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社交中的心理應對(二)——體察人心 了解交際對象(2)
- 社交要讀心理學大全集(超值金版)
- 牧之
- 5623字
- 2014-06-25 15:35:43
眼神是心靈之窗,心靈是眼神之源。眼睛是人體中無法掩蓋情感的焦點。《人體秘語》作者莫里斯對人類的“眼睛”下這樣的定義——它直徑大約2?郾5厘米,但卻像是從石器時代以來就有的最復雜的電視攝影機。在眼球后方感光靈敏的角膜含有1?郾37億個細胞,將收到的信息傳送至腦部。這些感光細胞,在任何時間均可同時處理150萬個信息。這就說明,即使是一瞬即逝的眼神,也能發射出千萬個信息,表達豐富的情感和意向,泄露心底深處的秘密。所以,眼球的轉動,眼皮的張合,視線的轉移速度和方向,眼與頭部動作的配合,所產生的奇妙復雜的眉目語,都在傳遞著信息,進行著交流。
古代孟子認為,觀察人的眼睛,可以知道人的善惡。他說:“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正焉,胸中不正,則眸子斜焉。”這說明,人的心底是善是惡,都能從無法掩蓋的眼神里顯示出來。
現代研究發現:眼睛是大腦在眼眶里的延伸,眼球底部有三級神經元,就像大腦皮質細胞一樣,具有綜合分析能力,而瞳孔的變化、眼球的活動等,又直接受腦神經的支配,所以人的感情自然就能從眼睛中反映出來。瞳孔的變化是人不能自主控制的,瞳孔的放大和收縮,真實地反映著復雜多變的心理活動。若一個人感到愉悅、喜愛、興奮時,他的瞳孔就會擴大到比平常大四倍;相反的,遇到生氣、討厭、消極的心情時,他的瞳孔會收縮得很小;瞳孔不起變化,表示他對所看到的物體漠不關心或者感到無聊。
(一)眼神與心理
事實上,通過眼神來傳情達意,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會從微妙變化的眼神里真實地流露出來。
眼神里的心理,是人類的一個廣闊領域。這里就兩性和交往中的一些現象,略述于后。
眼神傳遞的心理,在兩性關系上尤為突出。古時候,當兩性相愛時,曾有“心許目成”、“暗送秋波”之詞,來表達他們的情花愛果。當今,兩性較前復雜,使用的詞語更豐富,比如“眉來眼去”、“含情脈脈”、“眉目傳情”、“一見鐘情”等等。因此,眼神雖不是有聲語言,但恰似有千言萬語隨心傳播。任何青年戀人,必然閃爍著雙雙秀美而深邃的眼睛,從中相互窺探會意對方內心深處的奧秘。正如古羅馬詩人奧維特所說:“沉默的眼光中,常有聲音和話語。”
男女用眼神來傳情達意的方式是豐富多彩的。對異性只看一眼,就故意將視線移開的人,恰恰表明其渴望與異性交往,這是心理的反向作用。凡是目不轉睛注視對方,而不將視線移開的女性,流露出她內心隱藏著某種秘密。男女雙方不時地對視,是將對方引導到自己心上,會情達意的交流。在使用眼神上,女性常優于男性,她只要流波轉盼,就可以傳達“我們可以一起走了”。其含情脈脈,盡在不言之中,真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男子的長時間的目光注視,仔細地觀察女子的體形和外表,那是尋找著心理上接近的融點。女子用近似調情的眼神,捕捉著男方眼睛里隱藏著的喜訊,有時還會用眼部化妝,來增強它的效果。雙方深深地注視,瞳孔會迅速擴大,各自為對方的魅力所吸引而激動不已。浪漫的約會,往往是在較暗的地方,以便雙方瞳孔盡力擴張,使兩顆愛心得以撫摸、滲透、交織、融合。
情侶目光交往,注視的部位是兩眼和胸部之間的三角形區域,若是距離較遠,則是兩眼與襠部之間的三角區。這種親密的注視方式,有利于促進相互理解,也是從對方的心靈深處尋覓著山野的幸福之花和陽光燦爛的明天。情人用眼睛所說的話,多是甜言蜜語,妙趣橫生的。當高朋滿座時,他倆四目交織,她更領會了他所說的:“今晚還在老地方見。”他也得到了她“OK”的承諾。如果她用不同的目光來回答,他也會領悟她所說的是:“沒空。”
有一首古人詠少女偷看男子的詩:“相呼同伴到帳帷,偷看新來客是誰,又恐被人先瞥見,卻從紈扇隙中窺。”生動地反映了這位少女迫切希望與陌生男子交往的心理。在看的感受中,最好看的還是情人。因為情人眼里出西施,即使不漂亮也好看。在愛河里游泳者的眼里,情人是獨一無二的神奇美麗。
夫妻間心照不宣的眼神交流,多是關心、勸告和原諒。如在招待客人時,丈夫與客人興致勃勃地頻頻干杯,夫人只要用眼睛說:“血壓這么高,還這么貪杯。”丈夫會以乞憐的眼光表示:“只此一次,下不為例。”
在人際交往中,目光接觸也發揮著信息傳遞的重要作用。不同的目光,反映著不同的心理,產生著不同的心理效果。如下面的種種表現:一旦被別人注視而將視線突然移開的人,大多自卑,有相形見絀之感。無法將視線集中在對方身上,并很快收回視線的人,多半屬于內向性格,不善交際。聽別人講話時,一面點頭,一面卻不將視線集中在談話者身上,表示對來者和話題不感興趣。說話時,將視線集中在對方的眼部和面部,是真誠的傾聽、尊重和理解。只注意自己手中的活計,不看對方說話,是怠慢、冷淡、心不在焉的流露。仰視對方,是尊敬和信任之意;俯視他人,是有意保持自己的尊嚴。伴著微笑而注視對方,是融洽的會意;隨著皺眉而注視他人,是擔憂和同情。面無悅色的斜視,是一種鄙意;看完對方突然一笑,是一種譏諷;突然圓眼瞪人,是一種警告或制止;從頭到腳地巡察別人,是一種審視。彼此心存好感的兩人說話,更注視對方的眼睛,以示寓意通達;話不投機的人相遇,一般都盡量避免注視對方的目光,以消除不快。有人在交際中,喜歡戴太陽鏡,即使在室內或陰影下,也不將眼鏡摘下,是因為他不愿讓別人從他一雙眼睛發現他的秘密。但是,戴著深色眼鏡與人交往,目光不能等同的接觸,會造成一些隔膜和不悅。
眼神和心理,是交往中引人注目的一個課題,注意在實踐中領悟的運用,是有價值的。如果你希望給對方留下較深的印象,你就要凝視他的目光久一些,以表自信。如果你想在和對方的爭辯中獲勝,那你千萬不要把目光離開,以示堅定。如果你不知道別人為什么看你時,你就要稍微留意一下他的面部表情和目光,便于采取對策。如果你和別人碰面,覺得不自在,你就要把目光移開,減少不快。如果你和對方談話時,他漫不經心而又出現閉眼姿勢,你就要知趣暫停,你若還想做有效地溝通,那就要主動地隨機應變。如果你想和別人建立良好的默契,應60%—70%的時間注視對方,注視的部位是兩眼和嘴之間的三角區域,這樣信息的傳接,會被正確而有效地理解。如果你想在交往中,特別是和陌生人的交往中,獲取成功,那就要以期待的目光,注視對方的講話,不卑不亢,只帶淺淡的微笑和不時的目光接觸。這是常用的溫和而有效的方式。
(二)透過視線的活動看心態
人的視線活動方式,也反映著人的心態。一般認為,目不轉睛地注視對方談話的人較為誠實。但不一定是自始至終在盯著不放。
相反,視線的移開,其情況又如何呢?初次見面時,先移開視線者,其性格較為主動。另外,談話中,有意處于優勢地位的人,認為一個人是否能站在上風,在最初的30秒即能決定。當視線接觸時,先移開眼光的人,就是勝利者。相反,因對方移開視線而耿耿于懷的人,就可能胡思亂想,以為對方嫌棄自己,因此,在無形中對對方的視線有了介意,而完全受對方的牽制了。正因為如此,對于初次見面就不集中視線跟你談話的挑戰型對象,應特別小心應付。不過,同樣是撇開視線的行為,如果是在受人注意時才移開視線,那又另當別論了。當我們心中有愧疚,或有所隱瞞時,有人會產生這種現象。一位名叫詹姆士薛農的建筑家,曾經畫過一幅皺著眉頭的眼睛的抽象畫,鑲于大透明板上,然后懸掛在幾家商店前,其原意是想借此減少偷竊行為。果然,在掛畫期間,偷竊率大大減少。這幅抽象畫雖然并不是真正的眼睛,但對那些作賊心虛的人來說,卻構成了威脅。他們極力想避開該視線,以免有被盯梢的感覺,因此,便不敢進商店內,即使走進商店里,也不敢行竊了。
(三)透過視線的方向看心態
在交往活動中,通過觀察人的視線方向,也能透視人的心態。如果面對異性,只望上一眼,便故意移開視線的人,大都是由于對對方有著強烈的興趣。譬如,在火車上或公共汽車上,上來一位年輕貌美的女性,所有人的眼光幾乎都會集中在她身上,但年輕的男性往往會很快把臉扭向一旁。他們雖然也非常感興趣,不過基于強烈的壓抑作用而產生自制行為。假使興趣欲望增大時,便會用斜視來偷看。這是由于想看清對方,卻又不愿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心思的緣故。
另外,行為學家亞賓·高曼通過研究認為:對異性瞄上一眼之后,閉上眼睛,即是一種“我相信你,不怕你”的體態語。所以,當看異性時,并不是把視線移開,而是閉上眼后,再翻眼望一望,如此反復,就是尊敬與信賴的表現。尤其當女性這樣看男性的時候,便可認為有交往的可能。
(四)透過眼睛移動的情況看心態
在交往活動中,眼睛位置移動情況的不同,其心態也大不相同。譬如,當上級與下級討論工作時,上級的視線肯定會由高處發出,而且會很自然地直接投射下來。反之,作為下級,雖然并未做任何錯事,但視線卻常常由下而上,而且往往顯得軟弱無力。這是由于職位高的人,總是希望對下級保持其威嚴的心理作用。但也有例外,這與職位高低無關,而是性格原因。一般來說,在交往時,性格內向的人容易移開視線。美國的比較心理學家理查·科斯曾做過一種實驗,讓患有強度“自閉癥”的兒童與陌生的成年人見面,以觀測他注視成年人時間的長度。將成年人的眼睛蒙起與不蒙的兩種情況相比較,發現兒童注視前者的時間,居然為后者的三倍。這就是說,如果患自閉癥的兒童與成年人有目光接觸,他會立刻移開視線。由此可知,性格內向的人,大都無法一直注視對方。
(五)從眼神看對方心態舉例
一直盯著對方的女性,心中可能有隱情;
在言談中,注視對方,表示讓對方對自己所談內容的注意;
初次見面時,先移開視線者,表示希望處于優勢地位;
被對方注視時,便立刻移開視線者,大都有自卑感或缺陷;
看異性一眼后,隨即故意移開視線者,表示有著強烈的興趣;
斜眼看對方者,表示對對方非常有興趣,但又不想讓對方識破;
翻眼看人者,表示對對方存有尊敬與信賴;
俯視對方者,想顯示對對方的一種威嚴;
視線不集中在對方,很快移開視線者,大都為性格內向者。
觀人術
——古代先賢觀察人的原則和方法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觀人術的存在。觀人基本上是出于一種對人心理上的判斷,與現代心理學研究的問題有相通之處,與有迷信色彩的“相術”不同。“觀人術”主要是以觀察人為基礎,通過分析眼神、表情和舉止動作等等一些細微的方面,得到對一個人綜合性的判斷。對于這些,說起來似乎神乎其神,不易做好,但只要具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是可以練就社交中的一雙慧眼的。
漢高祖劉邦年輕時做客呂公家。呂公見劉邦相貌奇特,當即就決定將唯一的千金許配給他。那就是后來也聞名一時的呂后了。
三國時的橋玄,初見曹操便直斷其有安百姓的才能。橋玄觀察曹操的一言一行,心中便已明白此年輕人不簡單,因而也就給了很高的評價:“卿治世只能臣,亂世之奸雄也。”也就是說曹操在太平無事的時候可以當一個能干的大臣,而在生逢亂世的時候就能成為世間的奸雄。據說曹操“聞言大喜”,認為橋玄是了解自己的人。而后來事情的發展也充分地證實了橋玄的預言。
當然,每個人要能達到以上例子中的高超觀人術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知道一些基本的方法和觀點是很有必要也是比較容易實行的。
◎ 《人物志》:觀察人的八種方法
三國時,魏國的劉邵寫了一本《人物志》,將人分成了很多類型,并分別加以不同的分析,探測不同的實質,是對后世影響很大的著作。其中有一篇《八觀》提供了觀人的八種方法和觀點,用以觀察各種人的材性,頗有參考價值。
這八種觀人術用現代的語言可以表述如下:
(一)如何觀察表面忠厚老實的人
有的人表面一副忠厚老實的樣子,其實是一種偽裝。這種人,雖然很善于偽裝自己,但卻往往包不住內心的虛偽。只要你有足夠的細心并善于分析他(她)所說的話、所做的事究竟有何目的,是不難識破的。遇到這種假意奉承,勉強附和的人,千萬不要被他(她)的美言所迷惑。這類人往往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稍不留意就有可能被其利用或傷害。
(二)如何觀察會說漂亮話的人
有的人在事不關己的時候,往往會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會說一大堆不痛不癢的漂亮話,但到與本身有利害沖突的時候,馬上又會換出另一副完全不同的面孔。
這種人是把自身的利益作為做事的唯一出發點,所以常常會由于利益取向的不同而反復無常。對于這種人,千萬不要指望他能夠實際地為朋友、為公司、為集體做出什么好事。
(三)如何觀察所謂的名人
所謂的名人,亦即他(她)的特質已經相當顯著,也為大家所一致認定。但是對于這樣的人,不論他(她)是以何種特質而出名,都應該切實地查看其名與實之間的距離倒底是大是小?并要根據他(她)所獲得的名氣,來重點觀測他(她)實際的所做所為到底有多少?
這里有一點特別值得現代人借鑒的是:凡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名氣,則比較可靠,而對于一下子冒出來的,則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辨明,特別是對那些被媒體炒作出來的所謂名人,對那些“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所謂“名人”。
(四)如何觀察輕于承諾的人
有一些輕于承諾的人,在表面上看起來是極其熱心的,對什么事都答應得很快,也似乎很堅定,但是實際上卻是很沒有信用。這種人往往當面一套,背后一套,事后又會找出各種理由替己辯解。所以不要輕易相信這種人。相反,有些人的表現則是看起來笨笨的,而實際上對一切都十分明白。這些人往往大智若愚。他們從不輕易許諾,但是一旦許下,多半都會做到。所以對這類人不能因為一次兩次的接觸而對其喪失信心,要靜觀其所作所為,從他(她)的一言一行中把握住他(她)那種似非而是的作風。這樣,就能獲得期望的成功。而對于這兩類人的區別,主要是要看他(她)做一件事的動機,切不可被表面現象所蒙蔽。
(五)如何觀察好勝心很強的人
有些人好勝心特別強,總喜歡在別人面前夸耀自己的優點。明里暗里地刺激別人的短處。這種人的心態一般都有極強的妒忌心,一旦別人在某些方面超過自己,自己嘗到敗績的時候,便會產生莫名的怨恨,對別人的態度也由此而冷淡。對于這樣的人,由于他本身總想超過別人。所以可以故意讓他(她)嘗嘗失敗的滋味,便不難了解他的個性,看他會不會護短而好勝,一目了然。
(六)如何看待別人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