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面診,察顏觀色知健康(2)
- 面耳手足自診自查自療(書立方養生館 第2輯)
- 《書立方·養生館》編委會
- 5653字
- 2014-06-25 15:10:15
其次,應觀察面赤的具體部位,以定其病位及病情。如面色通紅、伴有口渴舌燥甚至抽搐者,常見于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熱性疾病。若見午后兩顴潮紅嬌嫩,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者,則多為陰虛火旺之虛熱證,是因虛火上炎所致,可見于肺癆等病人。
面色蒼白——肺部異常
肺部出現問題所表現出來的面色是白色,多是由于氣虛血少,陽氣比較弱,體內寒氣比較盛,氣血運行緩慢;或由于失血過多,氣血不充足;或寒氣過盛引發血管收縮,氣血不能上充于面部脈絡,從而導致面部呈白色。
古人按五行理論,認為精力充沛開拓力較強的人,面色可略白;秋季面色稍白為正常。白色在體內對應著肺與大腸,主虛證、寒證、脫血、奪氣。
如果面色呈淡白,而且缺少光澤,多代表運行到臉部的氣血缺乏,如果伴有四肢冰冷、易感疲倦、頭昏腦漲、容易感冒等表現,則多表示為體內氣血不充足;如果顏面蒼白而沒有光澤,或面部呈現如雞皮狀的黃白相間、唇舌色淡者,多屬血虛或失血過多;面色白且沒有血色,多屬陽氣虛證;如果面色白得發亮且沒有血色,則多屬陽氣虛,體內濕氣比較重。
面色泛青——肝膽異常
肝部出現問題所表現出來的面色泛青,為足厥陰肝經之本色。面部青色主寒證、氣滯、血瘀、疼痛、驚風等。青色主要是由于體內寒氣較重,氣血運行不暢;或瘀血內阻,或筋脈收縮痙攣,或因疼痛劇烈,或因體內熱盛而引動體內原有的風邪,使面部脈絡氣血運行不暢,經脈收引,血液停滯所致。
望診時,應結合具體部位,分辨其不同性質。若見面色青紫,甚則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四肢發涼,脈象微弱,則多為心的陽氣突然沒有了,心血停滯運行之象,可見于心絞痛、冠心病等患者。突然見到面色與口唇青紫者,多屬心的陽氣虛衰,血液運行受到阻滯;或肺的功能弱,呼吸不利。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屬寒氣比較重、疼痛劇烈。這種情況多是因為脈絡收縮痙攣,以致面部氣血運行受到阻滯而色青,可見于突發性的腹痛、寒氣持續停留在筋脈等病證中。
面色發黑——腎部異常
腎部出現問題所表現出來的面色是黑色,為足少陰腎經之本色。主腎虛、寒證、水飲、血瘀、劇痛。古人按五行理論,認為水型人面色稍黑。在冬季人們面色稍黑為正常。
中醫學認為,面色黑多是寒重或血瘀的表現。面色暗黑多是慢性病的征兆,患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慢性心肺功能不全、慢性腎功能不全、肝硬化者可出現面色變黑的現象。因此,皮膚發黑可能身體無恙,而臉色發黑則需要慎重對待,謹慎處理。
面色發黃——脾胃異常
脾胃出現問題所表現出來的面色為黃色,為足太陰脾經之本色。主脾虛、濕證。絕大多數中國人臉色的基本色都是黃色。
面色黃有面色萎黃和面色鮮黃之分。面色萎黃者,多由脾虛導致體內營養缺乏,或有濕邪困擾在體內,脾的運輸功能失調所致的脾胃氣血不足。面部、眼睛以及全身都黃的人,如鞏膜及全身都為黃色,為黃疸,多為黃疸型肝炎、膽道結石等。其中面部黃得鮮亮如橘皮色者,屬陽黃,乃是體內濕熱比較重的緣故;面黃晦暗沒有光澤如同煙熏,屬陰黃,乃是體內寒濕比較重的緣故。新生兒出生后2~5天,皮膚可有發黃的現象,1周內消退,叫生理黃疸。如果1周后黃疸仍不消退或消退后又重新出現黃疸,就是疾病現象。
頭面自診八堂課
頭診——統領身體健康的首腦
通過觀察頭的外形、動態、頭發、囟門等,來診察腦、腎等臟腑的具體病變以及氣血盛衰的診斷方法,稱為頭診法。頭藏腦髓,為元神所居處,髓為腎精所化,為腎所主,髓通于腦,“腦為髓之海”,故頭與腦、腎的關系密切。頭居人體的最高位,為五體之尊,百骸之長,六陽群集之府,是人體非常重要的部位。頭為“諸陽之會,精明之府”,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都與頭部有直接和間接的聯系。其中手足三陽經脈直接循行于頭部,主一身之陽的督脈亦達巔頂,臟腑清陽之氣循經脈上于頭注入五官諸竅。診察頭部不僅能了解頭部局部的變化,更可探知與其相對應臟腑的疾病。
望診頭發
每個人都有頭發,那么頭發到底有什么功能呢?首先是保暖,其次是散熱。我們最容易忽略頭發的散熱功能,因為頭主一身之陽,它的陽氣最足,所以需要頭發來散熱。傳統醫學認為,“發為血之余,血盛則發潤,血虧則發枯”,“肝藏血”,“腎其華在發”。從中不難看出,頭發的生長、脫落、潤澤、枯槁,多與兩方面有關:一是肝腎的虛實,二是氣血的盛衰。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腎氣。可見頭發也是人體基本健康狀況的指示器。如果飲食不合理或有疾病,首先頭發就會受到影響。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發質的好壞直接反映著人體血液、內分泌、免疫系統和微循環系統的狀況。一般而言,東方人正常的頭發顏色烏黑、有光澤,在一定拉力條件下具有一定的伸縮性。據此,人們就能較為感性地區分頭發顏色和發質是否正常。
頭發色澤
中醫認為,頭發與人的腎氣和肝血最為相關,故稱發為腎之精華,是血之余。頭發是腎的花朵,是腎的外觀,腎主黑色、主收斂,如果一個人腎氣的收藏能力特別強,頭發就會顯得潤澤,有彈性,不容易脫發。反之,如果腎虛,腎精收藏的力量不夠,就容易脫發。
白發多是人們進入中老年后,肝血不足、腎氣虛衰所致,屬正常生理發展規律,但若伴有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癥狀,就可能是肝腎久損、氣血大虧。青少年白發主要與三個因素有關:首先是先天腎精不足;其次是精神或情緒易激動,血熱偏盛;再次是情緒抑郁,肝氣郁滯,發根失養。
中醫學認為,“察其毛色枯潤,可以現臟腑之病”。若見發色枯黃,形似干柴草者,則多為精血虧損、腎氣不足或者久病失養之故;若發直、色黃、干枯,則為氣竭液涸之故。
顳部常出現成片灰黃或者灰白色頭發,并逐日增多者,稱為“灰發病”,多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精血不能上榮于發所致。此外,灰發病還可見于老年性白斑、甲狀腺功能失調、斑禿、白癜風等病癥。頭發呈紅色或紅褐色者,稱為“紅發”,一般多為鉛、砷中毒所致。
頭發形態
頭發枯黃、易斷,枯萎無澤,形似亂草,稱為“枯萎發”,為發失榮潤之故,說明患者氣血不足,毛發缺乏營養。這類人通常表現沒精神,睡眠也較差,屬于人們常說的“身子虛”。久病失養、稟賦不足、陰虛血燥也可導致此癥。
小孩頭發稀疏而萎黃,且伴有“五遲”現象(即坐、站、行、說話、牙齒發育遲緩),說明先天腎氣不足,消化不太好。
青壯年毛發稀疏者,多為腎氣虛弱,最常見的表現就是男性前額脫發或頭頂脫發。這類人相對來說更容易疲勞、健忘,或性功能不好。現代醫學認為,甲狀腺所分泌的激素調節體內大量的代謝活動,其中包括頭發的生長。如果因為甲狀腺的病變引起了蛋白質代謝紊亂,就會導致脫發和頭發稀疏。另外,飲食結構不良或由于暴飲暴食引發的營養不良也可能導致頭發稀疏。
若頭發出現松軟、無生氣或干燥的狀況,則可能是缺乏一定的濕度或缺乏使油脂有效地發揮作用的關鍵性物質——B族維生素。健康的頭發是相互分開伸展的,但如果飲食不當,每個頭發毛囊在分子結構上就不能更好地保持水分。
頭發直立而干枯者,稱為“豎發”,多為正氣衰敗所致。
頭發束緊,縮成束狀,排列形似毛筆樣,發根頭皮處堆有銀白或污黃鱗屑者,稱為“束狀發”,本病常見于銀屑病、黃磷以及脂溢性濕疹等病癥。
頭發燥干變脆,易見斷裂,尤見長發末端,易縱裂成絲,狀如羽毛者,稱為“脆裂發”,本病多見于脆發病以及毛發脆裂綜合征,除因天氣干燥或洗滌過多外,常由陰虛血燥所致。此外,脂溢性皮炎、頭癬、結核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維生素A缺乏癥以及某些腫瘤患者,亦可見有脆裂發。
頭發干枯,發梢變細,分裂成絲,彎曲如鉤,發干打結,扭曲成環者,稱為“打結發”;若頭發干燥,且出現不全橫斷的小結節,其間有似斷非斷的細絲,梳理時又易折斷者,稱為“結節性脆發病”。此二病常見同時發生,多為脾胃不和、后天失養所致。
頭發干燥,粗細不勻,扭曲稀少,狀如佛珠,易見折斷者,稱為“念珠狀頭發”;頭發干燥扭曲,變硬變脆,易被折斷者,稱為“扭曲發”,兩者皆由稟賦不足、精血虧虛所致。
頭發易被折斷而參差不齊,或露出皮膚即斷者,稱為“斷發”,除上述各種斷發的疾病外,尚可見于白癬、黃癬、黑點癬等病癥。
頭發從發根部開始變白、變黃、焦枯而無斷發現象,而且多從頭頂或兩鬢部發生者,則多為肝腎陰虛、精少之故;若從頭發末梢開始發生焦枯、分裂、易折、生長變慢者,則多為氣血雙虧之故。
頭發生長中易出現的問題
脫發在一般情況下是屬于正常現象。比如,工作中用腦過度,或負面情緒的堆積,形成了一種超高壓下的焦慮等,就可能使頭發脫落。
作為身體一部分的自然循環更替,我們每天都會掉40~100根頭發。一旦頭發的脫落超過一定的數量,且表現比較頻繁,比如每天脫落在100根以上,那么就可能屬于是濕熱嚴重或者是血氣不足。頭發的生長速度跟肝血密切相關,因為肝主生發。
頭發還有一個別名,叫做血余,即發為血之余。所以肝血不足,頭發就會變白和干枯,并導致脫發。
另外,如果食物中蛋白質含量太少也會導致脫發。如果在飲食結構中不保持足夠的蛋白質含量,身體會把吸收的大部分蛋白質用于重要器官,頭發得到的蛋白質就不足以維持其正常生長。
有的人脫發只脫頭頂部位,一是與前面提到的肝血有關;二是跟脾胃有關。這種人在平時的生活中常思慮過多,思則氣結,也就是說想得多了就會把氣機結住,這叫做思傷脾,同時還會傷血,于是就造成了頭頂掉發的情況。
頭皮屑:現在很多人常被頭皮屑所困擾,使用很多種去屑洗發液仍不見好轉。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頭皮屑的問題叫做陰盛陽虛。就是腎精收斂不住虛火,使虛火上炎,時間一長,頭皮上的精血便會慢慢減少,頭皮得不到滋潤,就產生了頭皮屑。
現代醫學則認為,頭皮屑是一種由馬拉色菌引起的皮膚病。人的頭皮和皮膚上都有少量馬拉色菌,但頭屑重的人頭皮上分布了25%的馬拉色菌,過量的真菌刺激使皮膚產生過多的皮膚細胞,從而形成頭皮屑。
頭出油: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人的頭發總是特別油,一點都不清爽。這是由于脾的疏布太過造成的。人的脾是疏布四方的,如果脾氣疏布太過,肺氣往下降的功能就會不夠,人體的油脂就往上面飄,導致頭部總出油。
所以,頭出油過多實際上是脾和肺兩臟器出現疾病所致。還有一些毛發研究人員認為,頭發過油是由于喝多了牛奶、酸奶等奶類飲料所引起的,奶類中的脂肪最容易到達靠近毛囊的皮脂腺,導致油脂分泌太多。
斑禿:頭部的某一塊皮膚不長頭發,而頭皮呈平滑光亮狀,脫發處的頭皮松動,發干上粗下細,易被拔除,甚則頭發全部脫光,須眉俱落者,稱為“斑禿”。
斑禿實際上跟我們的情志有很大的關系。如果過度焦慮,容易生氣,心結不開,就有可能造成斑禿,本病多因血虛生風所致,或氣滯火郁、血熱生風之故。
油風:頭皮呈油膩狀,如同涂抹膏脂,或見頭皮屑多,癢如蟲爬,久之前額及顳頂部頭發稀疏變細,成片狀脫落,表皮發紅光亮者,稱為“油風”,即脂溢性脫發,俗稱鬼剃頭,此癥常見于青壯年男子,多是由血虛生風、頭發失養所致。
環禿:枕部之顳側的頭發呈半環狀稀疏脫落者,稱為“環禿”,最常見于小兒,多是由于枕部受到摩擦所致;若伴有頭大額方、雞胸龜背者,則是由脾腎不足所致。
早禿:青壯年男子,禿發始于前額兩側,漸向頭頂延伸,頭發呈細纖維狀,萎軟不澤者,稱為“早禿”,此乃血熱生風、風動發落之故。
望診頭顱
正常人的頭顱略圓,大小通常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大。一般來說,嬰兒出生的時候,其頭圍在34厘米左右;6個月以后頭圍長到42厘米左右;1周歲時,頭圍一般可達48厘米左右;10周歲時,可長到50厘米左右;15周歲時,頭圍一般會長到53厘米甚至更大;18歲后,人的頭顱一般就不再長大了。
尖顱:一般出現在大腦發育不正常、智力低下的兒童身上。通常由于先天不足,腎精虧虛、顱骨發育不正常而引起的。在癥狀上,患者頭部的顱縫往往閉合較早,頭顱外形較小而且狹窄,頭的頂部凸起,呈尖圓狀。
解顱:一般出現在大腦發育不正常,智力比較低下的兒童身上,通常由于先天不足,腎精虧虛、腦內出現水液停滯現象而引起的。在癥狀上,患者往往顱腔內部較小,頭顱外形均勻地變大,顱縫開裂。
方頭:通常是由于兒童患者的脾胃虛弱或腎精虧虛,從而使得顱骨發育不正常引起的。此外,患有先天性梅毒及佝僂病(維生素D缺乏癥)的兒童也可能會引起方形頭顱。在癥狀上,患者往往頭頂較平,整個頭形變成方形。
望診囟門
囟門是指由于嬰幼兒頭頂的顱骨沒有閉合緊密而出現的顱骨間隙,一般位于頭頂區中央。囟門通常包括前囟和后囟,前囟通常為菱形,一般在小孩1~1.5周歲時閉合;后囟通常為三角形,一般在嬰兒出生后4個月閉合。當前囟發生凹陷、凸起或閉合時間推遲時,則可以判斷為病變。具體囟門異常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囟陷:指嬰幼兒頭部的囟門發生向內凹陷的一種虛證,主要由于先天不足、腦髓失充、過度吐瀉致津液損傷、氣血虧虛等原因引起的。但是,小于6個月大的嬰兒囟門略微向內凹陷則屬正常現象。
囟填:指嬰幼兒頭部的囟門發生向外凸起的一種病變,主要由于腦髓發生病變、腦顱內出現水液停滯或濕熱之邪上襲頭部等原因引起的。但是,嬰兒哭泣時,囟門暫時向外凸起則屬正常現象。
囟門遲閉:又稱解顱,是指嬰幼兒頭部的囟門閉合時間推遲的一種病變現象,主要是由于患兒腎臟內的腎氣虧少、發育不正常引起的。同時,經常伴有頭部、脖頸部、口部以及全身肌肉發軟等癥狀。
眼診——顯示健康狀況的熒光屏
《黃帝內經》記載:五臟六腑之精氣皆注于目。書中不僅詳細闡述了眼睛與經絡、臟腑、精、神、氣、血的關系,還記載了通過眼睛五色的變化、目中赤脈、瞳孔及眼睛的狀態來診斷疾病。《靈樞·小針解》曰:“上工知相五色于目。”眼睛也是人體臟腑的反射區,可以反映人體內臟或器官的病變。如果人體臟腑或器官有病變,就會在眼睛上所對應的區域顯示出來。
眼球診病
眼球向外突出,眼皮下垂,多提示此人患有甲亢疾病。
眼球轉動異常,眼球偏斜,眼瞼下垂,眼瞼閉合障礙,則多見于腦瘤或腦中風以及腦中風后遺癥的病人。
雙眼的瞳孔大小不等,相差非常明顯,而且形狀不呈圓形,則多提示有脊髓結核、腦脊髓或梅毒等疾病。
白睛診病
如果白睛發黃,男性則提示肝臟功能較差,女性則提示膽汁分泌功能較弱。
如果白睛發藍或者青色,則多提示是缺鐵性貧血,多是血液中的紅血素、凝血因子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