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不可在生活的海洋中“隨風漂流”

每個人都應該把擁有良好的人格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之一。良好的方法是一個人獲得不竭動力的保證。而剛毅頑強的精神,作為一種向上的因素,使他的動機保持穩定并受到刺激。人生最好是有一個較高的目標,但是這一目標的重要性,并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能認識到的。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就是在生命的海洋“隨風漂流”,他們沒有考慮這種生活方式究竟意味著什么。要知道,漫無目的的生活是十分危險的,每一個不想遭遇災難和毀滅的人,都應該立即警醒,終止這種漫無目的的漂流。

生活中沒有固定目標的人,他的言行舉止很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也會讓他煩惱、恐懼、憂慮。他的承受力就像一根葦草一樣脆弱,任何的風吹草動,都足以使他摧折。干任何事情,他總是要左顧右盼,前怕狼后怕虎,他不可能有堅強的毅力和頑強的斗志,最終,他也不能逃脫失敗和不幸。

因此,軟弱無能往往是和生活沒有目標聯系在一起的。實踐出真知,斗爭長才干。只有樹立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并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自己變得越來越有力量,才能使自己逐漸成熟起來。

堅持一貫的目標是十分重要的。一個人即使遲鈍愚蠢,只要他鍥而不舍,持之以恒,也會取得一定的成績。莎士比亞指出:“一棵質地堅硬的橡樹,即便用一柄小斧去砍,那斧子雖小,但如砍個不停,終必把樹砍倒。”

迪士累利先生說過:“不向上看的人往往向下看,精神不能在空中翱翔就注定要匍匐在地。”喬治·哈伯特極有見地地寫道:“職業低下的人,如果把目標定得較高,他也可以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不要讓精神消沉,一個壯志凌云的人肯定會比一個胸無大志的人有出息。”

一個具有崇高生活目的和思想目標的人,毫無疑問會比一個根本沒有目標的人更有作為,有句蘇格蘭諺語說:“扯住金制長袍的人,或許可以得到一只金袖子。”那些志存高遠的人,所取得的成就必定遠遠離開起點。即使你的目標沒有完全實現,你為之付出的努力本身也會讓你受益終生。

合理的目標也就是創造的力量。如果你不想虛度此生,那么就應當從現在做起。如果你還沒有確定一個恰當的目標,那么,先不折不扣地完成手頭的工作,不管這一工作是多么微不足道。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訓練,你才能逐漸地注意力集中,才能養成果敢的性格,才能有充沛的精力,為你將來完成更高的目標打下基礎。

人命定是自由的。我們通過我們所作的自由選擇創造我們自己,我們有能力選擇不同的行動路線。

但是,我們常常如此深深地沉溺于成規之中,陷入到現實的例行要求和從眾的壓力之中,以至于我們都看不見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其它的選擇,更談不到這樣去做了。我們的抱怨常常遠遠超過我們的行動,我們傾向于把注意力放在那些阻撓我們意圖的人身上。

“只要那個人沒有毀掉我的前程,我就要……”

“要是我有機會遇見那個好人……”

“要是我能碰到好運氣……”

“只要我能清除掉我習慣的傾向,我就……”

“要是其他人像我一樣的可靠和體貼……”

“要是我具有多種經歷的優勢……”

“要是世界不變得如此激列的競爭……”

“要是給我提供了展示我才能的機會……”

這些抱怨以及其它無以數計的類似抱怨,與“我是我命運的主人,我是我靈魂的主宰”的觀點格格不人。人們普遍地認為命運主宰著他們,他們從未有足夠的機會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生活。我們從未感到自由、從容地把握著我們的命運之舟沿著正確的航向前進。相反,我們常常感到被人控制,不顧一切地試圖防止我們命運的小船在生活的驚濤駭浪之中傾覆。

最終的結果是,當人們想“自由”時,他們常常憑幻想作出浪漫的結論,認為自由就是“擺脫”擔憂和責任,想象存在著一個任何事都是可能的,有錢能使鬼推磨的世界。然而,盡管這個幻想可能是吸引人的,但是,這卻是對自由的錯誤和不現實的理解。真正的自由意味著:從可供選擇的多種可能性中作出深思熟慮的選擇,這個選擇反映了你真正的愿望和最深刻的價值觀,堅決抵制迫使你的意志自由向外部的或內心的力量妥協的壓力。

個人自由最重要的因素是,它必然要涉及到個人的責任,個人的責任是人們為什么不愿意擁有自由,而積極地去“逃避”自由的主要原因。如果你承認你的選擇是自由的,那么,你必須承認你對你選擇的結果負責任。當你獲得成功時,對你的成功承擔全部責任很容易,但是,當失敗發生時,人們就傾向于躲避掩蓋,或責備他人,或譴責他們無法控制的力量。我們上述所列的“要是……”的幾種抱怨,就很準確地表現出了這種心態。許多人都表現了這樣的信仰:如果不是外界原因的干擾,我們就能達成我們為自己設定的目標。然而,在許多情況下,這些解釋不過是借口而已。設法逃避自由的努力是不合邏輯的,它們代表了否定自由和責任的軟弱和不真實的企圖。

顯而易見,你能夠進行自由的選擇。但是,你怎么能確定這一點呢?你的遺傳基因不僅僅決定你的性別、種族、身體特征,而且也影響你的人格。例如,使同性別的雙胞胎(因此具有同樣的基因“指紋”)在出生后就分開,并在不同的環境下成長,對其所作的研究得出了有爭議的(雖然復雜的)結果。數年后,盡管他們在出生后的經歷方面有很大的差異,但是,有的雙胞胎表現出了驚人的相似:同樣的舉止和幽默感,相同的子女人數,相似的職業和愛好——所有這一切都顯示了基因因素的影響。

我們知道,環境在塑造人們的性格和人格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兒童的確就像海綿一樣,他們吸取他們周圍所有的信息和影響,并把這些因素融入到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之中。我們的態度、價值觀、信仰、興趣以及與他人聯系的方式——所有這些和其它的特質都要受家庭、朋友和文化的影響。這是一個過程,通過這個過程,為他人著想、承諾和守信等正確的價值觀就會代代相傳,而種族主義和暴力等消極的行為,也是通過這個過程而得以長期存在的。

如果我們的基因遺傳和環境條件在塑造我們自己的人格方面具有如此大的力量,我們又何以有可能認為我們能進行自由的選擇呢?盡管在我們早期的發展過程中要受到環境和遺傳的影響,但是我們的大腦和我們的思考在不斷地成熟。你的經歷不僅在逐漸豐富,而且你還會對這些經歷進行思考,并從中學習。你不是簡單地接受他人的看法,而是逐漸地具備了對他人的意見進行審視,并確定它們對你是否有意義,你是否應該接受的能力。因此,雖然你可能與你的父母或你所接受的主流文化有很多共同的信仰,但是,也可能在許多其它的問題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例如,你的父母可能會認為性生活應從婚姻開始,或認為對職業而言最重要的是工作有保障,但是,你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可能會與你的父母迥然不同。

對你的人格來說也是如此,雖然你的遺傳基因和早期的經歷可能會決定你人格的框架,但是,你未來的自我究竟怎樣則完全取決于你自身的努力。例如,你的人格可能綜合了你父母許多積極的品質,而摒棄了你不喜歡的品質——如脾氣急躁。你能決定不讓這個脾氣在你的人格中占據主導地位,或不恰當地表現出來。用堅定的意志,你可以成功地控制和改掉這個脾氣,雖然其中偶而也會有失誤。換句話說,在你早期的發展過程中,你能夠形成一種人格傾向,并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根據你個人的目標對自己的人格進行再塑造。同樣,如果在你早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你不滿意的品質,如膽怯、害羞、悲觀、遲鈍、消極等,那么,你會意識到這些品質并不代表你的一生都是如此,你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塑造你自己,使自己成為你所滿意的人。這就是自由的本質,自由的選擇意味著要正視現存的環境,從有限的條件中作出選擇,努力按未來的目標重新塑造現在。

然而,自由并不意味著無限的和沒有限制的選擇自由——這種自由觀是一種幻想,是不切實際的一種觀點。自由并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它總是包括具體的選擇自由和有限的可能性。在分析你的人格時,你可能會感到你也常常缺乏自信心,并被毫無安全感所困擾。在回顧你個人的歷史時,你可能發現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情感是由于你的父母批評多而表揚少、不能給予形成穩定的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所需要的個人支持而造成的。你可能發現在你的成長過程中,其它的因素也對你這種情感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離婚或求職遭到拒絕等痛苦和令人失望的事情。所有這些經歷都會對你人格的形成產生影響,而且,這些過去的事情已經不能被改變了。因此,對你來說,重要的是:你現在打算做什么?你該如何對待這些事情對你現在思想和行為的影響?這是自由選擇的切入點。雖然你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但你可以控制你如何對待已經發生的事情。你可以選擇讓這些已經過去的事情繼續影響你的人格,你也可以選擇一條不同的生活道路來超越這些影響,塑造你的未來。

人并不完全是被決定和被限定的,人可以決定他自已,無論他是向環境屈服還是勇敢地面對它們。換言之,人最終是自我決定的。人不是簡單地存在著,而總是決定他的存在是什么,以及以后他會成為什么。無論我們的生存環境是什么,我們總是保留了人的自由的最后僅存的東西——在既定的環境中選擇個人態度的能力。

當然,變化并不會立即就發生。你的人格發展到目前的狀態經歷了很長的時間,而你對你的人格進行認識和重塑也需很長的時間,這就像改變一條巨輪的航程:你需要轉舵來改變方向,但是,該輪過去的力量使得轉舵只能是個漸進的過程,而不是一個激進的方向改變。人格的變化也同樣如此,有意義的改變是一個過程,但是,通過轉舵確定新的航程,并堅定地走下去,你就會發生改變。

假使自由的力量能創造和改變人們的生活,由此你可能會合乎邏輯地認為,人們將會熱情地擁抱這個力量進行自由的選擇。不幸的是,人們常常并不是按照這個邏輯去行動。實際上,人們常常花費大量的時間,處心積慮地去設法否定和逃避他們的自由。這是為什么呢?答案很簡單:責任。當人們自由選擇的結果取得了成功時,他們通常就很愿意承認他們的自由,但是,當結果是失敗時,他們就會逃避責任。

這種對責件的恐懼和逃避明顯地表現在生活的每個方面,在此你不妨想想你工作單位的情形。工作取得了成功,受贊揚和獎賞常常是上層的事,上層的大小官員們自己舉杯慶賀,享受著成功的果實。雖然下層的人可能也值得分享榮譽,得到獎賞,但是,他們的作用常常被忽略,實際上被遺忘了。而在失敗的情況下,情況則恰恰相反——譴責和處罰的對象是下層的員工,最終,最底層的人可能會成為替罪羊。

在我們的社會中,存在著一種愈益明顯的傾向,即通過成為一位受害者而逃避責任。對于許多人來說,成為這個“新的受害文化”的成員是很有吸引力的,因為這樣一來能使他們在道德上處于無辜者的有利地位,并避免為他們的行為承擔責任,還能通過法律制度獲得經濟上的賠償。

所有這一切都源于人們日益增長的權利意識:人們想當然地認為他們應該有所作為,經濟上富足,事業上成功——如果他們不是這樣,那么,他們就是受到了他人的傷害,他人就必須為他們的行為負責。他們確信他們不僅有“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而且有得到幸福的權利。實際上,他們認為他們有權逐漸地增加“權利”的范圍——而不承擔與這些權利相伴隨的責任。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人們把權利和責任分割開來。人們注視著他們的權利,但是,責任感卻日益萎縮,因此,如果他們沒有得到他們想得到的東西,他們就認為一定是某人的錯誤。

從自身以外來解釋自己不幸的原因,當然有一定的誘惑性,但是,這種態度最終不僅不會取得任何結果,而且還會導致個人的尊嚴、自尊和自由的喪失。相反,如果你能完全地承擔個人的責任,那么,你就能通過你所作的選擇,自由地塑造你的命運。

自由是由深思熟慮的選擇組成的,這些選擇能反映你真實的自我:你真正的愿望和內心深處的價值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因素限制你的自由,甚至完全壓制你的自由。這些限制你自由的因素,既可能來自于你自身以外——外部的強制力,也可能來自于你自身——內在的強制力。雖然外部的因素可能會限制你的自由——如受到監禁或從事一項沒出路的工作,但是,由你自己內在的強制力所帶來的限制,則具有更大的挑戰性。如,人們之所以一般會有拖延和吸煙的毛病、忍受焦慮的煎熬、感到抑郁和消沉或人際關系緊張,不是因為有人強迫他們這樣做。相反,他們常常是以他們意識不到的方式而使自己成為受害人。

為了消除強制力,首先,你必須意識到強制力的存在。例如,如果某人強迫你以某種方式進行思考或感覺,你只有在意識到這種現象存在的情況下,才可能去解決這個問題。同樣,如果你沒有意識到無安全感或感情幼稚等屬于個人的問題,那么,你就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形成內在的力量驅動你的行為。一旦你達到了這種深刻的認識水平,你就會選擇一條不同的道路,使用恰當的決策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許多人對自由選擇的性質并不了解,也有的人存在著許多疑惑,因此,下面我們有必要對有關自由的幾個主要的誤解進行考察。

許多時候,我們進行的選擇并不自由,因為選擇是在他人的強迫下作出的。例如,如果你受到了一個行兇搶劫者或一位野蠻人的威脅,身體面臨著受到傷害的危險,那么,你所作的選擇就是對這些威脅作出的反應,明顯地感覺到不自由。同樣,如果你在工作中,不得已而向有權解雇你的人向你施加的不合理壓力屈服,那么,你所作的選擇很明顯就會受到這種環境的限制。這些對你自由的限制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外部的強制力,因為它們是促使你在不得已的條件下進行選擇的外部影響力。雖然綁架人質、索要贖金以及敲詐等是這種強制力極端的表現形式,但是,強制力也有許多早期的形式。政治領導人訴諸恐嚇、對熟人微妙的操縱、乞丐暗示的威脅、有權人進行的性騷擾等,是限制你自由的外部強制力的普遍表現形式。

把自己從外部的強制力中解放出來的方法是,消除它們或使其成為無效,只有如此,你才能作出反映你真實愿望的選擇。例如,如果你的選擇受到了野蠻的丈夫或不講理的上司的限制,那么,你或者必須改變他們的強制性行為,或者你必須擺脫這種環境以獲得真正的自由。如果你認為你的選擇受到了你所居住的地理位置的限制,那么,你或許必須通過搬家才能增加你自由選擇的可能性。

關于自由的第二個誤解,干擾著人們進行自由選擇的能力,因為它鼓勵人們被動地接受他們所面臨的可供選擇的條件。然而,充分地行使自由意味著你要積極主動地創造現實沒有提供的選擇的可能性。這種能力既涉及到通過采取積極主動的精神進行批判的思考,也涉及到通過創造獨特的可能性來進行創造性的思考。例如,如果你在工作中需要完成一個項目,你不應該只考慮原有的條件來實現你的目標,而是應該積極地尋求更多的可能性。如果你與某人面臨著一個困難的處境,你不應該把自己局限在這個范圍內來進行選擇,而是應該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人們往往滿足于坐在那里,聽任環境決定他們的選擇,而不是采取積極主動的精神,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塑造環境。批判的和創造性的思考者把世界看成是一個他們有責任去塑造和改變的可鍛造的環境,這樣就能使他們放手去最大程度地行使他們選擇的自由。

“沒有人是自由的,他是自己的奴隸”。這句格言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雖然你可能認為你能進行自由的選擇,因為你不是能見到的外部強制力的受害者,但是,你的選擇可能的確是不自由的。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你的選擇可能是內在的強制力的產物,一些非理性的沖動限制奴役著你。即使你是按照自己的“愿望”進行選擇,“愿望”本身也不代表你最真實的自我——你內心最深刻的愿望和價值觀。

盡管在社會生活中,沒有外部的威脅能強迫人們進行選擇,但事實的確存在。不過,在許多情況下,對人的限制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人的自身,這種內在的限制使人們無法進行源于他們真實的自我的選擇。你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的選擇是源于你真實的自我,或它是內在的強制力的產物呢?對此沒有簡單的答案。你必須批判地思考你所處的境遇,以對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但是,下面的一些問題能指導你進行進一步的思考:

你感到你能進行一個自由的和沒有限制的選擇,如果愿意的話,你能很容易地“作出相反的選擇”嗎?或者在某種意義上,你感到你的選擇超越了你意識的控制,你受到一種不反映你真實自我的力量的“控制”,在某個方面,某種沖動“支配”著你?

你的選擇豐富了你的經歷,為你的生活增加了成功、幸福等積極的品質了嗎?或者你的選擇為你帶來了消極的后果,損害了你努力要實現的許多積極的目標了嗎?

如果有人問你,你為什么要進行選擇,你能給出一個有說服力的、合理的解釋嗎?或者你對解釋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行為感到不知所措,而只是說:“我無法控制自己。”

當人們吸煙成病時,他們常常感到,他們不是在進行一個自由的和沒有限制的吸煙選擇,因為對他們來說,要戒煙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相反,他們常常感到他們被習慣所困擾,盡管他們也曾作過無數次的戒煙的嘗試。

吸煙給一個人的生活增加了許多消極的因素,包括對他自己及他周圍的人健康的損害、牙齒有銹斑、呼吸困難等。從積極的方面來看,人們認為吸煙能減少憂慮、抑制食欲、緩減社會的壓力等。但是,吸煙只能是治標之舉,而不是治本之策。總的說來,吸煙最終的后果是消極的。

想戒煙的大多數人對解釋他們為什么吸煙的原因感到不知所措,而只是說:“我無法控制我自己。”

現在我們使用這些標準對吸煙進行分析。習慣性吸煙似乎明顯是一個內在的強制力的例子。當然,雖然吸煙可能不是你的問題,但是,你可能要考慮你生活中其它的事情。雖然你可能發現,作出別吸煙的勸告是很容易的,但是,當你面對巧克力包奶油小蛋糕的誘惑,面對缺乏安全的恐懼感或嚴重的消沉抑郁時,你可能就不會很容易地接受這類簡單的勸告了。

有的內在強制力來源于他人的期望,而我們漸漸地在無意之中把這些期望“內化”為我們自己的一部分。例如,在你的生活中,某人可能要求你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依從,你可能逐漸地把這種期望內化,真的認為表現出這種自我克制是你自由的選擇。不過,雖然你在表面的層次上可能能使自己確信,但在一個較深的層次上,很明顯你放棄了你的心理自由,而服從了他人的要求。這就是人們為什么很難掙脫虐待的和破壞性的夫妻關系的原因:他們不把這種關系看作是虐待的或破壞性的,相反,他們可能認為這樣做是他們的自由選擇。

在你全部的社會生活中,這種同樣的心理模式不斷地出現。希望被愛、被人接受、被人尊敬,適應社會整體,得到他人的獎賞,這一切都是人的天性。不過,雖然你可能努力地使自己確信,但是,你在對這些壓力和需要作出的反應的選擇常常真的是不自由的,因為促使你行動的驅動力不是來源于你自身,而是來源于自身之外的力量。這里的關鍵是你自我意識的程度。自由選擇要求你能意識到社會的壓力和期望,你能有意識地選擇如何對它們作出反應。但不幸的是,我們這個關鍵的自我意識常常是缺乏的,因此,我們的行為是外部操縱的結果,而不是源于自我的選擇。

大多數人確信,只要他們不過分地被外部的力量所驅使去做某事,他們的決定就是他們自己的,如果他們希望某個東西,那是他們想要它。但是,這是我們對我們自已存有的一個大的幻覺。我們的許多決定實際上并不是我們自己的,而是由外部給我們建議的,我們成功地說服了我們自己,這是我們所作的決定,但其實我們是在服從他人的期望,被害怕孤獨隔絕和對我們的生活、自由和舒適的較為直接的威脅所驅使。

即使你可能認為你在進行真正的自由選擇,但實際情況可能是,你對內在的或外部的強制力的反應所作的是“虛假的選擇”。因為你沒有意識到對你的行為產生影響的某些因素,所以,你生活在玩偶的幻覺中,你的每一項活動都被你看不見的提線所操縱。

雖然每個人都參與了某些虛假的思考和虛假的選擇,但是,這里的關鍵問題是,在什么程度上,我們大家都這樣做了。如果你是一個對你的信仰和選擇進行反省、推理和批判思考的人,那么,你基本上是一個“內在導向”的人,即你是一個獨立地進行思考和選擇的人。相反,如果你是一個很少對你的信仰和選擇進行批判思考的人,那么,你基本上是一個“他人導向”的人,也即你是一個受他人的期望或你幾乎不能控制的內在力量決定的人。真正的自由要求我們具有對“自我”進行反省、推理和批判思考的意志和能力,缺乏這些能力,我們就會處于成為“虛假的自我”的危險境地之中。

我們會很自然地認為,既然你的自由常常受內在的和外在的強制力所限制,因而你的責任就會被減少,因為這些內外的強制力似乎是你無法控制的因素。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你仍然是有責任的。為什么呢?因為你感覺到你自己所承受的限制,主要是你以前進行選擇的結果。例如,雖然你現在可能感到迷戀某些藥物,或處于身心上受到虐待的夫妻關系之中,但事實上,你的這種被奴役和束縛的狀況是多年來就發生的。現在,你可能感到你深陷其中,甚至想象不到會有不同的可能性。然而你的處境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它是你進行的一系列選擇的結果,就如同用線慢慢地把你的手纏住,一開始,你很容易掙脫,但是,如果你不采取行動,就會逐漸地達到這種程度:沒有外界的幫助,你就無法使自己得到解脫。在此,尋求這樣的幫助仍然是在于你自己的選擇。因此,你應該對所發生的事情負責。

但是,周期性的抑郁消沉、恐懼、情緒不安以及其它的一些心理問題又是怎么回事呢?人們也應該對這些情況負責嗎?雖然我們己“進步”到對幾乎每一種病癥,特別是心理領域,都有藥可治的地步,但是,我們需要回首去審視,在上述情緒失調中思考應起什么樣的作用,因為我們常常在無意之中,通過我們的思考和選擇使情緒失調得以存在,甚至使它們得以強化。當然,在嚴重的、慢性的和長期的情緒失調的情況下,專業的治療幫助是必要的,但是,對于較為常見的并影響我們發揮潛能的失調病癥,如果我們能做到清晰的思考和自由的選擇,我們就常常能想方設法,努力地沖破這些障礙和困難。

在現實的生活中,以上抽象的觀點如何能發揮作用呢?讓我們考察一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很熟悉的例子:抑郁。請想想你上一次抑郁的情況。你對前途感到倦怠、目標不明確、悲觀了嗎?你感到這種低落的情緒即使你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是無力改變的嗎?

對慢性的抑郁癥有兩種傳統的解釋:

第一種,它始于由來已久的心理疾病,反映了懸而未決的童年期精神上的沖突和無意識的憤怒,它需要數年的臨床治療來進行分析和改善。自然,這種方法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費用,即使如此,這種癥狀也沒有把握徹底治好。

第二種,它始于大腦的化學失衡,需要服用抗抑郁的藥。實際上,這些化學的治療不僅對嚴重的抑郁癥患者正變得日益普遍,而且對一般的病人也是如此。越來越多的人正寄希望于科學的力量,為他們提供簡便的治療方法,幫助他們治愈復雜的心理疾病。如果我們通過簡單的服用藥片就能“治愈”抑郁癥,或許我們用同樣的藥物手段就能治療任何的情緒疾病。

如果對抑郁癥只有兩種可能的解釋,那么,它是在什么地方遺棄了自由呢?從表面上來看,抑郁似乎是一種如此普遍和衰弱的內在強制力,以至于用任何認真的方法談論選擇的自由都是毫無意義的。人們如何能為他們似乎明顯所無法控制的處境而負責呢?另一方面,如果能說明抑郁癥常常是人們進行選擇的結果,他們能在其生活中通過不同的選擇來祛除這種病癥,那么,很明顯,自由和清晰的思考就是在生活的所有方面走向幸福和成功的關鍵。

生活力量的感覺如何?你使用了哪些方法來消除抑郁癥?它們是成功的嗎?為什么你認為抑郁癥最終能被消除?

首先要意識到,即使當你處于抑郁癥這樣強有力限制的痛苦中時,你仍然能夠進行選擇。

同樣,當你感到特別的抑郁時,你可以選擇向抑郁屈服,讓它剝奪你過有意義和有作為的生活的愿望,或者你也可以選擇戰勝抑郁。你用什么武器來打敗這個始于你自身的敵人呢?你具有思想的力量,能夠進行批判的思考,清楚的推理以及自由的選擇。這也正是對人的行為進行解釋的非常直接和容易使人誤解的方法。順應不良的行為和神經過敏的情感,都是基于不合邏輯和自我毀滅的信仰的基礎之上的,通過改變你思考的方式,可以把行為和情感轉變到積極的方面來。雖然這種療法把重點放在無意識的童年期創傷和長期的治療上,但實際上所有嚴重的情緒疾病——如抑郁——和神經過敏的行為都是“不良的思考”的結果。不明晰、不合邏輯和方向錯誤的思考會產生心理疾病,通過清除不恰當的思考模式,這些心理疾病可以得到緩解和減輕。艾利斯通過研究發現,個人通過選擇他們的思考方式,可以改變思考的模式。以前學者們認為,人們的思考或是被內在的心理驅動力所“推動”,或是被外部的力量所“拉動”。但是如果人們能夠控制他們的思考,也就能夠控制他們如何感覺和如何行為。

假定你正耐心地排隊等候公共汽車,這時,突然有個人猛地從后面推了你一把,你會有怎樣的感覺?如果你認為這個人是有意地推你,那么,你很可能會感到很氣惱或甚至是憤怒。現在,假定當你轉過身來看看是怎么回事時,你看見那個推你的人戴著一副墨鏡,手里拄著一個拐杖向前探著路。你現在的感覺又是如何呢?如果你認為那個人是個盲人,你可能對你最初的憤怒感到很尷尬,認為你得出的結論是錯誤的。現在,假定每個人都上了汽車,你把這個人領到了座位上,他摘下墨鏡,開始讀報,現在你的感覺又如何?是的,你肯定明白了一切。我們對世界上所發生的事情的情緒反應,直接建立在我們對事情如何思考的基礎上。當你的思考變化時,你的情感也會發生變化。

“合理的情緒心理療法”是改善人們生活質量的一種方法,它是建立在以下的原則基礎之上的:

神經過敏的傾向常常是天生的或是在童年期就有的,但是,這些傾向由于個人不斷重復早期就有的神經過敏的信念而延續下來。

既然情緒是密切關聯的,是人的思考的產物,那么,神經病就是由錯誤的、不合邏輯的信念組成的,這些信念導致某人會用自我毀滅的方式去感覺和行動。

人們可以通過改變他們不正常的思考模式,并代之以明晰的、理智的思考模式,來清除他們身上這些自我毀滅的傾向。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找出那些不斷反復,使人們的情緒失調和行為失當的不合邏輯的信念,向這些信念提出挑戰,并代之以正確的信念,最終達到對影響生活每個方面的個人生活哲學作基本的調整。

這種“合理的情緒心理療法”的方法在幫助人們解決個人問題方面,被證實為特別有效。因此,讓我們把這個方法應用到我們一直在探討的抑郁這個問題上,看看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對這個方法如何運作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之后,你就能夠把它運用到你生活的任何領域,使你的生活更加自由和幸福。

慢性的抑郁癥是一種被意識到的思想失調,是對世界悲觀認識的自然結果。當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不幸降落在一個悲觀者身上時,悲觀者對此反應的方式是抑郁:“這完全是我的錯,它將永遠地持續下去,它將損害我所做的一切。”這種反應是習慣性的和自動的,反映了一種在塑造個人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思考模式。當同樣的不幸降落在一個樂觀主義者的身上時,他的反應方式是盡量減少挫折和不幸感:“這個錯誤主要是由環境造成的,無論如何它會很快地消失。此外,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追求的東西。”這種反應方式在幫助樂觀者深處逆境而不抑郁是很有作用的。

悲觀者對不幸的這種習慣性的消極反應方式,反映了錯誤的和不合邏輯的信念,這種信念會帶來許多的情緒問題,其中包括抑郁。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是用正確的信念代替錯誤的信念,以確立新的思考和反應模式。例如,悲觀者可以通過改變他們的“解釋風格”,學會像樂觀者那樣去思考和感覺,“解釋風格”是悲觀者習慣性地向他們自己解釋事情為什么發生的方式。你的解釋風格反映了你對自己和世界的基本信念——它體現了你的生活哲學。你是一個可尊敬的、有價值的人,還是一個一錢不值的人?你能完善你自己并提高你生活的質量,還是你對有意義的改變無能為力?你的解釋風格反映了“你心目中的世界”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隨著你對自己不斷地重復音信——這也反映了你的解釋風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你就會建立塑造你人格的思考和感覺的模式。

例如,假定你剛知道兩周后你將失去你的工作,你對就業的前景感到很渺茫,每個人面對此種情況都會有這種心理體驗。雖然同樣的事情可能既會降臨到悲觀者的頭上,也會降臨到樂觀者的頭上,但他們對此所作的反應是完全不同的,從中反映了他們不同的解釋風格。讓我們來作一個比較:

(1)個人化:正如這些陳述所反映的,悲觀者傾向于指責降臨在他們身上的不幸,從而導致削弱自尊心,他們的結論是他們毫無價值,才能平庸,不值得人們去愛。相反,樂觀者清楚地看到了外部的環境在其不幸中的作用,他們能夠客觀地評價他們自己的力量和失敗,樂觀地面向未來,更好地完善自己,這樣使他們的自尊心比那些不斷責備自己的人更強。當好事來臨時,情況就會是另外一個樣子:悲觀者習慣地把榮譽和贊揚送給外部的環境和人們,而樂觀者則傾向于認為這是他們自己努力的結果,自己應受到贊揚。

(2)永久:正如上面所陳述的所表現的,悲觀者傾向于把不幸看成是永久的、一系列消極的事情,它們總要發生,并毀滅他們的幸福。相反,樂觀者則傾向于把不幸看成是暫時的,把消極的事情看成是他們能克服和戰勝的暫時的挫折。從積極的事情來看情況也恰恰是相反的:悲觀者傾向于把成功和幸福看成是暫時的,而樂觀者則堅信這樣的成功和幸福是一種正常的狀態。

(3)滲透:最后,正如上述陳述所反映的,悲觀者認為,不幸的事情會滲透到他們生活的所有方面,表明他們的生活是一場失敗。相反,樂觀者認為,消極的事情是特定的和孤立的,與生活的其它方面沒有什么聯系。在積極的事情方面,兩者恰恰也是相反的:悲觀者認為他們的成功僅限于那一件事上,而樂觀者則把成功看成是他們生活獲得全面成功的標志。

在生活的每個方面——學習、工作、運動、健康,甚至是長壽——樂觀者都比悲觀者有更大的成功的可能,就像才能和動機在取得成功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一樣,樂觀可以被看成是繼才能和動機之后第三個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當你面對逆境時,不能給自己說泄氣的話,這是很重要的樂觀技能,它能使你學會一系列新的認識的技能和態度,從而以更有效的方式重塑你對世界的看法。這種新的看法會使你獲得解放,給你進行真正的自由選擇的力量,這種選擇能反映你最真實的和真正的自我。當你學會了這些積極的思考技能時,你也能把它們傳授給你的孩子和你生活中其他的人。

你生活的最終目的是什么?你努力要實現的幸福生活是什么?

幸福生活不像美德、滿足、離世或愉快一樣是一種固定的狀態;也不是像得到調整、實行和實現這類的目標狀態;也不像是驅動力或減少緊張那樣的一種心理狀態。

相反,幸福生活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一種固定的狀態;是一個方向,而不是一個終點。但是,是什么方向呢?根據羅杰斯的觀點,“構成幸福生活的方向是當心理自由能指向任何方向時,由全部的有機體所選擇的東西”。換句話說,幸福生活的核心就是通過真正的自由選擇來創造你自己,把自己從外部的和內在的強制力中解放出來。當你過著這樣的生活時,你就可以在你生活的每個方面都發揮出你的潛能,就能夠完全地向你自己敞開心扉,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體驗自己內心的力量。你就不僅能較清楚地意識到像恐懼、失望和痛苦等這樣的情感,并坦然地接受它們,而且也能體驗到勇氣、體貼和尊敬這樣的情感。你就能完全基于自己的體驗生活,而不是通過防御和否認而把它們都排除在外。

你怎么能知道你應該進行什么樣的選擇,什么樣的選擇最有利于創造你想象中的自我,并實現幸福生活呢?隨著你達到了心理的自由,你的直覺就變得越來越可信,因為它們反映了你內心深處的價值觀,你真正的愿望和你真實的自我。當我們受到內外強制力對我們自己的阻礙時,我們的直覺就會受到曲解,其結果常常是自我毀滅。如前所述,你需要對自己作明晰的思考,有一個樂觀的解釋風格,因為它能使你盡可能地用最有成效的方式來對待生活。當你達到了這種思想明晰和精神和諧的境界時,“感覺不錯”——你的反映意識和常識的證明——就是對你應該進行的選擇的一個有力的和可信賴的指導。在這種良好的狀態中,所進行的選擇將有助于你創造一種豐富的、令人振奮的、具有挑戰性的、有激勵作用的、有意義的和有所作為的生活。它將使你不斷地發展自己,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乐市| 霸州市| 桂平市| 常宁市| 郴州市| 厦门市| 吉林市| 称多县| 昌乐县| 依兰县| 福贡县| 兰溪市| 富裕县| 正蓝旗| 峨边| 松滋市| 弥渡县| 将乐县| 渑池县| 石屏县| 青田县| 湘潭县| 班戈县| 婺源县| 仁化县| 松潘县| 托克逊县| 永丰县| 远安县| 张家界市| 永宁县| 开远市| 铁力市| 沾化县| 铅山县| 藁城市| 长宁县| 安阳市| 如皋市| 日喀则市| 宁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