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的故事:規則背后的博弈
- 張程
- 1539字
- 2021-09-10 17:28:15
二
宇文融在世時事功煊赫一時,身故后名聲遺臭萬年。擱置道德爭執暫且不論,我們會發現宇文融身負的眾多職務——括戶使、括田使、覆囚使、勾當租庸地稅使、勸農使等,它們不是正式官職,卻是宇文融建立事功的權力保障;它們沒有品級,卻賦予宇文融難以估量的實權。它們到底是什么呢?
這些職務有三大共性特征:
首先,職務都來自皇帝的信任。宇文融與唐玄宗建立了良好的私人關系。唐玄宗將他視為自己人,高度信任,不斷賦權;宇文融依附于唐玄宗,言聽計從,才能持續爭取權力解決新問題。
其次,職務設置的目的是解決棘手難題或者監管死角。正式衙門層級分明、制度嚴明,用文山會海來處理政務,他們的變化完全跟不上不斷變化的現實。中國政治制度史的一大特征就是保守性,制度設置相對穩定,而變化的現實呼吁創建新的、解決復雜問題的機構。而創建新機構面臨設官置職、配套官員、協調與體制關系等問題,困難重重,設置新機構本身會成為一個新的問題。皇帝迫切要解決問題,指派官員臨時處理,更簡單直接,也更有成功的可能。
最后,擔任臨時職務的人,最為關鍵。臨時任務的難度顯而易見,臨時職務的職權是不固定的,注定將要不斷調整,這就對擔任臨時職務的人提出了高要求。士大夫雖然抨擊宇文融,但也承認他“明辯有吏干”。在括戶運動中,宇文融表現出了知人善任、敢想敢干、精明強悍等優點。唐玄宗也深諳此理,授予了諸多特權,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不斷破格提拔宇文融等人。簡單說,宇文融的這些職務都是因事找人,選賢任能,事畢則罷。有學者將類似的職務定義為:“舉凡常以他官去充任,沒有官品的實職官位,都是使職。”
唐朝不是使職的創始期。早先時候,君王就開始派遣親信臨時解決問題,比如諸多的差使、欽差等,都是短暫行事,且沒在歷史車輪上鐫刻下痕跡。真正將使職固定化、普遍化,開始于宇文融。宇文融括戶是唐代政治體制演變的“關鍵點”,雖然個人沒有善終,但他開啟的使職化行政傾向為之后的帝王所繼承。
使職可以讓皇帝隨意繞開既有體制,甩開官僚集團,選拔看中的人才,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它極大地擴張了皇權,提高了政治體制的彈性和靈活度,能夠適應日益復雜多變的現實。宇文融以總領國家財政的方式,打通各個環節,靈活機動地處事。唐朝中后期干脆設置了度支使、鹽鐵使、戶部使,分掌財政,就是在宇文融思路的啟發下,按照財政收入來源對國家財政進行劃分。北宋在這三使之上設置“三司使”,統領三使,完全架空了宰相,人稱“計相”。同樣,知府、知州、知縣乃至總督、巡撫等宋朝之后人們耳熟能詳的官職,其實都是使職。朝廷下放官員臨時負責地方事務,得名上述官名,他們的本職工作可能是翰林學士、內閣中書、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等。本職官位只是確定他們的品級,明確他們的待遇,他們的實權和前途都來自使職。
官制的使職化,是中國政治制度史的一大特征。唐朝之后,歷朝歷代頻繁任命使職。當使職制度化后,就變成了正式官職,成了自己當初的“革命對象”。帝王就開發新的使職,來覆蓋已經僵化的舊使職,最典型的就是內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明朝皇帝在廢除丞相制度后,提拔一些親信才俊作為內閣大學士來協助處理政務。幾百年后,內閣大學士儼然成了新的宰相,暮氣深重。清朝皇帝于是成立軍機處,提拔親信擔任軍機大臣,又架空了內閣大學士。終清朝一代,軍機大臣始終是一個使職,是一份臨時的差使。
使職浪潮,名目各異,永恒不變的是皇權的自由灑脫。皇帝對使職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還能解決現實問題。當唐朝官僚集團將宇文融貶死天涯海角多年之后,唐玄宗還對他念念不忘,對宰相說:“卿等皆言融之惡,朕既貶之矣,今國用不足,將若之何?卿等何以佐朕?”(你們都說宇文融不好,那么現在國家缺錢,你們能像他那樣給我籌來錢嗎?)
權力的需求,導致使職制“臨時”了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