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中世紀美術

拜占廷美術

當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諸部落瓜分之際,以拜占廷為首的東羅馬帝國仍然統治著東歐、西亞和北非一帶廣大的疆域。這時奴隸制度在西歐消亡,東羅馬帝國由于采取了隸農制而得以保持其經濟的穩定,并且在這一地區的政治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左右逢源,將歐、亞、非三大文明熔于一爐,創造了獨特風格的文化,對東歐、俄羅斯、希臘諸國,有深遠的影響。

基督教在拜占廷帝國并未超過世俗政權,教會對文化的控制遠遠不及皇帝的權威,皇帝身兼宗教領袖,政教一體。為區別于羅馬天主教而把拜占廷帝國境內的基督教稱為“東正教”。公元787年至813年,受伊斯蘭教的影響,拜占廷的帝王們掀起了“偶像破壞運動”,用樹木禽鳥圖案和沒有裝飾的十字架代替圣像。

拜占廷美術以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拜占廷為中心,流行于小亞細亞、希臘、南斯拉夫、巴爾干半島、俄羅斯及意大利的部分地區。它開始于4世紀康士坦丁大帝將拜占廷更名為君士坦丁堡時,到提奧多尼烏斯二世(公元401—450年)時代開始繁榮,查士丁尼大帝(公元483—565年)時達到高潮。經歷了偶像破壞運動(公元726—843年)時期的停頓,在巴塞爾一世開始的馬其頓王朝(公元867—1056年)至科穆寧王朝(公元1081—1185年)又得到復興。

拜占廷美術的基本特征是輝煌、抽象、光與色的充分使用、兩度空間的平面造型手法、人物與背景間的韻律感等等。它表現在建筑、鑲嵌壁畫和圣像畫藝術等方面。

教堂建筑

公元330年前后,最早的東羅馬教堂差不多均采取初期基督教的巴雪利卡式構造。5世紀開始,在拜占廷修建了一系列純拜占廷風格的大教堂,其典型代表,當推公元532—538年興建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它的設計者據傳為小亞細亞人安太留斯和伊索道羅斯。它以用磚和三合土砌成的墻壁構成主體,逐漸上升到莊嚴的圓頂,圓頂直徑33米,由4根支柱與4個大圓拱支持。側面回廊向中央集中,使視線自然引向巨大的穹窿形圓頂,圓頂下面有一圈通光窗口,陽光從這里投入教堂內部,把大理石柱和壁面的鑲嵌畫照耀得金碧輝煌。抬頭仰望,透過光線的迷霧,藍色穹頂上閃爍著圖案的光彩,造成一種虛幻飄渺的神秘境界,出色地體現了作為宗教建筑所要求的精神感召力量。誠如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卡爾莫斯所說:“教堂是塵世間的天國,神們在這里生息活動”。這個教堂在土耳其人占領君士坦丁堡后被改為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外面加了4座高高的尖塔,里面畫上了阿拉伯圖案和文字裝飾。

查士丁尼大帝西征時在拉文那修建的圣·維塔里教堂,也是穹窿形結構,不過外部采取八角形。它的鑲嵌壁畫《查士丁尼與隨從》和《西奧多拉皇后與女官》遠遠超過它在建筑上的成就。

鑲嵌壁畫

拜占廷美術中的鑲嵌畫,以其獨特的風格在藝術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這種起源于古代美索不達米亞而繁榮于羅馬帝國時期的藝術手段,以其燦爛的色彩吸引了拜占廷藝術家的興趣,幾乎在所有拜占廷時期的重要建筑內,都留下了它的杰作。而堪稱“杰作中之杰作”者,當是拉文那圣·維塔里教堂的《查士丁尼及其隨從》和《西奧多拉皇后與女官》。這是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公元527—565年在位),西征意大利時留下的紀念。這兩幅7米長的壁畫,占據了教堂正廳的東西兩面。拜占廷藝術家舍棄了羅馬繪畫的古典手法,以平面的裝飾手法處理畫面。兩畫均有漂亮的外框,像兩塊美麗的掛毯,遵循著“等高律”的原則,兩排人物,垂直站立,如同二方連續圖案。這種構圖,使畫面產生靜止的效果,人物缺乏個性描寫,姿態僵直,表情呆滯,全靠色彩的巧妙配合以及材料的閃爍,形成優美的節奏和生動的感染力。

差不多同時興建的新阿波里納爾教堂,在兩側廊的上檐,有著長長的使徒行列,風格相同而規模更大。

公元8世紀的將近100年間,拜占廷帝國境內出現了偶像破壞運動?;实劾麏W三世(公元717—741年在位)宣布不準用人的形象表現上帝和圣者。這種做法遭到羅馬教皇的反對,因而在西歐影響甚微。利奧三世的兒子繼續推行偶像破壞,禁止一切圣像。直到特奧羅斯(公元829—842年在位)時代仍未開禁,特奧羅斯死后,他的妃子特奧娜為圣像復興不懈斗爭,終于在843年的宗教會議上通過廢除偶像破壞令的決議,東正教徒至今將通過決議的這一天——3月1日,作為“正教會的祭日”來慶祝。

結束了圣像破壞運動之后的第一個基督教藝術的提倡者是巴塞爾一世,由他開始的馬其頓王朝,一直繼續到11世紀,被人稱為“馬其頓文藝復興期”。不過這個時期的藝術,并非模仿希臘羅馬的古典樣式,而更多的是關心圣像破壞之前的風格和異教藝術。例如尼西亞的科伊米西斯教堂的眾使徒鑲嵌畫,不過是把圣像破壞前的畫面重新作出而已。著名的《約瑟畫卷》和《巴黎詩篇》等細密畫,比以前更顯得生氣盎然。此外還有達芙尼修道院的鑲嵌壁畫,也比較自然生動。與此不同的是一種嚴峻簡練的裝飾風格,主要是希臘赫西奧斯·路加斯修道院和巧斯島的尼亞·莫尼修道院中的圖案式鑲嵌壁畫。

到巴列奧洛王朝(公元1261—1453年),藝術中的敘事性逐漸壓倒了裝飾性,像在伊斯坦布爾的卡里·伊卡密教堂和特薩尼奇的圣尼古拉教堂的鑲嵌畫,已經進入一種與拜占廷精神不相一致的新的審美領域了,在后來的西歐藝術中,這種精神得到了充分的發揚。即晚期哥特式和文藝復興藝術中的敘事性基調。

正如公元787年尼西亞宗教會議所指出的那樣:“宗教對于藝術有至高的裁判權”?!爱嫾业呢熑沃幌抻诩妓嚪矫妫劣趦热荩瑧斢缮駥W家來決定。”這是貫徹整個中世紀藝術的一貫原則。

與鑲嵌壁畫同時存在于教堂的,有不少濕壁畫,它的內容與風格同鑲嵌畫十分近似,但色澤遠遜于鑲嵌畫,它不可能使用大面積的光澤色,但卻可以用暈染的方法,烘托出較強的立體感和濃淡變化。

圣像畫

圣像畫(Icon)是流行于俄國和東歐各國的一種畫在木板上的蛋膠畫(Tempera)。它也是在否定了偶像破壞運動后,于9世紀起從古代希臘肖像畫和抄本插圖演變過來的。圣像畫一般幅面不大,常常被安放在公共場所、教堂和家庭里,也可以捧著它參加宗教游行。它那挺拔的線條、變形的輪廓、忽紫忽綠的色彩,簡潔而均稱的構圖,受到現代畫家的推崇,成為歐美旅游者在俄國和東歐到處搜求的藝術珍品。不過,現今存在的11世紀以前的原作已經很少,即使12世紀的作品,也只有君士坦丁堡的《符拉基米爾圣母》等寥寥數件。

《符拉基米爾圣母》的顯著特征是:它已經擺脫了同時期壁畫中的圣母那威嚴、呆板的面容,而稍稍帶上了母性的慈祥和溫柔。

從巴列奧洛王朝以后,圣像畫進一步發展,圖像也日趨復雜。有的被畫于教堂主堂與側廊間的隔板上,更促進了圣像畫的普及。直到14、15世紀魯勃遼夫、戴奧尼西和史特羅格諾夫畫派在俄羅斯興盛繁榮之后,才逐步衰退下去。

雕刻與工藝美術

拜占廷雕刻受圣像破壞運動的影響最甚,9世紀以前的作品幾乎湮滅。所剩均為植物和動物題材的裝飾雕刻。手法也差不多都是淺浮雕,效果頗近于繪畫。唯一的例外是米蘭美術館所藏的一件頭像,它可能是雕的西奧多拉皇后,微妙的表情顯然來自真實的面容,眼睛大大的,帶有一點憂郁的樣子;此外,圣·維塔里教堂內6世紀的石棺上所刻的浮雕《馬其的禮拜》也堪稱杰作,上面的各種人物均已與背景顯著地脫離開來,自然地分布在側壁板上。

工藝美術,包括象牙雕刻、金銀細工、木雕、織繡和細密畫等,拜占廷工匠的成就也令人注目。4世紀以后,拜占廷是地中海一帶的手工業中心,其技藝一直指導著周圍地區。它的黃金時代是9至10世紀,蒙薩大教堂所藏《斯蒂尼科二連象牙板》是這時的著名杰作,與這個教堂所藏的《圣格列哥利二連象牙板》(加羅林朝)相比,后者的趣味純在圖案方面,而前者則著重刻畫了圣母和使徒的栩栩如生的形象,面容、手足和衣紋均十分寫實,浮雕的技巧非常高明。

羅馬式美術

經過5—10世紀間的社會動蕩,歐洲,特別是西南歐,到11世紀初年,終于漸趨穩定。這片土地,像越過嚴冬而經受到春風的撫慰,綻開了新的藝術花朵。正如一位名叫格留尼的法國教士所說:“從公元1000年以后之第三年,不少地方,尤其是法國和意大利,發生了一種變化。那便是:人們都很關心教堂的建造。篤誠的善男信女們紛紛為修建大規模的新教堂捐款,從僧院里的禮拜堂到窮鄉僻壤里的小教堂,都被修葺一新。世界脫下了古老的衣衫,穿上了用新教堂構成的白色袈裟……”

出現這種新氣象的社會基礎,是歐洲封建社會政治和經濟形勢的穩定。這便是:匈奴人的入侵最后被擊退,日耳曼人的領地逐漸恢復,農業穩定,交通與商業的繁榮給城市注入了新的血液,封建秩序已經牢固地樹立起來,宗教的狂熱一步步上升,許多威名遠揚的教會和主教大人,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發揮著很大的影響,其中不泛深諳建筑、雕刻和繪畫的有才能的藝術家。

在這樣的形勢下,社會思想潮流要求有一種突破狹小的地域局限的新的價值觀念與時代精神,所謂“羅馬式的藝術”便應運而生。

“羅馬式”(Romanesque)一詞,是19世紀初由法國歷史學家德熱維爾開始使用的,他當時主要從語言的意義上使用這個名詞。該詞從“羅曼的”(Romance)一詞發展而來,指的是使用羅馬語(即拉丁語)系的各個國家,當時包括使用法蘭西語、西班牙語、普羅旺斯語的西南歐各國。

就其作為一種藝術風格而言,有如下幾點值得注意:第一,它首先在法國和倫巴第出現,然后普及到全歐,幾乎遍及所有不曾受到拜占廷藝術影響的國家。而最典型的樣式存在于法國、西班牙和英國。第二,它雖然具有共同的傾向和特征,但并沒有什么固定的規范、理論或程式,它是各個地區、各個作品的共同的傳統精神的結合;第三,它主要以教堂建筑為中心,在教堂中集合著雕刻、繪畫和工藝美術的成績,服從于把宗教的力量化為形象,以便對缺少文化的信徒們宣講教義的目的。

建筑

如前所述,在羅馬式藝術中,建筑,尤其是教堂建筑,占據了絕對的優勢,這一點是其它藝術樣式所無可匹敵的。公元1000年之前,社會動蕩不安,教會散布上帝將在第1000年令世界毀滅的荒謬論調以欺騙群眾,到了公元1000年,世界毀滅的事并未發生,教會又宣揚說這是上帝的恩賜。為了感謝主的恩典,教會到處征稅募捐,大興土木,建造宏大的教堂。

羅馬式建筑主要追求均衡安定的效果,它以飽滿的力度、疏密均勻的節奏和宏大的體積感而備受贊揚。從表面上看,羅馬式教堂似乎回歸到初期基督教的巴雪利卡式構造,但本質上,它們并不相同。它基于完整的規劃,將各種建筑置于統一的結構與配置之中,它利用磚砌的交叉拱頂,在回廊的中央互相銜接,使教堂的容積得以大大擴大。

為了防止火災和體現牢固的觀念,這時的教堂差不多通體以石材建成。為了對付中世紀到處橫行的強盜,教堂和堡壘結合在一起,一般均筑有高大的圍墻、堅固厚實的大門和碉堡式的塔樓。

從教堂的內部來看,由于大量使用立柱和拱券(最初是古羅馬的半圓形拱券,后來有樽形拱券、馬蹄形拱券和伊斯蘭式的尖頂拱券,直到交叉的或重疊的組合式拱券),使室內光線黯淡朦朧,處于一種神秘、幽暗的氣氛之中,增強了宗教宣傳的心理效果。

法國羅馬式教堂的主要代表是圖魯茲的圣沙寧教堂(建于1080—1120年)和安古拉姆的大教堂(建于1105—1128年);英國的達拉姆大教堂,是12世紀上半葉羅馬式建筑的精華;意大利羅馬式建筑最杰出的代表是比薩大教堂(建于1063—1174年),它由圓頂的洗禮堂、宏大的十字形正堂和著名的斜塔所組成。正堂的設計者是希臘籍的建筑家鮑斯桑達斯,洗禮堂的設計者是蒂奧狄弗,而斜塔的設計者是布蘭諾。這座斜塔由于地基的計算錯誤,蓋成后不久便開始傾斜,至今已偏離中心4.4米,1590年偉大的物理學家伽里略曾經在這座斜塔上做過著名的自由落體試驗。此外,在德國,著名的羅馬式建筑還有沃爾姆斯大教堂、美因斯大教堂和萊茵河中游的阿特爾拉赫的圣母修道院(1093年興建,13世紀完成)。

雕刻

雖然在羅馬式藝術中,雕刻和繪畫都是從屬于建筑的,但是,在公元11至12世紀間,教堂的宗教雕刻也顯示出巨大的進步。它的主要任務雖然不能不是把人們心目中的神化為具體的可視形象,但同時也借助于大門上、柱楣上大大小小的雕刻,向沒有文化知識的信徒們傳授了農業節氣、天文、氣象、商業和紡織等等方面的知識,恰如是一本給窮人看的插圖本百科全書。這種樸素的自然科學的普及教育,簡直像是在漆黑的禁錮世界中飛來一線造化的光明。

以上各種題材的雕刻,一般均由民間匠師來完成,因而具有強烈的民間藝術的傳統特色,如豐富的想象,稚拙的造型、裝飾性的扁平結構和巧妙的構圖等等。教堂的門券、額板便是羅馬式雕刻藝術的主要作品。例如,差不多所有羅馬式教堂的大門上都要有的半圓形額板浮雕(tympanum)、柱頭和柱礎雕刻、圓雕柱身及圣壇或座椅上的裝飾雕刻等等。

額板浮雕,正門中央通常取圣經中“最后的審判”為題材,表現各種靈魂在上帝面前接受上帝的裁判,明辨善惡,或升天堂,或入地獄。法國奧頓教堂的額板浮雕《最后的審判》,具有特殊的藝術價值。它的整個構圖富有明確的區間劃分:中央是立于蚌形光環中的上帝,他右手指著天堂,那里是整日跳舞唱歌、禮拜神明的幸福生活;左手指向地獄,魔鬼正依照罪孽的輕重,給惡人以種種嚴厲的懲處。這塊浮雕在藝術手法上最出色的地方是它的人物造型,上帝和天使那細長而扭曲著的身體,采取了大膽的夸張手法,有的甚至達到十一個頭長的、蚯蚓一般的身材,充分顯示了作者巧妙的構思和大膽的想象。這塊浮雕的下方是橫貫門頂的水平浮雕飾帶,由各種各樣善善惡惡的靈魂所組成,起到了穩定畫面的重要作用。在著名的沙特爾教堂,雖然已經是哥特式與羅馬式互相混合在一起,但建于1145至1155年間的西側正門——“王者之門”,可算是法國中部羅馬式雕刻藝術中最洗練的作品。中間的莊嚴基督支配著整個畫面的構圖,周圍環繞著傳道者的寓意性形象。

柱身圓雕大多以人像為主,它拋棄了拜占廷藝術的纖弱形式,出現了有一定力度的飽滿的造型;雖然,同希臘古典藝術中的人像柱相比較,它主要是通過線條而不是通過體塊來達到這種力度的。例如,法國利姆沙恩舊修道院教堂門廊內,兩邊各有三列這樣的人像柱支撐著拱門,人物以雙手努力托起楣石,渾身攢聚著即將爆發的力量。

柱頭和柱礎雕刻,除少數模仿拜占廷樣式用植物紋樣來裝飾之外,大多數也是以宗教人物和圣經故事為題材。民間匠師們沒有放過機會,在這樣的作品中表達他們對統治者的憎恨,如法國亞眠教堂的柱礎上,就雕了一個戴王冠的王公貴族,被壓在柱子下面,同妖魔鬼怪一樣永遠不得翻身。

其它裝飾雕刻亦不乏精彩之作。如圣尼古拉斯朝圣者教堂中著名的《巴利的寶座》,作于1098年左右,通體以大理石雕成,座椅的4條腿是4個奴隸(或罪惡的靈魂)的雕像,技巧相當高明。這所教堂的洗禮堂還有一座大理石圣水盤,也雕刻得非常精致。

繪畫

繪畫在羅馬式藝術中遠不如建筑和雕刻那樣受到重視。這大約是因為它遠不如建筑和雕刻那樣具有堅牢的體積和逼人的力量,對于欣賞水平極其平庸的信徒們來說,一個實體要比一片平面的“符號”生動得多。

羅馬式藝術中的繪畫,主要是教堂內有限的濕壁畫和大量的手抄本書籍的細密畫插圖,這兩者都不是這個時期的發明,但都在此期間獲得較大的發展。

教堂內的宗教畫,此時一般較少使用拜占廷時期的鑲嵌技法,而運用濕壁畫來畫。由于材料的限制,保存完好者極少,有許多是后代修補或重繪的。例如意大利加泰隆尼亞地區所發現的便是。勃艮第境內的貝爾則拉維爾圣雨果禮拜堂壁畫,尚可見到一部分12世紀時的真跡,其色彩已經十分黯淡了。羅馬式壁畫的風格大約在12世紀才擺脫拜占廷的影響,形成強有力的獨立風格,它特別強調感情的表達,不惜采取扭曲而夸張的形式。較常見的是畫在教堂兩翼鑲板上的一個接一個的受難場面。如1138年所作的查爾薩拉大教堂的磔刑圖、1228年所作的布拉維杜教堂的磔刑圖、1235年所作的佛朗西斯卡生平圖等等。

手抄本圣經插圖的制作中心,仍然在繼承蠻族藝術傳統的中歐地區,尤其是英國。12世紀英國工匠制作的《朗貝斯圣經》和《布利圣經》,采用了裝飾性的、圖案式的方法來表現衣紋,人物造型優美,具有完整的體積感,色彩鮮明豐富。和雕刻中一樣,繪畫中的人物也被畫得把衣紋緊緊地貼在身上,如同從水中走出來一般,被稱做“濕衣褶風格”(Dampfold Style)。

工藝美術

這一時期,手工藝匠的許多寶貴創造,也大多為教堂服務。現今不少教堂里珍藏著價值連城的手工藝品,例如英國肯特郡巴游教堂所藏的“巴游織錦”,全長約10米,以彩色毛線繡在亞麻布上,內容描述諾曼底的威廉公爵1086年入侵英國的一次戰爭,周圍裝飾著一圈動物圖案組成的花邊。

教堂窗戶上的彩色玻璃嵌畫,最初是從加羅林朝開始的,只是在羅馬式教堂中才開始得到廣泛的使用。但是,真正屬于12世紀以前的作品已不多見。夏特勒教堂比較完整地保存著12—13世紀的彩色玻璃嵌畫,成為至今眾多旅游者向往的地方。此外在巴黎的圣麥佩爾教堂、圣丹尼教堂、德國的奧格斯堡和萊曼等處教堂中,還部分地保存下來一些精彩的作品。

其它小工藝如象牙雕刻、金銀細工、琺王郎彩器皿,以及用精巧的雕刻技巧做成的圣物箱、十字架、牧杖、圣餐盤等等,都空前發達。如倫敦阿伯特美術館所藏的格羅斯塔的燭臺、柏林美術館所藏的維斯多尼亞的鍍金十字架、科隆大教堂所藏的刻有“馬其的禮拜”浮雕畫面的著名圣物箱等等。

羅馬式美術在歐洲中世紀美術史中的意義和地位,我們可以從如下幾方面來看:

1.羅馬式美術產生于歐洲封建社會進入成熟階段的時期,它從規模上、風格上,體現了歐洲封建社會前階段的文化成就。就基督教美術的發展而言,有人依照初期——盛期——晚期的公式,把早期基督教藝術作為初期的代表,把哥特式美術作為晚期矯飾風格的典型,而羅馬式藝術,則被作為盛期的樣板而具有重要的價值,這種說法也不是沒有意義的。

2.羅馬式美術反映了封建經濟穩定時期的宗教藝術風格,它既是宗教的,又具有一定的廣泛意義,因為它主要面對廣大缺少文化的信徒,而且其作者也大多是民間匠師,因此,也必然具有相當成分的人民性。

3.羅馬式美術同拜占廷美術之間,不但在時間上有一定承繼關系,在觀念上也比較相近。它同其后的哥特式藝術之間,也具有銜接的關系,從這一意義上說,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中世紀美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哥特式美術

進入13世紀,由于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歐洲各地的城市建設更加興盛。無論在各封建王國的交通要道上,或是多瑙河,萊茵河沿岸,大小城市星羅棋布,宛如燦爛的群星,點綴在中世紀“黑暗的”夜空之中。為了發展工商業的需要,市民與國王結成聯盟,市民替國王為打破諸侯間的封建割據而舉行的戰爭提供金錢和武器,國王為市民提供一定的自治權和低稅率優惠,并通過戰爭開辟新的市場。

城市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大量能工巧匠集合于各種行會之中,為民族文化的發展盡心竭力,就在這樣的前提下,封建社會盛期的另一文化形態——哥特式藝術,在歐洲各國發展起來。

“哥特式”(Gothic)一詞,是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拉斐爾在他給教皇利奧十世的信中首先被使用的。它本來含有輕蔑的意思,用來批評文藝復興之前北方野蠻民族(哥特人)的建筑樣式。但是,拉斐爾并未親眼見到過法國的這種類型的教堂,他是憑主觀把它描寫為非理性的野蠻文化的。實際上,哥特式藝術與哥特人毫無聯系,它既非哥特人所創造,也并不發源于哥特王國。它是羅馬式藝術之后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是中世紀經院哲學在藝術上的反映。

哥特式藝術大約在12世紀末產生于法國巴黎周圍地區。它本來是體現在一種新的建筑風格之中的,后來變為泛指12至14世紀間服從于這種風格的一切美術形式。

1137年,阿伯特·蘇哲神父著手將巴黎郊區的圣丹尼教堂改建成新的樣子,蘇哲神父要求在建筑中體現光、高、數三個理想,于是試探著以一種向高處延伸的、增加窗戶和改變比例的做法,創造一種新風格。經過兩世紀的實踐,到1430年英國諾里奇大教堂竣工,方才實現一種定型化的哥特樣式。歐洲各國并不是普遍都肯定這種樣式的,在意大利,它始終居于次要地位。由于各自的民族傳統、各地區技術與材料的差異,以及與羅馬式藝術的繼承關系不一等等原因,各地的哥特式建筑也有所不同。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看出它們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是各自采取著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同一個課題的差別而已??偟膩砜?,哥特式是通過向垂直方向的推擠,而不是象羅馬式那樣向水平方向的展伸,來求得革新的。從而它打破了羅馬式的靜態的體塊,創造了哥特式的動感的旋律。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點是垂直線的使用和尖頂的拱券結構,這兩者使建筑出現了銳角的組合,造成靈巧、上升的力量,從而牢牢地抓住信徒的感情。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紀建筑的最高成就。

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國得到發展,是因為法國在路易第八、第九統治下,封建王權得到加強,政治安定,經濟和文化進一步繁榮,巴黎代替羅馬成為基督教世界的中心。文化從修道院轉向大學,提供了哲學和工程方面強大的后盾。使蘇哲院長的理想得以順利實現。法國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標志是巴黎圣母院(1163—1250年)。它的正面是左右對稱的兩座高63米的鐘樓,排列著一排排矢狀尖拱,下層3座大門,環繞著一層層使徒和天使的雕像。大門上面是一排精致的雕像,再往上,巨大的放射狀中心圓窗,正處于整個教堂正面的中心。上下4層之間的比例,按照嚴格的數據,每一層的高寬比也嚴格按黃金律計算,十分和諧協調,總體效果樸素而又莊嚴。魯昂大教堂(1160—1230年)的規模略小于巴黎圣母院,但也完美地體現了初期哥特式建筑的特點。

13世紀時,法國的哥特式建筑得到進一步發展。從教堂的外觀來看,細長的尖頂長窗和密密麻麻的雕刻,使建筑物披上了滿身錦繡,巴黎以北的蘭斯、亞眠、魯昂等處的大教堂尤其如此。巴黎以南的勒芒、夏特勒教堂則比較簡練一些。

夏特勒大教堂,從9世紀以來就是法國各地的信徒們向往的圣地。1020年,原先的教堂遭受火災,1024年著手重建,1037年基本完成,1134年建起了北側的塔樓,11年后建成南側塔樓。1194年6月10日,夏特勒全市大火,大教堂也被燒得只剩下雙塔的底層。在僧侶、貴族和商人們的支持下,1215年又開始重建,直到1220年基本竣工。建成后的教堂東西長130.2米,正面寬47.65米,南塔高106米,北塔高111米,主教堂高37米,是巴黎以南地區規模最大的教堂。它通身以細長的線狀柱形成密密的垂直線條,從而增加了它的高聳之感。夏特勒教堂正門內雕象密布,其最出色的作品有《莊嚴基督》、《圣母子》、《攸底亞王與王后》等,是早期哥特式雕刻中最有代表性的。彩色玻璃窗畫也很出色。

蘭斯大教堂(1225—1299年)也是在一次火災之后重建的,1220之前的第一期工程,受夏特勒教堂的影響很大,1240年以后的第二期工程,則又較多地受到亞眠大教堂的影響。其正門門券內的雕刻《天使與圣徒》是哥特式雕刻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尤其內側的帶翅膀的天使,面容純樸天真,充滿人間感情,面部甜蜜的笑容被稱做“蘭斯式的微笑”。

亞眠大教堂(1220—1270年)是法國哥特式教堂中最大的一座。長145米,高44米,從1220年到1270年,花了半個世紀的時間完成了正堂工程,雙塔則到14世紀和15世紀才完成。其門券內的雕刻也十分出色,額板大浮雕《最后的審判》中,在下地獄的人群里也有身著道袍的神父和教士。浮雕裝飾《十二月令》,表現了各個季節的農事活動,生動地再現了中世紀法國農民的勞動和生活。

14世紀中葉以后,由于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年)的影響,教堂建筑陷于停頓,15世紀英軍撤出巴黎之后,才重新發展起來,這時出現了火焰式(Flambayant)窗飾。

英國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以1178年坎特伯雷大教堂開始,至索爾茲伯里教堂而臻于成熟。此后,英國的建筑師們又創造了“垂直式”的哥特教堂,他們竭盡全力加強垂直上升的效果。細長的窗戶幾乎從地面一直升到天頂。其代表為科羅斯達大教堂的中殿。

德國的哥特式教堂開始得較晚,1248年開始修建的科隆大教堂才是真正哥特式建筑的開端,但是它一直拖了6個多世紀,到1880年才最后完成。它的鐘塔高達157米,正面寬61米。14世紀時,受法國火焰式影響,出現了奢華瑣細的裝飾,整個教堂似乎被包圍在一種閃爍著神秘光彩的玻璃窗花中,布滿透雕棱飾的尖塔,嶙峋矗立,構成一片“錦繡森林”。意大利的米蘭大教堂即屬此類,它始建于1386年,直到1645年才竣工,一簇簇高高聳立的尖塔和兩邊的支撐拱架,形成如同一件象牙雕刻的精致工藝品一般,但它卻是一座全長148米,寬87米的宏大建筑。

哥特式教堂中的雕刻與羅馬式時代相比,顯然是萎縮了。法國蘭斯大教堂有13世紀最高水平的雕刻作品。門券里的圣母瑪利亞和基督的立像,形象生動,有豐富的衣紋。雖然中間有過保守主義傾向的出現,但整個說來哥特式的雕刻藝術是向著重視人性表現的現實主義方向前進著。13世紀末和14世紀初年所建的法國斯特拉斯堡教堂中的《聰明的和愚蠢的圣處女》雕像,更帶有濃烈的地方風韻,明顯地擺脫了宗教的束縛。法國亞威農的維勒夫教堂的圣母子像也十分富有特色,它利用象牙的彎曲度把人像雕成扭動的姿態,所以被稱為“哥特式擺動”(GothicSway)。

在哥特式教堂中,由于窗戶的擴張,壁面所剩無幾,已經無法提供壁畫和浮雕的面積,所以彩色玻璃窗畫大為發展,成為哥特式教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玻璃工匠根據畫稿先用鉛條做出圖畫的輪廓線,然后割出小塊彩色玻璃鑲嵌而成。玻璃色彩種類很多,但基本色調是紅、藍、紫三色,夏特勒教堂和布魯日教堂的玻璃窗畫是這方面最杰出的作品,陽光透過這樣的窗戶射進教堂,五彩繽紛,光彩繚繞,飄忽宛如仙境。它的制作技巧和色彩藝術上的成就,即在今天也令人驚嘆不已。遺憾的是14世紀以后,這個光彩奪目的藝術形式,由于雕刻的復興而失去了早期的活躍力量。

對于中世紀藝術的評價,歷來有著十分矛盾的說法。文藝復興時期自然主義抬頭,反封建的人文主義者們把中世紀藝術看做是“野蠻的”、“原始的”、“低劣的”,這種否定雖然有幾分片面性,但也正由于這種批判,才促進了進步的人文主義抬頭。因此,在歷史上,這種批判的作用是積極的。19世紀初期的新古典主義者也反對中世紀藝術,這是出于對希臘羅馬古典藝術的崇敬心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不少新興流派,如立體主義者畢加索、德國表現主義的盧特魯甫、野獸主義的拉奧等人,卻對中世紀藝術中出于宗教宣傳的需要而采取的夸張變形手法大加贊揚,推崇中世紀民間藝術匠師豐富的想象力和獨出心裁的表現手法。并從中探索豐富的形式規律,運用于他們的創作之中。

這里用得著高爾基的一段話:“文化史告訴我們,中世紀的石匠、木匠、木刻家和陶器匠等手藝集團所建筑的房屋和創造的物品都精美無比,那是個體藝術家所不能勝過的。歐洲中世紀的大教堂是這樣,西歐和蘇聯博物館里那許許多多的陳列品也是這樣。如果你仔細看一看這些作品,就會感到,人們創造它們的時候是對勞動懷著極大的熱爰的?!煨〉摹藗兪莻ゴ蟮慕硯煛┪镳^里的文物和歐洲各個古城的莊嚴寺院,都給我們說明了這一點”。

伊斯蘭美術

公元7世紀時,在地中海東岸和南岸的廣大地區,伊斯蘭文明崛起,從而給這個地區統一的基督教體制帶來了新的對抗因素。

“伊斯蘭”的意思是順從。伊斯蘭教是由“先知”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創始的、信奉全能的真主安拉的“一神教”。穆罕默德生于麥加,以麥地那為傳教的中心,《古蘭經》(意為“誦讀的經文”)是伊斯蘭教的最高法典。齋戒、誦經、禮拜、朝圣等,都是他們的修煉形式。其寺院在中國稱為“清真寺”(“清”為清凈,“真”為唯一),是伊斯蘭建筑藝術的結晶。

伊斯蘭教最初主要在貧困而缺乏文化的阿拉伯游牧民族如貝都印人中間得到傳播,反映了阿拉伯民族要求進一步實現政治上的統一和形成集權國家的迫切愿望。穆罕默德在世之日,就致力于建立以伊斯蘭教為最高信仰的統一的阿拉伯帝國。他的形象被描繪為一手拿《古蘭經》、一手持劍的英雄,意味著信仰與征服。在他死后的50年間,歷屆哈里發(阿拉伯政教合一的領袖,意為“繼承人”)不斷向外擴張,他們從拜占廷帝國奪取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把拜占廷式的基督教教堂改造成為清真寺,征服伊朗高原,擊敗波斯的薩珊朝(中國古籍稱“安息國”),在烏瑪雅德朝(公元661—750年)進一步擴張,向東深入中亞地區,占據阿富汗和印度北部,并一度威脅中國西部邊境,唐史稱之為“大食國”。向西進入非洲,沿埃及、突尼斯、阿爾及利亞,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班牙(公元711年),從而踏上了歐洲的領土。

烏瑪雅德王朝建都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在那里建造了宮殿和清真寺。后來,阿巴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遷都于今伊拉克的首都巴格達,在這里興建的宮殿和寺院,明顯地受到薩珊朝波斯藝術的影響。阿巴斯朝阿拉伯王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是伊斯蘭建筑和繪畫藝術的黃金時代。

清真寺

在建筑方面,伊斯蘭世界突出的貢獻是清真寺。它通常由長長的柱廊、舉行凈身儀式的水池和寬廣的正廳組成。還有一個或幾個尖塔,阿訇站在塔頂按時呼喚教徒們舉行禮拜儀式。這樣的設計是按照宗教儀式的要求產生的。

清真寺,作為伊斯蘭特有的建筑形式,其特征有兩方面:第一是構造上的特征,即從建筑的角度講,它具有簡樸、輕便、合理的特點,它的有效空間很大,幾乎沒有什么多余的東西,馬蹄形的尖頭拱門是伊斯蘭建筑特有的樣子,它合理地分散了上部結構的壓力,中央教堂的圓頂是向拜占廷建筑學來的,但清真寺的圓頂多以木構架做骨骼,以減輕頂部的重量。第二是藝術上的特征,即從藝術風格上講,它也有自己的特色,清真寺內沒有祭壇,沒有圣像,更沒有關于真主和先知的生平故事繪畫。他們這種反對偶像崇拜的傳統,曾經影響過拜占廷帝國的偶像破壞運動。由于這個原因,清真寺內的裝飾多是變形的圖案裝飾,絕大部分是幾何形和花草圖案。色調大部分是冷色調,明朗清凈,與炎熱的沙漠景觀形成強烈的對照。

早期的清真寺在小亞細亞一帶是以羅馬的巴雪利卡式教堂改建的,沒有什么獨立的特點。到烏瑪雅德朝,在大馬士革、麥地那、依爾撒拉姆、阿勒頗及富斯塔特(即今日之開羅),建造了不少清真寺,其中最壯麗的,是公元691年在耶路撒冷所建的有“石頭圓頂”的奧瑪爾哈清真寺。它的八角形正廳,是以拜占廷建筑為榜樣建造的。另一個杰出的作品是大馬士革的大清真寺,它建于公元705—711年,有一連三個主廳,拱門是半圓形的。

阿巴斯朝是清真寺建筑的繁榮時代,從突尼斯的魁拉旺清真寺、開羅的蘇丹·哈桑清真寺(公元877—879年),到遙遠的土耳其邊境撒馬拉城現已成為廢墟的清真寺,均為阿巴斯朝所建。阿巴斯朝清真寺的特征,是尖頂圓拱的出現和螺旋形尖塔的采用,它們都是進一步解決承重問題的需要。

拜占廷帝國消亡后,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征服了君士坦丁堡,1453年改名為伊斯坦布爾(伊斯蘭之城)。1609—1617年,遵照阿胡米特蘇丹的旨意,在已經改為清真寺的圣索菲亞大教堂的旁邊,修建了著名的“藍色清真寺”。

16世紀時,薩瓦維德朝在波斯地區興建了許多重要的清真寺。其中以伊斯法罕有綠色烏釉尖頂穹窿的大清真寺最為出色,被伊斯蘭世界贊譽為“清真寺之王”。

在西班牙地區,最早的清真寺建于公元785年,它的高大正面布滿西班牙風格的抽象裝飾圖案。正廳擁有10排列柱,開創了使用雙重拱券式立柱的先例,在面向圣地麥加的壁龕上,雕刻著精致的抽象圖案,可以看出明顯地受到拜占廷鑲嵌藝術的影響。同樣的結構也應用于托勒多的有9個圓頂的清真寺,這個清真寺后來又改成了基督教堂。

西班牙南部地區 12世紀時是阿拉伯阿爾摩拉維德王朝的轄地,在科爾多瓦、塞維利亞和格拉納塔等地,興建了許多水平很高的清真寺,如1171年建成的科爾多瓦大清真寺,通體布滿弧形線條組成的連續圖案,是伊斯蘭藝術與西班牙摩爾人的藝術互相滲透的范例。在格拉納塔,作為伊斯蘭對抗基督教征服的最后一塊領地,留下了納爾茲朝(公元1232—1492年)的無數藝術品,最著名的是14世紀的阿爾亨布拉宮殿,它具有堪稱尖端的伊斯蘭裝飾圖案,在南國的陽光下放出耀眼的光輝。這是一座富有傳奇色彩的阿拉伯宮殿,被人們以克里特迷宮相稱,分為“米諾牛之宮”與“獅子之宮”兩個有柱廊環繞的宮殿。中間是“獅子噴泉”,三者處于一條軸線上。這兩個宮室和塔樓,外觀均纖細輕盈,內部裝飾華麗而又明朗。此外還有“兩姐妹之室”中的蜂房式天花板、“諸王之廳”中鐘乳形飾板,都具有特殊的美,是阿拉伯藝術最高水平的代表。

西班牙的伊斯蘭統治以1492年格拉納塔為基督教徒所收復而告結束,但伊斯蘭風格的建筑和裝飾風格,在西班牙仍影響很深。

裝飾藝術

伊斯蘭教義不允許表現人物和動物,所以雕刻和繪畫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結果,伊斯蘭藝術家們在工藝美術領域中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各種美妙的裝飾圖案。線條的疏密曲直、色彩的微妙變化,組成和諧優美的節奏,這是伊斯蘭藝術家對世界藝術寶庫的偉大貢獻。

伊斯蘭工藝匠師們在圖案創造中表現出他們無限的創造才能。從單獨的幾何紋樣到復雜龐大的建筑裝飾,有連續、間隔、穿插,自由發揮,揮灑自如。圖案組織是那樣嚴密,而運用起來又如此輕松。加上那回曲的阿拉伯文字穿插,直線和曲線的幾何紋樣、纏綿不斷的蔓草花葉……,流暢、舒展,進止自如,充分說明阿拉伯藝術家使用線條的才能。

伊斯蘭美術的裝飾風格,在圣、俗諸方面均得到巧妙的應用。建筑上的彩釉磚面裝飾、嵌瓷壁畫、大理石或木雕細工、織毯、刺繡、首飾、服裝……各方面都呈現這種風格。特別是那種垂幛式的裝飾紋樣,其構圖如同倒掛的鐘乳石一般,在歐洲的華麗宮廷里也得到了應用。

金銀細工和陶瓷方面,匠師們創造了各種秀美造型的銅或銀制的壺、罐、酒杯、盤子等等。陶瓷造型豐富,色釉質量高超,尤其是青花釉的發展,在以瓷器發源地著稱的中國亦不遜色??椞悍矫?,阿拉伯工匠的產品,以“波斯地毯”的名聲,遠銷世界各地。

細密畫

公元1258年,阿巴斯朝滅亡后,不準描繪人物動物的禁令有所放松。這時,出現了附屬于伊斯蘭傳奇文學作品的細密畫插圖藝術。畫面色彩豐富,形象和構圖體現出寫實與想象的巧妙結合。透視法則也是按照東方的習慣自由處理的。巴格達是出產細密畫的中心。14世紀時,在波斯地區的大不里士,也出現了水平很高的作品,13世紀時成吉思汗率蒙古人西下,帶來中國文明,阿拉伯細密畫家們興致勃勃地從中國繪畫中學到了東方手法。例如風景中的山川和樹木畫法,往往都歸納為幾種簡練的筆法。

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公元1290—1922年),是伊斯蘭世界最后的光榮篇章。13世紀奧斯曼從土耳其南下的時候,埃及的阿拉伯馬姆魯克王朝尚在強盛中,他們在開羅建造了豪華的巴桑蘇丹的清真寺。1453年奧斯曼帝國征服拜占廷,再度統一阿拉伯世界,16世紀時,在伊斯坦布爾修建了阿胡米特一世的藍色清真寺,在印度的莫臥兒帝國領袖們,則修建了著名的泰姬陵廟(1632—1653年)。這是伊斯蘭藝術最后的光輝。

早期美洲美術

美洲人種的發源,至今蒙著許多神秘的迷霧。由于美洲大陸沒有較高級的靈長類動物存在,也沒有發現過猿人或類人猿的化石,所以有人認為美洲原始居民是在4萬年前經過白令海峽的陸橋進入美洲的亞洲人。圣地亞哥曾發現兩塊頭骨的化石,經鑒定距今約38000余年,可惜它太不完整。石器時代的遺物有發現于加拿大的克洛維士矛頭,約為1萬年前的遺物。地下發現的各種農作物種籽和果實,說明這里有相當發達的農業經濟。16世紀初,當歐洲的探險家登上這塊土地的時候,他們看到的是許多從未見過的農作物,如玉米、薯類、花生、大豆、胡椒、咖啡、可可、煙草、棉花和蕃茄等等。陶器的制作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即已開始,早期瑪雅人把陶制的人形俑擊碎以代替活人殉葬,這與中國以俑殉葬的習俗頗相近似。

早期印第安人的社會形態,沒有明確的資料佐證,但是從現存的大量建筑、雕刻遺物的規模和內容來看,至少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即已進入奴隸制社會,方能展開那樣大規模的、有組織的、具有明確的精神內容的偉大工程。早期美洲美術,不論建筑、雕刻、繪畫,都與宗教有關,雖然各地區崇奉的神祗不同,但都有隆重的祭祀儀式和支配社會生活的力量。

依照史前人類從白令海峽進入美洲的假設,他們在沿西海岸南行的道路上,出現了三個主要文化中心。這就是:位于今日墨西哥南部的阿茲特克文化;位于中美洲猶卡坦半島至洪都拉斯、危地馬拉的瑪雅文化;和南美洲安第斯高原上的印加文化。一般史學界均按此系統介紹美洲文化。

阿茲特克文化

墨西哥南部地區的阿茲特克文化,包括許多不同部落在不同時期的作品。公元前1000年左右,奧爾麥克人在這里創造了最初的文明,后來,4至7世紀時,靠近西海岸的薩波特卡人繁榮起來,他們同奧爾麥克人共同建造了偉大的特迪華堪城。公元7世紀至11世紀,中部的托爾特克人又一度強盛,他們曾經侵入瑪雅人的地區,和瑪雅人共同創造了奇成易薩新城壯麗的廟宇。直到12世紀,阿茲特克人在墨西哥中部崛起,很快控制了高原地區,14世紀時形成奴隸制國家,創造了高度文化。首都特諾奇特蘭,是墨西哥城的前身,曾到達10萬人口,指導農業生產的歷法、植物和動物的分類,都是阿茲特克人的偉大創造。

在這里創造的建筑、雕刻、繪畫等等藝術作品,顯然是服務于宗教的要求的,雖然各個時期各個部落所崇奉的神不同,但反映在藝術上都具有一種威嚴、冷酷,甚至有些陰森恐怖的基調。奧爾麥克人崇拜美洲虎神,這是一種外形與豹相似的猛獸,可能被視為代表力量和勇猛的品格而被作為圖騰崇拜。反映在奧爾麥克人的雕刻中,常常巧妙地把美洲虎的特征和人結合起來,許多雕像的面容看上去十分像美洲虎:短鼻、巨口,厚厚的嘴唇向左右急遽下垂。1938年在委拉克魯斯省特拉斯澤波特村發現的巨石頭像,高達2米,重約16噸,頭戴盔帽,具有向下彎曲的口角和扁平的鼻子,顯然屬于亞洲人種的特征。1939年又發現了處于沼澤之中的拉范達城,這里有4座巨大的頭像和高達33.5米的粘土堆成的金字塔。它建成的時間被測定為公元前800年前后。這是美洲發現的最早的文化中心。

公元4世紀至10世紀時,墨西哥西海岸的奧阿哈卡州附近,薩波特卡族人接受了奧爾麥克人的宗教,在蒙底阿爾班修建了廟宇和金字塔。后來,他們在墨西哥中央高原建造了宏大的特迪華堪城,它的龐大的金字塔群,是墨西哥最壯觀的古跡。特迪華堪顯然是一個經過精心規劃的城市,有一條寬闊的大道貫通全城。道旁有著名的太陽金字塔、月亮金字塔和供奉羽蛇之神魁特塞科特的神廟,金字塔和廟都是多層平頂建筑,每層的外墻上有許多巨大的羽蛇之頭突出著,其造型是頗與中國的龍頭相似的。在這個金字塔群的周圍建有許多祭司和貴族的住宅,大多是土木結構,現在只有地面和一部分墻壁還殘留著,墻上往往畫有華麗的壁畫,有一幅《雨神的天堂》最為著名,中央和兩端交纏的羽蛇紋,與中國的龍紋也極其相似,畫面表現雨神達拉洛克使死者在天堂里過幸福的生活,許多小人在蝴蝶和花草叢中游戲、唱歌和跳舞。紅、綠、藍、黃等顏色至今仍很鮮艷。

托爾特克人的文化中心是公元9世紀時興起的杜拉城,它的位置在今日墨西哥城西北約80公里。杜拉城的建造者是墨西哥古代傳說中的英雄托皮爾茲金,他也崇奉羽蛇之神魁特塞科特,神殿和雕刻都表現出兇殘和力量,目前除存有一座不高的金字塔外,精彩的遺物就是塔旁殘存的4根4.6米高的雕成戰士形狀的方柱。戰士頭戴盔帽,身穿鎧甲,表情呆板而嚴肅。托爾特克人在10世紀時將自己的力量擴展到猶卡坦半島,在那里與瑪雅人一起建設了偉大的瑪雅文明的中心奇成易薩城和烏斯馬爾城。關于這兩個城市,我們將在瑪雅文化中介紹。

阿茲特克人崇奉的神叫做維茲洛波奇特,意思是笨拙的蜂鳥,據說他從母親身體內跳出來時就是一個成人,手執閃電殺死了他的400個兄長。祭祀維茲洛波奇特的儀式非常殘酷,祭司把活人的心奉獻給這個嗜血的神。1325年阿茲特克人在特克斯科科湖中的島嶼上建設坦諾奇特蘭城,這就是墨西哥城的前身。到1519年西班牙人侵入這里的時候,已成為一個華麗宏偉的城市,據西班牙殖民者的描述,它比當時的倫敦大5倍,估計有30萬市民,堂皇的金字塔高高聳立,豪華的住宅、繁榮的商業區與運河互相交叉。最大的金字塔高約30.5米,塔頂有祀奉戰神和雨神的廟宇,墻上和地面都布滿直線組成的各種復雜的浮雕圖案。內容大約是惡鬼、羽蛇和一種猛禽(食肉的鷲鳥)的變形。

瑪雅文化

瑪雅人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形成穩定的農業經濟,公元1世紀時在猶卡坦半島和洪都拉斯西部形成幾個奴隸制城邦,4至9世紀的500年間,瑪雅文明達到最高峰,13世紀托爾特克人征服瑪雅,此后逐漸衰落。

瑪雅人有自己的象形文字,他們在石碑上記載重大事件,有準確的歷法,把1年分為18個月,每月20天,外加5天“忌日”,共計365天,指導農事的節氣都分布在18個月內。瑪雅人也是技藝高超的藝術家,他們建造了華麗的廟宇、精美的繪畫、生動的雕刻和精致的手工藝品?,斞抛诮坛绶钪姸嗟纳?,祭司穿著華麗的長袍,戴著有羽飾的高帽子,從小就把額間的肉捏成一塊隆起的疙瘩,用貝殼和銀子做成的首飾布滿全身。祭神的儀式可能不像阿茲特克人那樣殘酷,但對于俘虜和罪犯,則毫不留情地在神殿中處死。

建筑方面,瑪雅人在廣大范圍內建造了許多著名的城市,早期的城市如危地馬拉的狄科爾,洪都拉斯的科朋和猶卡坦半島的拉布那,這些城市明顯地表現出瑪雅社會的嚴謹結構,有著陡峭階梯的金字塔上,刻著復雜的象形文字,金字塔周圍是神廟與宮殿。12世紀時,由入侵的托爾特克人與瑪雅人共同建造了著名城市烏斯馬爾與奇成易薩,這兩座城市的建筑帶上了托爾特克人冷酷的風貌,烏斯馬爾“總督府”正面精美的墻壁,布滿了類似編織紋樣的圖案,中間穿插著雨神的頭像?;丶y和雙回紋結構的幾何圖案,也令人想到東方風格。托爾特克人用骷髏和交叉的人骨圖案裝飾著祭壇的底座,顯得十分森嚴可怖。奇成易薩的金字塔前有100多根圓柱組成的戰士之廟遺址,廟前有屈身躺臥的“查克—穆爾斯”雕像,雙手捧著腹部的圓盤,可能是放置祭品的地方。這里匯聚了瑪雅文化的寧靜歡樂和托爾特克文化的兇殘暴戾,形成一種不調和的格局。

瑪雅的制陶藝術開始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他們用陶制的人物殉葬于死者的墓穴,這些俑都做得十分生動,它們再現了日常生活的豐富多姿,舞蹈、擊鼓、奏樂、哺乳、磨面、烤餅,種種姿態,簡練而又傳神,實在是古代藝術中的珍品。

瑪雅的繪畫,以1946年在墨西哥南部叢林中發現的博納柏克(瑪雅語“畫墻”之意)最為著名,那是畫在一座有拱頂的房屋內的墻壁上的壁畫,記述一個游行儀式的始末。房屋共分3間,所畫內容也不同,第一間表現儀式前的準備,14名穿白袍的酋長,頭戴不同的帽飾,觀看游行和舞蹈的行列;第二間敘述游行后的瑪雅戰士攻入一個村莊,捕捉俘虜以作祭神的犧牲;第三間畫著獻祭之后的酋長和祭司悠閑地在樂隊簇擁下走回村莊。繪畫技巧基本上是單線平涂,色彩鮮明,線條簡樸有力,人物的面容沒有明顯的個性區別,只是依靠不同的服飾道具顯示其不同的身分。

瑪雅人的象形文字可以說是一種精心設計的圖案,他們在比例勻稱(接近黃金比)的矩形內,巧妙地繪出動物、植物和線、點的圖形,用以表示日期和事件。字有部首,按豎行排列。

現今研究美洲的學者們普遍承認瑪雅美術中獨特的幾何化風格和他們的風俗習慣,更接近中國古代文化的傳統,甚至有人認為瑪雅人實際上是被周武王驅逐的殷商后裔飄洋東渡到美洲落戶的。

印加文化

印加文化的地域范圍,包括南美洲西海岸和中部安第斯高原地區。南北長達4000公里,分布在今日從厄瓜多爾經秘魯、玻利維亞到阿根廷和智利的狹長地帶。

從公元前1000年左右這里就開始出現制陶、金銀細工和玉石雕刻工藝,公元10世紀以前,屬于早期印第安文化的中心地有三:第一個是北方的奇莫查族,在今日的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地區建造了簡陋的磚造金字塔和工藝品,陶器的制作已相當精致,有塑成人頭形或動物形的陶壺及有鐙形把柄的杯子等等。金銀細工表現在首飾的制作上,奇莫查人在木雕的模具上敲擊出很薄的金制首飾,并且鑲以寶石珠玉佩在手、足和頸部。第二個中心是秘魯西南沿海的納茲卡族,他們在陶器、紡織品和金銀制品上創造了美麗的幾何形圖案紋樣,還有一種人形彩繪陶,就在陶罐或陶壺的外壁畫上人物的身形,巧妙生動,個性鮮明,是上古藝術中的精品。第三個中心是居住在高原中心的列庫安族,他們的才能在建筑上表現的十分突出,加工精細的石塊,在建筑物上堅牢美觀,這里早期陶器往往采取極度夸張的人和動物的形狀,常見的是貓。和奧爾麥克人一樣,早期印第安人崇拜美洲虎,在以上三地區的遺物中均可看到虎和虎形人的圖形。

公元10世紀以后,在秘魯與玻利維亞國境上的狄狄喀喀湖周圍地區,發展起以首都狄華那科命名的文化。雖然其遺址現在已是一片廢墟,但仍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建筑物(神廟或堡壘)以精細打磨的石塊砌成,石與石之間往往用工字形的銅釘鉚入接縫,最著名的是一塊巨石雕成的人形廟門——太陽之門。這是一個以美洲虎的側面頭像作帽子的男子立像,表情刻板,方形面孔上有滾圓的淚珠從瞪著的眼睛里流出來;可能這便是狄華那科人崇拜的神。門上有簡略的雕刻,門前立有許多朝拜者的小型石頭立像。這里的陶器和刺繡也很出色,其內容多是抽象幾何形圖案和美洲虎與禿鷲的形象。

公元1300至1438年,北方的奎姆文明取代了奇莫查人,奎姆藝術家的才能主要在工藝品的制作上,這里出產著一種有人物浮雕和鐙形把柄的球狀陶壺,還有從事各種日常勞動的小陶俑人形;金銀細工的制作也很發達,腰帶、首飾、酒具、人像、葬具和假面等,不勝枚舉。有一種美洲虎形的黃金佩鎖,形制很像中國民間兒童佩帶的項鏈上的“長命鎖”。

印加文明最后的光榮是巴庫查提于公元1438年大力擴張的印加帝國。他率領士兵沿亞馬遜河東進,占領了肥沃的烏魯班巴盆地,然后順著終年積雪的安第斯山脈,進軍卡哈馬卡,向南掃蕩了狄華那科,直達愛瑪拉,把北起厄瓜多爾,南到阿根廷的印第安諸部落都置于他的統治之下。巴庫查提親自建設了位于海拔900多米的安第斯山上的首都庫斯科,這里的建筑簡練宏偉,結構精密,沒有什么多余的裝飾,多邊形的石材,全靠精確的計算巧妙地拼接在一起,中間的接縫連刀片也插不進去。山頂城市馬楚皮楚克,海拔位置在1500米以上,占地40余公頃,層層階梯和道路把宮殿、兵營、住房連接起來,不少堡壘中儲藏了大量的金銀器皿,顯示出印加工藝匠人的高度技巧。1532年西班牙軍隊用陰謀手段消滅了印加帝國,掠奪了那里埋藏的大批財富。

與其他幾個文明古國的藝術相比,可以看到,早期美洲的文明是豐富多樣的,雖然由于殖民者的殘暴,我們對它的認識還充滿著不解之謎。但是,從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許多藝術作品來看,可以看到一種受到嚴厲宗教精神支配的精巧的才能,它所表現的與其說是和平與幸福,不如說是戰爭與死亡,與其說是希望,不如說是痛苦,與其說是熱情,不如說是冷酷,因此,它同西方古典文明的傳統是根本對立的。但印第安偉大藝匠所具有的高超的表現力和精湛的技巧,卻和任何古典文明一樣,是卓越的、富有積極進取的偉大精神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思县| 三亚市| 河东区| 阿勒泰市| 武宁县| 内丘县| 潜山县| 若尔盖县| 蓬莱市| 都江堰市| 台江县| 苗栗市| 克拉玛依市| 佳木斯市| 桃江县| 安岳县| 六盘水市| 德江县| 马边| 汕头市| 乌恰县| 双柏县| 同仁县| 宜良县| 泰安市| 乳山市| 张北县| 景泰县| 芒康县| 义乌市| 东乌| 正安县| 佛教| 吉首市| 甘孜| 庆元县| 丹巴县| 钦州市| 保定市| 台山市| 类乌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