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密關系:如何獲得幸福婚戀和自我成長?
- 馬澤中 劉曄
- 2957字
- 2021-09-10 17:35:02
序言
時至今日,我已在心理咨詢的一線領域工作了十六年,在咨詢室里見證過很多不同的婚姻情感故事。每個故事都有屬于它自己的人生版本,每個版本也都有它背后的色彩溫度。于是我把這些婚姻中的真實情感故事凝練成為二十篇文章,希望這些典型的心理咨詢故事,能夠給廣大讀者帶來一些收獲和啟發。
“通過閱讀別人的生命故事,來感受自己的生命故事”,這是我在咨詢的過程中常常告訴自己的一句話。我希望通過這本書來表達我對于親密關系的觀點,比如,“關系是一切,一切是關系”。我也希望通過這本書來傳遞我對于婚姻情感的認知,比如,“在情感關系里,我們要學會形成愛自己和構建自己的能力”。
婚姻的形態
在上萬小時的咨詢案例中,如果讓我用詞語來描繪婚姻的形態,我大概很難找到一兩個詞語來全面概括。所以,在這里我想根據不同的人生走向,先將我看到的婚姻做一下簡單的分類。
首先是咨詢里最為常見的離婚走向。根據不同緣由,離婚也可以分成不同形態:
第一種就是婚外情,這也是大眾輿論十分關注的話題。第二種就是在實際生活當中,雙方因為家庭關系矛盾所導致的離婚。第三種就是現在年輕人群中出現得越來越多的閃婚閃離的情況。第四種是孩子教育問題所引發的夫妻矛盾升級所導致的離婚。還有一種就是長期積累的矛盾沖突讓婚姻逐漸渙散直至坍塌的情況。
其次是現實生活中最為普遍的已婚狀態,我們可以通過對其賦予形象化的名稱來進行認知:
第一種是我們現在越來越多提到的喪偶式婚姻,在這種婚姻里,夫妻中通常只有妻子一方在實質性地養育孩子。相比之下,男方則是高度缺失的,無論是作為丈夫的職能,還是作為父親的功能,都面臨很大程度的缺失。這種婚姻的比例其實很高,而且越是外人眼中的成功家庭,這種婚姻情況就越明顯。
第二種就是無性婚姻,這種過去比較敏感的議題現在也逐漸被我們放在陽光下來進行討論。無論是兩地分居,還是更為普遍的家庭內部的房間分居,都存在著很高比例的無性婚姻。這些夫妻,表面上還共同生活在一個家庭之中,共同履行家庭的責任義務,比如父母的贍養和孩子的教育等。但實際上,雙方已經長達多年生活在無性的婚姻狀態里面。
還有一種就是空殼婚姻,這是心理咨詢里面出現概率比較高的一種已婚狀態。在這樣的家庭里,婚姻如同一個空殼一般,沒有情,也沒有愛。夫妻關系很是冷漠,兩個人晚上回到家里面就各自過各自的生活,沒有任何共同經營的生活事件,只是養育孩子和贍養老人。
最后,還有一種更極端的情況就是形式婚姻。夫妻長期冷戰到了相互仇視的地步,但是出于各種現實原因難以離婚,就各自活在各自的世界里,兩個世界彼此隔離。在這樣的婚姻里,雙方只是保留著法律意義上的婚姻形式,只會在重要的對外儀式上相約出席,除此以外,如同陌生人一般。
婚姻的形態在離婚和已婚之外,還有隱婚。
一種隱婚形式是雙方沒有領結婚證,但是兩個人共同生活在一起。這種情況下,通常是男方同時經營兩個家庭,在第一個家庭的基礎上又以隱婚的形式組建了一個新的家庭。而關系中的兩個女方,可能彼此知曉對方的存在,也可能一直處于被隱瞞的情況下,等待著未來的某種爆發。
另外一種隱婚形式就是空巢家庭,雙方離婚不離家。這些夫妻在領了離婚證之后,還維持著實質性的夫妻關系和家庭關系。這種法律意義上的離婚更多是出于現實的考量,比如為了拆遷,為了孩子上學或是出國移民。所以離婚之后,雙方并不去做真正的關系分離。
婚姻的變化
回顧社會發展進程,我們會發現,過去幾千年里十分穩定的家庭結構單元,在當下早已受到了急劇性的沖擊。其中,被沖擊最大的就是“70后”家庭和“80后”家庭。在各方面沖擊的洗刷下,這些家庭更多地變成了經濟結合體,讓利益成為家庭結構中最重要的形成因素和破壞因素。新一代的“90后”家庭,也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需要承認的是,當代婚姻已經很難再為人們提供傳統家庭的基本元素了。原本最為核心的愛的契約,在法律契約、社會契約和經濟契約之下,也已經變得越來越脆弱。于是,當代婚姻越來越脫離情感、性和生育的主題,成了一個復雜不定的多維載體。
在家庭結構的沖擊之下,還存在著一個隱性的心理沖擊,使得我們整個中國的幾代人都面臨著心理結構的重建。在重建的過程之中,家的意義是什么?愛的意義又是什么?現在我們很難給出一個讓人滿意的答復了。
婚姻變革也會給我們帶來另外一個層面的空間,就是讓更多的人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多元化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讓我們想要去實現來自家庭外部的可能性。這里面我們感受尤為強烈的就是兩性平等的訴求,它為女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和選擇,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去孕育更多元化的家庭結構。
可與此同時,我們的家庭文化卻沒有得到同步的構建。隨之而來的,就是我們的親密關系開始不斷出現問題,我們對于情感婚姻的心態也隨之出現問題,于是我們所在的家就會生病。這里順應的邏輯關系在于,首先是家里有人生病了,這個家才會生病。于是,長期生活在家里的人們,就會產生很多心理問題和不良應對模式。更可悲的是,我們的孩子也逐漸從父母身上習得了這些問題部分。
我們試圖通過這本書里的咨詢故事來做一些探討。往大了說,我們需要對本土家庭文化進行重組;往小了說,我們的個人家庭要有屬于自己的家風。在這個家里,除了有看得見的房屋居所和吃穿用度,還要有流動的關系和流動的能量。這是我們構建家庭文化的核心。
對婚姻的認知
在婚姻現實性變革的同時,我們對婚姻的認知也發生著改變。從理性主義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再到當下,我們進入了兩者相互交替影響的沖蕩時期。從人性發展的角度來看,它展示了人們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性釋放的愿望。但是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浪漫主義和理性主義無論如何交替或融合,我們的情感終要落到現實生活里來。但是我們也會看到,很多對婚姻懷抱著高度熱忱和高度預期的人,往往并不具備將情感生活落入現實的能力。
所以,在當下,我們需要對關系進行整合。很多時候,我們對關系的理解是割裂的,于是很多人開始奉行各式各樣的婚姻形式主義。如果我們從整合的角度來理解關系,那么婚姻形式就是我們對自身利益多元考量之后所做出的一個最優決策。如果我們從整合的角度來理解情感,那么浪漫主義更多的是我們對于理性主義缺失的一種補償。我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斷認知和努力,情感和關系是可以在整合之中取得一個平衡點的。
很多社會學家也構想過,未來數百年后的人類社會,也許已經不存在家庭這個社會結構單元了。我們也可以暢想一下,如果未來人類的情感可以獲得完全意義上的自由,我們親密關系的形態會變成什么樣子,我們脫離契約束縛的情感又會變成什么樣子。在暢想中我們也許會看到,自己最在意和最想獲得的到底是什么。
在婚姻局限性越來越明顯的時候,人們的心理訴求就會越來越強烈。在追求安全性和獨立性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有屬于自己的陣痛。作為一個心理咨詢師,我希望大家能夠構建出可以進行依賴的個人支持系統。這個支持系統來自情感依賴和精神依戀,而核心的依賴和依戀對象,是需要我們去尋找和構建的,它可以是親密關系,可以是興趣愛好,也可以是專業的心理咨詢師。
希望這本書能夠讓你對親密關系多一些理解和認知,對婚姻里外的自我成長多一些看見和期待。如果你能從中感受到更多關系的可能性和生命的豐富性,我會深感欣慰和幸福。
出于對來訪者的隱私的保護,文章中的來訪者信息和經歷均已經過加工改編。
馬澤中
寫于燕園博思
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