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班路上的溝通進修課
- (美)莎麗·哈莉
- 1826字
- 2021-05-11 10:56:35
交談中的“錨定效應”
幾個月前,我在一次會議上演講,坐在第三排的兩位女士一直在竊竊私語。她們發出的聲音讓我有些抓狂,但我阻止或指責她們了嗎?我要求她們不要交談了嗎?沒有!
我想提出要求,但我覺得自己不應該那樣做,因為演講之初我沒有要求聽眾不要講話。如果我要求這兩位女士停止交談,我的批評可能就無章可循。這就好像你在績效評估時收到令人頭疼的反饋一樣。整整一年沒有任何人告訴你有何問題,年底突然得知,上司認為你工作不力。我們都不喜歡這樣,不是嗎?
開會時,有人用手機發短信,你能讓他關閉手機嗎?如果會議開始前沒有明確行為指南,主持人如何管理與會者的行為?在這些場合指責他人,會讓他們覺得受了冤枉,因為他們覺得既然沒有規定,何來約束?他們覺得有理也說不清。
你可能認為根本無需提出這些基本的行為指南,每個人都應該知道在他人演講時應該關閉手機,不要私下交談。這個道理沒錯,但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沒有把這些“約定”放在心上。你參加過多少次這樣的會議,大家都拿著手機偷偷在桌下發短信,還以為別人都不知道他們在做什么?
無論開會、交際,還是項目合作等新舉動之前都設定期望,當他人的舉動令你失望時,你就可以提出抗議。通常情況下,我們承諾過,但總是疏于信守,這應該算是人性的一個弱點。多少次你需要E-mail的提示才想起參加某次重要會議?
這就是為什么在智能手機出現之前,即使狼狽不堪,我們也情愿身攜2公斤重的筆記本電腦。
我們疏于信守承諾,這也是私人教練大受歡迎的原因之一。當然,我們并不是時刻需要別人在跑步機旁守著我們,或是不斷重復他們的動作,只是如果沒有人期望我們按時出現在健身房,不會不出現就扣款,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會不自覺地選擇窩在沙發上看無聊的爛片。
與其期待他人自覺記住并遵守所有規則,還不如提前預防。有備無患才是明智之舉。比方你承諾再也不吃甜食,可如果把一大盒冰淇淋放在冰箱里,幾天內你就會把它吃完。相反,如果冰箱里沒有冰淇淋,即使心癢難耐,你也只能開車去離家最近的便利店買,但離開家門肯定比走到冰箱前麻煩得多。也許你嫌麻煩就放棄了呢?
于是,自從那次演講遭遇到兩位不停私語的女士之后,每次演講、培訓或是會議開始前,我都會花幾分鐘明確要求:請聽眾在演講過程中關閉手機,不許私下交談、發郵件或發短信等。
我把這些要求寫下來,打印出來,每次開會或演講前都把它張貼在顯眼的地方。在茶歇之后和繼續開會之前我都會重溫一遍。提前廣而告之相關內容,使得管理“惡劣”行徑變得更簡單。我不必再充當指責他人的“壞人”,我只需提醒他們尊重之前的協定。
雖然我提出了演講和會議的行為指南,并且把它張貼出來,但我知道還是有些與會者會跟鄰座竊竊私語,或者置若罔聞地玩手機。他們控制不了自己,所以我也事先安排了懲戒措施。
懲戒是指違背事先認可的協議后,大家都愿意承擔后果。一個典型的懲戒措施是,開會遲到者必須拿出一塊錢放進儲錢罐。當罐中錢滿時,大家就拿著這筆罰金出去撮一頓!
當我為一家基金公司的員工做培訓時,我提出遲到者要么放一塊錢到儲錢罐,要么為大家唱首歌或講個笑話。
這些約定好的懲戒措施開始很有效,直到后來想要當眾唱歌的人故意遲到。原來他們想要當明星的感覺。當懲戒變成了獎賞時,我們更換了一個更有效的措施。
我們都知道,人際關系的進展不會總是一帆風順。只要跟你打交道的不是機器人,那么總有可能你會讓別人失望,或者別人讓你失望。明確期望、設法預防和懲戒、提供或接收反饋都是有意調整關系的舉動。不管發生什么狀況,參與協定的每個人都有權參與制定懲戒措施。希望這種做法能夠幫你改善人際關系,這樣你就不會無緣無故地被炒魷魚或遭同事排擠了。
隨堂案例
適度示弱,贏得對手的“芳心”
當我想要創立一個品牌時,一家營銷中介為我提供了一份相當宏大的方案,我原本打算與他們合作,但費用卻高得驚人。
我們進一步溝通,討論了方案中的一些細節,加深了解彼此的業務。之后,我說:“我們來談談價錢,這個方案需要支付的費用太高了,我難以承受。我很愿意跟你合作,但如果那樣做,我只好把房子賣了,回去跟我媽住?!?/p>
盡管這家中介的老板一下子意識到之前的溝通可能是徒勞,因為我可能不具備跟他合作的經濟實力,但他如釋重負地說:“大多數人都想砍價,但又遮遮掩掩,都像你這樣坦誠多好?!?/p>
就像跟其他合作的供應商一樣,我告訴他:“我非常直率,我真心希望你也這樣,不用擔心會冒犯我?!?/p>
何不嘗試一下在職場中要求他人(上司、同事、客戶或供應商等)與你坦誠相待?給予彼此暢所欲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