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中學生作文能力的影響因素
- 學霸作文學習法
- 李澤國編著
- 2184字
- 2021-05-28 11:02:11
如今,盡管中學生的作文能力普遍不高,然而,卻并非每一個中學生都樂意寫作文,也并非每一個中學生都樂意按照老師的指點去進行訓練以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樂不樂意寫作文”是“能不能寫好作文”的前提條件。所以,教師在培訓學生的作文能力之前,必須首先弄清是哪些因素在影響學生的作文或作文水平。
筆者認為,學生作文和作文水平主要受“認識”、“情感”和“技術”等三個因素的影響。
“認識”因素
這里的“認識”因素一方面包含了學生對客觀的自然世界、社會生活、科學文化、風俗歷史的認識,另方面也包含了對作為作文的工具與手段的語文知識的認識以及對作文本身各方面規律的認識。
認識因素有三個層次:先是“觀察”,然后“理解”,最后“想象”。觀察是人們認識和發現客觀事物的基礎,觀察可以獲取和積累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是人們獲得寫作材料的主要途徑,于寫作有重要的意義。魯迅說過:“此后如要寫作,第一須觀察”。
在我們閱讀每一篇優秀的文章時,我們都不難發現作者認真觀察的痕跡。正是朱自清先生細致地觀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陽,所以能用非常簡潔的筆法就勾畫出春天的景致:“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如果不是文學先賢們的潛心觀察,我們就不能賞讀柳宗元的《永州八記》等名篇,也不能感嘆“秋水共長天一色,落日與孤鶩齊飛”的壯觀景象了……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了解社會生活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但觀察主要依靠人的感覺,對寫作而言,僅憑觀察還是不夠,還需要深入理解,只有對客觀事物有真正的理解,才可能形成觀點、把握特點、抓住關鍵、得出結論。
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一切文章都是建立在理解生活、認識社會的基礎之上的。范仲淹對遷客騷人的生活有了深刻的理解,所以能將萬千情緒濃縮在“悲”、“喜”二個字上。
《紀念白求恩》是毛澤東為了紀念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白求恩而作的一篇理論文章,這篇文章通過分析論證,予以判斷、概括,指出白求恩的精神就是“國際主義精神”、“共產主義精神”,這是高度的概括,也是科學的結論,這種概括和結論就在于毛澤東對白求恩的所作所為有了敢深刻、最透徹的理解。
想象和聯想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認識活動,也是形象思維的核心,心理學家認為:想象“保證在問題情境具有不明確性的情況下擬定行為程序。”寫作需要想象與聯想,離開了想象和聯想,就寫不出好的文章。王蒙說:“沒有精神上的自由馳騁就沒有文學。”艾青說過:“所有想象、意境、象征,都是通過聯想、想象產生的。”
王蒙在談到短篇小說的孕育過程時也說道:“這可以說是由小到大、由點到面,這就叫做構思,這就叫做藝術想象。”認識活動的這三個層次在整個的認識過程中并不是界限分明、孤立存在的,它們是互相滲透、相互作用的。
“情感”因素
這里的“情感”因素,既是指學生在認識客觀自然世界與社會生活現象時所表現出來的包含“價值觀念”、“人生態度”等情感因素的總和,即是對自然、對社會生活的情感。同時,它包括了中學生是否愿意表露,或者是想以什么方式來表露這種情感的態度因素,即是中學生對作文本身的情感。
情感因素貫穿在人類一切活動的始終,并對人類的活動產生積極的或消極的作用。分析中學生的習作,我們也不難發現,好的習作,莫不是與作者對所寫素材有過深切體驗,感情濃郁有關;凡對所寫素材缺乏體驗,談不上感情所系之作,必定不會成功。
情感源于認識活動,它是對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作者對客觀事物產生了強烈的情感之后,往往就產生了表達的欲望,往往就能對要表達的對象進行更加深入的認識、研究,同時也就找到了表達情感的基點。福樓拜認為:“一個對生活非常厭倦的人,我想他是很難寫出一篇小說的。”
鄭板橋談到自己畫竹時曾這樣說:“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作文同繪畫一樣,對自然界的萬物、對社會生活的眾生百相,有了認識,有了某種強烈的情感,就情不自禁地要去表達它,這就可以理解為作文的靈感。
杜甫在茅屋被秋風所破時,產生了強烈的情感體驗,那就是天下的窮苦人太多了,都太需要關照了,而這種情感是借秋風破茅屋時產生的,此時,他不僅有著強烈的表達欲望,而且也找到了表達這種情感的載體,所以,他能呼出千古絕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技術”因素
這里的“技術”因素就是指中學生在作文時表現出來的包含“選擇材料”、“提煉主題”、“布局謀篇”、“選詞造句”等方面的技術因素。“選擇材料”、“提煉主題”主要解決的是寫什么,寫成什么樣子的問題;“布局謀篇”、“選詞造句”主要解決的是該怎么寫的問題。
這些問題的解決過程就是作文實質性的過程。中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時表現出的能力高低,就是中學生的作文技巧的高低。而對這些因素產生深遠影響的,就是中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取向,就是中學生的審美情趣的高低,就是中學生對自然界、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程度,就是中學生語文基本功的深淺,就是中學生學習別人寫作經驗的得失。
以上三因素共同構成了檢驗中學生作文能力的標尺,其中,“認識”因素是基礎,是前提條件;“情感”因素是動力、是催化劑;“技術”因素是手段,是物資保障。
該三因素共同影響作文的結果,其中,“認識”因素解決的是作文能寫些什么的問題,它提供了可能的范圍;“情感”因素解決的是想寫些什么,想不想寫的問題;“技術”因素解決的是寫什么,寫成什么樣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