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壹先秦統帥

伊尹

湯在得到伊尹之后,立即在宗廟舉行隆重的接待儀式。第二天伊尹向湯講述各種美味,湯問如何才能得到這些美味食品?伊尹說,你現在的國家太小,不可能具備這么多的東西。要想獲得這些東西,首先必須取得統治天下的天子之位;要取得天子之位,又必須像懂得調和五味之術一樣,懂得統治;而所謂統治天下之道,用墨子的話說,就是“其本在得賢”。伊尹的這些主張,與湯“正(征)域(有)彼天下”、以取夏桀而代之的意圖正好相合,因而認為伊尹的到來,是天降賢士輔佐自己,于是破格重用,任以為相。伊尹遂成為商統治集團中智囊人物,為滅夏戰爭的準備與實施,出謀劃策,制訂戰略,充當了類似后世的軍師和近代的參謀長的角色。

商族是華夏族中的一個部族,生活在黃河下游的河南、山東一帶。至湯為王時,早已進入奴隸社會,經濟也較為發展,實力已逐漸強大。當時夏王桀暴虐荒淫,統治出現危機,小貴族及民眾、包括奴隸都對之不滿。湯曾被桀囚于夏臺,當然更為不滿。釋放回國后,即任用伊尹為相,決心滅夏。伊尹輔佐湯王,加強政治,注意“修德”,爭取民眾及各邦國諸侯的同情與支持;然后采用軍事手段,由近及遠地逐個剪除夏桀羽翼,以削弱、孤立敵人。首先征服了鄰近商都的夏屬國葛(河南寧陵北),以保障商都南亳(河南商丘東南)的安全。接著又滅掉了韋(河南滑縣東南)、顧(山東鄄城東北)和昆吾(河南許昌東)三個夏屬國;并爭取了薛(山東滕州南)和有莘氏等諸侯的支持。據說共作戰十一次,都取得了勝利。在此期間,伊尹還曾兩次至夏進行戰略偵察,了解夏王朝的政情、軍情和民情。當伊尹認為時機成熟時,即將商都遷至北亳(河南商丘北),集中兵力向夏發動進攻。湯和伊尹率戰車七十乘,敢死之士六千人,聯合其他諸侯,繞道西方向夏都斟尋(河南鞏義西南)進攻。在鳴條(河南封丘東)決戰中,大敗夏軍。桀逃至三朡(山東定陶東北),商軍跟蹤追擊,桀再逃至南巢(安徽巢湖北),夏遂滅亡。湯在西亳(河南偃師二里頭)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天下的統治權,終于轉移到商湯手中,登上了天子的寶座。

商王朝建立后,伊尹被任命為王朝最高的公官阿衡,掌握了王朝的軍政大權。湯去世后,伊尹立湯子外丙即位;兩年后外丙死,再立外丙之弟仲任;四年后仲任又死,伊尹乃立湯的長孫太甲即位。太甲即位三年,即改變湯和伊尹制訂的政策法令,推行暴政。當時商王朝雖然已歷三王,但從湯死時計算,不過才六七年,統治尚未鞏固。伊尹遂將太甲囚禁于桐(河南虞城東北),自“攝行政當國”,代理天子之位。據說三年后太甲“悔過、自責、反善”,于是伊尹又把太甲迎回,交還了政權。太甲“更尊伊尹曰保衡”,仍然執掌著王朝的實際權力。直到太甲之子沃丁即位后,伊尹才老病死。

呂尚

呂尚是呂國奴隸主貴族的后裔。他雖然在進入西周統治集團之前政治地位低微,但曾受過嚴格的貴族教育,掌握有豐富的政治、軍事知識,屬于當時的高級知識分子。

呂尚進入西周統治集團及其以前的活動情況,古籍中的記載,既簡略而又不一致。據《史記》歸納,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種說呂尚雖有“霸王之輔”的軍、政才干,但一直未能得到明主的賞識,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與抱負,直到老年,“聞文王賢,故釣于渭水以觀之”,姬昌出獵時遇見呂尚,經過交談,對呂尚豐富的軍、政知識極為贊賞,遂“載與俱歸,立為師”。另一種說呂尚博學多聞,曾在商王朝中任官,因紂王無道,才脫離商王朝,到諸侯各國去進行游說,但都未被重用,最后方歸依姬昌。再一種說呂尚為逃避現實,隱居海濱,不問政治。在姬昌被紂王囚于羑里時,周臣散宜生、閎夭前往招聘,呂尚認為姬昌賢明,能尊重老年知識分子,遂應聘入周。三種說法雖各不相同,但也有其共同的一面:都企圖說明呂尚在入周之前,政治地位低微,而且懷才不遇,甚至窮困潦倒,只是在受到姬昌這個明主的賞識和重用之后,才得以發揮其聰明才智,施展其宏圖遠略。從中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的人才思想。商、周是等級森嚴的階級社會,王朝中的輔政大臣,也就是指揮軍隊的軍事統5帥,都是由君王的近親貴族世襲擔任,姬昌勇于打破常規,聘用政治地位低微、破落貴族出身的呂尚為最高軍政長官,在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確實難能可貴。正如《荀子·君道》所說:“夫文王非無貴戚也,非無子弟也,非無便嬖也。倜然(特別地)乃舉太公于州人而用之”,無非是對人才、特別是軍事人才的重視。反映出這時已出現了軍事人才思想的萌芽,揭開了我國軍事人才思想史的第一頁。

此外,還有第四種說法,《戰國策·秦策》記載秦謀臣姚賈說:“太公望,齊之逐夫(被妻子拋棄的丈夫),朝歌之廢屠(宰肉賣不出的屠夫),子良之逐臣(被主人趕出的傭人),棘澤之讎(義同售),不庸(出賣勞力而無人雇用),文王用之而王。”這更屬于后人的附會演義,其可靠性非常值得懷疑。從記載的資料來看,此說當開始盛行于戰國。這和戰國時的社會制度及各國均聘用身份賤微但有軍事才能的“士”來擔任將帥的軍事人才思想完全適應。可見這個屠牛、賣酒、當雇工的“呂尚”,是戰國的士人們根據自己的想法而塑造出來的一個理想化了的形象。

鄭莊公

鄭莊公出世時因難產,母武姜飽受痛苦,所以起名寤生(意為倒生),為武姜所厭惡。三年之后,武姜又生一子,名段,為其所寵愛。平王二十八年(公元前743年),武公6掘突去世,莊公寤生即位。

莊公執政后的第一件軍事活動,就是以戰爭手段消滅其弟姬段等代表的反對、分裂勢力。史稱這一事件為“鄭伯克段于鄢”。通過“克段”戰爭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姬寤生在戰爭指導上,繼承了伊尹、呂尚的軍事謀略思想,沖破了奴隸制社會的道德倫理的束縛。

寤生即位的次年,武姜要求封段于制,寤生未允;又要求封段于京,寤生許之。姬段到京地后,在母親武姜的支持下,不按制度建都,城垣超過“百雉(墻高一丈,長三百丈)”,陰謀積蓄力量,奪取政權。據《左傳》記載,大大祭仲曾為此向寤生發出警告。寤生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從這一段對話來看,寤生似乎并未在意。其實不然,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自己母廑和弟弟的企圖,早已定下消滅他們的決心。例如武姜要求封段于制,他借故不允,要求封段于京,則肯于答應,其中奧妙,就在于制是原來東虢的重要軍事據點,不僅地形險要,城防堅固,更重要的是當地東虢遺民思想上對鄭國還存有一定程度的離心傾向,而且又遠在鄭國的邊境地區,不易控制,如果讓姬段統治該城,容易收攬人心與鄭中央對抗。而京是鄭氏宗族東遷后借居之地,民眾均為鄭民,向心力較強,姬段要組織他們與鄭氏大宗的中央政權對抗,不太容易,便于將來進行武裝鎮壓。但寤生又認為,在姬段的野心尚未完全暴露出來之前,過早地除掉他,不但得不到輿論的支持,無法徹底消滅他的勢力,反有留下隱患的可能。所以他才采取了“圣有將動,必有愚色”和“內精而外鈍”的謀略,偽裝出無所作為的樣子。實際上他一面秘密進行武力鎮壓姬段的準備工7作,一面派人監視姬段和武姜,密切注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正如《左傳》所分析的那樣“寤生是故意養成其弟之罪,以便徹底除掉他。

姬段至京后,不久即迫使西部、北部邊疆的西鄙與北鄙二邑聽命于他。大夫公子呂認為不能容忍,建議“除之”,寤生以時機未到,不肯行動。姬段見寤生沒有反應,又進一步將二邑與延廩(河南延津北)擅自收為私邑。公子呂等,惟恐任其發展,勢力將過于雄厚,再一次建議動手,但寤生仍未采納。直到姬段將一切戰備工作,如加強城防、積蓄軍糧、修繕武器、征集兵員等,均已做好,并與武姜定好里應外合襲擊鄭國國都的計劃與日期時,才認為時機成熟,按早已定好的方案,先發制人,派公子呂率戰車二百乘征討姬段。京城民眾臨戰叛段,姬段被迫退往鄢(河南鄢陵北)城,鄭軍追擊,一舉克鄢。姬段逃亡于衛國的共邑(河南輝縣)。在進攻姬段的同時,寤生又清除了國都內部親武姜的勢力。至此,鄭國國內的分裂勢力全被肅清,達到了集權中央和鞏固統一的目的。

管仲

春秋初年,齊雖號稱大國,但政治腐敗,社會矛盾尖銳,危機四伏。齊襄公荒淫無道,弟兄們紛紛逃往國外。公子糾,由管仲、召忽輔佐,奔往魯國。公子小白,由鮑叔牙8輔佐,奔往莒國。管仲和鮑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他們早年曾共同經商。

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冬,齊襄公被殺。大夫高傒派人迎接小白即位,魯國聽到了襄公的死訊,發兵送公子糾回齊,并派管仲帶領軍隊攔截從莒國回來的公子小白。管仲截住了小白,并射了一箭,射在小白的帶鉤上。小白裝死,管仲信以為真,趕緊派人報告給魯國。魯國送公子糾的兵士聞訊后,情緒松懈,行動遲緩,走了6天才趕到齊國都城臨淄。這時,公子小白已當上了國君,就是后來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后,便發兵攻魯。后來魯國答應齊國的要求,殺了公子糾,逼迫召忽自殺,把管仲囚禁起來。齊桓公打算用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卻極力推薦管仲,夸贊他有經國濟世之能,是不可多得的相才。盡管齊桓公難忘一箭之仇,但為了振興齊國,成就霸業,用人心切,最終采納了鮑叔牙的意見,任命管仲為相。

齊桓公二十五年(前661),邢(今河北邢臺縣)受到翟(居住在北方的部族的泛稱)人的侵襲。管仲以為“諸夏親昵,不可棄也”。齊派兵救邢,使邢免于亡國。為了使邢國不再受翟人的威脅,齊幫助邢國遷徙到夷儀(今山東聊城縣),并為它筑了城。齊桓公三十年(前656),齊桓公率領齊、魯、鄭、陳、衛、許、曹等國聯軍侵蔡伐楚,進兵召陵(今河南郾城縣),迫使楚向周王納貢。

齊桓公三十五年(前651),齊桓公大會諸侯于葵丘(今河南蘭考),確定諸侯國間不得筑堤防水危害鄰國,不得有意不賣給鄰國糧食。這是齊國霸業的一個高峰。這次會9盟,確定了齊桓公中原霸主的地位。

楚莊王

楚在西周初期分封諸侯的時候,不過是子爵,級別較低,封于南方當時還沒有開發的荊楚,活動在當陽(湖北秭歸)一帶,所以稱為蠻夷、荊蠻、楚蠻,與中原各國沒有什么往來。到西周夷王的時候,楚子熊渠自立為王。

公元前613年楚莊王即位。他即位三年,從不過問朝政,更沒有發布過號令,日夜沉浸在田獵與酒色歌舞之中。他明確規定:“哪一個膽敢向我提意見,立即斬首,毫不寬宥。”大夫蘇從認為這樣下去,楚國將不可收拾,他不顧一切,進宮直截了當地勸說莊王。莊王說:“你沒有聽到過我頒布的命令嗎?”蘇從說:“聽到過。我擔任國家這樣高的職務,享受優厚的待遇,如果怕死而不敢指出君主的過失,那不是忠臣。如果我的死而能促使君主清醒過來,那是我的愿望。”楚王聽了,幡然起立,撤去樂隊歌舞,立即臨朝聽政。經過查實,把在這三年中趁機營私舞弊的幾百人盡行清除、處死,把忠于職守的幾百人予以提拔,任命伍舉和蘇從主持國政。莊王親政以后,政治清明,人民高興。就是這一年,莊王興兵滅唐(湖北竹山),莊王六年,起兵攻宋,大獲全勝,繳獲戰車五百輛之多。從此,楚國的勢力迅速向外發展。

楚令尹若敖氏主持政務多年,有勇有謀,自楚莊王以來,屢立戰功,很有些居功自傲,朝中對他不滿的人,在莊王面前說他的壞話。若敖氏知道了,害怕莊王殺他,趁莊王統兵出征陸渾的時候,發動叛亂,堵截了莊王的歸路。莊王面對這一嚴重形勢,非常鎮靜,很快就把叛亂平定下去了。

令尹,在楚國是主持全國行政事務的最高級官員,也稱為相。若敖氏的叛亂平定下去以后,莊王要物色一個忠誠能干的人來擔任這個職務。他經過多方思考,覺得虞丘在各方面都符合條件,于是找他談話,準備任命他。但虞丘推讓說,他不行,他推薦隱居在民間的孫叔敖。虞丘把孫叔敖的情況作了全面介紹,莊王認為確實不錯,就立即派人去把他接來,請他擔任這個要職。孫叔敖上臺三個月,朝政為之一新。他自己嚴格遵守三點:一是謙虛,二是細心,三是廉潔。他能任賢用能,講究得失。他主持修建了芍陂(安徽壽縣境內)水利工程,發展了生產,人民安居樂業,政局穩定,為莊王的稱霸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601年,楚向東發展,滅舒(安徽舒城)。

經過十多年的準備,楚已有力量與晉逐鹿中原,爭奪霸主的位置了。而后征服了中原地區三個主要國家陳、鄭、宋,而真正稱霸中原。

孫武

孫武生于將相世家,身處姜太公、齊桓公、管仲等大軍事家、大政治家遺風流布的齊國,從小受到尚武風氣的熏陶。

孫武覺得自己的抱負在齊國,無從施展,因而決定出游,奔向吳國,輾轉來到羅浮山的東麓,在那里潛心著書,最終寫完了《孫子兵法》初稿。在隱居期間,孫武結識了伍子胥,他幫助孫武開始實現人生的志向,并給他帶來了命運的福音。

伍子胥竭力向吳王推薦孫武,但吳王闔閭不相信孫武有真才實學,看過《孫子兵法》后,吳王讓孫武進行演試,最終上演了吳宮殺姬的戲劇性一幕。

吳王雖痛失愛姬,但從大局出發認為孫武是個難得的將才,再者“令行標止,賞罰分明”,這是兵家的常法,為將領統帥士兵的通則。用兵莫貴于威嚴,威行于眾,三軍遵紀守法,聽從號令,才能克敵制勝,吳王最終下定決心,任命孫武為吳國將軍,擔當起軍國重任。在孫武、伍子胥等人的輔佐治理下,吳國的內政、外交和軍事都大有起色,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

孫武拜將之后,即與吳王、伍子胥等日夜密議,制定出強國圖霸的基本國策。孫武用自己的軍事理論思想改編整頓軍隊,選拔培養將官,訓練教育士卒,加強軍事防御,在較短的時間里使吳國軍隊的素質和戰斗力有了明顯的提高,為吳國以后稱霸諸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并最終使吳國一步步地登上春秋戰國時代的霸主地位。

吳王閻閭四年(前511)秋,吳國以孫武為大將對楚國發動戰爭。為了收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效果,孫武先派一支部隊去進攻夷城(今安徽亳縣東南),當楚軍調兵遣將準備在夷城與吳開戰時,吳軍又急轉直下渡過淮水,直撲潛(今安徽霍山縣東北)、六(今安徽六安市)地區。當楚軍救援部隊到達后,吳軍立即撤走,不與楚軍交兵開戰。吳軍的另一支部隊則自淮水而上,直驅數百里,把楚國重要城邑弦(今河南潢川縣)圍困起來,并擺出要攻取弦邑的架式。當楚國大隊援軍長途跋涉前來救援時,吳軍又撤兵而走,讓楚軍撲了個空。這樣,在很短的時間里,楚軍來回奔波一再撲空,軍力疲憊士氣低落,軍隊戰斗力明顯下降。這時孫武認為真正進攻的時機已到,于是派一直蓄銳待發的主力部隊迅速出擊,擒殺了掩余和燭庸。吳軍不僅除掉了掩余、燭庸這兩個吳王的心腹之患,而且摧垮了楚國在淮水中下游用以拒吳的勢力。在這一戰役中,孫武“因利而制權”的戰略戰術得以實踐和檢驗,他卓越的指揮才能也得以發揮出來。

吳王闔閭九年(前506)秋,楚國興兵討伐蔡國,蔡侯以公子乾與大夫之子為人質向吳國求助。吳國君臣制訂了“出兵救蔡為虛,攻打郢都為實”的總體戰略方針,以孫武為主將,調動全國的兵力,聯合蔡國和長期受楚欺凌的唐國,大舉發兵攻楚。經過激戰,楚國大敗,不再是吳國稱霸的障礙。

后來孫武又和伍子胥一起為大將,統率吳軍,在北上征討齊國和晉國、南下攻伐越國的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使吳國終于在吳王夫差十四年(前482)的諸侯黃池會盟中贏得了霸主地位。

伍員

公元前526年,楚平王想通過與秦國聯姻,鞏固雙方的關系——春秋時期,諸侯間經常用這個法子。秦國國君答應將自己的妹妹孟嬴許配給楚平王的兒子太子建為妻。于是,楚平王派大臣費無極前去迎娶。

費無極是個奸佞小人,他知道楚平王好色,為了取悅平王。獲得升遷,居然想出將孟嬴改嫁平王的餿主意。孟嬴被迎娶到楚國境內后,費無極讓他們緩行,自己則快馬加鞭,跑回都城,向平王夸耀孟嬴美貌,挑動他的邪心,然后建議其據為己有。平王居然就答應了,讓費無極去辦理。

費無極又回到迎娶隊伍,對秦國的護送大臣公子蒲說,楚國的風俗是新娘必須先到王宮拜見公婆,然后才能舉行婚禮。孟嬴一進宮,就被平王留住不放。

費無極把孟嬴的一個陪嫁的秦國少女,冒充孟嬴,嫁給公子建了事。滿朝文武大臣及公子都不知費無極做了手腳。一年之后,孟嬴生下一個兒子,起名叫珍。丑聞才開始泄露出來。為這件事最擔心的自然是費無極。如果日后公子建繼位,他會吞什么樣的苦果,是不難想像的。除非除掉太子建,立公子珍為太子,他才有望生存下去。于是,費無極開始制造種種事端,誣太子建造反。

楚平王霸占兒子的媳婦,心里有愧,怕兒子報復,也就聽信了費無極的讒言,貶太子建到城父(今河南寶豐)。孟嬴生的兒子珍被立為太子。

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是太子建的老師,費無極陷害太子建時,誣陷伍奢是主謀,太子建逃到宋國,伍奢被抓住,打進死牢。伍奢一族,世代有功于楚,伍奢威望很高,他的兩個兒子伍尚、伍員(伍子胥)也相當了不起。費無極恐其報復,決定斬草除根。他送信給伍尚、伍員,說你們來了就放你們的父親。

長子伍尚,政治上還欠成熟,信以為真。次子伍員警告哥哥:“我不相信,你若是不去,昏君還有可能畏懼我兄弟倆在外,不敢殺害父親,哥哥如果誤投羅網,那是促使父親早死啊!”

伍尚聽不進弟弟的話,弟兄倆分道揚鑣。伍尚跟著信使去了郢都,到了郢都,就被抓了起來,和他的父親一起被斬首。

伍子胥逃到宋國,與太子建會合,偏又逢上宋國內亂,君臣相攻。兩人再度逃到鄭國,太子建哀求鄭定公幫他們報仇,鄭定公沒有答應。太子建報仇心切,竟勾結反對派大臣篡權,被鄭定公殺害。伍子胥抱著太子建與冒充孟嬴的秦國少女所生的孩子公子勝,僥幸逃出虎口。

天下雖然很大,可伍子胥卻找不到立足之地。楚國附近的國家都臣服楚國,只有吳國,正在跟楚國對抗,有可能收留他們。于是,逃往吳國。

楚平王和費無極獲知伍子胥逃跑后,也分析到他可能會逃去吳國,便命人沿途畫像通緝,昭關是去吳國必經之路,官兵盤查更加嚴密。伍子肯幾次走到關城附近,都沒敢前去。正焦急之際,伍子胥在街道上碰見了一個叫東皋公的人,是他父親的舊交,便把伍子胥領回家中,喬裝打扮一番,第二天把他送出了關外。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歷盡艱辛,來到吳國都城。然而,苦難還遠沒有結束,在這里,他舉目無親,投靠無門,又身無分文,靠在街頭吹簫討飯度日。他身心交瘁,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會倒斃街頭。

一個偶然的機會,伍子胥遇到了吳國貴族公子光。公子光是老吳王諸樊之子,諸樊死時,遺命王位繼承采取兄終弟及的方式,但傳到夷末時,他沒有傳給兄弟季札,反而讓自己的兒子僚繼了位。公子光對此不服,多年來一直培植親信,時刻準備奪權復位。他見伍子胥身長八尺,雖然破衣爛衫,眉宇間卻透出股股英氣,又對伍奢一族有所耳聞,便將其收在門下,引為智囊。伍子胥總算有了歸宿。

伍子胥在與公子光的接觸中,敏銳地洞察到公子光與吳王僚之間的矛盾,他心想,助公子光登基,自己便立下奇功,肯定會官拜上卿,到那時,就可借吳國之兵伐楚,報殺父之仇。為此,他尋找到勇士專諸,把他引薦給公子光。

公元前515年,吳國趁著楚平王死后楚國政局動蕩之際出兵攻楚,不想吳兵反被楚軍絕了退路,圍困起來。抓住這個吳國內部兵力空虛之機,伍子胥和公子光決定以宴請為名謀刺吳王僚。

吳王僚接到公子光的宴會邀請,雖然有所顧忌,但仍然身披重甲,帶著一隊全副武裝的衛士前來赴宴。宴會上,專諸假扮廚師把一大盤熱氣騰騰的炙魚端到吳王僚面前,猛然從魚腹中抽出鋒利無比的“魚腸劍”,扎入吳王僚胸口,吳王僚當場死去,兩旁衛士見此情景一擁而上,將專諸亂刃砍死,這時公子光帶著預先埋伏的甲士沖出來,高叫:“吳王僚已死,公子光當立,從命者不殺!”眾衛士見大勢已去,紛紛瓦解。公子光于是自立為王,這就是吳王闔閭。

吳王闔閭即位后,讓伍子胥參與謀劃國家大事。在伍子胥的主持下,吳國修筑了闔閭城(今蘇州),并整車習武,廣攬人才,招來軍事家孫武訓練士卒,國勢日強。

公元前512年,吳國出兵滅徐國,并移師攻楚,打下了舒(今安徽廬江東南),但楚畢竟是個地方千里的大國,不易一下子擊敗。為了削弱楚的力量,伍子胥提出分兵擾楚的計謀,組織了幾支軍隊輪流攻楚,楚軍一來,吳兵就主動后撤,楚軍離去,便派另一支軍隊攻楚,弄得楚軍疲于奔命。吳國的行動使楚國十分惱火,公元前508年,楚昭王命令尹囊瓦率軍攻吳。吳國方面派伍子胥率軍迎擊,大破整車于豫章(今淮南地區),并乘勝追擊,攻取了老巢。

在這樣困難的局面下,楚國執政令尹子常卻貪鄙殘暴,為了索求賄賂而先后扣留了唐、蔡兩國的國君,招致兩國極大的怨恨。

伍子胥認為伐楚的時機已經成熟,向吳王闔閭建議伐楚。吳王闔閭親率吳國大軍,以唐、蔡軍隊為先導。

伍子胥與孫武以5000士兵突襲楚軍,楚軍潰退,吳王率領大軍長途追擊,在清發水(今湖北安陸縣)追上楚軍,趁楚軍渡河至水中央時,猛烈進攻,大獲全勝。此后,吳軍五戰五捷,攻陷楚國國都。

18年前,伍子胥父兄被殺,自己為了逃命,遠走他鄉,現在,他以勝利者的姿態,引兵進城。然而,當年的仇恨也沒法報了。

不共戴天的仇人楚平王、費無極早已相繼死去。伍子胥失去了面對面復仇的機會。楚平王病死,費無極是多行不義必自斃,平王死后的第二年,怒不可遏的郢百姓,將其毆打致死,家人被殺死,房屋被燒得一干二凈。

伍子胥進入郢都后,楚昭王,就是楚平王與孟嬴生的兒子羋珍逃走。伍子胥便掘開平王的墳墓。平王之身,用水銀殮過,皮膚肌肉都沒有多大變化。伍子胥一見其尸,怒氣沖天,手持九節銅鞭,鞭打平王之尸300多下,打得肉爛骨碎,然后將其骨骸棄之荒野。

不久,秦國出兵幫助楚圍攻吳,而闔閭的弟弟夫概也在后方搗亂和自立為王,吳軍遂撤出楚。吳軍雖退,但楚國經此折騰,大國的威風掃地。而吳國,則在伍子胥、孫武等人的忠心輔佐下,數年之間,西破強楚,南服越國,威名震天下,連北方晉、齊等中原大國也不敢再小看它了。

申包胥哭秦復楚:吳軍攻入楚國郢都,楚國面臨生死存亡之際,楚大夫申包胥急急忙忙到秦國請求援助。申包胥與伍子胥從前是朋友,楚平王因廢立太子事殺害子胥父親伍奢,子胥逃亡前對包胥說:“我一定要滅亡楚國。”申包胥則答道:“我一定要保存楚國。”申包胥請求秦國施以援手,拯救楚國。秦王猶豫不決,申包胥靠在宮廷的墻上哀聲痛哭,日夜不斷,連續七個日夜滴水不進。秦哀公深受感動,終于答應出兵。吳國軍隊撤回國內,楚昭王返回楚都郢,楚復國。

吳國伐楚后,闔閭為了拓展勢力,于公元前496年伐越,不想,被勾踐戰敗,死于陣前。其子夫差即位為吳王。公元前494年,夫差為父王闔閭報仇雪恨,舉兵伐越,越國大敗,越王勾踐求和,夫差不聽從伍子胥不可留后患的勸諫,聽奸臣之言,同意越國的求和。公元前489年,夫差準備出兵北伐齊國,爭霸中原。伍子胥認為越王勾踐食不甘味,收服民心,此人不死,必為吳患,現在越是吳國心腹之疾,不先滅之,反去伐齊,是很荒謬的。吳王不聽,伐齊,大勝。從此疏遠伍子胥,說他投敵叛國。伍子胥為自己辯白,有人拿出伍子胥將兒子放在齊國的證據,伍子胥無言以對。

吳王夫差賜伍子胥自刎,伍子胥仰天長嘆:“我使你父王稱霸諸侯,又冒死相爭使你被立為太子。你繼立為吳王時,曾想將吳國分封于我,今天怎么反而去聽讒臣之言而殺長者!越國亡吳國為時不遠了。”

伍子胥臨死前的要求:“請把我的眼珠挖下來掛到都城東門樓上,我要睜眼看著越軍打進來!”

果然不出伍子胥所料,勾踐利用夫差北上之機大舉攻吳,夫差兵敗,在求和無望的情況下只好一死了之。自刎之前,他讓左右用布帛把自己的臉蒙起來,因為他覺得在地下無顏去見伍子胥。

吳起

吳起是戰國初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是衛國(今河南濮陽一帶)人,出生于“家累千金”的富有家庭。他為了在政治上謀求發展,四處奔走,不吝千金,結果到處碰壁,弄得家道破落,遭到別人的譏笑和誹謗。吳起氣憤地殺了誹謗他的人,從衛國出走,到了鄰近的魯國,投在曾子的門下。這時,吳起碰見了正在魯國的齊國大夫田居,田居見他刻苦用功,就把女兒田氏嫁給他。不久,吳起的母親死了,他沒有按儒家的孝道回故鄉奔喪,曾子因此同他斷絕了師生關系。吳起也從此拋棄儒家,改學兵法。

吳起是個執迷仕途,義無返顧的人,為了能夠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不惜血本,不顧情義。公元前410年,齊國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國家危急,但一時難以找到統兵打仗,抵御強敵的大將。有人向魯穆公推薦吳起,說他文韜武略,定能勝敵。魯穆人被說得心動,剛想傳令召見,又有大臣進諫說,“吳起雖有才干,其妻卻是齊國人,齊國的女婿統率魯軍打齊國人,肯定會有二心的。”魯穆公一想也對,便放棄了起用吳起的念頭,改用別的將領。

這件事被吳起知道后,為了盡早踏上仕途,居然想到了“殺妻表忠”的方法。妻子田氏正在房中操勞,他雙眼通紅,執劍而人。“魯君原要任我為帥,只因你是齊國人,恐我有二心,又放棄了。”

田氏有所警覺,身子往后退了退,“你,你要怎樣?”

“如果我殺了你,魯君就不會懷疑我了。”吳起陰冷地說。

田氏撲通一聲就跪下了,“求你看在我多年服侍你的份上,就放過我吧,我離開你,回齊國去還不行嗎?”

“這樣,他們更會懷疑我!”吳起臉色更陰沉了。

“難道你真的不念我們的情分,非殺我不可嗎?”田氏哀求道。

“不是我要殺你,是不殺你不能成大事!”吳起說著,提劍便刺,可憐田氏無辜受害,倒地身亡。

吳起待了片刻,又殘忍地砍下妻子的腦袋,找塊破布包了,提著去見魯穆公。魯穆公大駭,想不到他居然如此殘忍。但大敵當前,急需用人,也顧不得許多了,只要他忠于魯國就行。于是,任他為帥,統兵抵御齊國。

吳起果然極有韜略,以弱旅之師,將強大的齊軍打敗,魯國暫時安定下來。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是眾諸侯國中繼承周王朝禮法最多、最注重傳統道德的國家,吳起“殺妻求將”的做法遭到了全國上下的非議,戰爭剛一結束,魯穆公便開始疏遠吳起,同朝大臣們處處與他為敵,街坊鄰里更是避之如瘟疫。吳起處境艱難,開始尋找新的出路。通過好友翟璜的關系,他來到了魏國。

魏國是戰國初期最強的國家。魏國有一個英明的君主魏文侯。魏文侯最大的長處是禮賢下士。一天,他問自己身邊的一群謀士:“我是什么樣的君主?”回答的人都說:“是仁愛的君主。”惟獨有個叫任座的謀士不識相,唱反調說:“不是。”他還舉了一個例子。

魏文侯耐著性子聽完他的話,已經很不自在了。大夫翟璜出來圓場,他說:“您確實是一位仁愛的君主。”魏文侯不買這個賬,他問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翟璜答道:“我聽說君主仁愛,臣下就正直坦率,剛才任座的話說得那么正直坦率,所以我知道您是仁愛的君主。”

魏文侯聽了翟璜的話,進一步懂得了用人的道理,他立即把任座當成上賓尊重。

著名思想家、法家學派的創始人李悝、戰國初期的水利家西門豹、軍事家樂羊等也因此多為他所用。

吳起從翟璜那里聽到魏文侯,重視人才,不像魯穆公那樣不能容人,于是來到魏國。

翟璜向魏文侯推薦吳起。魏文侯說:“你說的是那個殺妻求將的吳起吧,我聽說這個人貪財好色,生性殘忍,這人能重用嗎?”

翟璜說:“我向君主推薦的是能夠建功立業的人才,至于他平素的缺點錯誤,我看是不重要的。魏文候又找吳起談話,對這個人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于是就派吳起鎮守河西。

吳起身為大將,和最下等的士兵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飯,睡覺不用席子,平時走路也不騎馬。行軍的時候親自背糧食,和士卒同勞苦。士卒身上生了病瘡,吳起親自為他們吮吸。有一個士兵的母親聽到此事后哭了起來。別人勸她說:“你的兒子只是個士卒,將軍卻為他吮吸膿瘡,你還哭什么?”這個母親說:“不是為這個。吳將軍如今為這孩子吮吸膿瘡,他必拚死效命,報答吳起將軍的恩德,兩軍陣前,很難生還。因此才哭。”后來,這個士兵果然奮勇殺敵,戰死了。

吳起在魏前后有27年之久,從事軍事、政治、經濟改革,使“秦兵不敢向東,韓、趙賓從”。有一次他居然以5萬軍隊,把秦國的50萬軍隊打得落花流水。

魏文侯去世以后,吳起又臣事文侯的兒子魏武侯。一次,魏武侯乘船順西河(指陜西、山西交界南北流向的黃河)而下。船至中流,魏武侯眺望四周,回頭對吳起說:“多么美啊,這堅固的山川!這真是魏國之福啊!”吳起回答說:“國之興亡,在德不在險。過去三苗所據之地,左有洞庭,右有彭蠡(指今江西境內的鄱陽湖),卻不修德行義,被大禹消滅。百般是桀所居之地,左有黃河,右有泰山,南面是伊闕(今河南洛陽南),北面有羊腸之險(今山西太原北),卻不修仁政,被商湯流放。軍事家之興亡在于德而不在于險。若君不德,則這個船中之人,便都是敵人。”魏武侯道:“說得好!”

然而,魏武侯沒有魏文侯之才,也沒有魏文侯的容人之量,在宰相公叔的讒言下,懷疑吳起的忠誠,并最終將其逼走楚國。

吳起來到楚國后,楚悼王早就聽說他的威名,立即召見,楚悼王任命他為楚國北部邊防要地宛(今河南南陽市)守,以加強對魏、韓二國的防御。次年,又任命吳起為令尹(相當于國相),主持楚國變法。吳起認為楚國地廣人多,軍隊有百萬之眾,曾經稱霸于諸侯,現在國家卻貧弱不堪,主要原因是大臣權勢過重,受封食祿者太多,不僅耗費大量國家錢財,還利用權勢對上威脅國君,對下欺壓百姓。要改變這種局面,只有重新編定官員等級,訂出獎懲的章程,實行變法革新。楚悼王十分贊成他的主張,決心起用吳起實行變法。

變法首先壓抑貴族,集權中央。封地凡已經傳了三代的,都取消爵祿,子孫不再繼承。公族出了五輩的,一律取消特權和俸祿,遷到邊遠貧瘠的地區,從事生產,自食其力。原有土地由國家收回,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給舊貴族以沉重打擊。又整頓政治機構,裁減無能無用和不必要的官員,同時削減官吏俸祿,用以撫養戰士,獎勵軍功。嚴禁私門請托,互相勾結,危害國家。提倡盡忠于國,不得因個人“私”利損害國家利益,從而限制了貴族對國家的干預。

在軍事上,他建立強有力的軍隊,由國君統率,用它統一全國。還明文規定不許縱橫家在國中游說。

吳起還為楚國開拓疆土,南收揚、越,并進陳、蔡,擊退三晉,攻秦國,并進逼魏之黃河兩岸。

吳起的變法沉重地打擊了楚國舊貴族,加強了王室的權力,使楚國迅速強盛。但是,吳起的變法著重在中央集權和強兵等方面,缺乏改革社會經濟制度的措施,更未觸及土地所有制問題,改革并不全面,有些措施未能贏得人民的廣泛擁護,舊貴族更恨之入骨。變法之初,便遭到舊貴族反對。只是因為楚悼王堅決支持吳起,這些人才不敢怎么樣,楚悼王一死,他們便興兵作亂,帶人進攻吳起。吳起知道逃不出去,便退到宮中,趴到楚悼王的尸體上。這些舊貴族用箭射或用劍刺,把吳起殺死,卻也因此擊中了楚悼王的尸體。楚悼王被埋葬后,楚肅王即位,派令尹追查,把所有殺吳起并擊中楚悼王尸體的人全都斬首。舊貴族中因此而被滅族的有70多家。

吳起變法時間較短,生前,新法在楚國沒有很好地推廣和鞏固。但吳起臨死前設計殺政敵,使得新法在其死后仍然能曲折延續。吳起杰出的軍事思想和變法革新的主張,對后世影響很大。

勾踐

勾踐三年(前494),吳王夫差親自統率大軍攻打越國。越國大夫范蠡對越王說,吳國準備了3年,如今發兵士氣正旺,我們應當避其鋒芒,并建議同吳國講和。可是越王不聽,認為講和有失顏面,便出兵迎戰。結果正如范蠡所料,大戰一場之后,3萬人僅剩5000人,還被吳兵層層圍困。勾踐悔之莫及,準備自殺,范蠡勸諫勾踐不可如此,要他先“卑辭厚禮”向吳投降。

越于是派大夫文種去吳國請降。吳王夫差已準備答應,而伍子胥堅決反對。文種回來報告說:“吳太宰氾多貪欲,可誘以利。”因此,越以美女和寶器等賄賂太宰氾。氾向夫差說了許多越國的好話,但伍子胥再三勸阻吳王,不讓答應越的請求,并引經據典地講了太康失國和少康中興的故事,最后還說:“今不滅越,后必悔之。”吳王夫差最終未聽伍子胥的勸諫,接受了越的請降,并且要求勾踐親自到吳國服役。

回國后,勾踐念念不忘復仇。相傳,他繼續過著清貧的生活,床上鋪著木柴干草,并且在屋子里掛一只苦膽,每次飯前都要舔一下苦膽,嘗嘗它的味道,以便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昔日的恥辱與百姓的疾苦。他獎勵人民生育,鼓勵人民努力生產,并抓緊訓練士兵。勾踐將國家政事交給文種,軍事交給范蠡,自己和百姓一起下田務農,他的妻子則帶領婦女養蠶織布。范蠡和文種,都是楚國人,他們二人全心全意地為越盡忠效力,要越王等待天時。由于君臣一致,全國上下齊心協力,越國漸漸恢復了生機。

吳王夫差七年(前489)至十四年(前482)吳王夫差先后討伐了陳、魯、齊。十四年(前482),吳王北會諸侯于黃池(今河南封丘)。在會上,夫差以霸主自居,一定要使華夏諸侯都服從他。夫差正在得意洋洋的時候,傳來越王勾踐率兵乘虛攻入吳的國都姑蘇(今蘇州)的消息。夫差會盟后匆匆趕回,使人以厚禮與越求和。勾踐估計自己的力量還不能滅吳,遂與吳講和。十八年(前478),勾踐再次舉兵伐吳。這時,越國更強大,而吳國因為連年征戰,人民和士兵已疲弊不堪,所以越大破吳兵。越留兵姑蘇3年,迫使吳王不得不出來投降。二十三年(前473),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夫差自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甸县| 陆良县| 色达县| 苗栗县| 高邮市| 瑞金市| 普定县| 深州市| 信丰县| 宜城市| 峨山| 兰西县| 龙山县| 惠水县| 阜康市| 城市| 紫云| 沙田区| 礼泉县| 晴隆县| 墨脱县| 鹿邑县| 溧阳市| 乐安县| 无为县| 拉萨市| 长宁县| 常宁市| 宜兴市| 凯里市| 理塘县| 石景山区| 德格县| 景宁| 封开县| 苗栗县| 临江市| 怀宁县| 舒兰市| 普宁市| 大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