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書的起源
- 知識類活動組織策劃
- 《“四特”教育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著
- 2535字
- 2021-05-24 14:39:19
第一章 圖書的歷史與知識
圖書是記錄語言的,語言是用文字表達的。沒有文字就不可能有書。文字是怎樣起源的呢?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么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
“結繩記事”,就是在繩子上打結,用結子的大小、多少和位置來表示不同的意義?,F在,這種記事方法在漢族中已絕跡了,可是在我國兄弟民族中,如云南的僳僳族、哈尼族,臺灣的高山族,都還有這種結繩記事的習慣。除了結繩,刻木記事也非常流行,就是在木頭上刻上許多不同的符號來表示不同的事物。
這種結繩和刻木是幫助回憶記事的符號,是書的前身,但還不算文字,如果要說“文字”,就是以后發展起來的“圖畫文字”。我們的祖先把從事生產勞動,與周圍環境有著密切關系的事物畫在他們所居住的洞穴壁上。在我國周口店山頂洞以及法國、西班牙的深山古洞中,都發現和留存著舊石器時代人所繪的畫,這些畫畫得很逼真,使人一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后來,就慢慢地只用幾根線條來組成一個大概形似的輪廓,把原來復雜細致精確的圖畫,簡化為一定形式的圖案符號,使人們看到這個符號,就能知道代表的是什么事物,這么一來,這些簡化的原始文字符號就和語言有了意象關系。以后就逐漸地用它來代替語言表達思想,進而交流經驗、傳播知識,這樣,便出現了原始的圖畫文字。
這種圖畫文字,起初是很不統一的。有繁有簡,后來就有人進行整理、統一、簡化,也使書寫方便了。當時,整理創造文字的人很多,這里要說的就是傳說的倉頡造字。我國古代曾有這樣的記載,說倉頡長有四只眼睛,非常聰明,生下來就會字。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但是話又說回來,歷史上是否真有倉頡這個人呢,這就很難說了,這都是根據傳說和古書的記載流傳下來的。不過,說它長有四只眼睛,文字是他一人創造,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因為文字是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社會生活共同創造的,倉頡只不過對文字進行搜集和整理罷了。
關于我國圖書的產生,還有一個近似于神話的傳說,即“河圖洛書”中國最早的古籍《尚書》中也有同樣的說法。有人進一步解釋說:“伏羲統治夫下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和“書”畫成八封,就是后來《周易》的來源。
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河圖》、《洛書》,是由一系列的神秘符號所組成的數字方陣。它們是經過周、秦、漢幾代儒生方士們之手加工后的形態,其原始面貌已無法知曉了。有人認為它是古代游牧民族所畫的立體的天象圖(《內蒙古師范學院學報》一九八九年第六期);還有人認為它是由自然界的天然痕跡——龜甲發展而成的抽象符號,是中國第一部圖書(《大學圖書館通訊》一九八八年第四期),并認為《河圖》與《洛書》在中華文明史上曾起到了重要的啟蒙作用。華夏文化的源泉也可以說就是“河洛文化”,而《河圖》《洛書》)則是河洛文化的初基。它所建立的辯證思維的模式,對后世的思想、哲學、文學和科學都有重要的影響。孔子曾說過:“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
傳說和神話并不是歷史,但它是歷史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為此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些啟示:在文字發明以前,就先有了圖畫和一些簡單的符號作為傳播信息的工具。我國文明的最早發生之地是在黃河、洛水一帶的中原地區。
有了文字,就有了創造書籍的基本條件。當然并非從有文字開始就有了書籍。人們最初利用文字,不過是用來彌補生活勞動中語言的不足,促進思想感情的交流和信息的傳遞,借以喚起共同的行動。當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將文字刻寫在各式各樣的材料上,借以記錄經驗,闡述思想,并使之傳播久遠的時候,書籍便開始出現了。
我國書籍最早出現于何時,現在很難作出校準確的結論。我們至今尚未發現夏朝的文字和文獻實物,根據其它文獻判斷分析,很可能就是在夏這一歷史時期即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十六世紀,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獻典籍這一歷史性的轉變。其論據有七條:
(1)《史記》和《竹書紀年》都載有夏代帝王的世系表,盡管兩者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這說明兩者是以同一份原始文獻記錄為依據的。而且,在殷墟甲骨文發現后,王國維據卜辭中殷商的先公先王世系考證出《史記》中的《三代世表》是“信史”,因為夏代諸王與商先王剛好是同時代的人,都在距今四千年左右。
(2)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尚書多士》中有這樣一段話:“唯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這是武王滅商后,周公對殷商貴族的訓話,大意是:你們殷的先人,在推翻夏朝時,已有典籍,記載了這段史實。
(3)殷墟甲骨文是較為系統成熟的文字、其數量、規模及完備程度說明它已經不是早期原始文字,一定是經過了若干年的發展。特別是一九八三年又在西安西郊的一個原始社會遺址,發掘出一批更早的甲骨文,時間是四千五百至五千年前。這批甲骨文字體細若蚊足,字形清晰,剛勁有力,結構嚴謹,更新了人們的傳統觀念。據考證,這批早期甲骨文比殷墟甲骨早一千二百年,比夏朝還要早五百年以上。
(4)夏代,人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總結并掌握了一定的天文歷法知識,以十二個月為一年,有大小月之分,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還懂得了十九年置七個閏年。夏代的歷法稱“夏歷”和“夏小正”,夏歷以寅月為歲首。春秋時,孔子曾主張“行夏之時”(《論語·衛靈公》)。
(5)在《竹書紀年》和《世本》等古書中,有“夏發七年,泰山振”,“夏桀十年,夜中星隕如雨”等記載,這也是世界上關于地震和隕石雨的最早文字記錄,可作為夏代有文獻記錄的旁證。
(6)《呂氏春秋·先識覽》載:“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而泣之——乃出奔如商”。該書寫成之后。曾公布于咸陽城門,聲稱能增刪一字者,賞予干金??梢娺@段史料的來源大會毫無根據。
(7)《國語·晉語》載:晉文公時,陽人猶“有夏商之嗣典……樊仲之官守焉”?!秶Z》亦是一部嚴肅的史書。上述諸條雖為旁證,但足以說明夏代有典籍并非無稽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