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戰爭論
- 世界軍事百科:作戰謀略
- 林之滿編著
- 5517字
- 2021-05-31 09:39:53
戰爭
戰爭是人類社會集團之間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經濟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斗爭。戰爭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產生的社會歷史現象,是用以解決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階級和階級、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矛盾的最高的斗爭形式。歷史上出現過各種類型的戰爭,但就其社會性質而言,只有正義和非正義兩類。一切促進社會進步的戰爭都是正義的,一切阻礙社會進步的戰爭都是非正義的。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其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行動。政治產生戰爭,戰爭從屬于政治。
但是,戰爭并不等于一般的政治,而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繼續。戰爭有一套特殊的組織、特殊的方法、特殊的過程,因而有其特殊的規律。戰爭的規律,就是由戰爭敵對雙方的政治、經濟、軍事、自然諸條件相互聯系而形成的戰爭活動的特點及其一般的發展趨勢。指導戰爭者,必須認識和掌握這些條件及其發展變化的情況,并據此制定出正確的戰略戰術,使自己的主觀指導和戰爭客觀實際相符合,方能取得勝利。戰爭是一個歷史范疇,不是永恒的。階級消滅了,戰爭也自然歸于消滅。現代戰爭的根源是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只有消滅剝削階級和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才能最后消滅戰爭,實現人類的永久和平。
局部戰爭
局部戰爭是在一定的地區內,使用一定的武裝力量進行的戰爭。
局部戰爭,在作戰目的、使用的武器、作戰目標選擇、參戰的兵種和兵力等方面都有所限制。戰爭規模較小,只在一定范圍內對國際形勢產生影響。有的國家稱它是“有限戰爭”,這種戰爭對大國來說,在某些方面是加以限制的戰爭,對中小國家來說,也可能是全力以赴的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軍侵略朝鮮、越南的戰爭,幾次中東戰爭,及越南侵略柬埔寨、蘇聯侵略阿富汗等戰爭,都是局部戰爭。超級大國為了爭霸世界,把局部戰爭當作獲取軍事、政治和經濟利益的重要手段。
全面戰爭
全面戰爭是兩個國家或若干個國家進行全面動員,運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的整體力量所進行的戰爭。
它不同于局部戰爭和有限戰爭。全面戰爭,戰爭規模大,波及空間廣,持續時間長,對國際形勢產生一定影響或重大影響。
全面戰爭可分為:
1、國與國之間運用全部力量,在廣大地區進行的戰爭。如中國的抗日戰爭,實行全民總動員,運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全部力量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全面戰爭。
2、若干國家之間運用全部力量進行的戰爭。如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均屬全面戰爭。
世界上對全面戰爭有不同解釋。如美軍認為,全面戰爭是大國之間投入全部資源并危及一個主要交戰國生存的武裝沖突。認為全面戰爭、總體戰爭、全面核戰爭、無限戰爭等是同一含意。
戰爭指導規律
戰爭指導規律是符合戰爭客觀規律的指導戰爭的原理、原則。
它體現在各種戰略戰術指導原則之中。揭示了戰爭的基本規律,是戰爭的主觀指導和客觀實際相統一的產物。戰爭指導規律有一般和特殊之分。一般指導規律,反映著戰爭的一般情形、性質,是各類戰爭中普遍適用的共同規律,具有廣泛指導意義。
特殊指導規律,是根據戰爭的時間、地點和性質等特定條件和規律而制定的,如超出這些特定條件,放到廣泛的范圍,適應性就受限制。戰爭指導規律又有全局和局部之分。全局性的指導規律,屬戰略范疇;局部性的指導規律,屬戰役。
戰術領域。全局決定局部,局部隸屬于全局,而局部又反作用于全局。有時局部對全局會發生重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研究和指導戰爭,既要有通觀全局的眼光和駕馭全局的能力,也要照顧好各個局部,把注意力放在對全局有決定影響的環節上。研究戰爭指導規律,要深入戰爭的客觀實際,進行調查研究,全面熟悉敵我雙方的情況,精細的分析判斷,從中找出其行動規律,以指導戰爭行動。
武裝斗爭
武裝斗爭是為達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使用有組織的武裝力量進行的斗爭。通常是用于區別政治、經濟、文化等斗爭形式。被壓迫階級和被壓迫民族所進行的武裝斗爭,是推翻反動統治、爭取解放的主要手段,是革命斗爭的最高形式。
毛澤東認為,進行武裝斗爭必須依靠人民軍隊和人民戰爭,武裝斗爭必須與其他斗爭形式相結合。它和統一戰線、黨的建設是中國人民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歷史主要是武裝斗爭的歷史。
十六字訣
十六字訣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簡稱,是中國工農紅軍游擊戰爭作戰指導原則。
它是對中國工農紅軍初期作戰經驗的理論概括。其實質是,要求弱小的紅軍在強敵面前,充分利用農村的政治、經濟和地理等有利條件,趨利避害,靈活機動,以便最有效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它是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在作戰指導上最早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并且成為以后中國革命戰爭各個時期開展游擊戰爭的作戰指導原則。中國人民軍隊的戰略戰術體系,基本上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空中戰爭論
空中戰爭論是論述空軍在軍事行動中起主導作用并能單獨決定戰爭結局的理論,又稱“空軍制勝論”。
第一個系統闡述這種理論的是意大利的G·杜黑。他主張建立強大的獨立的空軍,認為空軍在未來戰爭中將起決定作用;依靠空中進攻,對敵國政治、經濟中心及重要軍事目標進行戰略轟炸,即可迫使敵國投降,贏得戰爭勝利。一些大國受這種理論影響,曾一度大力發展轟炸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都進行過大規模的戰略轟炸,但任何一方都未能單獨依靠空軍贏得戰爭勝利。戰爭實踐證明,這種理論是片面的。
機械化戰爭論
機械化戰爭論是主張陸軍實行機械化和依靠機械化軍隊取勝的軍事理論,又稱“坦克制勝論”。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國坦克軍參謀長J·F·C·富勒創立了這一理論。他認為坦克出現后,陸軍機械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戰爭將是一種純粹的機械化活動,戰爭勝負“百分之九十九在于武器”,戰場上坦克數量最多的一方,勝利的機會亦多。
他認為,騎兵將退出戰場,步兵降為輔助兵種,炮兵則需要提高機動能力;主張作戰時,首先以坦克出敵不意地突向敵人縱深,摧毀其首腦機關,同時以飛機轟炸其交通樞紐和補給系統,接著使用摩托化步兵和炮兵擴大戰果,一次會戰即可奪取戰爭的勝利。這種理論,雖然指出了軍隊建設和作戰方法發展的某些趨向,但過分夸大了坦克的作用。
常規戰爭
常規戰爭就是使用常規武器進行的戰爭。
常規戰爭是隨著常規武器的發展而發展的。在冷兵器時代,使用的兵器是石頭、棍棒以及大刀、長矛和簡單的機械兵器;在熱兵器時代,使用的武器主要有槍炮、坦克、飛機、軍艦、導彈等武器裝備。該時期的常規戰爭依靠常規武器輔以一個群體的力量,講究戰略、戰術,其規模破壞性都很大。
高技術戰爭
高技術戰爭是使用高技術武器和相應的軍事理論進行的戰爭。
高科技戰爭是指使用高技術性能的武器和使用與高技術武器相適應的作戰工具、作戰方法所進行的戰爭。高技術武器精度越來越高,對目標的選擇性較強。可實現對目標的精確打擊,對非目標的附帶損傷很小,戰爭破壞規模有較大的可控性。其首選打擊目標一般是軍事首腦機關、指揮控制中心、通信網絡等系統。高技術戰爭中還將創造出新的作戰理論,全新的作戰支援和后勤保障模式。
精確打擊
精確打擊是指準確鎖定敵方目標進行精確攻擊的作戰方式。
精確打擊是有效運用軍事力量實現其軍事意圖的過程。它是現代高技術戰爭中的一種新的作戰樣式,即準確地確定敵軍的位置,指揮己方部隊,對敵方的關鍵力量或軍事能力進行精確打擊,并準確地評估打擊效果的一種作戰方式。作戰時一般采用精確制導武器。
所謂精確制導武器是指采用精確制導技術的各種高命中率武器。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使用的電磁炸彈、智能炸彈和改裝的巡航導彈,絕大部分都擁有精確打擊的能力。
C4I系統
C4I系統是指自動化的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和情報系統。
C4I系統以計算機為核心,綜合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實現軍事情報搜集、傳遞、處理、分發自動化,保障各級指揮員對部隊和武器裝備等信息的實時了解并付諸指揮和控制,給戰場擔供最快速、精確的信息,保證戰爭的必勝地性。未來高技術戰爭中,只有通過C4I系統把各層次的分系統連為一體,才能發揮最大的作戰整體功能。
陣地戰
陣地戰是為爭奪地域空間而進行的進攻或防御戰。
陣地戰,是人類有戰爭以來最古老的作戰形式之一,也是一種隨著時代發展而常變常新的作戰形式,是為爭奪地域空間而開展的殊死搏殺。堅固陣地攻防作戰,野戰陣地攻防作戰,城市和海岸、島嶼上的陣地攻防作戰等,都屬于陣地戰的范疇。敵對雙方或依托陣地進行防御,或對據守陣地之敵實施進攻,構成了陣地戰的主要形式。
未來陣地戰
未來陣地戰是高技術條件下的陣地戰。
在高技術條件下,未來陣地攻防作戰的立體性、整體性、機動性更強,被利用的空間范圍更為廣大,諸軍兵種的力量能從陸、海、空、天、電磁等領域聯合行動。
進攻一方為了摧毀對方的堅固陣地防御,重視使用航空炮、導彈等強大而精確的火力對敵方堅固工事及有生力量進行先期打擊,甚至使用化學、生物武器攻擊對方;以坦克、機械化部隊的作戰,同武裝直升機的火力突擊、空降兵的垂直包圍相結合,實施空地一體化作戰,并力求將戰術、戰役突破發展成為戰役、戰略突破,以取得勝利。
防御一方則依靠完善的防御體堅固的陣地,采取多層次、大縱深、隱蔽疏散的立體部署,抗擊對方進攻,同時以有利條件下的攻勢行動和攻防結合的火力運用,增強防御的積極性和穩定性,并給對方造成重大殺傷,以挫敗對方的進攻。可見,陣地進攻與陣地防御這一對冷兵器時代演化來的“矛”與“盾”在未來戰爭中,還將不斷出現和發展。
空戰
空戰是敵對雙方航空兵在空中進行的戰斗。
空戰是消滅敵機和其他航空器,奪取和保護制空權的主要手段。通常發生在殲擊機為奪取制空權,掩護陸、海軍作戰,掩護其他航空兵和空降兵作戰時,與敵機、巡航導彈等目標展開戰斗。空戰主要使用機載機炮、火箭和空空導彈進行。空戰按參戰兵力分為單機空戰、編隊空戰和機群空戰;按飛機高度分為低空空戰、中空空戰和高空空戰;按攻擊距離分為近距空戰和超視距空戰等。就一次空戰而言,其過程包括搜索、接敵、攻擊和退出戰斗等數個階段。
防空
防空是指抵御空襲的戰斗行動。
防空是為抗擊敵方飛行器的入侵,保衛己方重要設施和居民區免遭空襲而采取的一系列戰斗行動。其主要內容有建立各種防空體系,進行反空中偵察,反襲擾、轟炸作戰,實施對空隱蔽、偽裝和設置防空導彈、高炮等防空C4I系統和激光武器等。
未來空戰
未來空戰是高技術條件下的空戰。
未來空戰戰術活動的單位以單機和小編隊為主。空戰樣式將主要是導彈攻擊,同時大量進行中遠程攔射、超遠距戰斗也會經常出現。在攻擊方向上,空空導彈將既可尾追、迎頭發射,又可以后發射。空戰既可以在白天,又可以在夜間進行,不良氣候條件下的空戰將比過去大為增加。先進的衛星技術,各種先進雷達技術的運用,將增加空戰的探測范圍和精度。此外,未來空戰在信息搜集、處理、控制技術上的要求會更高。
現代空襲戰
現代空襲戰是現代高技術條件下的空襲戰爭。
現代空襲戰的兵力逐步向合成化發展。空襲作戰由傳統單一機種獨立作戰向多機種協同作戰的新樣式發展;“外科手術”式的空中打擊成為一種特殊的作戰樣式。
這種作戰樣式最大的特點是獨立運用空中力量,通過遠程奔襲,向對方特定目標實施“點穴”式的突然襲擊,打完就走,瞬間即結束作戰;大規模、高強度的戰略空襲對戰爭勝負有決定意義;現代空襲戰需要組織嚴密的戰斗保障和作戰協同。
特別是指揮、控制、通訊及情報系統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對現代空襲戰的成敗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現代空襲戰中,高科技改善了空襲飛機的性能,同時空襲飛機裝備了各種各樣的精確制導武器,大大提高了空襲的精度和毀傷效果。
海戰
海戰是海軍兵力在海洋上的交戰。
海戰通常是為了達成以下的目的:奪取制海權;消滅敵人的海上艦隊和海軍力量;切斷敵人的海上運輸線;封鎖敵方的沿海港口和瀕海地域;控制海上重要的戰略要點以及為登陸作戰提供條件等等。對不同的國家,海戰具有不同意義。
對海洋國家來說,海戰可以決定整個戰爭的進程和結局,可以達到完全的戰略目的;對于有海岸線的大陸國家來說,海戰可以影響戰爭的進程和結局,可以直接達成戰役乃至一定的戰略目的。現代條件下的海戰,由海軍諸兵種在水面、水下、空中以至宇宙空間,廣泛使用精確制導武器和電子對抗手段進行。
登陸戰
登陸戰是指從海上或空中登到敵軍陸岸的戰斗行動。
登陸作戰的基本特點是:強渡海區,克服海洋的天然障礙和人為障礙;背水攻堅、克服敵方在海岸地區的抵抗和反擊;聯合作戰,發揚陸、海、空軍的作戰效能和整體威力,協調一致地打擊敵人。現代登陸作戰首先是編隊、登船裝載;其次是搶占灘頭陣地;再次是縱深攻擊,襲占要點。
海上封鎖
海上封鎖是指用武力隔斷地方海上聯絡的軍事行動。
海上封鎖是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的重要手段;是用武力隔絕敵方的海上聯絡并進行進攻性作戰的軍事行動;是破壞敵方經濟、軍隊補給和剝奪其采取大規模軍事行動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一般分為嚴密封鎖和監視封鎖兩種。海上封鎖的主要武器有潛艇、水面艦艇、戰斗機、水雷、精確制導武器等。要取得海上封鎖的成功,必須在局部海域奪取制信息權、制空權及制海權。
特種戰
特種戰是指擔負特殊作戰任務的戰斗行動。特種戰是由特殊編組、訓練及裝備的軍事和準軍事部隊,運用一些特殊的手段,來達到軍事、政治、經濟或心理目標的行動。政治、軍事因素常常制約著特種戰的形式,需要在國家的監督下利用秘密和隱蔽的方法來達到目的。特種戰在風險程度、戰法和部隊使用方式上均不同于常規作戰,它基本上不需要友軍的支援,而主要依靠作戰情報和當地資源來完成特定的作戰任務。
特種部隊執行任務多以達成戰役戰術企圖為目的,多以以下方式進行:先于攻擊部隊行動,破襲敵障礙設施或搶占要點為主力部隊攻擊創造條件;在主力部隊側翼行動,擾亂迷惑敵人,保障主力部隊行動的突然性;配合部隊攻堅作戰;深入敵后,破襲敵重要目標,配合正面部隊的作戰行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