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法:在摩擦碰撞中產生火花
任何參與創意項目的人,在見識過我們的工作方式后都會感到困惑,甚至慚愧。大多數創意部門都作風隨意,辦公室里貼滿了亂七八糟的紙條,上面寫滿了各種看不到任何實際價值的創意。你不會在我們的團隊看到這種景象,這兒的工作氛圍要嚴謹得多。我們的員工會圍在會議桌前獨自思考,然后隨機組合,進行辯論,一分高下。
在這里,創意并不是需要悉心保養的珍貴珠寶,而是摩擦碰撞產生的火花。大家讓思想不斷碰撞,讓問題不斷升溫,不斷提出尖銳的質疑,從而推動整個團隊越走越遠。但這不是單方面的審判,無禮的回敬會讓會議充滿火藥味。大家只是在不斷的提問中探索前進。未來幾周,我們會總結并形成一個方案,但在這個方案能夠經受住嚴苛的考驗前,我們不會停下腳步。我們從經驗中學到了一個地質學家很早就知道的真理:鉆石誕生于巨大的壓力。
懷著嚴厲的愛,我們不停地用最尖銳的問題來考驗手頭的創意:如何在現有科技水平下實現這個項目?它具有怎樣的競爭優勢?它的商業模式是什么?它將如何盈利?我們必須保證這個創意能在現實世界的殘酷競爭中生存下來,并賺到真金白銀。周五下午的幻想,須在周一早晨的陽光中綻放光芒。
我們這樣工作,并不是因為喜歡爭執,而是相比傳統方法,這種方式能夠更高效地催生新點子和更犀利、更具價值的想法。原《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喬納·萊勒寫過一篇有趣的文章,闡述頭腦風暴的神話如何誕生并在全世界流行,然后又怎樣被生物學方面的證據揭穿。眾所周知,“頭腦風暴”一詞由創造學和創造工程之父、廣告人亞歷克斯·奧斯本(Alex Faickney Osborn)在1948年寫的《你的創造力》(Your Creative Power)一書中首次提出。它的基本理念是:任何想法都值得鼓勵。在那本書里,奧斯本聲稱“創意好比一朵精致的花,贊揚讓它綻放,批評使其凋零……”“忘掉質量,專注于答案的數量。你的滿紙荒唐或許會令人厭惡,但不要氣餒,你正在釋放自己的想象力,并最終達到目的。”頭腦風暴的核心理念是,只有無拘無束的環境才能全部釋放人們的創造力。這一信條被無數人奉為圭臬,包括剛開始從事創新工作的我們。
在沸點公司,我們在辯論的基礎上任意發揮。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借著咖啡因的興奮勁兒肆意攻訐,讓創意自然產生,而不是有意識地引導。我們并不知曉這一方法背后的科學原理,但如果真的一探究竟,我們就能知道為什么這種看似嚴苛的工作方法比一般方法更為高效。用頭腦風暴的方法,總比沒有方法好。但最新研究表明,辯論中心法繼承了頭腦風暴法的精華,同時去其糟粕,因此要高效得多。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查蘭·內梅特進行過一項大規模的創造力研究。在該研究中,265名學生被分為若干小組,并被要求就舊金山糟糕的交通問題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法。每個小組都被問到同一個問題:怎樣才能緩解舊金山灣區擁堵的交通?每個小組都將任意使用下列三種工作方法之一:第一種是標準的頭腦風暴法,包括不允許批評他人的任何想法;第二種是內梅特所謂的“辯論法”,允許小組成員對他人的想法進行辯論和批判;第三種則沒有任何特殊要求,讓小組成員自行決定。每組限時20分鐘,在此時限內提出盡可能多的解決方案。
研究結果出人意料:用頭腦風暴法的小組,只比沒有任何指導方法的小組稍微好一點,而采用辯論法的小組的創造力遠超其他兩個小組。
“‘不許批判’常被當做頭腦風暴法最重要的原則,”內梅特說,“這顯然與它的初衷背道而馳。我們的研究表明,辯論和批判非但沒有阻礙創意的產生,反而對其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換另外一句話說,除非你在3M公司(全稱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即明尼蘇達礦務及制造業公司,世界著名的產品多元化跨國企業,便利貼發明者。——譯者注),否則你絕不能待在貼滿紙條的辦公室里。并不是每個創意都有必要寫下來,并在上面浪費過多時間。實際上,用尖銳的問題去考驗創意才是激發創造力的正確方法。
探討三星的項目時,我們的團隊中始終存在一種積極的張力。每一個想法和建議,我們評判起來都毫不猶豫,但整個過程中,我們會像凸透鏡一樣把問題進行聚焦,而不是隨意攻擊。一個問題不斷被提出來:“好吧,那實現這個想法的前提條件是什么?”這是一個很有殺傷力的問題,能瞬間把高潛力的創意與無數不切實際的想法區分開來。如果實現某一創意的“前提條件清單”過長,我們就把這個創意稱為“獨角獸”:看上去很美,但可行性和利潤率不高。我們確實需要偉大的創意并實現它們,但如果偉大到不可能實現就不在候選之列。換句話說,我們的目標之一就是“殺死獨角獸”!或至少保持警戒,把它們困在草原里,不讓它們跑到我們的牧場中來。
通過這種高效的方法,創意和批評此起彼伏,不斷涌現,猶如美妙樂章。“金錢與魔法”模型在沸點公司的兩端發揮著各自的重要作用。每天早晨,“魔法”為市場需求而大展身手;“金錢”則負責客戶公司的策略、運營、廣告和財務等商業問題。“金錢”與“魔法”齊心協力,保證項目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這種方法,本身就是對傳統創意方法的一次突破。因為人們通常認為,糾結于一個創意如何賺錢,是對創新過程的傷害。然而,對我們而言,不斷用“金錢與魔法”模型考察一個創意,雖然背離傳統,卻是高效且正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