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愛的味道(1)
- 寶貝,你的世界我知道
- 張靜
- 3728字
- 2014-06-24 15:10:43
味覺是寶貝出生時最發達的感覺,寶貝正是通過那小巧的舌頭,品嘗人間的美味,選擇身體所需的營養,因而味覺在寶貝成長發育的歷程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不僅如此,味覺刺激還能讓寶貝變得更聰明。
雜食家是怎樣煉成的
寶貝在胎兒時期就具備了味覺能力,其目的是為了出生后能夠更好地辨識母親的味道,從而得到一種熟悉的慰藉。
“吃”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人一生中似乎大部分時間都在為了吃而奔忙。其實,遠不止于此,在我們還未出生時,就已然開始“品味人生”了。
媽媽懷孕第3個月的時候,胎寶貝的味蕾初發,4個月時就能夠津津有味地品嘗羊水了。他在子宮里住到7個月左右的時候,就已知道人世間原來有甜有苦,味道各不相同,而對于“甜”卻是無一例外地喜愛。那羊水據說竟是含有甜味的?所以,如果說我們對甜味懷著一種近乎本能的追逐與喜好,恐怕還是有些淵源的。
而且,胎寶貝這一喜歡甜味羊水的天性,醫生還曾用來治療孕婦羊水過多的病癥。其方法就是在孕婦的羊水中注入糖精以增加羊水的甜味,如此一來,胎寶貝就會喝更多的羊水,從而緩解孕媽媽羊水過多的癥狀(胎兒24周時在宮內已可吞咽羊水,40周,胎寶貝平均每天要喝1升左右的羊水,再將其排泄出去,以此鍛煉腸胃功能)。
當然,羊水中的成分除了糖分,還含有胎寶貝的尿(孕媽媽們不要因此苦臉哦)、鹽分、脂肪酸、膽固醇等。而且,隨著孕媽媽飲食的變化,羊水的味道也會改變,因為其含有媽媽所吃的食物、香料和飲料等味道。這樣寶貝在宮內就已能接觸到各種物質,如糖、酸、蛋白質和鹽等。因此,寶貝的口味其實就是媽媽胃口的翻版。
科學真相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報道,由法國的伯努瓦斯特·沙爾領導的一個味覺科學研究小組比較了24名新生兒的味覺反應后發現,他們對香味的喜好與其母親對香味的愛好有密切關系。
在實驗中,一組孕婦在妊娠期間常吃帶茴香味的食物,她們所生的嬰兒一出生就被茴香味所吸引,4天后更有喜好茴香味道的表現。另一組孕婦在妊娠期間不吃帶茴香味道的食物,她們的嬰兒一出生就對茴香氣味表現出反感或無反應,表現反感的嬰兒在4天后反應更加強烈。這是由于他的味覺細胞有了進一步的發育,更為敏感了。
這個研究小組的專家認為,上述比較研究說明,孕婦妊娠期間對一些味道的好惡對胎兒味覺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
孕媽媽們如果想日后擁有一個不偏食、口味不挑剔的“好孩子”的話,就要從現在開始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雜食”者,要喜歡一切有益的食品,包括自己不愛吃但對身體極有用處的一些“排斥品”。否則,日后如果寶貝因為挑食而餓成個“豆芽菜”,你可別單方面下斥責令喲!有果必有因的。
人生第一課:品味
剛出生的寶貝天生就對一些基本的味道有反應,那么,是哪些味道呢?他們會有怎樣的反應?
一直很甜蜜
設想一下,如果我們食不知味會怎樣?答案很簡單,人生會少了很多樂趣。事實上我們尚在幼兒期時,味覺都從未遠離過。
也許發育有前后,但是每一刻,我們都有機會去品嘗那生活中的甜、咸、酸、苦、鮮,尤其是那份源自胎兒時的甜甜回憶……“甜”源自胎兒時,來到塵世后,寶貝對它的依戀之情絲毫不會削減,但這更多是生理問題,對它的情感只是個副產品。
科學真相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精神生物學研究員蘇珊娜·派斯娜和肯特·貝利吉發現,老鼠腦部有個“快感點”(pleasurespot),而這個“快感區域”會使甜的味道較之其他味道更受歡迎。而且這一快感來得相當快,它根本不需要經過進入內臟消化吸收這個過程,因為口腔里的“甜味感受體”直接連接著腦部會分泌內啡肽的區域,這些天然的、類似嗎啡的化學物質會誘發快感和幸福感,甚至能阻止疼痛刺激傳入腦部。
甜味本身僅僅是一種感覺而已,品嘗到甜的東西所帶來的快樂實際上是在大腦內部產生的。腦部的神經系統會積極地將“愉快”
添加到這種感覺上,從而產生一種“喜歡”的反應。因此“甜”味是不經訓練就能被寶貝接受的一種味道,而甜味食物通常也是自然界中較為安全的食物。寶貝憑著本能去接受它也是有道理的。
此外,帶有甜味的食物除了補給能量,還能在心理上給人一種滿足感。如果給一個精神正處于緊張狀態的人吃一粒糖果,應該很快就能看到一臉的“晴空萬里”。當然,如果想用糖果安撫一個哭鬧不止的寶貝也一定“糖到哭止”,但是,這卻是個極其危險的辦法,形同可卡因之效用!因為食糖過多的話,寶貝就會只滿足于“甜”的味道,而逐漸變得不能適應其他的味道。這樣不僅阻礙了味覺的發展,同時還可能引起齲齒、肥胖等問題。
當然,大部分的爸爸媽媽不會因噎廢食,做出這等可笑之事,但是另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卻依然會“不小心”讓寶貝成了嗜糖狂。這就是關于乳汁難吃的傳說有一天某成年人好奇心突起再兼童心大發,試著嘗了嘗奶水的味道,結果……立刻吐了出來。哇!太難吃了!除了沒有甜味之外,似乎什么味道都有了!于是,就按著成年人的味覺標準下了判斷:應該給寶貝的食物中加些甜味!一勺、兩勺……一次、兩次……結果造就了寶貝的戀糖情結,也使自己陷入了日后“糖果爭奪戰”之大惡人的角色中。
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了嗎?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味覺與小寶貝的別無二致,可實際上差之千里!
要知道寶貝的嘴比我們的嘴更敏感,也更容易分析味道,所以他很容易接受添加給他的我們所喜好的味道。成年人的舌頭布滿了感受器,有的負責向大腦傳遞味道的信息:咸、甜、酸、苦;有的負責評估食品的質量;有的負責測量食品的溫度。而嬰兒的這些感受器不僅僅在舌頭上,還遍布他整個口腔中。感受器的數量眾多,能讓寶貝更好地把信息細化,所以寶貝不需要加量加碼,就能品得有滋有味。
邂逅咸味
甜與咸,一對好搭檔。雖然我們經常重甜輕咸,幾乎把所有的聚光燈都投給了甜,且對那咸一直帶著一種苛求的態度,“不要太咸!”“太淡了,咸味不夠!”……但是,想想這些細節,才陡然發覺咸味其實一直如影相隨,每每吃飯時,議論最多的話題大約就是主菜味道的咸淡。
這樣糾結的心理始于何時呢?這得先從寶貝還是胎兒時說起,早在懷胎6月之際,胎寶貝已有了味覺偏愛,已能將感覺信息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那里,由它們來給出最終的味道判斷。
時光荏苒,待到入得人世,雖然早已具備了一些有用的味覺,但是對咸味卻還沒有太多的好惡偏見,而真正的味覺革命卻恰恰是始于對咸味的領會。這是由于寶貝的味覺感受細胞的細胞膜在此時生出一種對鈉敏感的蛋白質。某天,才5個月大的小人兒,突然間覺出有一種咸咸的水竟然比白開水好喝!從此,咸與淡的斗爭便拉開了帷幕。
其實,小寶貝之所以對鹽的感受來得如此之晚,恐怕很大程度上得歸咎于腎臟的發育,它的發育遲緩,阻止了寶貝享受咸味的腳步。(當然,身體發育先后的安排定然也是有它自己的道理小的嬰兒來說尚沒有這種能力(這也是他們尿頻尿急的原因之一吧),所以無需吸收鈉。而母乳的含鈉量又是極其低微的,初生的小寶貝自然不知鈉如果說,我們對甜的喜愛有些非理性的話(因為它能讓身體獲得快感),那么對咸的愛戀則的。)較大的嬰兒以及成人的腎臟會利用鈉來濃縮尿,而對于幼為何物。
是理智而冷靜的,那份感情真是在點滴中積累起來的,因此它對我們的影響也更為重要和持久。
一個人是否嗜好咸味,全在于其斷乳之后開始建立的飲食習慣。本來斷乳食品中即使不加入咸味,寶貝也不會覺得少了什么,依舊能吃得津津有味。但是,如果逐漸在他的飲食中加入各種調料,慢慢地,便生出了愛咸之情,再難割舍。所以,口味清淡與否,就看爸爸媽媽的那勺鹽的分量了。
如果說,吃糖過多惹出的禍是讓寶貝感受其他味覺的能力下降,那么,重咸口味則會讓寶貝逐漸對咸味感覺遲鈍,這樣一旦食物的味道稍為清淡,便覺食之無味,食之甚少,胃因此而備受牽連。但是,如若日日滿足,卻又導致過量攝入,這幾乎是為高血壓虛掩了身體門戶,以備其伺機而入。
科學真相
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馬薩諸塞州奧本山醫院的史蒂芬·H·錫納博士指出,新生兒對鹽的味覺反應可能與其他因素一起提示成年后患高血壓的可能性大小。
錫納博士及同事檢測了234名新生兒對鹽的味覺反應,同時測量血壓,約有十分之七的嬰兒的祖父母中至少有1人患高血壓。
他們發現,所有新生兒均能區分水和稀釋鹽水的味道,通過觀察其吸吮乳頭的強度和頻率可以看出所有嬰兒都不喜歡鹽水,但有一些嬰兒對鹽水的討厭程度差些,這部分嬰兒的血壓也稍高于其他嬰兒。
在有高血壓家族史的嬰兒中該現象更為顯著,其生后不久和生后1個月的血壓比不喜歡鹽水的嬰兒高5.9點。同時觀察嬰兒對糖水的反應可發現,所有嬰兒均喜歡糖水,但對糖水的反應與血壓無關。這提示對鹽的味覺反應與血壓有關,與吸吮無關。
由此可知,寶貝對鹽的“厚”愛可都是成人一手造成的。如果寶貝接觸咸味的機會多,從6個月大的時候就會開始偏愛加了鹽的粥,吃咸經驗較少的寶貝愛吃咸的情形就不那么明顯。糖也是如此。
假如我們從小只準孩子吃低鹽與完全無糖的食物,并不會消滅他想吃咸與甜的欲望。不論早期味覺經驗如何,幼小的寶貝總會喜歡吃甜味或咸味重一點的食物(幼兒的口味喜好其實比大多數成人重)。所以,一定不要以自己的口感來衡量寶貝的口味。
指導小手冊
寶貝在成長階段食鹽攝入量標準1.出生6個月以內的寶貝,每天鈉的攝入量不應超過200毫克,換算成食鹽量就是0.5克,這包括其他食物中含有的鈉。
2.1歲之前,寶貝每天的食鹽量不應超過1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