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明朝時期的戰船
- 世界軍事百科:海戰武器
- 林之滿編著
- 518字
- 2021-05-24 16:32:40
明朝的海舟以舟山的烏艚船為首,而浙直間多用沙船御倭,后來用沙船、福倉船和東莞船守舟山。大號福船勢雄力大,便于沖犁敵船,即所謂斗船力不斗人力。大號福船柁樓三重,底尖上闊,首尾高昂,能容百人,福船的形制規格最稱完備。廣船主骨架用鐵力木制成,堅固性勝過福船,但鐵力木難得,維修不便,后來游擊將軍侯國粥加以改進,底用廣船式,上用福船面。
明朝在江浙一帶作戰時往往使用兩頭尖的鷹船先行,它行駛敏捷,進退裕如;沙船隨進,戰無不勝。尤其是浙江的十櫓蒼山船,原是太平縣漁船,曾在抗倭戰爭中發揮重大作用,號稱“蒼山鐵”。
嘉靖40年(1561年)的寧臺溫之捷,戚繼光、胡震等所部戰船近戰倭船,犁沉敵船10余艘,燒殘敵船5艘。從這一戰例中可見當時明軍的戰艦占有較大的優勢,艦船結構強度和航行速度均優于敵艦。
明朝還制造了兩頭有舵、進退神速的“兩頭船”,以及特種戰船連環舟和子母舟。連環舟船體長4丈,分為兩截,前截占1/3,裝載爆炸火器,后截占2/3,乘戰士。沖撞敵船時,舟首倒鬚鉤釘牢敵船,火器爆炸后與敵船同毀。撞擊時,聯結前后截的鐵環自解,后截得以在爆炸前回駛。子母舟長3.5丈,前2丈是艦船,后1.5丈只有兩舷側幫板,腹內空虛,藏一子舟,母船發火與敵船并焚,軍士可駕子舟回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