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貳秦漢統帥
- 軍事名家(中國軍事百科)
- 林之滿編著
- 22270字
- 2021-05-27 18:03:11
項羽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點燃了農民起義的烈火。同年9月,項羽也隨同項梁在吳中舉兵起義,率領8000子弟兵渡江北上;不久,英布、呂臣、劉邦等起義軍也紛紛投入項梁、項羽麾下,他們的隊伍很快發展到十幾萬人。為了進一步號召廣大民眾和多路義軍,項梁和項羽采納謀士范增的建議,擁立前楚懷王的孫子為王(仍稱楚懷王,后改稱義帝),建都于盱眙。從此,秦末農民起義戰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然而,當時秦朝的軍隊還是很強大的。在秦將章邯的率領下,秦軍向關東起義軍發起大規模的反撲。不到4個月的時間,秦軍就將陳勝起義軍的各路主力一一擊滅,其他起義群雄和六國舊貴族建立的齊、趙、燕、魏等國也岌岌可危。不久,章邯又率軍突襲定陶的楚軍,項梁倉促應戰,不幸身亡,楚軍主力被殲,關東各反秦勢力再次陷入嚴重危機之中。
接著,章邯又率軍北上,大破趙軍,圍趙王歇于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趙國的存亡關系到關東義軍的共同命運,因而各路反秦勢力紛紛派兵救趙。楚懷王見秦軍主力遠在河北,關東空虛無備,決定一面派兵北上救趙,消滅秦軍主力,一面派兵入關,乘機摧毀秦朝統治中心。于是,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率主力北上救趙,另派劉邦率一部兵力向關東進軍,并約定:“先入關者王之。”然而,宋義畏敵如虎,行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北)駐軍46日不敢渡河,并以違令必斬相威脅。當時,巨鹿危在旦夕。項羽拔劍而起,于朝會時殺掉宋義。接著,項羽先派兵2萬渡河,切斷秦軍的糧道;然后親率全軍渡河攻秦,為激發楚軍斗志,渡河后,項羽下令沉掉船只,打碎釜甑(即炊具),燒毀營舍,每人只帶3天干糧,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破釜沉舟”的故事。爾后,項羽身先士卒,殺向巨鹿。他先以主力圍攻秦軍王離部,九戰九捷,另以奇兵繞到敵后,斷其糧道,大破秦軍。秦將王離被俘、蘇角被殺、涉間自焚、章邯敗退。那些畏敵如虎,退縮觀戰的各路諸侯,無不被其驚服震恐。巨鹿之戰后,他們去拜見項羽,個個屈膝跪行,不敢仰視,都表示接受項羽的指揮。項羽又以“諸侯上將軍”的身份統帥義軍南下,于第二年逼降章邯及所部20萬秦軍,取得了決戰的最后勝利。至此,秦朝的滅亡已成定局。
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后,即率諸侯軍向關中挺進。不料,劉邦軍已經捷足先登,進入咸陽了,原來,當項羽在巨鹿與秦軍主力鏖戰時,劉邦則乘關中秦軍空虛和秦廷一片混亂之際,引兵西進,輕松順利地進入武關,搶先占領了咸陽,并派兵閉關據守,拒納諸侯。項羽勃然大怒,立即破關而入,進駐鴻門,準備一舉攻殲劉邦。這時劉邦擁軍10萬,而項羽有40萬大軍。劉邦自知不敵,便在張良等人的謀劃下,親赴鴻門賠罪求和,假意屈服。謀士范增一再指出,劉邦志在奪取天下,必須根除后患,并暗中作了一番安排,但項羽經不住劉邦的幾句好話,在鴻門宴上輕易放過了劉邦。這乃是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
這時,項羽實際上已控制了全國的政權。但他不懂得如何鞏固自己的權力,怎樣建設一個統一、強盛、繁榮的國家,而是自恃功高,恣意妄為。他在咸陽縱兵燒殺,掠取財寶;他自做主張,大搞割地分王,分封了18個諸侯王,并自封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形成封建割據;他不僅殺掉秦王子嬰,而且將楚懷王(義帝)殺掉。這些做法,使項羽大失民心,同時也為新割據混戰播下禍種。
分封之后,項羽及各路諸侯罷兵關中,各自回國。很快,割據戰爭爆發,田榮、陳余、彭越等人因未被封王等原因,紛紛自立為王,起兵反楚。其中,田榮據齊反楚,而齊地毗連彭城,對項羽威脅甚大,于是項羽發兵首先反擊田榮。在齊地,項羽軍隊燒殺擄掠,激起齊國人民的反抗,陷入難以自拔的泥潭之中。這時,被封為漢王的劉邦見項羽親自領兵攻齊,彭城空虛,乘機起兵,并聯合各諸侯軍隊56萬人,打著給義帝復仇的旗號共同討伐項羽,很快占領楚都彭城。鑒于兩面受敵的形勢,項羽并未驚恐,他一方面命諸將繼續攻齊,另一方面自率3萬精兵回救彭城。以3萬對56萬,這是不堪設想的,但在項羽指揮下竟獲得奇跡般的成功。他率軍經一夜急行軍進擊蕭縣(今安徽蕭縣西北),切斷漢軍退路,隨即由西向東發起猛攻,僅用半天工夫便大破漢軍,將漢軍壓縮于谷水、泗水交匯處。漢軍陷入絕境,被殲及落水而死者10萬余人。楚軍接著又繼續追擊南逃的漢軍,在彭城西南附近又消滅漢軍10萬余人,而洛水溺死者則不計其數。劉邦丟下父親和妻子呂雉,只率數十人突出重圍,逃回滎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彭城大捷。
彭城大戰后,劉邦逃至成臬、滎陽,得到關中部隊的增援,韓信等將領也前來會合,局面得到改善。這時,張良、韓信等人為劉邦制定了“據險扼守成臬,阻止項羽西進;在持久作戰中消耗對方,伺機反攻;彭越、韓信等人從后方、右翼、左翼等方向襲擾、牽制、進攻項羽”的新戰略。于是,楚漢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楚漢兩軍在成臬一帶對峙了兩年之久。在這期間,楚軍曾連續發動三次攻勢,都無功而返;而漢軍從正面、側后和兩翼戰場夾擊楚軍,連獲勝利,逐漸掌握了主動權。漢高帝四年八月,項羽無力再戰,主動求和,提出以鴻溝為界,與漢“中分天下”,隨后就引兵東撤了。
劉邦看到滅楚的時機已經到來,在張良、韓信等人的策劃下,于漢高帝五年十月發起戰略反攻。反攻中,曾一度被項羽擊敗,但劉邦使用“緩兵之計”,很快調來韓信、彭越、英布等各路大軍,于同年十二月以絕對優勢兵力將楚軍團團包圍于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此時,10萬楚軍已兵疲糧盡,士氣低落。夜里,漢軍在四面唱起了楚歌,楚兵聽到鄉音,更加悲觀絕望。項羽知大勢已去,與虞姬在營帳內慷慨悲歌。項羽唱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問!”虞姬含淚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罷,虞姬自盡,項羽率800名壯士連夜突圍。逃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只剩28人,而漢軍數千追兵又尾追而至。項羽對隨從說:我身經七十余戰,所向披靡,沒有打過敗仗。不料今天卻被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說罷,率軍又沖向漢軍,殺敵近百人,己方僅亡2人。然后,項羽等人又策馬東行,來到烏江邊(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亭長攏船靠岸,勸他渡江,重整旗鼓,項羽深感“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不愿渡江而去。他謝過亭長,回身又與追敵作最后拼殺,連斬漢軍數百人,最后拔劍自刎。
項羽雖敗,但他那非凡的英雄氣概和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以及在秦末農民起義戰爭中建立的歷史功績,都將永遠彪炳于中國軍事史冊。
韓信
韓信是秦末淮陽(今江蘇淮陰西南)人,父母早亡,家境貧寒。他既不會經商,又不會務農,少年時常靠乞食度日。不久,陳勝、吳廣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秦末農民大起義。韓信也帶著寶劍,投奔了項梁、項羽的隊伍,但一直沒被重用。兩年后,他又改投劉邦。經過多次自薦,韓信好不容易才占了一個管理糧草的小官,有一次還差點因發牢騷被處死。韓信感到很失望,很苦惱。一天夜里,他溜出軍營,不辭而別。劉邦的丞相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來不及向劉邦打招呼,就追了出去。一直追了兩天,終于追上了韓信,并把韓信追了回來。這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蕭何身為劉邦的大丞相,為什么跑了那么多將士不追,偏偏要月下追回管糧草小官韓信?韓信有何德何能呢?
蕭何追回韓信后,向劉邦道出了其中的緣由。他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意思是,韓信是個十分難得的軍事奇才,要爭天下,必須拜韓信為大將。劉邦聽后,采納了蕭何的意見,親自登壇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果然不負重望。登壇拜將之后,韓信不但為劉邦謀劃和制定了奪取天下的軍事戰略,而且身率大軍導演了許多精彩絕倫、名垂千古的戰爭“活劇”,為劉邦爭奪天下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正如大史學家司馬光所說:“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因篇幅所限,這里僅舉四例。
例一: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劉邦被封為漢王,進駐關中時,曾燒毀了關中到漢中的棧道。這樣的目的,一是表示不再東歸,讓項羽放心,麻痹項羽;二是杜絕關中與漢中的出入,防止雍王章邯等人襲擊。這年八月,劉邦幾項羽親自領兵攻齊,楚都彭城空虛,決定乘隙東進,“爭權天下”。韓信獻上一計叫做“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首先派出部分兵卒,去佯修棧道,大軍則悄悄從南鄭出發,潛出故道,直指陳倉。章邯得知一些漢兵在修棧道,便大笑道:“既想出兵,何以又燒棧道?現在重修,棧道三百里,盡是懸崖峭壁,何年何月,方能修成?真笨賊也。”說完,又問韓信何人,左右忙把韓信的歷史說明,他又大笑道:“胯下庸夫,有何將才。”于是毫無防備。八月中旬,有人報告,漢兵已到陳倉,章邯說,棧道并沒修好,漢兵從哪里出來的?這根本不可能。不久,忽有陳倉敗兵逃至廢邱,章邯方知中了韓信的“奸計”,于是慌忙引軍迎戰。然而,這時戰機已失。在韓信的指揮下,漢軍一出陳倉,便兵分三路,迅速推進,勢如破竹。雍王章邯很快被漢軍打敗,拔劍自刎。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本都是章邯手下的屬將,聞知章邯兵敗自殺,便先后向漢軍投降。這樣,三秦之地,不到一個月全歸了漢王劉邦。
例二:臨晉設疑,夏陽偷渡。三秦平定之后,漢王劉邦調集56萬人馬,浩浩蕩蕩直取楚鄱彭城。項羽聞訊,率3萬精兵,在谷水、泗水、睢水大破漢軍。漢軍死傷20余萬,劉邦只帶領幾十人逃出重圍。這時,原先歸順漢王的翟王、塞王、齊王、魏王等人都相繼“變節”,反對劉邦而與項羽合作,局勢十分危急。公元205年8月,劉邦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軍攻打魏王,以首先解除漢軍的側翼威脅。為阻止漢軍渡河攻魏,魏王豹將主力部署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蒲坂(今山西永濟西)。蒲坂在黃河東岸,同兩岸的主要渡口臨晉相對,是攻魏的必經之地。韓信見魏軍正面有重兵防守,從臨晉強渡黃河已不可能,于是采取了“臨晉設疑,夏陽偷渡”,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戰法,把船只和兵力集中起來擺出要由臨晉渡河的架勢,而在暗中調集主力,出其不意地從夏陽(今陜西韓城南)用木罌(用木條縛扎陶甕而成的臨時渡河工具)偷渡過河,然后直奔魏軍的后方安邑(今山西夏縣北)。而魏王豹見韓信在臨晉布下重兵,沿岸擺列無數戰船,料定漢軍必由此渡河,于是集中兵力,嚴加防守。就這樣,漢軍出其不意地渡過黃河,迅速占領了魏城安邑。魏王豹得報后,大吃一驚,方知中計,慌忙引兵趕到安邑,迎擊韓信,結果被韓信殺得大敗。不久,韓信又俘虜了魏王豹,并平定了魏地,在那里建立了河東郡。這一戰,不僅解除了漢軍的側翼威脅,擴大了漢王的勢力范圍,而且為漢軍主戰場的作戰建立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支援基地。
例三:背水列陣,拔旗易幟。平定魏國之后,韓信又率領2萬漢軍東征趙國。趙王歇與將軍陳余聞訊后立即率20萬大軍在井陘口(今河北獲鹿西)據險設防,嚴陣以待。井陘口乃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地形險要,易守雅致,它既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又是東兩必由之途。很明顯,當時的形勢對韓信非常不利。韓信率軍在踞井陘口30里處安營扎寨,經過分析運籌,韓信作出如此部署:派輕騎2000人,每人帶一面漢旗,于深夜繞至趙營附近山間埋伏待機,第二天,趙軍傾巢出動時,乘機沖進趙營,拔趙旗樹漢旗;再派1萬兵力于凌晨進至綿蔓河東岸,背水列陣,伺機破敵;自己率部分兵力大張旗鼓,陣前向趙軍挑戰。第二天拂曉,韓信傳令三軍:今天破趙后會食(會餐)。將士們聽后,都不敢相信,但又只得齊聲應令。天明之后,韓信親率部分漢軍,擊響戰鼓,向井陘口發起攻擊,趙軍立即出兵迎戰。打了一陣后,韓信佯裝抵擋不住,命將士丟旗棄鼓,紛紛向綿蔓河退去。趙軍哪肯輕易放過,一見韓信軍隊后撤,即刻傾巢出動,追殺過來。這時,綿蔓河岸的漢軍,背靠河水,后退無路,只有拼死向前,因而個個以一當十,拼力死戰;同時,深夜埋伏在趙營附近的2000名漢軍見趙軍傾巢出動,迅速沖進趙軍營中,拔掉趙旗,換上漢旗。趙軍久戰不勝,正準備收兵回營,忽見營中插滿漢旗,以為漢軍已攻占趙營,頓時軍心大亂。韓信乘勢反擊,全殲趙軍,陳余被殺,趙王被擒。戰后,有人問韓信為什么要背水列陣,韓信回答:兵法上說不能背水列陣,但也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這一戰敵眾我寡,只有背水列陣,自絕后路,才會人人奮戰,死里求生。
例四:半渡誘敵,半渡殲敵。井陘口之戰剛剛落下帷幕,韓信又奉命率兵進攻齊國。齊王田廣聞知漢軍來攻,一面領兵退守高密,一面派人向項羽求救。不久,項羽派大將龍且率20萬大軍前去救齊,楚、齊軍合為一股,與漢軍在濰水兩岸列陣對峙。龍且在河東,韓信在河西。韓信仔細觀察戰場地形,決定再用水戰破敵。他令士卒連夜秘密裝滿1萬多個沙袋,將濰水上游堵起來,使下游河水變淺。拂曉時,韓信乘水勢陡淺之際,率部分漢軍涉過濰水前去挑戰。沒戰幾個回合,他便佯裝戰敗,慌忙向河西逃去。龍且是員悍將,不知是計,撫掌大笑道:“我早就知道韓信是個膽小鬼。”于是,他下令全軍過河追擊。當龍且的先頭部隊渡河后,韓信即令在上游的漢軍把堵截濰水的沙袋移去,河水頓時奔流直下,把齊楚聯軍截為兩段。韓信立即率兵反擊,迅速殲滅了已經過河的齊楚軍隊,龍且當場被殺。接著,韓信又揮軍渡河,乘勝追擊,“皆虜楚卒”,盡占齊地。“半渡而擊”的戰法,最早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司馬子魚,后來孫武又把半渡而擊歸納為一個普遍的作戰原則。但在韓信之前,還沒有真正出現這種戰法。韓信不僅是中國歷史上使用這種戰法的第一人,而且還加以創造性地發展,既“半渡殲敵”,又“半渡誘敵”,因此被后人嘖噴稱道。就連王安石也寫詩對濰水之戰給予高度評價,稱“搏兵擊楚濰半涉,初從龍且聞信怯”。
韓信連克魏、代、趙、燕、齊五國后,還參加并籌劃了垓下之戰等一系列戰役。千百年來,韓信作為一名智勇雙全的杰出將領,受到后人的高度敬仰,他的名字家喻戶曉,他的戰績廣為流傳。
嬴政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是一個私生子,他并不是他父親秦莊襄王的兒子,呂不韋才是他真正的父親,透過這些,我們似乎看見了這位偉人的苦難童年。
秦始皇的父親異人(莊襄王)在年輕時便被當做人質,抵押在趙國的首都邯鄲。作為一個落難公子,在異國他鄉是很悲慘的。這時,身懷異心的大商人呂不韋接近了他。呂不韋用重金替他在秦國活動,使他逐漸取得父親(后來的秦孝文王)的喜愛。呂不韋還把已懷身孕的愛妾趙姬介紹給他,“欲以釣奇”。異人很喜歡趙姬,馬上娶她為妻。
前259年,背著“私生子”的罵名,秦始皇出生了。由于他出生在趙國,所以也有史書叫他“趙政”。當時秦趙兩國正在交兵,可想而知,異人和妻兒的處境是多么危險。秦始皇在戰火中的邯鄲一直待了3年,幼小的心靈隨時被喊殺聲震撼著。前257年,趙王想殺掉異人,在呂不韋的幫助下,他逃離邯鄲,回到了秦國。趙王一怒之下,又要殺趙姬母子,趙姬懷抱著秦始皇,藏匿起來,等風聲過后,也悄悄地到了秦國。
到了前249年,異人繼承了王位,但3年后,即前247年,他得病死了。年僅13歲的秦始皇登基后,以他稚嫩的肩膀過早地扛起了秦國統一天下的使命。責任使他變得更早熟,更堅強,也變得沉默了。
秦始皇童年時便和母親趙姬在戰火中歷經患難,沒有母親的保護,也就沒有他的將來。所以,他對母親有很深的感情。但他即位后,趙姬“淫亂不止”,偷偷和人私通,并生了兩個孩子,還想和奸夫謀害秦始皇,立他們的私生子為王,被秦始皇察覺,他鎮壓了奸黨的叛亂,把太后所生“兩弟撲殺之”,并將太后趕到外地的王宮中。
母親的淫亂和背叛極大地刺痛了秦始皇的心,損壞了母親在他童年記憶中的形象。正因為愛之深,所以恨之切,他決定不再原諒母親,下令:“以太后事諫者,戮而殺之,蒺藜其背。”當時因此被處死的就有27人。但后來經過諫士茅焦的勸阻,他也很后悔,便親自把母親接回了咸陽,母子和好如初。趙姬死后,秦始皇還把她和秦莊襄王葬在了一起。
周舉為此說道:“秦始皇怨母失行,久而隔絕,后感茅焦之言,循復子道,書傳關言之。”(《后漢書·周舉傳》)前227年,為阻止秦軍攻打燕國,燕太子丹聘請衛國俠士荊軻去刺殺秦王。荊軻帶著秦王很想要的燕國地圖和秦國叛將樊于期的人頭,與副手燕國勇士秦舞陽一起來到了咸陽。秦王嬴政很高興地接見了他們。秦舞陽心中害怕,臉也變了色,引起了秦國大臣們的懷疑。荊軻坦然解釋道:“他是粗人,沒見過世面,所以害怕,請寬恕他吧。”他將地圖呈紿秦王,秦王揭開圖,露出了里面的匕首。荊軻抓住秦王的袖子,持著匕首就向他刺了過去!秦王掙斷袖子躲開了,想拔劍,劍太長,又緊,竟拔不出來。荊軻又刺,秦王惶恐無計,只得繞著殿柱跑。左右大臣大喊:“王負劍,王負劍!”秦王得到提醒,把腰間劍劃到左背,從肩頭把它拔出,斬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倒地,奮力扔出匕首,卻擊在了銅柱上。秦王又砍了他8劍,荊軻自知事敗,倚性大笑,罵道:“事不能成功,只怪我想活捉你,得到一個契約以報答太子丹。”殿外沖進來的武士,將荊軻剁為了肉醬。秦王為此驚怕了好久。秦始皇死前有很多傳聞,表現了老百姓對這位暴君的不滿。
《史記》中說,前211年掉下顆隕石,有老百姓在上面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7個字。秦始皇把隕石周圍的人全殺了。當年秋天,有人拿著塊玉對秦始皇的使者說:“把它給高池君,明年祖龍死。”使者把玉交給秦始皇,并說了經過,秦始皇自語道:“祖龍,人之先也。”而那玉正是八年前他投大江中祭祀江神的祭品。李白因此在《古風》中寫道:“璧遺高池君,明年祖龍死。秦人相謂曰,吾屬可去矣。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論衡》說:秦始皇挖孔子墓,里面有一書,上寫道:“不知何一男子,自稱秦始皇,上我之堂,踞我之床,顛倒我之裳,至沙丘而亡。”后秦始皇果然死在沙丘平臺(今河北巨鹿縣)。
樂毅
為什么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樂毅是怎樣一個人?
樂毅,戰國中期燕國名將,魏國名將樂羊后裔。樂毅從小品行端正,聰穎好學,嗜好兵法,為日后走上戎馬征戰的道路,篤行“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跡”的抱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于才能出眾和善于用兵,青年時代,樂毅先后在趙國和魏國擔任過官職。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著意克齊興燕。為改變燕國積弱的局面,創造勝齊的機會,燕昭王命大臣郭隗筑了一座“黃金臺”,廣招天下文武賢才。樂毅慕名前來,得到燕昭王的重用,被任命為亞卿。此后,樂毅輔佐燕昭王勵精圖治,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燕國因此實力大增。
然而,當時秦、楚、魏、趙、韓、齊、燕各霸一方,互相攻伐,都想一統天下。其中,以秦、齊二國最強,而燕國則位居七國之末,國小人少,如何克齊興燕?經過苦心籌劃,弱小的燕國,成功地聯合秦、楚、魏、趙諸國,發動了一場攻打齊國的大規模的進攻作戰,并一舉殲滅齊軍主力,攻克齊國70余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樂毅破齊之戰。在這次戰役中,樂毅表現出極高的軍事智慧,尤其是他制定的攻齊方略,一直被后世兵家所稱道。樂毅既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又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他清醒地認識到人心向背對于戰爭的勝負的決定性作用,因此在實施軍事進攻的同時,十分重視爭取人心。入齊之后,樂毅嚴明軍紀,禁止擄掠,寬賦斂,除暴政,因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保證了軍事活動的進展。攻破臨淄之后,樂毅率燕軍對齊國的最后二城莒和即墨實施圍困。由于莒和即墨軍民頑強抵抗,一時沒有攻占。樂毅認為,即使強攻下來,其民未服,也難以據守。所以,他決定采取攻心為上,懷柔制勝的戰略,把圍城部隊撤到距兩城9千米的地方構筑營壘,規定燕軍不抓從城中逃出的齊民,賑濟城中難以生計的齊民,希望通過這些“懷柔”措施,爭取莒和即墨兩城守軍放下武器,自行投降。后來由于燕國國內形勢發生變化,樂毅遭讒去職,未能最后攻克莒、即墨二城。
趙奢
戰國末期,趙國國君趙惠文王是中國歷史上首倡“胡服騎射”,實行重大軍事改革的趙武靈王之子。與老子相比,趙惠文王本人似乎沒有什么才干,但他選賢任能,手下集中了一大批人才,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所謂的“趙國四大名人”,包括養食客數千人的平原君趙勝,以完璧歸趙而名揚天下的藺相如,與藺相如發生過“將相和”故事的老將廉頗,還有一個就是平民、食客出身的馬服君趙奢。
年輕時代,趙奢曾以一個平民的身份投在平原君趙勝的門下作食客。后來,由于平原君的保薦,他才當了田部吏(主收田賦)的一個小官。然而,短短數年之后,他先是因政績斐然被提升為治理全國賦稅的總管,后又因戰功卓著被封為馬服后,與廉頗、藺相如同位,并被冠以“趙國四大名人”的美名。
平民、食客出身的趙奢為什么能在短短的時間內迅速崛起,并躋身于“趙國四大名人”的行列?他治國治軍及其成長崛起的“秘訣”,概括起來,似乎很簡單,就是以下12個字:
——“上下平”。趙奢治國治軍的基本主張是“上下平”。所謂“平”,就是相對平等,公平無私。他以此治賦而國富,以此治軍而軍強,以此指揮打仗而得部下效力。可以說,趙奢就是由此起步,以此成功的。做田部吏時,趙奢曾到平原君家收租。平原君趙勝,既是趙王之弟,又曾三次做過趙國宰相,而且還是趙奢的“大恩人”,趙奢似乎應該對他另眼看待,報知遇之恩,但趙奢則不然。因平原君家不肯出租,他連殺其9個家人。平原君聽說此事非常惱怒,要殺趙奢。趙奢義正辭嚴地對平原君說:“您是趙家的貴公子,卻縱容家人不奉公守法,如此下去,法律就會受到損害;法削則國弱,國弱諸侯就會加兵于趙,到那時趙國也許就不存在了,您還能享此榮華富貴嗎?以您的尊貴,奉公守法則意味著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聽完趙奢這一番話,平原君不僅怒氣全消,而且以趙奢為賢才,再次向趙王薦舉。趙王馬上任趙奢為治理全國賦稅的總管。趙奢堅持以“上下平”理財,時不逾年,趙國“國賦太平,民富而府庫實”,國家經濟出現了少有的好形勢。后來,趙奢擔任了將軍,仍一如既往地堅持“上下平”的原則。例如,在選人用人的問題上,他就非常注意惟才是舉,公平不偏。軍士許歷在閼與之戰中曾向他進獻良策,戰后他就向趙王舉薦其功,將許歷破格提拔為國尉。而對自己的兒子趙括,趙奢認為他是一個空談家,絕不能委以重任;如果以趙括為將,必將導致趙軍破敗。后來的長平之戰,趙括兵敗身亡,趙奢不幸而言中。
——“勇者勝”。“勇者勝”,這是趙奢在幾十年戎馬生涯中始終堅信的一條原則,也是趙奢在幾十年戎馬生涯中反復實踐的一條原則。公元前269年,秦國大軍出兵攻韓,并以重兵圍困了趙國要地閼與(今山西和順)。趙惠文王緊急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廉頗和樂乘等重將都以道遠而險為由,反對出兵救援。惟有趙奢認為閼與應救、必救。他說“道遠險狹”這些客觀條件,對作戰雙方說來有時是相同的,這如同兩只老鼠在穴中爭斗一樣,勇敢者即可取勝。“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成語便來源于此。與此同時,趙奢還主動請戰,勇敢地挑起了援救閼與的重任。公元前265年,燕兵攻趙。趙王割讓大片土地給齊,請齊將田單率趙軍反擊。趙奢對平原君趙勝說,田單敗,有害于趙;田單勝,也不會盡力攻燕以使趙國強大。他很可能采取曠日持久、既弱燕又削趙的策略,以保齊霸主的地位。因此,趙奢非常生氣地質問趙勝:“你為什么不用我趙奢為將?我曾‘抵罪’在燕居住,當過上谷守,熟悉那里的通谷要塞。讓我為將,百日之內,天下之兵未聚,就可把燕消滅了!”平原君沒有采納他的意見,但后果則正如趙奢所料。趙奢臨危而勇任、臨難無茍免的高尚武德,于此可再見一斑。
——“尚奇謀”。趙奢指揮作戰十分注重以奇謀取勝。他善于實施戰術欺騙,隱蔽自己的力量和企圖;強調軍隊行動迅速,出其不意;講求地利,因勢定謀。閼與之戰,生動地體現了趙奢“尚奇謀”的作戰特色。例如,趙奢領兵出救閼與,但從邯鄲出發30里就下令安營扎寨,并下令軍中:“有以軍事諫者死!”這時,秦軍已至武安,擊鼓吶喊,“武安屋瓦盡振”。有人建議“急救武安”,趙奢立即將他斬首。就這樣,趙奢駐扎了28天,從而造成趙軍怯戰、惟邯鄲是守的假象。秦將摸不透趙奢的意圖,便派了一名探子混進了趙軍營地偵察。趙奢將計就計,派人好生招待,還故意對探子說:“俺們元帥害怕秦軍,哪敢去救閼與!”秦軍探子回去報告后,秦軍更加放松了警惕。而趙奢在秦軍探子走后,立即下令拔營問西急進,迅速抵達距閼與50里處。在這里,趙奢下令搶筑工事,伺機向閼與進發。被拋在武安的秦軍聽說趙奢已到閼與附近,如夢方醒,慌忙調集兵力奔向閼與。這時,趙軍一軍士許歷向趙奢建議:一方面要嚴陣以待,挫敗趙軍銳氣,另一方面要先敵占領閼與制高點北山。趙奢采納許歷的建議,立即發兵萬人搶占了北山。秦軍到達后,拼命爭奪北山,但因地形不利,幾次攻擊均無奏效。趙奢見秦軍銳氣已盡,立即下令全線反擊。這時,山上趙軍精銳有如猛虎下山沖向秦軍,山下趙軍主力則山呼海嘯般地向上猛攻。秦軍經不起如此猛烈的打擊,傷亡慘重,四散潰逃,大敗而歸。就這樣,趙奢順利地解除了閼與之圍。
——“主用眾”。所謂“主用眾”,就是主張和注重在戰爭中集中優勢兵力。趙奢在他戎馬生涯中,十分重視“用眾”這一原則,并把它作為基本的戰爭指導原則。趙奢和田單談論兵法時,曾專門討論了這一話題。一天,田單對趙奢說,他讀過趙奢的兵法,除對“用眾”不贊同外,其他都表示佩服。他認為,“用眾”會使民不得耕作,租稅減少,軍糧供應困難,是“坐而自破之道”。他還說,過去帝王用兵,所用不過3萬就可征服天下;而你趙奢卻主張用兵必須10萬、20萬之眾,不能讓人服氣。趙奢對此進行了反駁。他認為,田單不但對軍事不精通,而且還不明時勢。吳國的干將之劍可以斷牛馬、截銅器,但用來砍柱子,就會自折為二,如果劈巨石,則會碎而為百。在當今情勢下,以3萬之眾面應強國之兵,如同以劍砍柱擊石一樣。接著,趙奢又向田單詳細闡述了時勢變化同作戰方式、戰爭規模之間關系。他說:過去,四海之內分為萬國,即使大城,也沒超過300丈的,人多的,也不過3000家,用3萬人攻這樣的城,當然不難。現在不同了,天下分為七國,每國數十萬之兵,戰爭規模大,持續時間長。比如你們齊國,以20萬之眾攻楚,打了5年;趙以20萬之眾攻中山,也打了5年。現在齊、韓兩國相互圍攻,有誰敢說用3萬人就可以援救他們呢?在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的情況下,用3萬之眾圍城而想不遺其一角,是不可能的。攻城不能合圍,野戰兵力不足,你將如何處置?田單聽后,自嘆不如,表示誠服。
王翦
王翦秦王朝統一天下屢立奇功,“名施于后世”,他用兵指揮的“老謀深算”,突出地表現在秦國滅趙、滅楚的戰爭中。
公元前236年,趙國同燕國發生戰爭。秦王認為有機可乘,便以救燕為名,命王翦和桓齲兵分兩路進攻趙國。王翦親率秦軍主力,首戰閼與(今山西和順)告捷,順勢又取撩陽(今山西左權),接著連拔趙國九城。在作戰間隙,王翦積極整頓軍隊,裁減老弱殘兵,征調青壯年入伍,大大增強了秦軍的戰斗力。但這時趙軍易帥換將,由名將李牧全面主持抗秦戰爭。李牧足智多謀,連續挫敗了秦軍的兩次攻趙行動。公元前229年,王翦第三次領兵攻趙。趙軍占據有利地勢,又采取了堅固防守、持久消耗的戰略,致使雙方處于相對峙狀態。這顯然對遠離本土的秦軍是非常不利的。于是,王翦使用“反間計”,以重金收買了趙王寵臣郭開,讓他到處散布謠言,誹謗李牧和司馬尚要叛變造反。趙王果然中計,派不懂軍事的趙蔥以及齊將顏聚代替李牧、司馬尚。王翦的這一招“反間計”,攪得趙軍人心浮動,陣腳大亂。王翦抓住時機,突然發起全面攻勢,大破趙軍,擊殺趙蔥;接著又一舉攻克趙都邯鄲,俘獲趙王遷,把建國200多年的趙國徹底滅亡。
劉徹
漢武帝劉徹是一個“雄才大略”,力圖有所作為的帝王。他十六歲登基后,面臨的重要難題就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匈奴犯邊。在他之前,由于秦、漢之際的長期戰爭,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漢王朝還無力反擊匈奴,所以一直采用和親政策,但匈奴貴族統治者,既不愿放棄和親的利益,又不肯放棄武力掠奪,以致這一問題始終不能解決。劉徹對這種消極防御與和親政策極為不滿。經過文、景兩代的休養生息,社會經濟大有發展。這時不僅“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且“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所以劉徹很想采取新的戰略,以改變現狀。
從元光二年到元朔二年(公元前133年~前127年),經過五年探索、研究、準備,劉徹對匈奴的情況,對塞外沙漠草原的地形,對這場戰爭的目的、規模和艱巨性,對所需的兵力和應準備的事項,都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匈奴是我國北方的一個強大的兄弟民族,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楚漢相爭時,冒頓單于崛起,把匈奴各部統一起來,建立起一整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軍事行政組織和法規制度。有“控弦之士三十萬”。他把全部領土分成三部:中央部由單于直轄;東部設左賢王庭;西部設右賢王庭。上谷向北之線以東歸左賢王管轄,上郡向北之線以西歸右賢王管轄。
劉徹在詔書中說:“今中國一統而北邊未安,朕甚悼之。”他的戰略企圖是消除邊患,統一北方。
①河南戰役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匈奴大舉侵上谷、漁陽(北京市密云西南)。劉徹為爭取主動,派衛青、李息率主力部隊由云中出發,沿河套北岸西進,至高闕(內蒙杭錦后旗東北,折而南下,大破匈奴右部之樓煩、白羊王部于河南地(內蒙伊克昭盟),殲敵五千余,獲牛羊百萬頭,收復了秦時故地。
②襲擊右賢王庭戰役
元朔五年(公年前124年)春,劉徹因匈奴右賢王多次侵擾,命車騎將軍衛青率十余萬人,從朔方出發,襲擊右賢王庭。另以李息等出右北平(遼寧凌源),以牽制匈奴左賢王所部及單于本部。
衛青率軍對右賢王庭(偵知當時在高闕以北六七百里處)實施遠程奔襲,于夜間到達目的地,立即包圍了右賢王庭。右賢王以為遠在塞外,漢軍不能到達,因而毫無戒備,僅率數百壯騎突圍北逃。漢軍共俘獲裨王十余人,眾一萬五千人,畜數十百萬頭。基本上殲滅了右賢王本部,達到了把匈奴分割為東西兩段的目的,創造了下一步再次進行各個擊破的有利條件。
③襲擊單于本部戰役
元朔五年秋,匈奴萬騎侵入代郡,殺死都尉朱英,掠千余人。次年二月,劉徹命大將軍衛青率六將軍統兵十余萬人,自定襄出發,襲擊單于本部。因未遇匈奴主力,暫回定襄休整。四月,劉徹命衛青率六將軍再次出擊,右將軍蘇建與前將軍趙信率三千余騎,在主力右側掩護,與單于本部遭遇,激戰日余,全部被殲,趙信投降匈奴;但衛青所率主力卻大獲全勝,殲滅匈奴一萬九千余騎,重創了匈奴主力。從此單于遠遁漠北。
④襲擊河西戰役
河西包括黃河以西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是通西域的交通要道。所以也稱河西走廊。匈奴驅走月氏后,占據酒泉一帶。他們控制西域,結好羌族(青海一帶),常向東侵擾漢朝邊境。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劉徹以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萬騎擊河西匈奴。霍去病從隴西出發,向西北挺進,歷五王國,過焉支山(甘肅山丹東南)千余里,大破匈奴,斬折蘭王、盧侯王,俘獲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及休屠王祭天金人等,斬獲八千九百余人。
當年夏,劉徹命霍去病及公孫敖率數萬騎,改由北地(甘肅慶陽西北)出發,大迂回經居延(內蒙額濟納旗東南),再擊河西匈奴。同時派張騫、李廣率萬余騎出右北平對左賢五部進行牽制性進攻。
霍去病率部向北渡黃河,越賀蘭山,過居延,深入迂回一千余公里,向西南直插祁連山(甘肅張掖南)地區,大破渾邪王、休屠王所部,斬首三萬兩百余人;俘五王、王母、單于閼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單桓王、酋涂王及相國都尉以下二千五百人投降,河西匈奴只剩十分之三。
右北平方面,李廣率四千騎先到,被左賢士率四萬騎圍攻,李廣沉著奮戰,激戰兩日,死傷過半,殺敵亦相當。張騫軍到,左賢王解圍而去。
當年秋,渾邪王率四萬余人降漢。河西問題徹底解決,劉徹置酒泉、武威二郡。
⑤漠北大決戰
趙信投降匈奴后,向單于獻計:“益北絕幕(到大漠以北去),以誘罷(疲)漢兵,徼(抄襲)極而取之。無近塞。”單于同意他的建議,徙至漠北。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劉徹對諸將說:“趙信為單于畫計,常以為漢兵不能度幕輕留,今大發卒,其勢必得所欲。”乃令大將軍衛青與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帶私負從馬四萬匹,步兵攜輜重在后跟進的又數十萬人,度沙漠與匈奴主力決戰。霍去病從代郡出發,求單于主力決戰。衛青則指揮李廣等,并攜帶大量武剛車,從定襄出發,求匈奴左部兵決戰。
匈奴單于用趙信建議,將輜重遠送更北處,以精兵列陣漠北,衛青出塞后,由俘虜處得知單于所在,遂分兩路挺進。命李廣等出東道;自率主力出西道直奔單于所在地。
衛青出塞千余里,過沙漠后,見單于主力正陳兵以待。衛青即以武剛車構成環形陣地,以防匈奴騎兵沖擊。派出五千騎沖擊敵陣,日落時大風驟起,砂礫擊面,兩軍互不相見。衛青令左右翼前出包圍匈奴軍。單于見漢兵多而士馬強,自料不能取勝,遂率數百壯騎,突圍向西北方向逃走。余眾潰散。漢軍殲敵一萬九千余。衛青追擊至真顏山(杭愛山南端)趙信城(趙信降匈奴后所建),獲匈奴大批屯糧。東道李廣軍,因無向導迷路,未能參戰。
霍去病率五萬騎從代郡出發,前出一千余公里,度漠后遇匈奴左部兵,大破之。一直追到狼居胥山,姑衍(均在烏蘭巴托東),祭告天地而還。俘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人眾七萬四百四十三人。逃走者不過十分之二。
漠北決戰后,北部邊疆的形勢,暫時穩定。劉徹遂將戰略重點轉向南方。我國東南沿海一帶,早在秦始里時,即已統一。秦亡后,又相繼出現了東甌(浙江)、閩越(福建)和南越(廣東)等一些地方性政權。自立為王,割據一方,互相攻戰,并攻擾漢統治區。漢初時王朝中央無力顧及,劉徹即位后,為避免兩面作戰,雖曾不顧太尉田蚡、淮南王劉安等重臣的強烈反對,利用矛盾、兩次出兵東南,但因當時主要精力用于對付匈奴,所以未能徹底解決問題,僅依東甌要求,將其軍民內徙于江淮之間,和迫使閩越、南越臣服,以保證戰略后方安全。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丞相呂嘉舉兵叛亂,劉徹即征發江淮以南樓船十萬人,命伏波將軍路博德及樓船將軍楊仆統率,分道進攻南越,于元鼎六年消滅了這一割據政權,建置了南海等九部。次年,又消滅了閩越,完全平定了東南。與此同時,劉徹還進一步開發了西南,消滅了且蘭(貴州黃平西南),等割據政權,建置了瞬柯等六郡。
在漠北決戰中被趕至阿爾泰山一帶的匈奴各部,經過五年多的休養生息,又逐漸聚集起來,恢復了戰力。于是又開始對漢邊進行攻擾、掠劫,并破壞通西域的河西走廊通路。
劉徹為進一步打擊匈奴的犯邊和確保西域,先后又五次派軍出擊。但由于前期對匈奴的作戰,損耗過大,國力已大為下降,馬匹嚴重不足,加以用人不當,戰役組織缺點甚多,所以不是無功而返,就是損兵折將,甚至全軍覆沒。當然,匈奴在長期戰爭中,損失也極為慘重,內部矛盾加劇,更是日趨衰落。
劉徹長期用兵和連年封禪、大修宮室等的結果,使社會經濟遭到破壞,國力急劇下降,人民生活困難,出現大批流民,幾乎動搖了西漢王朝的統治基礎。幸而劉徹在第五次出擊之后,覺察到自己的錯誤,下詔自責,力求改正,以后再未出兵,雖然為時較晚,但畢竟還是制止了事態的惡性發展。他認為當前的迫切任務是“禁苛暴,止擅賦,力本次,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他甚至在群臣面前自責說:“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從中可以看出,劉徹的態度是誠懇的。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劉徹病逝。臨終前指定霍光、金日磾、上官桀輔佐其子劉弗陵。這三人都能兢兢業業地貫徹武帝終前規定的“與民休息”政策,逐步改善了局勢。至漢宣帝時,又出現了生活安定、生產恢復的局面。所以司馬光說他:“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
周亞夫
周亞夫,漢初名將周勃的兒子。公元前164年,他以才入仕,出任河內(今河南武陟西南)太守。3年后,他又承襲父親爵位,封為條侯。從此,周亞夫便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為維護西漢王朝的鞏固和統一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細柳整軍”與“平定七王之亂”更是軍事史上膾炙人口的故事。
“細柳整軍”發生于公元前158年。當時,匈奴進犯,威脅長安,漢文帝除派出三路人馬至邊境一帶進行抵抗外,還任命周亞夫、徐厲、劉禮等人為將軍,分別率部隊駐扎在長安西、北、東面的細柳(今陜西咸陽西南)、棘門(今陜西咸陽東北)、灞上(今陜西西安東南),防御匈奴騷擾。一天,文帝到各地駐軍慰勞。去灞上和棘門時,文帝一行不受任何阻礙便直接進大軍營了,而且將領們都下馬迎送。當文帝去細柳營時,情況就迥然不同了。官兵們都頂盔貫甲,劍拔弩張,壁壘森嚴,如臨大敵一般。文帝的前導人員還被阻于營門之外。前導者問:“皇帝到了,為什么不開大門放行?”把守營門的都尉官回答說:“周將軍規定,軍營之中只受將軍的命令,不接受皇帝的命令。”過了一會兒,文帝的輦駕到了,照樣進不了營門。于是文帝便命使臣持節詔告周亞夫,“皇帝前來勞軍。”這樣,周亞夫才傳令開門。營門開后,守門軍士馬上告誡文帝隨從說:“周將軍定下規矩,在軍營內不許策馬疾馳。”文帝只得讓馭手勒韁徐行。周亞夫見皇帝到來,握著兵器作一長揖說:“鎧甲在身,照規矩是不下拜的,臣只行軍禮,請陛下原諒。”文帝見此,心中為之一動,也按軍禮的規定,俯身手扶車前橫木,表示對周亞夫的敬意,并派人向周亞夫稱謝。
慰勞完畢后,文帝輦駕回宮。周亞夫并不遠送,仍然緊閉營門,嚴整如故。從此,周亞夫以治軍嚴整而聞名天下,“細柳整軍”傳為美談。一個月后,匈奴軍隊撤兵出境,漢軍也一一撤防,周亞夫則被提升為中尉,統領京師衛隊,負責長安的警備。文帝臨終時還囑咐景帝:“萬一軍情緊急,周亞夫是可以做統帥的。”文帝死后,周亞夫因治軍嚴明又被晉升為車騎將軍。
“平定七王之亂”發生于公元前154年。此時,劉邦分封的劉姓藩王勢力越來越強,并開始割據一方,與中央政權分庭抗禮。漢景帝采納晁錯的建議,實行“削藩”。這對劉姓藩王無疑是當頭一棒。于是,吳王劉濞聯絡楚、趙等六國藩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圖謀反叛。公元前154年1月,劉濞率軍20萬發動武裝叛亂,史稱“七王之亂”。景帝見七王發動武裝叛亂,任命周亞夫為太尉(全國軍政首腦),統率36位將軍抗擊叛軍主力吳楚聯軍。
周亞夫見吳楚叛軍勇猛剽悍,氣焰囂張,正面迎戰難于取勝,因而提議以梁國軍隊牽制叛軍主力,疲憊消耗敵人,另以輕騎迂回敵后,斷其糧道,待叛軍由強變弱后再與其決戰。這一方略得到景帝同意,周亞夫隨即率部由長安出發,截斷吳楚叛軍的后方糧道,至此,周亞夫初步獲得了戰略主動權。
這時,梁國正遭到叛軍的猛烈進攻,梁士被圍困在睢陽。勢單力薄的梁王數次派人向周亞夫求援。但周亞夫出于戰略上的考慮,堅持“以梁委之,絕其糧道”的方略,未出兵馳救。梁王見求救無效,只好全力抵御,殊死作戰。而到吳楚叛軍在睢陽城下久攻不克,試圖尋找漢軍主力決戰時,周亞夫才率軍轉移到下邑(今安徽碭山),與叛軍對陣,待機反攻。
在下邑,周亞夫率軍高筑營壘,以逸待勞,任敵挑戰,堅壁不出。一次,吳楚叛軍采取聲東擊西的戰法,企圖攻破下邑,被周亞夫及時識破,挫敗了敵軍的陰謀。這時,吳楚叛軍欲進不得,欲戰不能,糧運不濟,軍心動搖,決定暫且撤離,再作打算。周亞夫認為有利的作戰時機已經到來,趁叛軍后撤時率軍破壘而出,發起全面反擊。叛軍一觸即潰,楚王劉戌自殺,吳王劉濞落荒而逃(后被捕殺)。七王之亂,歷時3個月被完全平息。
公元前143年,周亞夫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捕下獄,不久絕食而死。
李廣
李廣治軍簡易,行軍沒有嚴格的編制、隊列和陣勢,常找靠近水源的草地駐扎,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邏自衛,軍隊的文書簿籍也一概從簡。但是他也遠遠地布置偵察人員,所以沒遭遇過危險。行軍遇到缺水斷食之時,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邊;士兵不全吃到食,他不嘗飯食。對士兵寬緩不苛,這就使得士兵甘愿為他出生入死。匈奴也畏懼李廣的號召力和他的謀略,稱他為“飛將軍”,多年不敢入侵他的戍地。李廣為將廉潔,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他做了40多年俸祿2000石的官,家里卻沒有多少多余的財物,更不用談購置家產的事,由此深得官兵的愛戴。
武帝即位后,因李廣是一代名將,所以把他從郡太守調入為掌管宮門屯兵的衛尉。元光二年(前133),武帝采納王恢之計,引誘匈奴單于入塞,然后伏兵襲擊。任命李廣為驍騎將軍,與護軍將軍韓安國等率兵10余萬埋伏馬邑(今山西朔縣)山谷中,后來單于發覺中計,急忙出塞,李廣等無功而還。
元光六年(前129),匈奴侵擾上谷,殺掠吏民,武帝派遣車騎將軍衛青、騎將軍公孫敖、輕車將軍公孫賀、驍騎將軍李廣各率騎兵萬人反擊匈奴。李廣奉命率領部隊從雁門出擊,遭遇匈奴大軍,在眾寡懸殊情況下,兵敗被虜。匈奴單于知道李廣賢能,命人把李廣押去見他。匈奴士兵因李廣受傷,在兩馬之間套止繩索,令其臥在繩索上。李廣裝著傷重昏厥過去,走了10余里,察覺道旁有一騎駿馬的匈奴小兒,趁他不防備,騰身上馬,推小兒下地,奪過他的弓箭,鞭馬疾馳,南行幾十里,遇見部下殘軍。匈奴派遣數百人追趕,都被李廣及部下射殺。回到長安,朝廷以李廣部隊死傷人馬眾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為由,判決對其斬首,但可用錢贖罪,成為平民。
李廣削職為民后不久,漢武帝的郎中令(掌管宮殿門戶的官)石建死去。皇上就召李廣繼任這個職務。
元狩三年(前120),武帝派李廣率4000騎兵出右北平攻擊匈奴。同時,派博望侯張騫率1萬騎兵隨后接應。按說張騫出使西域剛剛回來,對地形比較熟悉,這次李廣出征取勝應該沒有多大問題。不料,張騫出塞后就走了岔道,與李廣失去了聯系。李廣孤軍深入,被匈奴左賢王的4萬騎兵包圍,官兵于是驚慌不安起來。為了消除士兵的恐懼心理,李廣派自己的兒子李敢一馬當先率少數精騎去沖擊匈奴的圍騎,深入敵陣后左右沖殺,然后回到本陣,向李廣報告說:“匈奴兵沒有什么戰斗力,容易對付。”李廣用此一計,消除了士兵的恐慌心理,增強了斗志。李廣布成圓形陣勢面向外抗敵。匈奴猛攻他們,箭如雨下,漢兵死傷過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廣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滿,不要發射,他親自拿弓射殺匈奴的副將,一連射殺了好幾個人,匈奴兵才漸漸散開。這時天色已晚,漢官兵都嚇得面無人色,但李廣卻指揮自如,更加鎮定地整飭軍隊,軍中官兵無不佩服李廣的膽識和謀略。第二天,他繼續率領官兵和敵軍奮力作戰,這時博望侯張騫的救兵才趕到作戰現場。張騫以行軍日期超過規定當斬,贖為庶人。李廣雖然以少敵多,但按照漢法,李廣部下傷亡大致與殺傷敵軍相當,功過相抵,所以未能得到賞賜。
元狩四年(前119),大將軍衛青與驃騎將軍霍去病深入漠北打擊匈奴。李廣多次請求隨軍出征,皇帝認為他年老未答應。許久之后才被任命為前將軍,隨衛青出征。衛青由于出師前夕武帝親自囑咐說李廣年老,運氣也不好,不要讓他率主力,所以只派李廣充作東路軍配合主力。李廣部隊在行進中,由于沒有向導,迷失道路,落在了大將軍的后面,沒能與衛青按作戰計劃合擊匈奴,錯失戰機。可是,衛青孤軍作戰打得也很好,大獲全勝,凱旋而歸。班師回來之后,大將軍衛青派長史拿了干糧酒食送給李廣,順便問起李廣等迷路的情況,李廣不予回答。李廣回到軍部,對他的部下說:“我李廣從年輕時就與匈奴作戰,大小戰役也有70多次了。現在有幸能跟隨大將軍迎戰單于的主力,但大將軍卻故意把我的部隊調開,讓我走那條迂回遙遠的路,軍隊偏又迷了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李廣已60多歲了,絕不再受那些舞弄筆墨的辦案人員的侮辱!”說罷便拔刀自刎了。李廣生前戰功卓越,廉潔奉公,能與士卒同甘共苦,因此他的死,引起了兵士們和百姓們的深切哀悼。
衛青
衛青出身卑微,青少年時,他在家牧羊,受盡他人的嘲笑欺侮,后來在平陽公主家當騎奴。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衛青的姐姐衛子夫被武帝看中,選進宮去,衛青也隨著姐姐來到長安。
衛青之所以能從奴隸到將軍?固然與她姐姐得幸武帝、他本人后來又娶了原主人平陽公主為妻有關,但這也決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衛青以超凡的軍事才華,為漢王朝建立了赫赫戰功。
衛青一生,先后同匈奴大戰7次,“每出輒有功”,共斬俘匈奴官兵5萬多。
公元前129年,匈奴騎兵大舉進犯。衛青受命與李廣、公孫敖、公孫賀各領1萬人馬,分四路北擊匈奴。這次作戰,李廣被匈奴俘虜,后奪馬逃回;公孫敖陣前失利,折兵7000人;公孫賀無功而返;惟有資歷最淺的衛青率軍直搗匈奴祭祖圣地——龍城,斬獲匈奴700多人,勝利而歸。衛青首戰告捷,被封為關內侯。
公元前128年秋,匈奴從東面入侵,武帝命衛青率3萬騎兵出雁門,將軍李息出兵代郡配合衛青反擊匈奴,又斬獲匈奴數千人。
公元前127年春,匈奴集結大量騎兵進犯上谷、漁陽(今北京密云西南)。衛青率兵馬4萬,采用迂回側擊,斷敵退路的戰法,經過千余里的戰役機動,出其不意地出現在匈奴大軍的側后方,一舉殲敵數千人,繳獲牛羊百余萬頭,全部收復了被匈奴占領的河南地區,而他所率領的部隊“全甲兵而還”。此次作戰,衛青以靈活的戰略戰術克敵制勝,收回了大片土地,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功勞巨大,被封為長平侯。
然而,匈奴貴族并不甘心在河南的失敗,多次對邊郡地區進行瘋狂的報復性進攻,尤以失去河南地區的右賢王最為兇悍。公元前124年春,漢武帝決定再次發兵,集中打擊右賢王。當時,右賢王的王庭設在距離高闕很遠的地方。右賢王驕傲輕狂,認為漢軍遙遠,一時不能到達,便照常飲酒作樂。衛青催兵疾進,馬不停蹄,連續行軍六七百里,于深夜突然包圍了右賢王王庭,大敗右賢王軍隊,俘獲敵軍官兵1.5萬余人,牲畜百萬余頭,僅右賢王和他的愛妾逃脫。這一戰,大大削弱了匈奴右賢王的力量,鞏固了新設置的朔方郡,同時隔斷了匈奴中、西兩部的聯系,為后來各個擊破匈奴軍打下了勝利的基礎。
公元前123年春、夏,衛青又兩次率六將軍、10多萬兵馬出定襄,尋找匈奴王單于的主力作戰,殲敵近2萬多人。
衛青以上六次在河套地區反擊匈奴作戰,史稱“河南漠南之戰”。
“河南漠南之戰”的勝利,迫使匈奴把王庭及主力部隊移至漠北(大漠以北)。為防止匈奴的卷土重來,漢武帝于公元前119年毅然決定出兵漠北,主動尋敵主力作戰,徹底打敗匈奴。這次戰役,史稱“漠北之戰”。漢武帝令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精銳騎兵5萬,分兩路出擊。為保障戰役的順利進行,漢軍還組織了數十萬步兵和14萬匹騾馬轉運輜重。衛青率兵經過1000多里的長途行軍,穿過大沙漠,進抵趙信城附近時,與單于的主力相遇了,按原計劃,這次戰役,衛青的主要任務是配合霍去病作戰,因此攜帶的輜重物資較多,所率的部隊也不如東路霍軍整齊精干。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衛青毫不畏懼,沉著指揮,鑒于漢軍長途行軍,將士疲憊等情況,衛青沒有馬上率大軍投入作戰,而是先令兵士以“武剛車”(四周及頂用皮作防護的兵車)環列為營,然后派出5000騎兵前去誘敵。匈奴不知是計,立即出兵萬騎迎擊漢軍。戰到黃昏,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兩軍對面不能相見。衛青乘機派出兩支精銳部隊,從左右兩翼迂回,包圍了匈奴主力。接著,他又率軍奮力沖殺,斬俘敵軍1萬多人。匈奴單于見漢軍來勢兇猛,自料不敵,率親隨數百人乘夜突圍而逃。漠北大戰后,一時間“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衛青和霍去病同被封為大司馬。當時衛青僅37歲。
衛青十年七戰,戡定邊陲。自漠北之戰后,衛青再沒有出征作戰。公元前106年,這位名震千古的戰將與世長辭,時年50歲左右。
霍去病
霍去病,是西漢大將軍衛青的外甥,衛青的姐姐衛少兒之子,少年時和衛青一樣在平陽公主家為奴。后來他母親衛子夫被漢武帝召選入宮,霍去病也跟著來到京城,結束了奴隸生活,并從此開始了他傳奇而輝煌的軍事生涯。他18歲時被封為冠軍侯,20歲時被升為驃騎將軍,22歲時又被拜為大司馬,其官位僅次于大將軍衛青。
霍去病在短短的軍事生涯中,先后6次率兵出擊匈奴,“每戰皆勝”,共斬俘匈奴軍10余萬人。
公元前123年,漢武帝任命18歲的霍去病為驃姚校尉,隨衛青參加河南之戰。在這次作戰中,他獨自率800輕騎,遠離主力幾百里尋殲匈奴軍隊,斬俘敵軍2000多人,并殺死匈奴單于的叔祖父,生擒單于的叔父及匈奴貴族多名。武帝破格封他為冠軍侯,以褒獎他“功冠全軍”的戰績。
河南之戰結束后,漢武帝決定派軍進擊河西一帶,以打通聯絡西域各國的商路,解除長安左翼的軍事威脅,鞏固已收復的河南地區。漢武帝經過慎重考慮,將這一重要任務交給年僅20歲的霍去病。
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率領萬余騎兵進軍河西,開始了第一次收復河西之戰。他率軍越過烏鞘嶺,跨過狐奴河,一路猛沖猛打,勢如破竹,6天掃蕩了5個部落;接著又馬不停蹄,大膽深入,越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東南),向前挺進千余里,殺死匈奴盧胡王、折蘭王,俘虜王子及相國、都尉等顯貴,共殲敵9000多人。
為了進一步擴大戰果,徹底消滅河西匈奴軍,這年夏天,漢武帝又派霍去病和合騎侯公孫敖率騎兵數萬從西北方出擊河西匈奴軍,另派張騫、李廣率騎兵萬余人從東北方攻擊匈奴左賢王,策應霍去病的河西之戰。這樣,又揭開了第二次河西之戰的帷幕。在這次作戰中,為了避免敵人潰逃,霍去病改變了前次作戰正面進攻的戰法,而改取側后襲擊的方略,他命公孫敖率兵一部,正面進攻,以吸引和牽制敵軍,自己率兵采取迂回戰術,由北向南卷擊敵軍,與公孫敖合擊匈奴軍于祁連山地區。不料,李廣的部隊被左賢王4萬騎兵包圍,傷亡慘重;公孫敖又迷了路,未能到達指定地點。在這種情況下,霍去病并未動搖進軍計劃,他率軍繼續挺進,經過輾轉跋涉,在黑河流域同敵軍展開激戰,大獲全勝,共殲敵3萬多,俘虜了王子、相國、將軍等近百人,單桓王、酋涂王等2500余人投降。這次作戰,在無后方支援和其他部隊配合的情況下,霍去病創造了中國古代騎兵集體遠程奔襲作戰的典型戰例。
河西的匈奴,經過霍去病兩次出兵,損失慘重,無力再戰。河西匈奴軍首領渾邪王懼怕單于問罪,勸說副將休屠王共同降漢。武帝令霍去病率1萬精兵前往河西受降。霍去病還沒到達河西,休屠王突然反悔,被渾邪王刺殺,并收編了他的部隊。霍去病率軍渡過黃河,列陣前進,渾邪王的大軍也列陣等候,兩軍遙遙相望。匈奴軍見漢軍陣容齊整,心存疑懼。為防敵嘩變,霍去病當機立斷,率領精銳馳入匈奴營中,先控制住渾邪王,同時殺死想要逃走的匈奴士卒8000人,迫使渾邪王以下4萬匈奴軍拱手歸降。一場緊張的受降場面就這樣迅速結束了。自此,匈奴主力完全退出河西走廊,出現了“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河西至鹽澤(今新疆羅布泊)空無匈奴”的局面。
渾邪王歸降后,單于王庭失去右翼屏障。但單于不甘心失敗,仍頻頻發起進攻,同時又采用漢朝降將趙信之計,把王庭和主力遠移漠北,企圖伺機卷土重來。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毅然發起漠北之戰,決心徹底打敗匈奴。這次作戰,漢武帝以霍去病為右翼主將,率領5萬精銳部隊,尋殲匈奴單于部隊,另以衛青為左翼主將,也率兵馬5萬,配合霍去病作戰。霍去病根據遠距離大縱深沙漠作戰的特點,首先精心選擇了向導、確定了隱秘行軍的路線,然后率領大軍穿過大漠,北進2000余里,未發現單于,卻抓到了單于近臣章渠,并與左賢王的軍隊相遇。霍去病率兵迅即擊敗該軍,然后又繼續向北深入,越過難候山,渡過弓盧水(今蒙古克魯倫河),一路斬殺,所向披靡,銳不可擋,一直推進到狼居胥山(今蒙古烏蘭巴扎東)、瀚海(俄羅斯貝加爾湖),俘獲匈奴屯頭王以下共7萬余人,匈奴左賢五部幾乎全軍覆沒。大軍歸來后,漢武帝加封這位年僅22歲的戰將為大司馬(衛青同被封為大司馬)。不久,漢武帝又為他建造了一座華麗的住宅,他辭謝說:“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不幸病逝,年僅24歲。漢武帝失去愛將,十分悲痛,特在茂陵墓地,為霍去病建造了一座形似祁連山的墳墓,以表彰這位年輕統帥的赫赫戰功。
劉秀
劉秀,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23年正月,漢軍在沘水與王莽的將領甄阜、梁丘賜作戰,漢軍獲勝,甄率、梁丘賜被斬首。接著王莽的納言將軍嚴尤、秩宗將軍陳茂在淯陽(今河南白河南)與漢軍交鋒,也被劉秀打得大敗。
這年二月,更始政權建立,更始帝劉玄任命劉縯為大司徒,以劉秀為太常偏將軍。
三月,劉秀與諸將分兵而進,一舉拿下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郾城西北)和郾城(今河南葉縣),漢軍繳獲牛馬等許多財物,僅糧食一項就有幾十萬斛,漢軍得到補給,士氣大振,更加銳不可擋。
為了鎮壓農民起義軍,王莽招募大批猛士,經過嚴格訓練,把他們編入軍隊。王莽軍中還豢養了虎、豹、犀牛、大象等猛獸,以助軍威。遠遠望去,王莽大軍浩浩蕩蕩,旌旗蔽天,輜重武器千里不絕,當時固守昆陽的劉秀起義軍只有八九千人。
昆陽的局勢非常嚴峻,起義軍中有些人動搖了。他們主張放棄昆陽,分兵撤退。這時劉秀挺身而出,主張堅守昆陽,決心與王莽軍隊決一死戰。
王莽大軍把昆陽層層包圍起來,每天用撞車攻城,或者向城里挖掘地道,但是都沒有成功,他們還占據城外的有利地勢,樹起云梯,日夜向城里射箭,積弩亂發,矢下如雨,城里的軍民無法活動,就是他們到井邊打水,也要背上一塊厚厚的門板。敵人的兇狠,更加激起了起義軍的憤恨,起義軍將士毫不畏懼,拼命堅守城池。劉秀對氣勢洶洶的敵軍,決定采取先讓一步的策略,由王鳳、王常率軍守衛昆陽,劉秀和驃騎大將軍宋佻、武威大將軍李軼等13人深夜突出圍城,到堰城、定陵一帶調集起義軍諸營兵來昆陽增援。
六月,劉秀率軍增援昆陽,他帶領步騎兵1000多人,在離王莽軍四五里的地方扎營。昆陽城外的敵軍聞訊后,王尋、王邑派數千人前來交戰。劉秀身先士卒,率軍攻大敵陣,殺死王莽軍兵上千人,首戰大捷。這時昆陽內外的起義軍對王莽軍形成夾擊合圍之勢,起義軍愈戰愈勇,無不以一當百,拼命砍殺敵人,劉秀率領300敢死隊,猛攻王邑中軍大營。王莽軍隊都是被脅迫來的農民,不愿為王莽賣命,陣勢頓時大亂,混戰中,王尋被亂軍殺死。城中的起義軍趁勢殺出,內外合擊,呼聲震天,王莽大軍全線崩潰,倉皇逃命。
昆陽大捷,王莽的主力被消滅了。起義軍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由于劉秀在昆陽之戰中立了大功,劉縯又奪取了宛城,大大提高了劉秀在起義軍中的地位,于是新市、平林農民軍將領勸更始帝劉玄殺掉劉縯。劉秀聞訊后立即趕赴宛城謝罪,以此取得農民軍的信任。更始帝封他為武信侯破虜大將軍。同年九月,從關中傳來一個好消息,長安被起義軍一舉攻克。王莽也被殺死了,新朝的統治結束。更始帝命劉秀前往洛陽修整宮室,更始帝北都洛陽后,劉秀又行大司馬事。不久,劉秀被派到河北地區鎮撫州郡。
劉秀一到河北,就宣布廢除王莽時的一切苛政,河北地區的豪強地主率宗族子弟賓客都歸附劉秀,成為他的有力支柱。
這時,更始帝在長安肆意排擠農民起義軍將領,甚至殺害申屠建、成丹、陳牧等人,后又逼走王匡。赤眉軍在樊崇率領下,打進函谷關,討伐更始帝,更始帝戰敗投降,后被縊死。劉秀聞訊,立即派鄧禹領兵西進,待機而動。又命馮異堅守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以牽制原先追隨更始帝的朱鮪的力量。
建武元年(25年),劉秀手下的諸將馬武、耿純等都向他勸進,希望他趕快恢復劉氏王朝。六月,劉秀在這里正式繼位,重新建立漢政權,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這一年,他才31歲。
東漢王朝建立的第三年,劉秀打敗了赤眉農民軍,控制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隨即于建武五年起先后削平了盤踞漁陽郡的彭寵,南郡的秦豐和齊地的張步,次年又翦除了盤踞江淮的李憲、董憲和龐萌,統一了關東。后又用籠絡的手段,使關西竇融歸附。建武九年和十二年又先后平定和消滅了天水的隗囂,巴蜀的公孫述,割據安定的盧芳也于建武十六年歸附。這樣,經過12年時間,劉秀終于完成了統一事業。
劉秀統一全國后,極力加強皇權,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軍事制度上,劉秀取消地方軍隊,逐步擴大中央軍隊,更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由于當時社會經歷了長期戰亂,導致生產遭受嚴重破壞,人口銳減,社會經濟凋敝。劉秀建立政權以后,采取措施,恢復生產,安定社會。
中元二年(57年),一代雄主劉秀在洛陽南宮逝世,終年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