、內化習慣。要力爭每教一篇課文,都能使學生在寫作上有所收獲。
光注重方法的指導還不夠,在寫作時,注重寫作過程的指導也是很有講究的。一段情景設計,一個富有啟發的開場白,一個令人難忘的活動場面,一個神奇的魔術實驗等都能激發起學生寫作的興趣,誘發創作熱情,提高寫作水平。
在寫作內容的指導上,還要注意立意創新的指導,指導學生要從表達中心的高度對生活素材進行取舍詳略的加工,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在指導中,還應經常教育學生,只有熱愛生活,把握生活,才能嫻熟地運用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去正確地反映生活。
重修改
長期以來,教師講,學生寫,教師改,成了作文教學的模式。這既不能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不利于培養學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在修改作文方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學生作文綜合素養的提高,我采取了靈活多樣的修改方式。如教師批改、學生自我修改、學生相互修改、師生共同修改、師生單獨面批等。
在實際操作中,首先向學生講明修改的重要性。從唐朝詩人賈島的“推敲”說起到宋朝詩人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修改;從清代《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到歷代名人名言“文章不厭百回改”“吹盡黃沙始到金”“文章是改出來的”來啟發學生認識修改的重要性。
其次,教師遵循傳統習慣,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先批給學生看,從中等學生的初作中,挑選出一篇存在問題比較普遍的作文,從題目是否恰題,內容是否合理,中心是否明確,重點是否突出,選材是否新穎,層次是否分明,首尾是否呼應,語句是否通順,標點是否正確,書寫是否工整,格式是否正確等多方面來綜合修改作文,教給學生“增、刪、改、調”等多種修改方法。接著,給學生時間修改。
作文20分鐘就能寫400字,而修改要給學生近3個20分鐘,在謄抄前還必須再修改5分鐘。這樣做,教師由包辦變為引導,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不但使學生積極動手動腦修改作文,思維能力得到發展,而且能大幅度地提高作文質量。
重評價
在新課程理念的評價觀念下,作文評價不能單指教師的最后評語了,而應貫穿在整個作文教學之中,隨時隨地尋找好的進行褒獎,而且評語不能再是單一的就文論文了。多數必須采取談心式、鼓勵式、探討式、商量式的方法,委婉地指出作品的不足,縮短師生間的距離,獲得學生的情感認可。同時,在批改中變“糾錯”為“尋優”,用成功的效果去強化他們的作文動機。
在講評作文時,更要注重挖掘中下生習作的閃光之處,有時就可據此閃光處,而給中下生作文高分,讓他們增加自信,發揮其創造潛能。
當然,這最后的評價,有時可讓學生自己或同桌或高年級的學長甚至是家長先批改先寫上評語,然后教師在此基礎上再加修改和寫評語。有時教師寫上評語后,學生也可把自己對教師的批文中的意見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再由教師再一次反饋給學生。此時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和權利,有更高的責任感和積極性去進行學習??傊看味家寣W生感到新鮮,感到永不滿足。
重平時
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不是靠一單元一篇就能提高的,更要在平時的聽、說、讀、寫中訓練,以日記天天練為措施,才能切切實實提高作文能力。如果在作文教學中做到這五重,那學生的作文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