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青少年習慣心理學
- 李進林
- 17字
- 2021-09-10 17:28:52
第一章 生活習慣篇:好習慣成就好未來
第一節 熬夜:每個孩子對睡眠的需求不同
睡眠是人類的基本需求,然而隨著電子產品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我們的睡眠時間越來越少,并且入睡時間也越來越晚。從嬰幼兒期開始,家長經常感到煩惱,不知道該如何讓孩子睡個整夜覺。而當孩子漸漸長大了,有了自主意識,知道自己想玩什么時,家長就更頭疼了——因為孩子上床睡覺的時間越來越晚,擔心孩子睡眠不足,影響身體發育。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似乎是能量無限的,他們關起門來,你根本不知道他們在做什么、夜里是幾點睡的,所以家長甚至只能通過沒收電子設備或拉閘限電來控制孩子的睡眠時間。因此,如何培養孩子形成健康的生物鐘,成了眾多家長心中的問題。
那么,兒童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睡眠習慣問題呢?這些問題的背后有哪些心理原因?下面我們從兒童青少年成長的各個階段來逐一回答這些問題。
嬰兒期的睡眠習慣及心理分析
嬰兒期是個體在一生發展中經歷的比較特殊的時期。嬰兒的大腦一直處在生長發育中,因此,嬰兒的睡眠模式受大腦發育的影響很大。新生兒,即從出生到28天以內的嬰兒,睡眠時間可能達到每天20個小時左右。但是,也有一些嬰兒由于受到環境的影響,出現睡眠不安的情況,如哭鬧、要人抱,甚至要搖晃著才能入睡。
父母或直接照料者的養育方式會影響嬰兒的睡眠時間,如祖輩在哄嬰兒入睡時逗笑嬰兒,或是擔心嬰兒在床上睡不好,而堅持要抱著睡。有些嬰兒非常警覺,本來抱著已經睡著了,但是一放到床上,又立馬醒了,并開始哇哇大哭。家長只好再次抱起來輕輕搖晃,直到嬰兒真正入睡。這個過程可能會重復好幾遍,直到嬰兒疲憊不堪,沉沉睡去。
有些嬰兒晚上不睡,白天不醒。他們白天睡得很沉,家長甚至經常擔心會不會餓著他們了。睡得香甜的嬰兒,簡直像天使一樣美好,很多媽媽在這時充滿了幸福感和滿足感。然而,一到凌晨1點或2點,嬰兒就像體內有個鬧鐘一樣,總是會準時醒來,必須有家長起來陪著哄,否則就哭鬧不止,也很難再次入睡。等到了早晨七八點,天使又再次降臨,嬰兒又心滿意足地睡了。
幼兒期的睡眠習慣及心理分析
幼兒剛剛進入幼兒園時,一般會需要一段時間調整自己的作息。因為午飯時間比較早,基本上午飯后就開始進入午睡時間。幼兒由于剛進入新環境,一方面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另一方面又對周圍的環境缺乏安全感。因此,幼兒在幼兒園的午睡問題通常會表現為認床、入睡困難,或是因過度緊張而導致的尿床。
在幼兒園里,午睡的表現通常是學校考查評估學生是否能正常適應學校生活的一項重要指標,如果幼兒不能按時入睡,或入睡后驚醒、說夢話、尿床等,會被認為是適應不良。而午睡充足的幼兒,通常會以更好的狀態投入班級活動中,會擁有好心情、好脾氣和好身體。
進入幼兒園之后,幼兒的獨立玩耍時間、與家人的相處時間都會大大減少。因此,有些幼兒從幼兒園回到家之后,便會補償式地在戶外玩到天黑回家,回家后又要求家長讀繪本、講故事或是自己玩玩具,不斷推遲上床睡覺的時間。第二天,沒睡好的幼兒又需要按時起床去上學,因此睡眠時間大打折扣,造成一定程度的睡眠不足。
還有一些家長在幼兒期就為幼兒開始報各種早教班、興趣班,導致幼兒還要花費很多時間在路上奔波。到家后,幼兒已經身體疲憊、情緒崩潰了,有時甚至連晚飯都沒有來得及吃就睡著了。有的家長會堅持讓幼兒吃完晚飯再睡,不論幼兒是不是已經困得不行了。而吃完飯的幼兒已經過了困意,又繼續玩耍,最終又導致晚睡。不論是餓著肚子睡覺,還是吃飽了肚子玩到很晚才睡覺,都是不利于幼兒健康成長的。哪怕只是每天晚睡了半小時,長期累積下來的對睡眠的剝奪,必然還是會影響幼兒的認知發展,尤其是會對記憶力造成損害。
青少年期的睡眠習慣及心理分析
心理學家做過很多關于青少年睡眠的實驗,通過比較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即智力高的青少年每晚的睡眠時間比同齡人的平均睡眠時間長30~40分鐘,而且睡眠時間長的青少年在學習上取得的成績明顯高于睡眠不足的同齡人。這似乎是在告訴我們,成績差的孩子應該多睡覺,提高智力水平。然而,在現實中,情況卻正好相反。成績好的孩子早早完成作業,可以按時睡覺,而成績不好的孩子,完成作業所需的時間更長,通常會睡得更晚。更糟糕的是,為了改變這一現象,家長可能還會給孩子報輔導班,導致孩子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去應付作業,也因此睡得更少。
如果說,晚睡給嬰幼兒帶來的傷害可能小于對家長帶來的傷害,因為他們雖然睡得晚,但可能在其他時間還有所彌補。那么,晚睡對學齡期的青少年傷害是最大的。由于青少年的學習任務加重,各項大大小小的活動擠滿了日程表,因此,他們晚上缺失的睡眠也很難有機會在白天彌補回來。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長給孩子配備了智能手機。在學習了一天之后,夜晚的被窩里,總是閃爍著微弱的光芒——悄悄玩手機似乎成了很多中學生,甚至是小學生養成的壞習慣。他們可能沉迷于游戲、電影,也可能只是單純地刷微博、朋友圈、QQ空間,去給他人點贊或評論,哪怕手機早已玩得發燙,也不舍得放下。只有耗盡最后一格電,才戀戀不舍地抱著手機疲憊地睡去。
在夜晚,當他們的身體已經進入睡眠狀態時,玩手機的大腦還興奮著。到了白天,身體已經在活動了,而大腦卻陷入了昏睡中。濫用電子產品帶來的睡眠紊亂,給青少年造成的傷害不容小覷。輕則會導致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對課堂上老師講的內容記不??;重則對腦神經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有些孩子喜歡戴著耳機聽著音樂睡覺,還有些家長信奉“磨耳朵”練英語,在孩子睡覺時,也開著英語廣播作為背景音樂。這些習慣其實都會影響孩子的睡眠質量。戴耳機的孩子由于耳朵被堵住了,在睡著時,還會存在其他危險。
要想養成好的睡眠習慣,我們該怎么做
第一,我們要認識到人體內在生物鐘受到遺傳的影響,因此生物鐘存在個體間的差異。這意味著每個人對睡眠的需求是不一樣的,他們養成的睡眠模式自然也會不同。有些孩子每天睡8個小時,感覺精力充沛,而還有些孩子則在睡了9個小時之后,仍然覺得困乏未解、昏頭昏腦。同時,我們還應認識到缺乏睡眠和過度睡眠對人體都是有害的,因此必須掌握睡眠平衡。
第二,我們要認識到睡眠的規律,即人的睡眠分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兩個階段。在慢波睡眠階段,人處在深度睡眠中,有利于體力的恢復;而在快波睡眠階段,人的大腦活動類似于人在清醒時的活動強度。因此,如果人在快波睡眠階段被喚醒,會導致頭昏腦漲、精神不濟、情緒暴躁。要想睡得安穩,促進精力恢復,就可以按照要起床的時間來安排入睡的時間,確保孩子不在快波睡眠階段被提前叫醒。
第三,我們要執行嚴格的睡眠紀律,來幫助兒童青少年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說簡單一點兒,就是要確保孩子在該睡的時候睡,該醒的時候醒。小輝的媽媽要求小輝睡覺前必須背誦一篇英語課文,而小輝為了逃避背誦英語課文,則會故意在寫作業時磨磨蹭蹭,拖延時間。為了執行到點必須睡覺的紀律,小輝的媽媽將背誦英語課文的任務調整到每天早起之后,這樣小輝寫作業的速度明顯提上來了,睡得早,記憶力也明顯提高了,背起課文來也不覺得像以前那么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