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貴州荔波的石上森林
- 地理:豐富地理環(huán)境
- 張建成編著
- 3755字
- 2021-05-26 15:07:16
貴州荔波喀斯特位于貴州東南部的荔波,是貴州高原和廣西盆地過渡地帶錐狀喀斯特的典型代表,被認為是“中國南方喀斯特”的典型代表。
荔波喀斯特最醒目的就是錐狀喀斯特,最典型的類型是峰叢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峰叢景觀與峰林景觀呈有序排列,展示了相互地貌的演化與遞變。
荔波喀斯特具有特殊的喀斯特森林生態(tài)系統與顯著的生物多樣性,包含了眾多特有的和瀕危的動植物以及棲息地,代表了大陸型熱帶、亞熱帶錐狀喀斯特的地質演化和生物生態(tài)過程,是研究裸露型錐狀喀斯特發(fā)育區(qū)喀斯特森林植被的自然“本底”及森林生態(tài)系統結構、功能、平衡的理想地和天然試驗場所。
在荔波的茂蘭,保存著世界面積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茂蘭位于荔波縣的東南部,是我國中亞熱帶喀斯特地貌上原生性森林植被保存較完好的一塊寶地,總面積130多平方千米,森林覆蓋面積率達91%。
茂蘭喀斯特森林作為一處珍貴的風景資源,超脫了喀斯特風景的固定程式,改變了喀斯特荒蕪的情調,把千姿百態(tài)的山光水景、地下溶洞與碧綠的森林景色糅合在一起,呈現出一幅完美的自然景色。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氣候溫暖濕潤,以及喀斯特地質地貌影響,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小生境,既有巖石裸露、氣候變化大的石芽、崩塌的大石塊干旱生境,也有土層相對深厚、營養(yǎng)元素豐富、有機質含量較高的氣候變幅境,也有直射光難以到達的小的石溝、石縫濕潤肥沃生境,還有陽光充足的明亮生陰暗生境。
小生境的多樣性導致了植物群落物種豐富及生態(tài)系統結構復雜,在區(qū)系成分上,動植物處于過渡交錯地帶,因而資源非常豐富。
這里生長喬木樹種達500多種,有被稱為活化石的銀杏、鵝掌楸等多種珍稀樹種,還有我國獨有的掌葉木、射毛懸竹和席竹等。它們共生在一起,組成了奇異的天然復層混交林。
這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也為林麝、獼猴、香獐、華南虎、野牛、熊、豹、白猴等許多古老的野生動物,以及各種兩棲爬行類、昆蟲類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
茂蘭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及其上覆蓋的喀斯特森林,造就了其獨特的016風景景觀。根據其景觀特色,分為森林地貌景觀、水文景觀及洞穴景觀三大類型。
茂蘭喀斯特森林是我國罕見的中亞熱帶喀斯特原生性較強的殘存森林。該區(qū)由森林和喀斯特地貌組合形成的生態(tài)系統,不僅為科學研究提供了鮮活的資料,而且給人以美的享受。
不同的喀斯特地貌形態(tài)及地貌類型,與濃郁的森林覆蓋相搭配,形成了艷麗多姿的喀斯特森林地貌景觀。可分為漏斗森林、洼地森林、谷地森林及槽谷森林四大景觀。
漏斗森林,為森林密集覆蓋的喀斯特峰叢漏斗,狀若深邃的巨大綠色窩穴。漏斗底至錐峰頂一般高差150米至300米,人跡罕至,萬物都保持著原始自然的特色。各種各樣的樹木根系竄于喀斯特裂隙之中,奇形怪狀的藤蘿攀附著林冠和平共處峭壁之上,枝葉繁茂,濃蔭蔽日,形成了神秘而靜恬的漏斗森林景色。
洼地森林為森林廣泛覆蓋的喀斯特錐峰洼地,常有農田房舍分布其間。田園鑲嵌在綠色峰叢之間,喀斯特大泉及地下河水自洼地邊緩緩流出,清澈透明,構成山清水秀的田園森林風光。
盆地森林為森林覆蓋著喀斯特峰林盆地,四周森林茂密的孤峰及峰叢巍然聳立。盆地開闊平坦,錐峰挺拔俊秀,上下一片碧綠,形成了蔚然壯觀的盆地森林景觀。
槽谷森林為森林濃密覆蓋的喀斯特槽谷。谷中巨石累累,巨石上布滿藤蘿樹木。谷地忽寬忽窄,兩岸錐峰時高時低,森林覆蓋疏密不定,地下河時隱時露,流水清澈,形成神秘而肅靜的景色。
在茂蘭喀斯特森林,種類繁多的地下水露頭和地表溪流在千姿百態(tài)的青峰掩映之下,展示出一派瑰麗珍奇的水景山色。
區(qū)內的喀斯特水文情況主要有地下河出、入口及明流、瀑布、喀斯特潭、湖泊、地下河天窗、喀斯特泉、多湖泉及森林滯汐泉等。
這些水文現象與一般喀斯特地區(qū)并無本質上差別,但因其出露及徑流之處多為森林及樹叢所掩蓋,致使密林之中清流若隱若現,為喀斯特山水增添了清新的色彩。
地下河出入口及明流段,區(qū)內多見于東南部,一般沿綠色群峰環(huán)抱的盆地及洼地一側流出,迂回曲折,時隱時現。再沿另一側潛入地下,來無影,去無蹤,給人以神秘之感。
區(qū)內最大的瀑布,見于瑤所東側綠色峽谷出口處。系瑤所地下河驟然出露地表而形成,總落差70余米。瀑布沿綠蔭覆蓋的喀斯特陡壁層層跌落,水花飛濺,恰似銀白色飄帶懸掛于綠茵叢中,蔚為壯觀。另外還有小七孔響水河68級瀑布群、拉雅瀑布等,均各有特色。
茂蘭的地下洞穴極為發(fā)育,遍布全區(qū),多與地下河道縱橫交錯。有的千姿百態(tài),有的神秘莫測,有的奇形怪狀,實為不可多得的旅游探險資源。
洞穴中,以花峒一帶的洞穴最為豐富和壯觀,如九洞天、神仙洞、金獅洞等。九洞天中,一座石柱,像一尊大佛,惟妙惟肖。當地群眾常到洞中求神拜佛,祈禱生兒育女、來年有好收成。
最奇特的是地處洞山的金獅洞,洞長不過300米,但洞中石筍、石柱、石旗、鐘乳石等極為發(fā)育和集中,洞中集水,水深僅膝,石筍生長在水中成林,似島嶼、珊瑚礁沿岸簇狀分布。有的猶如茶花含苞欲放,有的似雪蓮、浮萍,潔凈雪白,蘊為雪山美景,有的如水中靈芝,迎水傾斜,構成了一個難得的洞穴藝術宮。
荔波樟江風景區(qū)在貴州省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境內,山川秀美,自然風光旖旎而神奇。喀斯特形態(tài)多種多樣,錐峰尖削而密集,洼地深邃而陡峭,錐峰洼地層層疊疊,呈現出峰巒疊嶂的喀斯特峰叢奇特景觀。
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qū)由小七孔景區(qū)、大七孔景區(qū)、水春河景區(qū)和樟江沿河風光帶組成,面積271平方千米。樟江沿河風光帶,全長30千米,一水貫穿水春河峽谷和大七孔、小七孔景區(qū)。河面水流平穩(wěn),水清如玉,兩岸青山綠樹,農田村落,交織成美麗的田園風光。
小七孔景區(qū)是因一座清朝時期的小七孔古橋而得名,這是一處融020山、水、林、洞、湖、瀑為一體的天然原始奇景。
小七孔景區(qū)秀麗奇艷,有“超級盆景”的美譽。鴛鴦湖是這里最耀眼的一個亮點。穿越重重森林,你會驚喜地發(fā)現兩大片藍藍的湖水,靜臥于樹木環(huán)抱之中。湖水顏色濃淡不一,竟有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這是各色樹木映入水中,經過湖水吸收、反射和折射而成。
水上森林則是一片極其獨特的森林。仔細看去,這里的千百株樹木,全都植根于水中的頑石上,又透過頑石扎根于水底的河床。
水中有石,石上有樹,樹植水中,這種水、石、樹相偎相依的奇景,令人嘆為觀止。
此外,響水河68級疊水瀑布群,像一條飄動的銀鏈,拉雅瀑布飄灑著清涼的珍珠雨,沁人心脾。臥龍?zhí)短端纳睿簛硖端G如碧玉之景觀,令人驚嘆。夏季潭水飛瀉大壩,濤聲震天,瀑布壯觀驚人。
天鐘洞深邃莫測,大自然神工造化,洞景千姿百態(tài),儼如夢幻仙境。神秘的漏斗森林中的野豬林,林水交融的水上森林,奇特的龜背山喀斯特森林,在世界上的自然風光中獨具一格。
大七孔是以一座“大七孔古橋”而得名,分布著原始森林、峽谷、伏流、地下湖等,充滿了神秘色彩。大七孔景區(qū)氣勢恢宏,雄奇險峻。妖風洞暗河陰森,傳說使人膽戰(zhàn)心驚,激流躍進洞口,形成層層疊水。
天生橋又名仙人橋,屹立于河上,橋高雄峻,氣勢非凡,人稱“東方凱旋門”。地峨宮神秘莫測,宮中有河、有瀑、有湖,幽深絕妙,實為貴州高原最大的地下“宮殿”。
妖風洞又稱為黑洞,因為洞內黝黑,伸手不見五指。傳說洞內藏著妖怪,它常年興風作浪,在離洞口200米之外的地方就能感到撲面而來的嗖嗖涼風和森森寒意。
洞首是一條數十米長的窄巷,劃船進去可以見一道寬10米、高20米的瀑布。洞長7.5千米,洞高50米,洞內有巨石滾滾,將至洞尾處有一巨大湖泊,往前行乃一窄巷,洞壁如削,一道十余米高的瀑布擋住去路。
若在洞壁鑿巖設棧道,則再行里許便出洞口,天地豁然開朗,二層河在這里匯成一個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喀斯特湖泊。密密實實綠蔭圍匝的高原湖一塵不染,山林靜謐,空氣鮮活。
從大七孔橋溯流而上是一道長長的天神峽谷,峽谷內危崖層疊,峭壁聳立,嵐氣繚繞。最為奇異的是,在這里不能大聲呼叫,否則絕壁上的大小石塊會飛濺而來,當地百姓謂之為天神惱怒,這里因此得名為恐怖峽。
在名叫“虎刀壁”的陡崖上,洞口密布,巖腹中是一個巨大的溶洞,名為“萬鳥洞”,洞中棲息著成千上萬只山燕。
每天晨曦初露時,山燕子成群結隊從溶洞里蜂擁飛出,“哩哩”鳴叫,在峽谷里追逐盤旋,足足飛一個多小時才能全部出洞。一時間鳥翅蔽天,翔聲震耳,蔚為壯觀。
此外,危巖峭壁的山神峽、橫溪高大的雙溪橋,終年滾滾噴涌的清水塘,銀浪滔滔。兩岸樹木參天的笑天河,原始森林覆蓋的清澈透底的二層湖,均為少見的景致。
水春河峽谷景區(qū),兩岸絕壁夾峙,植被豐茂,怪石突兀,水面晶瑩,風光誘人。以喀斯特地貌上樟江水系的水景特色和浩瀚蒼莽的森林景觀為主體。景物景觀動靜和諧、剛柔相濟,既蘊含著奇、幽、俊、秀、古、野、險、雄的自然美,又有濃郁獨特、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風情和一批名勝古跡及人文景觀。
拓展閱讀
水書是水族人民千百年來的精神信仰、倫理道德、哲學思想以及生產生活經驗等諸多方面的累積。
是古代水族先民用類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種古老文字符號,記載水族古代天文、地理、民俗、宗教、倫理、哲學、美學、法學、人類學等的古老文化典籍,它所涵蓋的內容充分地展示了水族人民的智慧,深深地影響著現代水家人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茂蘭保護區(qū),水族文化和水書傳承依然保存得相當完好,逢年過節(jié)或重大擇日活動,當地的水族人都要請水書先生設祭,祈求獲得保佑。
在打開水書之前,人們會用五谷、雞、鴨、魚、肉祭水書祖先,然后才開始翻閱,以消災避禍,祈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