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財富老總的創業故事(2)
- 受用無窮的80個財富故事
- 劉燁主編
- 3505字
- 2014-06-19 09:13:30
經過周密調查,他著手籌建一座大型的電子工廠。當時,很多人無法想象他和他的助手們如何去干一件令省一級政府領導重視的大事:建一座年產20萬臺電視機的公司。在一般人看來,這是天方夜譚,當時國家骨干企業年產也不過20萬臺電視機,而吳一堅這個24歲的北方小伙子搞這樣大的工程被認為不是騙子就是神經有毛病。
然而,這正是吳一堅不同于他人之處。他了解當時整個中國市場電視機的緊俏和海南剛剛起步的特點。他認為一個人要善于了解周圍的一切,這樣才能調動周圍的一切有利因素,用100元錢去賺1元錢,叫賺錢,用1元錢去賺100元錢也叫賺錢,但這兩種賺錢的內涵是截然不同的。經營,就要講求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投入換來高速度與高效益。于是,他以“經營25年之后,廠房設備拱手讓出”的方式圈地,又以“預交3%質量保證金”的方式將廠房建設工程承包出去,以“生產以后80%的電子元件由香港一家公司供給”的許諾,令其先投資。
為了聯系全國大電子經銷商,他親自出馬,幾乎是一天24小時都在趕車談判,午餐買一瓶汽水、一塊面包了事。到了晚上商店關門,他就只好餓肚子,常常餓得沒辦法了,只好拼命喝水。有幾次,皮鞋跑開了幫,但因時間倉促,他用鞋帶一綁竟又湊合了一個禮拜。
上帝垂青于堅韌不拔的人,全國各大電子經銷企業被吳一堅的真誠和執著所感動,紛紛交足預訂款,提前預訂10個月以后的產品,求人的事就這樣變成了被人求的事。
外部環境理順以后,吳一堅一頭扎進了工地。工資未能及時支付時,工人們怠工,他一個個地去解釋,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錢分給工人。自己身上沒錢便沒辦法吃飯,只好每天熬點粥,一連十多天沒吃菜,工人們知道后,許多人流下了感動的眼淚,吳一堅的真誠,使工人們與他同甘苦共患難,終于以超常的速度建成了一座大型工廠。
那年春節前,工廠的幾萬元貨發出以后對方未能按合同及時結算,而公司的職員們全都準備拿錢回家過年,吳一堅為了職員們能過好年,取出自己所有的存款,到朋友處借,及時地將工錢發給職員。
臘月二十七日,職工們都走完了,他卻不能回去,愛人的電報、電話一個接一個:“結婚6天你就去了廣州,孩子出生時你又在海南,我們女人一生中最需要男人的兩個時刻,你都去忙事業了,這過年又回不來,我們怎么向父母交待。”
聽完妻子電話中的訴說,再堅強的男兒也會止不住流淚,吳一堅強忍著淚水安慰了妻子和孩子,放下電話,從來不知什么叫悲傷的吳一堅才真正感受到了孤獨和悲傷,他傷心地哭了。孩子的叫聲和妻子的哭聲時刻在刺激著他,他真想立即回到他們的身邊,享受一下輕松和安逸,或者讓他們母子二人到海南來共享全家歡聚之樂。但他不能這樣做,他的身上只剩下50元錢,這50元錢要度過15個日日夜夜,而他的困難又不能告訴家人,害怕給他們增添不必要的擔憂。為了節省,他買了100個饅頭,整整吃了15天,放假歸來的工人們見到他時,以為他得了病,而他能說什么呢?只能笑笑。
如此的磨難讓他得到了什么呢?
他曾說:“我是用自己的經歷悟出了‘苦難是最好的老師’這個道理。苦難能使人學到多有用的東西,得到真正的鍛煉,人往往在越困難的時候意志越堅強,奮斗的目標也越清晰。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今天的苦難可能就是明日的輝煌,只要你愿意努力,總會有所成就。人生的機遇,是在自己的苦苦奮斗中爭取來的。一個創業者大凡在起步階段,都需要從最簡單的工作做起,甚至當搬運工。打個比喻,人就好像那成堆的濕煤,磨難就像那搖籃,顛顛搖搖才能成煤球兒,才能燃燒。”這也許就是吳一堅能在千百萬下海趕潮人中成為佼佼者的原因吧。
第一批電視就這樣在海南這塊炙熱的孤島上“搖”出來了。時間滿打滿算只有10個月。投產后,公司資產由他懷揣的600元變成了3億元。
面對3億元的資產,有人只看到吳一堅發了大財,但其間的艱難有誰能知道?
5.陳麗華艱辛異地尋紫檀
勤奮是通往成功的惟一捷徑,勞動創造了一切,付出了才有回報,我們只要擁有了勤奮,也就擁有了成功的法寶。
富華集團老總陳麗華做事十分認真,事事創第一,做家具時,她要求按照皇家的定制,按照故宮博物院里家具的式樣做。“要做就做宮廷工藝”,做極品是陳麗華的目標。工匠們招來了。培訓工作也在艱難地進行。然而,她最需要的是大量的名貴木材,這些比金子還要貴重難求的紫檀木、烏木、黃花梨、雞翊木、金絲桶木在哪里呢?
根據記載,在中國明朝,由于紫檀備受皇室喜愛,開始大規模采伐,很快便將國內的紫檀木采光,繼而又派官員赴南洋采辦,到明末清初,南洋各地的紫檀木也基本上被采伐殆盡,此時全世界的紫檀木絕大多數匯于中國。清朝末年,為裝飾圓明園和宮內太上皇宮殿,為慈禧60大壽和同治、光緒皇帝大婚使用,紫檀木已所剩無幾,至袁世凱復辟時又將僅有的紫檀木全部用光。
所幸的是,生長極慢的紫檀歷經近400年的繁衍生長,在緬甸、在金三角、在那里的深山老林人跡罕見豺狼出沒的地方,終于又長了出來。
這些年,陳麗華攜帶巨款8次率人奔赴緬甸,在金三角她坐過汽車、電瓶車、摩托車,也騎過驢,不會騎就抱著驢脖子,甚至還坐過自行車后座。在山頂上,最高時最可怕。在草路邊的洞里,蛇的目光幽藍狠毒,陳麗華和她的手下只能顫顫巍巍地避讓而行……
最險的一次莫過于遇到了“七里蜂”,陳麗華事后還是心有余悸。那是在緬甸的深山里,陳麗華他們停下車大家方便一下,遇到了七里蜂,那是一種能追人七里不罷休的馬蜂,把陳麗華他們的車圍得整個全成了黑色,蜇得車當當當的響已經分不出點兒來。他們關門晚了一點,進來四個馬蜂。把陳麗華他們蜇得脊背和臉當時就腫了,當地向導嚷道:快解手,用手捧著尿,蜇哪抹哪兒。車里有男有女也顧不了那么多了,但司機嫌尿臟,沒讓往臉上抹。不到半個小時,臉腫得像一個皮球,眼睛都看不見了,用尿水抹過的地方就是一個紅點,再把黃水擠出問題就不大了。過后沒多遠,陳麗華就看見一個小孩躺在溝里被蜇死了,渾身像蓋滿了黑樹葉,實際上全都是馬蜂,那次可把陳麗華嚇壞了。
陳麗華的艱辛付出,終于結出了金燦燦的果實,中國紫檀博物館終于展現到了世人面前。她創造了一個舉世無雙的神話,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紫檀之王”。
6.羅忠福的實干精神
企業家是不能缺乏實干精神的,任何的怠惰都可能導致經濟上的損失。沒有天生的成功者,要想開創一番大事業,就必須親歷親為,從最基本的做起,經受最艱苦環境的考驗。只有這樣,你才能經壘土之末,成千尺高臺。
福海集團總裁羅忠福認為,一個人不能把握機遇就不會有大的作為,但一個人只靠機遇,一樣不會有大的成功,惟有實干者,才會有牢靠的根基。
羅忠福在房地產方面取得成功后,又將眼光放到別的投資項目上,這不能不說他是具有戰略家氣質的商人,堪與紅頂商人胡雪巖媲美了。
羅忠福依靠他的實干精神,在極短時間內便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并經過了資本經營和擴張階段,做到10多億資產這一步,可以說,在經商生涯中,他已達到了游刃有余,收放自如,上下靈活,左右逢源的境界。
羅忠福生意做到這種地步,可說是出神入化了。而這種時候,必須考慮建立一種生意上的戰略規劃。羅忠福很成功地走到了這一步,這便是確定一種長線與短線相結合的戰略投資方式。短線永遠是暫時的,而長線則是長久的,利益大于風險。進入長線時期,就是進入一種新的境界。
1996年,羅忠福得知有一種叫“蒂芬尼”的建材產品,成本低廉,利潤回報豐厚,而且在抗酸、抗腐等指標上要勝過天然大理石。敏銳的羅忠福馬上意識到,這又是一塊可開拓的“處女地”。市場調查證實,“蒂芬尼”在中國完全是個空白。于是,羅忠福果斷拍板,從此在中國掀起了一場新型建材革命的浪潮。
經過談判,羅忠福購買了美國著名建材商湯姆森的新型建材“蒂芬尼”的技術,這項技術的專利費是500萬美元。付款后,羅忠福被安排到培訓中心學習技術。羅忠福深知,這是一字千金的買賣。從此,他變得沉默起來,每天只睡兩個小時,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他幾乎把技術資料全都背了下來。
一位向他傳授技術的教師,見他比誰都勤快,干的活比誰都多,還以為他是一名普通工人。后來得知他是中國的一個大富豪,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連道“OK”!
回國后,羅忠福立即帶領科技攻關小組,解決了湯姆森多年未解決的吊頂建材和大理石印花紙問題,并把那些專利返銷回了美國。在如面包烤箱一樣的車間里,羅忠福和技術人員一蹲就是幾天幾夜。你很難想象,羅忠福可以親手做各種各樣的精致工藝品、坐椅家具,各式餐桌及廚房潔具和各種型號的室內外裝飾材料,但這的確是真的。羅忠福的財富是干出來的,不是吹出來的,也不是坐等而來的。
1997年,羅忠福又填補了中國高檔家具生產上的一個空白,全套引進意大利尼克斯家具生產線和專利技術。這是一種不用木材的高技術產品,風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