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花與蒲公英
- (美)W.托馬斯·博伊斯
- 686字
- 2021-05-13 11:18:40
第五章 蘭花型兒童與蒲公英型兒童的屬性源自何處
現在我們有理由相信,蘭花型兒童的敏感性不僅限于自然狀態下發生的麻煩與危險,他們對像我這樣的科學家們創造的實驗性情境也會產生反應。同樣地,家庭和社區中的蒲公英型兒童似乎對童年時期典型的日常事件與壓力源具有較強的復原力。但是,這種情境敏感性的差異源自何處呢?世界各地其他研究人員的研究表明,人體的基因特征會導致某種傾向,但是未必起決定作用。比如,一個科學家團隊在研究尼古拉·齊奧塞斯庫[1]獨裁統治下在幾近殘暴的孤兒院里成長的羅馬尼亞兒童時發現,大腦中與神經遞質血清素有關的一小段基因會產生類似蘭花型的結果。帶有這段等位基因[2](基因的一個替換形式)的兒童若是留在孤兒院里,會長期患有智力損傷和極端心理障礙疾?。煌瑯訋в羞@段等位基因的兒童,若是進入領養家庭,生長發育與心理健康恢復情況都好得驚人。無獨有偶,一個荷蘭研究團隊設計實驗研究兒童觀看一段觸人心弦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視頻后捐款的情況,結果發現帶有蘭花型多巴胺神經遞質基因的被試者要么最慷慨,要么最吝嗇,具體取決于他們和父母的聯系程度——也就是說,決定因素并非來自基因。
所以,我們需要研究的問題變得清晰明確。僅僅是基因塑造了蘭花型兒童或蒲公英型兒童嗎?蘭花型兒童是生來如此呢,還是早期經歷讓他們變成這樣?究竟是基因,還是童年時期發生的其他事件促使他們朝著蘭花型或蒲公英型表型類型發展?那些影響從感染疾病到行為問題,從偏激好斗到慷慨善良等重要結果的巨大差異,究竟只是基因,還是早期童年環境,抑或是兩者共同導致的?我們第一個暗示性答案是,它來自一個可能性渺茫的源頭——出生后一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