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書的由來

甲骨的書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就出現了有關占卜吉兇的書。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記錄材料,把占卜的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最早的圖書——甲骨的書。

甲骨文的內容,即卜辭涉及很廣,有天象,如日蝕、月蝕、晴、雨、風、雪等;有定期的預測,如卜旬、卜夕等;有預測即將發生的事件,如旅行外出、漁獵和戰爭,有生、死、病、夢等人事的休咎及對祖先、神靈的祭祀。前中央研究所在發掘中曾獲一大龜甲,上邊刻有:“丁酉雨,至于甲寅,旬又八日,九月?!边@說明九月自丁酉至甲寅,連續下雨18天。又武丁時期的一條卜辭上記載:“翌戊午,焚擒?戊午卜,貞:我狩,擒?之日狩,允擒虎一、鹿四十、狐百六十四、麑五十九。”

這條卜辭的意思是:第二天戊午,能否焚樹林擒獲野獸。戊午這一天占卜,史官問道:“商王在這地方去打獵,能否擒獲野獸?于是這一天就去打獵,結果擒獲1頭虎、40頭鹿、164頭狐、59頭小鹿。”這是一篇有關田獵活動的文獻。

青銅器上的飾紋

青銅器上常有平雕的各種不同的花紋、浮雕、半浮雕的6各種裝飾,它具備特有的歷史面貌和時代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工藝美術特征。

青銅器的藝術裝飾大多采用動物的形象,自然界中的動物,其中有許多與人類的生產、生活關系極為密切。如:魚、蛙、龜、蠶、羊、牛、象、鳥等。

在各種動物紋樣中,最具特色的是獸面紋,流行于商代及西周早期。這種動物飾紋的重要特點是:眼睛巨大,凝視,大嘴咧開,口中有獠牙或鋸齒形牙,額上有一對立耳或大犄角,并有一對鋒利爪子。這種形象以表現動物的頭部特征為主。這類飾紋舊稱饕餮紋。據古代神話傳說,饕餮是神人縉云氏的一個“不才子”。它非常貪吃人類,吃到把人塞在口中,但無法咽下去,終于害了自己,變成了有頭無軀的怪物。古代儒生說,周朝鼎中有這種飾紋,其目的是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的道理。宋代學者把這種表現動物頭部的紋物稱之為饕餮紋,一直沿用至今。

石頭的書

在古代,石頭也用來作書寫材料,甚至將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

由于刻石的興起,出現了拓印枝術。石面上所刻的字,都是正面凹入,可先將一張薄紙用礬及白芨水浸泡,貼在刻石的表面;以軟刷將紙刷勻,再輕輕捶打,將紙嵌入銘文的筆劃之內,待紙干后,以細布包裹棉花做成的拓包,蘸以墨汁,將它在紙上均勻捶拓,將紙剝下來,便得到相同的復本。這一操作過程叫“拓”,用墨汁者稱墨拓,用紅顏料者謂朱拓,單張叫拓片,裝連起來叫拓本。

從《舊唐書·職官志》《新唐書·百官志》的記載中可以得知,唐代宮廷中還有專司拓印的“搨書手”。拓印技術源遠流長,千余年來一直是一種文獻復制技術。拓本成為一種圖書類型,后期的主要作用已不再是傳播知識,而是書法藝術借以流傳的一種特殊類型的圖書。書法愛好者可從拓本中掌握古代著名書法家的技法和藝術。

簡牘的書

在紙發明以前,簡牘是我國書籍的最主要形式,對后世書籍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今日,有關圖書的名詞術語、書寫格式及寫作方法,依然承襲了簡牘時期形成的傳統。

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用竹片寫的書稱“簡策”,用木版(也作“板”)寫的叫“版牘”。超過100字的長文,就寫在簡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寫在木版上。寫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數是有關官方文書、戶籍、告示、信札、遣冊及圖畫。由于文字內容有異,其稱謂有別,如軍事的文書叫“檄”;用于告示者稱之“榜”;將信寫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作“檢”。在檢上寫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這是信封的起源。然后將兩版合好捆扎,在打結的地方涂上粘土,蓋上陰文印章,在粘土上出現凸起的字,這就是“封”,使用的粘土叫“封泥”。由于寫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長,故信函又叫“尺牘”。箋是古代一種短小的簡牘,是供讀書者隨時注釋的,它系在相應的簡以備參考之用?,F在人們所說的箋注就是起源于此。從策、簡、籍、簿、箋、札、檢、槧等從竹、木字形上,都反映出簡牘的制成材料。

用于簡牘的書寫工具有筆、墨、刀、削。簡牘上的文字用筆墨書寫,刀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錯誤的文字,并非用于刻字。先秦簡牘,多用古文、篆文,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通行隸書,字體變圓為方,于是公文、信函多用隸書。

簡是古代書籍的基本單位,相當于現在的一頁。

一枚簡牘稱為簡,常寫一行直書文字。字數較多的,寫在數簡上,編連在一起,稱之“冊”。長篇文字內容成為一個單位的,叫作“篇”。一“篇”可能含有數“冊”。至于簡牘“卷”的稱謂,還存在分歧。勞干認為,居延廣地南部“候兵物冊”共77簡,以麻繩編之,如竹簾狀,可以舒卷,故“簡編則為冊,卷則為卷”。陳盤指出:孔安國《古文尚書》序中有云:“并序凡五十九篇,為四十六卷?!标愐詾榇颂幖仍黄衷痪?,據此可證明一篇或數篇可為一卷。

縑帛的書

竹簡雖然廉價,制作方便,但這種笨重的書籍攜帶不便,而且每簡容字有限,編簡成冊的長篇著作一旦散亂,則發生“錯簡”,再說簡牘的編連所用的絲帶、麻繩、皮帶易被磨斷,使閱讀帶來困難。縑帛是絲織物,輕軟平滑,面幅寬闊,易于著墨,幅的長短寬窄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寡來剪裁,而且可隨意折疊或卷起,收藏容易,攜帶方便,可以彌補簡牘的不足。因此,帛書與簡書并存,共同構成我國古代獨具特色的簡帛文化。

縑帛圖書的書寫十分考究,《太平清領書》是白絹上寫字,用紅色畫直格,以青絹包頭(古時“包頭”就是現在書畫卷的“護首”),用紅筆寫標題目錄。后來紙本書中的“朱絲欄”“烏絲欄”,就是借用了在縑帛上織成的紅黑界欄。

帛書可外加裝封,以作保護。1931年,朝鮮樂浪漢墓中曾發現公元二三世紀時的漆盒二件,此黑漆套為半圓狀,紋以五彩,二側端皆有小孔,應當是裝置卷軸之篋。

1908年斯坦因第二次來華,在敦煌發現兩封公元1世紀的縑帛信件,保存良好。兩封信發自一人,可能是駐山西北部成樂地方的官員致書敦煌邊關的信,信內抱怨通信困難,信上沒有注明日期。

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各種顏色的絲織品,其中有絹、羅、紗、錦、繡、綺等,而最珍貴的是覆蓋在棺上的一件彩色帛畫。該畫用朱砂、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繪成,色彩絢爛,畫面大致分上、中、下三部分,表示天上、人間、地下的景物,其內容及技術,較戰國帛畫更為復雜多姿,但無文字。由于縑帛作書寫材料,價格昂貴,所以縑帛用于書寫并不普遍,除此之外,帛書中還有地圖、祭文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城市| 临猗县| 惠东县| 贵溪市| 宜丰县| 集贤县| 襄城县| 民县| 孝义市| 龙游县| 普兰店市| 阜城县| 汕尾市| 酉阳| 鄂尔多斯市| 仁寿县| 福建省| 新昌县| 民勤县| 安化县| 顺昌县| 浏阳市| 泰安市| 武川县| 越西县| 铁岭县| 汪清县| 聂荣县| 龙泉市| 游戏| 湖口县| 大埔区| 德保县| 渑池县| 彰化县| 金坛市| 五台县| 井研县| 东乡族自治县| 盐边县| 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