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青少年成長心理學
- 鞠然
- 1929字
- 2021-09-10 17:24:07
第四節 自我價值感:既不自卑,也不優越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認為,每一個人都有永遠存在的自卑感,這是我們做出超越行為的驅動力。自卑感是人類所共有的,因為它源于嬰兒時期,每一個嬰兒都是弱小的、無助的,完全依賴成人。當嬰兒意識到父母擁有更大的權力和力量,自己不能抵抗,便產生了這種深深的自卑感。但這種自卑卻是人類不斷奮斗的動力。
我們看到很多例子,有些人成為醫生或藥劑師,是因為他們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面臨過疾病或死亡,或許是家人或兄弟姐妹的死去,來自生命不安全感,讓他們在之后的發展中,致力于為自己或他人找到對抗死亡或疾病的方法。
人們的一生為很多東西而努力,不斷地想要超越是生命的基本現象,這種超越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并不代表只想超越其他人,而是想要超越自己,通過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完美。如果這個目標還能包含有利于他人和更廣泛的社會,那這個目標就擁有社會情感的高度,擁有不同高度目標的人,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的品質也是不同的,當一個人的目標被清晰地勾勒出來時,那么他的潛能就會被激發出來去匹配他的目標。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一個人都愿意努力突破這些限制來實現他的終極理想,也正是這個過程,推動了人類和社會的發展。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許多嘗試,有的嘗試成功了,有的嘗試失敗了。從嬰兒時期,第一次把玩具扔出小床,第一次把抽屜里的東西翻出來,嬰兒便開始了嘗試和探索。父母給孩子的積極關注會塑造孩子的價值感。這是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的——有條件積極關注,父母看到嬰兒做出各種反應,有的給予支持,有的給予批評,有時父母覺得讓他們喜悅的行為是可以接受的,讓他們厭煩的行為是不能接納的。因此,嬰兒逐漸學習到有的行為可以得到父母的獎勵,有的則不會。因而學習到的價值感,是內化了父母的標準,根據父母的定義來看待自己有價值還是沒有價值,好或者壞。這種思維信念也會延伸到成年以后。
奧南朵是一位知名心理治療師,在她成為心理治療師之前是一位金融從業者,她努力工作,表現優秀,成為一名金融記者,收入豐厚,但她在生活中的經驗與自我概念的不一致讓她身心疲憊。她覺得自己總是試圖取悅他人,只為了獲得他人認可、重視,而放棄自己的尊嚴。這源于她兒童時代的深刻信念,總有一種深深的無價值感,覺得自己不夠好。最后,她在自己事業功成名就時,放棄了收入豐厚的工作,成為一名心理治療師。
自卑與超越總是結伴而行,理想的情況下,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學習到抑制不被接納的行為,但同時不會否認和扭曲不被接納的理解世界的方式。自我概念和經驗之間是否有一致性,決定了心理的健康水平,也就是我們的自我價值感。
羅杰斯提出,具有完善的自我價值感,是心理的發展和社會演化所期待的結果。自我價值感完善的人具備這樣的特質。
對自己過去的成績,不論結果好壞,都能敞開接納。
對即將結束或已經結束的人際關系,都可以敞開接納
對所有的經驗,都可以保持好奇心、求知欲。
認可自己的行為,選擇。
敢于自由做出選擇。
擁有創造力。
能夠采取主動。
持續地追求成長,持續地追求最大化的個人潛能。
其實,在每個人腦海中都不斷有一個批判聲音,這些從年幼就開始的批判聲音如影隨形,它們來自過去的失敗(錯誤經驗)時聽到的批判,后來內化為自我批判的機制。但是,自我價值感很好的人,會更好地接納自己,他們對于積極的感受,比如,勇氣、進取、親和都接納,同時對于消極的感受,比如,恐懼、失落,也是開放的態度。
他們相信自己的智慧、理智判斷,也能接納社會規范,他們可以將所有信息整合起來,做出正確的選擇,他們擁有理智,但是當他們自由、勇敢地做出自主決策的時候,會顯得情緒化、直覺化。因為他們相信,未來取決于自己的行動,要自己為自己負責,而不是依賴于外部環境,因此他們在做出選擇時,更加自由、勇敢。
自我價值感完善的人,他們理解當環境改變時需要積極適應。他們不會因為過于追求安全感,而不敢走出舒適區,因此他們接納失去、告別、失敗、改變,他們非常靈活、主動地尋求新的經驗和挑戰。
心理學家為了發現自我價值感在孩子早期教育中的影響因素,他們做了許多觀察,通過比較56個家庭發現了一條重要的因素:母親的自我接納程度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完善有關。
研究發現,能夠實事求是地接納自己的人,也可以更好地接納他人。能夠自我接納的母親與無法自我接納的母親有顯著的差異,能夠自我接納的母親更能接受孩子的天性,孩子的自我接納程度也取決于母親的自我接納程度。
對成年人的研究也發現,自我接納程度高的個體,有更積極的發展。
許多研究都支持這一觀點:相比無法接納孩子的權威型父母,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民主型父母能夠養育出更高自尊水平、更高情緒安全感的孩子。提供無條件積極關注的父母,支持孩子無限制表達自己的父母,能夠養育出更有創造性潛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