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上古傳說(7)
- 神話傳說故事會(中國文學知識漫談)
- 蕭楓主編
- 4946字
- 2021-05-31 09:37:06
宋朝的門神,最常用的是神荼樊壘與秦瓊尉遲恭兩種。但是,那些非常貧窮的人家買不起門神,但是他們也不能無視門神的存在,這樣就會褻瀆門神。他們為圖簡單,就在除夕晚上用一把掃帚和一根黑炭棒頂在兩扇門的后邊,用以代表黑臉和白臉兩個門神。
元朝的時候,除了上面的門神外,還出了一個女門神穆桂英。到了清代,張天師也被用來充當門神,他的畫像一般是:上為符錄,下面是張天師持劍跨虎。因為虎是百獸之王,在神荼樊壘的門神故事當中,虎是吃眾小鬼的,所以用虎為站神也就有鎮鬼祛邪與招神消災的意思在里面。
門神祭祀是古代五祀之一,一般是在秋天。在臺灣,門神已成了門戶守護神,并設有專門的廟宇,還有特定的祭日。一般而言,廟宇、宮廷的門才繪有門神像,一般民宅和房舍,都是抽象的,僅于門旁設置插香處,每天早晚祭祀神明及祖先時,都順便祭拜門神。門神的崇拜,主要意義在拜謝門對家守護之功,感謝門神庇佑一家人平安和興旺。
城隍神靈
城隍,相傳是古代城池的保護神,道教稱為“剪惡除兇,護國保邦”之神。旱時降雨,澇時放晴,以保證老百姓五谷豐足。城池與百姓的生存密切相關,所以城隍是由最初的護城溝水渠之神而轉化為城市的守護神——城隍神,后來城隍被人神化,人們又把故去的英雄或名臣立為當地城隍神靈,希冀他們的英靈能像他們生前一樣護佑百姓,打擊邪惡。
最早有記載的城隍神靈為吳湖城隍,建于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唐代以后城市崛起,經濟發達,凡有城市的地方就建有城隍廟,廟里供奉著城隍神靈,這樣城隍的信仰就更為普遍。到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正式規定各府州縣必須祭祀城隍神靈。這樣,城隍由民間俗神演變成為天下通祭的高級神祗。又由于城隍廟內多供奉道教神像和民間俗神,所以人們又習慣將城隍廟歸屬于道教寺廟。
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曾大肆抬舉城隍,為各地的城隍封爵位,建神廟,配以陳設、飾品等等,京都等較大城市的城隍在百官中除皇帝本人以外級別最高。各府的城隍為正二品,與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尚書的等級相同。各州城隍為二品,縣城隍為四品。
在建京都城隍廟時,朱元璋還下令神像要為木雕像,刷上紅漆,迎神像入廟時,要用王者儀仗,他自己還親自寫文告示天下。并詔示天下府、州、縣重建城隍廟,規格要與當地的官府正衙相同,甚至連幾案也要相同,這樣,各地方政府就有了“陰”、“陽”兩個衙門。明太祖還命令大臣們專門撰寫文章頌揚城隍。這是為什么呢?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廟里,而土地神是城隍神的下級,他感恩城隍和土地神,所以才有這樣的舉動,其實也并非全是這樣。當初,朱元璋曾對大學士宋濂明確說道:“朕建造城隍神廟,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忘為。”原來朱元璋只不過是為了震懾臣民,為他的皇權服務。
傳說,熱河這個地方的城隍神是康熙帝的一位皇子,乾隆帝的叔叔,名叫允禮。
允禮,是康熙帝的妃子純裕勤妃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所生。排行十七皇子,他自幼聰明穩重。九歲后常隨康熙帝到承德避暑山莊及塞外巡視,他勤奮自律,不參與皇子之間的皇權之爭,深得康熙帝的喜愛。雍正元年,他被封為果郡王,管理藩院事。雍正皇帝認為他實心報國,操守清廉,于雍正六年進封他為親王。因為,允禮身體較弱,雍正帝便命他在其私邸中辦理政務,隔十日左右進宮一次,這在當時是一種不尋常的特殊照顧。雍正帝臨終時,又命允禮輔政。乾隆繼位,允禮任總理事務,管吏部。他秉性忠直,深受乾隆帝的賞識,直到乾隆三年二月的時候去世。乾隆帝萬分悲痛,親臨辦理喪事。因允禮無子,乾隆皇帝便把雍正第六子弘瞻過繼給他作為兒子。乾隆皇帝時常思念這位忠君叔父,以至于幾十年后還常常想起,依戀之情十分厚重。熱河當時是直隸轄區,任總督兼工部尚書的大臣周元理得知皇上這份悲傷的心情。一天,他就在避暑山莊淡泊敬城殿,奏請皇上,說熱河現已成為一個規模不小的都市,又離京師較近,何不建一座城隍廟,既附合皇家禮制,又可安慰神靈,乾隆皇帝聽了大臣奏請,若有所悟:熱河這地方自皇祖建立山莊以來,不斷繁榮,人口越來越多,且風調雨順,百姓安寧富足,這一定是有一位善神在默默地不記功名的保佑著大清王朝,保佑熱河這方土地的緣故。于是他就批準了督臣的奏請,隨即從國庫撥出銀款,組織技術精湛人員立即營建施工。不久,新廟落成了,乾隆皇帝感念他的叔父允禮忠心輔國佑帝之恩,就封他為熱河城隍神靈。廟內建筑等級陳設均按帝王的標準來安排。城隍神像為金臉、金袍、端嚴慈祥一副帝王像。由于熱河地方是當時清朝的第二個政治中心,北京是清王朝奪取天下掌握皇權的象征,而承德才是清王朝特別是在康、乾興盛時期建造的純正的清朝京城,可見,熱河城隍神的地位是十分顯赫的。
每座城市都有該城的城隍廟。但是,因為城隍爺是人們心目中的陰間長官,所以很多地方的城隍爺常以當地去世的英雄或名臣來充任。老百姓希望他們的英靈能和生前一樣護佑百姓,除暴安良。例如北京的城隍爺有文天祥、楊椒山。文天祥是南宋忠臣,這是人所共知的。楊椒山是明代大臣,因彈劾奸相嚴嵩,被捕入獄,死于昏君奸臣之手。杭州城隍爺是周新,周新在明朝永樂時任浙江按察使,鐵面無私,人稱“冷面寒鐵”。后遭奸臣污陷而死。南寧、桂林的城隍爺是蘇緘,浙江紹興的城隍爺是龐元,這些人都是忠臣良將,對百姓寬厚仁慈。鄭州的城隍叫紀信,在劉邦被項羽圍困期間,他扮劉邦假降,劉邦則趁機沖出城門。紀信后來被項羽焚燒致死,百姓念其忠烈,尊其為鄭州城隍。
最使人感興趣的是上海的城隍爺,近百年來,供奉在上海城隍廟大殿中的“三城隍”都是大有來頭的名人。上海老城隍廟原為霍光神祠,供奉的是東漢名將霍光神主。上海建城隍廟,相沿成習,霍光成了上海資格最老的城隍爺。秦裕伯是元末明初河北大名人,曾在上海住過。傳說他是一個孝子,因其母親感嘆自己從未見過金鑾殿,于是,他就為母親專門建了一座像金鑾殿的建筑。可是卻被人告了密,皇帝派員來查,他就連夜將殿改成金山神廟,這才躲過了一場災禍。清軍南下時,遭到上海地區人民的強烈抵抗,清軍將領原來準備屠城的。可是在屠城的前夜,清軍將領夢見了秦裕伯,秦裕伯警告他們不準殺人,清軍這才取消了屠城計劃。因為秦裕伯“顯靈”,救了全上海的百姓,所以被上海的百姓列為城隍爺。上海人還有第三位城隍爺,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市民從“陳公祠”中請出了1842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血染吳淞口、在吳淞炮臺戰死的江南提督陳化成的神像。當年被供奉在大殿后的陳化成塑像,被民間雕塑家塑成滿面火紅、神采飛揚、目光炯炯、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全真七子
說到全真七子,首先應該說王重陽。王重陽(1112~1170),字知明,號重陽子,生于陜西咸陽劉蔣村的一個豪門巨族家庭。少年時候他就精心研讀儒家的經典。他不僅能文,而且能武。他也喜歡舞槍弄棒,還在金朝初年應試武舉時,一舉成功,取得了功名。他少年得志,意氣昂揚,常常躊躇滿志。后來,他把名字也改成了“世雄”,因為他一心想成為一世梟雄,光宗耀祖,名震天下。但是,可他卻跟他的上級官員之間沒有處理好關系,被分派到一個貧寒的村落里,當了一名收酒稅的小官,這樣的一個安排讓王重陽憤怒至極,不但不能讓他感到光榮,相反他深感屈辱,于是不久就棄官回家了。
回到家鄉后,王重陽整天郁郁不樂,天天借酒澆愁,行為狂放不羈,開始了自暴自棄的生活,在鄉里人的眼里,他由“王世雄”變成了“王害風”,在此期間他還一度打算皈依佛教,但是沒有成功,因為沒有哪個方丈肯收留他。
然而正如孟子所說的那樣:“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這位整天泡在酒館里的瘋子,說自己在十八歲那年,曾于甘河鎮的酒肆中,遇到了二位仙人,他們向他傳授了金丹口訣。后來有些好事的人說,王重陽遇見的兩位神仙就是八仙中的鐘離權和呂洞賓的化身,是他們專程下來點撥他的。受到別人的傳聞的影響,王重陽后來還真的就歸信道教了。到后來,王重陽遇到鐘離權和呂洞賓兩位神仙的奇異的經歷也被后來全真教的徒子徒孫們稱為“甘河遇仙”。
甘河遇仙后不久的第二年,王重陽又遇見了另外一位著名的神仙劉海蟾,這使他堅定了信心,要去修道成仙。于是,他離開了自己的妻子兒女和喧鬧的凡間人世,最讓人感到意外的是,他還在終南山的山底下挖下了一個深達四十幾米的洞穴,自己給它命名為“活死人墓”,這以后就一直呆在墓中靜修,以此表明他與過去的生活告別,從而脫眙換骨。
過了好幾年,他又回到劉蔣村來修行傳道。可是鄉里人對他的成見沒有改變,以為“王害風”又發什么瘋,因而沒有人愿意相信他,也就沒有一個人愿意跟他一起修行。王重陽沒有辦法,只好離開了自己的家鄉,遠走到山東去重新開創局面。
俗話說,“遠來的和尚好念經”。王重陽雖然不是和尚,而是道士,他同樣在山東受到很大的歡迎。他先后在寧海、文登、福山、登州、萊州等地建立了三教七寶會,以示兼收并蓄儒釋道三教的精髓,開創了新的教別——全真教。從此得到了眾多人的擁戴,很多人紛紛加入全真教。自丹陽子馬玨之后,他又陸續招收了長春子譚處瑞、長生子劉處玄、長春子丘處機、玉陽子王處一,廣寧子郝大通、清靜散人孫不二,這七個人號稱“全真七子”,成為全真教的骨干成員。
王重陽在山東創建的全真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便想再回鄉傳教,可是當他剛回到開封,王重陽就病倒了,而且從此一病不起,第二年就去世了。
王重陽仙逝之后,由大弟子馬玨執掌教主之印。“全真七子”為王重陽守喪三年之后,由馬玨留守在劉蔣村作為全真教的本部,其他的弟子都四出傳教,廣招門徒,從此全真教的聲譽就越來越大了。
在全真七子當中,最為有名的是長春子丘處機。
丘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十九歲的時候就在寧第拜王重陽為師,王重陽死后,丘處機在龍門山中潛心修煉,并創建了全真教的支教——龍門派。他在修行期間總是一蓑一笠,即使是寒暑易節也不會改變。因為他這副裝扮,世人都稱呼他為“蓑衣先生”。
1220零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在西征歐洲的途中派特使前來問候丘處機。這時,年過古稀的丘處機毅然率領弟子等十八人,一起西行一萬多里路,歷時四年,在雪山之巔,如今的阿富汗境內,謁見成吉思汗。丘處機知道,成吉思汗那時特別喜歡長生不老之術,于是他就跟成吉思汗大談養生之道以及治國的方略,得到了成吉思汗賞識。成吉思汗再而又向他問及長生不老之藥的事情。丘處機對道:“只有長生之道,并無長生不老之藥。”成吉思汗看到他這樣誠實,心里更加喜歡。于是,他又問起統一天下的計策。丘處機回答說:“要想統一天下,殺人不能太多,嗜殺的人終究是統一不了天下的。”
他進一步建議成吉思汗要“減少殺戮,節制自己的欲望,敬奉天神,愛護子民”。成吉思汗接受了他的建議,并尊封他為“國師神仙”,賜予他一道軍事的虎符,還給了他一個大玉璽,讓他敕領全國信奉道教。到這時,由于朝廷的倡導,全國上下人人信奉全真教,全真教可謂盛極一時。
后來,丘處機回到山東,先后活動在棲霞昆崳山、青州的云門山一帶。后來,全真七子一同來到了嶗山,弘揚全真教法,嶗山所有的道士都接受了全真派理論,歸依全真教派,嶗山的各道教廟堂分別納入全真七子的門派中。隨后丘處機就在嶗山洞窟中修行。
元太祖二十一年丘處機在白云觀去逝了,死的時候他已經七十九歲,當時并沒有把他出殯,只是把他的靈柩放在白云觀的處順堂里,供弟子們參拜。這樣過了三年之后,他的弟子打棺柩為他重新更衣時,發現他的手和腳如同棉花一樣輕柔,面色像活人一樣紅潤。
鐵拐李
鐵拐李是八仙之首,本名叫李玄。他少年的時候是一個眉目清秀、文質彬彬的讀書人。他也參加過多次的科舉考試,可是因考場失利,屢屢不能考中。最后便不再執迷科舉,而且看破紅塵,離家遠走,到處去求仙訪道。
鐵拐李的求道之心非常懇切。為了早日修成正果,他不畏艱險阻在深山幽林之中尋找到了一處茅舍作道庵,在這里潛心修煉。后來,為了更快地提升自己的道行,他離開了這處茅庵,經歷數個月的餐風露宿,涉深灘登高山,最后在一處幽谷的山洞里居住了下來。
在這個山洞里,鐵拐李一住就是十幾年。可是他還是自感道行進展甚微,如果這樣下去,他離成仙的日子將相當的漫長,更不知道自己要到什么時候才能成仙了。于是他很想得到高道名仙的指點,這樣他的道行就能事倍功半,終有所成。他最先想到的是華山上的太上老君,因為太上老君李耳與他同姓,而且是道教之始祖,如果能得到太上老君的指點,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得道成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