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我的第一桶金(1)
- 受用無窮的80個財富故事
- 劉燁主編
- 4544字
- 2014-06-19 09:13:30
對大多數想創業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有的是熱情、書本知識,缺少的是經驗、資金。而資金往往是創業所必需的,所謂初次創業成功就是掘到第一桶金。有了這第一桶金,加上掘金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創業之路就開始步入了正軌。
9.野花賺來第一桶金
見慣了野花的鄰居也說起了風涼話,給他潑冷水:“要是山上的野花能賣錢,那別人不早就去弄了,還輪得上你嗎?”可張秀相信自己的判斷,野花一定會有市場……
今年62歲的張秀是遼寧省清原縣人,因為家鄉地處大山深處,不適宜種植其他經濟作物,再加上偏僻閉塞,20多年前,頭腦活躍的他嘗試著種植起傳統花卉。可因為交通不便,客戶一般都不會主動登門,張秀8畝花卉苗圃的生意一直不溫不火,賺的錢僅夠維持一家子的日常開銷。
雖然生意上一直沒有多大起色,但因為肯鉆研,愛動腦,張秀慢慢練就了一手栽培花卉的好手藝。漸漸地,他的名聲在當地傳開了,有一些老板慕名而來,許以重金,請他出山當花卉顧問,或者讓他以技術入股合伙經營。而張秀因為在大山里生活慣了,不愿離開家鄉,能不能想點別的法子,讓生意好起來?
一天早飯后,張秀到苗圃附近的山上轉悠,看著山坡上漫山遍野盛開的野花,張秀閃過一個念頭:現在城里人不是都喜歡帶些野趣的東西嗎?既然這樣,我何不把野花移植過來,進行大規模培植呢?
張秀仔細分析了培植野花的可行性:第一,自己有一手種花的好手藝,技術上沒問題;第二,當地的野花資源極為豐富,可就地取材,無需其他資金投入;第三,野花適應能力強,易成活,且抗病蟲害。想到這些,張秀頓時興奮得像個孩子。
1998年5月1日,張秀從山上挖來了50株金達萊,種在了自家苗圃的一角。從此,他幾乎每天蹲在苗圃里,像伺候小孩一樣精心侍弄那些金達萊,可過了不到半年,那些移植過來的金達萊竟陸陸續續全死光了。
第一次移植野花慘遭失敗,張秀并沒有泄氣。他繼續天天往山上跑,經常蹲在長滿金達萊的巖石上,一坐就是大半天,最終發現是泥土的濕度問題,導致金達萊移植失敗。找到了癥結,張秀決定在土層下面加石板,模仿金達萊的野生生長環境,然后再抽掉石板,讓它一步步適應苗圃的環境。1999年春,張秀又從山上移植了50株金達萊,不過這次他在泥土下面加了兩塊石板。到了秋天,張秀小心翼翼地先撤掉了第一塊石板,結果金達萊長勢良好,沒有受到影響。到了第二年春天,張秀又撤掉了后面那塊石板。令他喜出望外的是,這次終于成功了,50株金達萊枝繁葉茂,長勢十分喜人。
這次移植成功,令張秀信心大增,也加快了他培植其他品種野花的步伐。此后短短半年時間,張秀全身心研究起了玉竹、紫花玉簪等10多種野花,并一一移植成功。到了2000年秋天,他的苗圃里,10多種野花每一種都擁有了數萬株。
這年9月,張秀背著10多種野花樣品,來到撫順市的各大花卉市場和園林綠化單位,推銷起了他栽種的野花。可他萬萬沒有想到,大半年過去了,跑遍了撫順市區和幾個縣城,嘴皮磨破了,皮鞋也穿爛了幾雙,竟然連一株野花也沒推銷出去。
難道人們不喜歡野花嗎?張秀從一個花卉老板口中得知,一是人們對野花不太了解,二是擔心買回野花種不活,費力不討好。張秀垂頭喪氣地回到家里后,見慣了野花的鄰居也說起了風涼話,給他潑起了冷水:“要是山上的野花能賣錢,那別人不早就去弄了,還輪得上你嗎?”
可張秀相信自己的判斷,野花一定會有市場,只是目前沒有找到合適的銷售渠道而已。可怎樣才能把野花推銷出去呢?張秀覺得野花之所以不被人看好,主要是人們對野花的習性不了解,宣傳不夠,于是他想到了“借雞生蛋”,搭花卉大戶的車,給自己做免費廣告。
他找到鞍山市臺安縣一個姓何的花卉經銷大戶。當何老板接到張秀的電話時,開口就問:“老張,你又培育出了什么新的花卉品種?”當張秀將他培育了10多種野花的事告訴對方后,何老板頓了頓,說:“其他的野花品種都不要,我只要紫花玉簪,有多少我全要了。”
第二天,張秀的7萬株紫花玉簪以每株8分錢的價格賣給了何老板。這是張秀培育野花3年來做成的第一筆野花生意。后來,張秀得知,這批紫花玉簪經何老板轉手之后,被他以每株3角錢的高價賣給了一家園林綠化單位。雖然自己辛辛苦苦賺的錢只有5000多元,但張秀還是非常開心。因為他覺得,搭上了何老板這條大船,保不準以后就打開了野花的銷售市場。
果然隨著張秀培育野花的名氣越來越響,找他訂購野花的人更多了。除此之外,張秀的野花還吸引來了外商,2003年8月,張秀的野花出口韓國,這一次,他賺了一萬多元。到2005年9月,張秀的野花不但穩穩地占據了韓國市場,還打進了日本、俄羅斯、香港和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如今,張秀的野花苗圃有50多畝,年收入達到近30萬元。
10.王玉鎖的第一桶金
在《福布斯》2001年中國富豪排行榜中,王玉鎖名列第55位,到了2003年已升至第24位。王玉鎖是中國有名的“燃氣大王”,那他是如何掘得第一桶金的呢?
王玉鎖出生于河北霸州,三次高考落榜的他,放棄了高考,開始做些小生意。
1986年春節,王玉鎖茫然之際,忽然想到倒賣燃氣可以賺錢,于是便開始了行動。
王玉鎖來到了任丘,他先找房子住了下來,下午便去街上閑逛,他看到有個蔬菜公司賣鋼瓶,就問一位姓攀的大姐有沒有燃氣,并且約好了晚上見面詳談。
晚上,王玉鎖騎著租來的自行車找攀大姐去了。他來到攀大姐家,一敲門,門開了,王玉鎖一下愣住了,原來是他救過的一個人。
那人說:“玉鎖,你怎么過來了,怎么也不打個招呼啊?”
王玉鎖驚訝地問:“大哥,怎么是你家?”
大哥笑著說:“是啊!”
就這樣,問題解決了,王玉鎖從此“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大哥的幫助下,王玉鎖先挑了一套設備回去,然后由大哥負責給王玉鎖聯系燃氣。
王玉鎖騎著租來的自行車,高興地將設備拉回老家后,往自家的小賣鋪一放,并貼了個告示:
燃氣罐120元一個,誰買,先交12罐氣的錢,10元錢一罐,共240元。
其實,王玉鎖自己進燃氣是一次交一次的錢,他讓別人一次交12罐氣的錢,這樣他就多了一些資金,他就可以做更多的生意。那時,加上利潤,王玉鎖賣一套燃氣可以賺40多元。
做飯燒燃氣,那時候即使對于北京人而言,也是有門路的象征,何況是在河北廊坊。王玉鎖的告示貼出來以后,顧客立即蜂擁而至,當時就登記了七八套,幾天以后就賣出了40多套,王玉鎖凈賺了1000多元。這是王玉鎖從燃氣中掘到的第一桶金。
從此之后,王玉鎖在大哥的幫助下,常跑任丘,瞅準了燃氣決不放手,終于修成正果,成為中國有名的“燃氣大王”和大富豪。
11.《福布斯》漏網富豪
《天龍八部》中段譽有北冥神功,吸人內力長自家功力,如今這叫“資本運營”。朱新禮便是具有這種功力的人,他巧妙地運用“資本運營”成就了自己。
如今一提匯源,盡人皆知,但提到朱新禮就沒有幾個人知道了。這是因為朱新禮一貫行事低調,很少在媒體上拋頭露面。
朱新禮原是山東省沂源縣一名國家干部,1992年他辭職下海,買下當地一家虧損超過千萬元的罐頭廠。所謂買下,其實打的只是一張遠期支票,當時朱新禮并沒有錢。朱新禮答應用項目救活罐頭工廠,養活原廠數百號工人,外加承擔原廠450萬元債務等條件,將罐頭廠拿到手后,當時手頭缺錢的朱新禮想到的辦法是搞補償貿易。朱新禮通過引進外國的設備,以產品作抵押在國內生產產品,在一定期限內將產品返銷外方,以部分或全部收入分期或一次抵還合作項目的款項,一口氣簽下800多萬美元的單子。
1993年初,在20多個德國專家、工程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朱新禮的工廠開始生產產品。也許是命中注定朱新禮鴻運當頭,正在這時,朱新禮聽說德國將連續舉辦兩次國際性食品博覽會。朱新禮立即購買機票,單刀赴會——朱新禮沒有帶翻譯的原因是因為當時他買不起2張機票。在當地華僑的幫助下,朱新禮先后在德國慕尼黑和瑞士洛桑簽下第一批業務:3000噸蘋果汁,約500多萬美元。朱新禮由此掘得第一桶金。
1994年,朱新禮將總部從山東遷至北京。如今,匯源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果汁生產廠家。朱新禮的身價,據估計超過9億元。朱新禮是當之無愧的《福布斯》漏網富豪。
12.摩根如何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
摩根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除了借助了氣候變化的因素之外,還有許多令人稱道的過人之處:第一,積極進取,及時把握身邊的每一個商機;第二,不屈不撓,遇到困難和阻力決不輕言放棄;第三,借勢使力,巧妙整合各種資源達到自己的目標。
1857年,20歲的摩根從德國哥廷根大學畢業后進入鄧肯商行工作,在查爾斯·達布尼的指導下學習會計和記賬。
那時候,年輕的摩根身材魁梧,神采奕奕,風流倜儻,深邃的雙眼閃耀著藍色的光芒,銳利的目光似乎能夠洞穿人心,為人處事沉穩老練。因此,摩根雖然年紀不大,卻留給人們一種老謀深算、值得信賴的印象。
有一次,摩根被派往古巴的哈瓦那采購海鮮。回來的時候,貨船在新奧爾良碼頭作了短暫的停泊休憩。
摩根是一個很有心計的人,尤其是在時間管理和利用方面,更是獨具匠心,比如,就是這一短暫的休憩也被他充分利用上了。別的人在休息室閑來無事,不知如何打發時間,而摩根卻爭分奪秒,抓緊時間步出碼頭,一面放松身心,一面觀察行情,尋找可能利用的商業機會。
真是上天不負有心人。就在摩根信步碼頭的時候,一位素昧平生的白種人從后邊猛然拍了一下摩根的肩膀,神秘地說道:“尊貴的先生,請問您想買一些咖啡嗎?”
摩根下意識地感覺到發財的機會出現了,馬上回應道:“有多少?”
“足夠。”那陌生人幽默而機智地答道。
“什么價錢?”摩根問道。
陌生人仔細打量了一下摩根,“如果你全部收下,我可以半價賣給你。”
“那當然。”摩根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經過詳細了解,摩根得知——原來這位素昧平生的白種人是一艘巴西貨船的船長,為一位美國商人運來了一船的咖啡。可是,當咖啡運到碼頭的時候,那位收貨的美國商人卻意外地破產了,根本無法支付貨款而接收咖啡,素昧平生的白種人只好就地賤賣拋售。
“尊貴的摩根先生,如果您真的有誠意全部購買,我情愿只收半價,絕無戲言。”白種人再一次強調。
“為什么?”摩根機警地反問。
“因為等于您幫了我一個大忙嘛。”
“此話可當真?”
“當真!但是我有一個條件,就是您我必須是現金交易。”
摩根仔細察看了白種人船長拿出來的樣品,覺得咖啡的成色還不錯,估計市場潛力很大,于是當即果斷地決定全部買下。
實際上,摩根作出這樣的決定是要冒極大商業風險的。這是因為,第一,此時的摩根初出茅廬,雖然是大學畢業生,但是還沒有商業實踐經驗。第二,此時的摩根只是憑感覺做決定,還沒有時間去找到合適的買家,萬一這一船咖啡賣不出去,砸在手里,后果將不堪設想!但是,摩根還是沒有任何猶豫,他憑借著自己的直覺判斷,果斷地接下了這船咖啡。
回到美國后,摩根馬不停蹄地拿著咖啡樣品,到當地所有與鄧肯商行有聯系的客戶那兒去推銷。
那些經驗豐富的公司職員都勸摩根:“年輕人,做事還是謹慎一點為好。雖然這些咖啡的價錢讓人怦然心動,但是,誰敢保證船艙內所有的咖啡都同樣品完全一樣呢?更何況以前曾經多次發生過船員欺騙買主的事啊!”
摩根堅信自己的判斷絕對沒錯。他仍熱情高漲地給紐約的鄧肯商行發去電報,把這筆生意的情況告訴他們。然而,喜形于色的摩根等來的卻是當頭棒喝,鄧肯商行對摩根的舉措嚴加指責:
“第一,絕對不許擅用公司名義做未經審批的事情!”
“第二,務必立即撤銷所有交易,不得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