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金融史:泡沫、戰爭與股票市場
- (日)板谷敏彥
- 1398字
- 2021-04-30 12:30:41
第十回 亞里士多德的“致富術”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將致富術分為“家務管理”和“商業活動”兩大類,并批判了后者,認為不應謀求基本生活需求之外的財富。同時,對于不勞而獲、依靠貨幣生息而獲取的利息收入,以及在原本“公正價格”的基礎上增加利潤而進行的商業交易,均持否定態度,認為這些行為“違背自然規律”(公正價格論)。
亞里士多德的這些觀點,不僅影響了中世紀歐洲的經院哲學,并且促使基督教會進一步嚴格禁止收取利息(禁止利息論)。不過,當時的金錢借貸都發生在小規模社會團體中的個人之間,而且是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小社交圈,所以不難想象,收取利息以及謀求利潤的行為自然會招致人們的厭惡。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真正想表達的是這樣的主張:哲學家泰勒斯被眾人揶揄道,“他一貧如洗,所以哲學(學問)是無用的”。而泰勒斯憑借自己日常所學的天文知識,預測了第二年橄欖的豐收,并在冬季支付少量定金,提前“租占”了當地(米利都和希俄斯)所有的橄欖油壓榨機。第二年預測成真,橄欖豐收,泰勒斯也大賺了一筆。亞里士多德想說的,并不是“泰勒斯成為富翁真好”,而是想說,“如果泰勒斯愿意,他也可以成為富豪——然而哲學家的興趣并不在此”。亞里士多德一定沒有料到,2000年后,這段逸聞竟然會被期權交易商巧妙利用。
上述“致富術”的重點,并不在于利用定金、依靠期權交易獲利,而在于“租占”這一行為。當然,有了定金,才能依靠少量資金實現“壟斷”,然而泰勒斯得以隨心所欲地控制橄欖油壓榨機的使用費,根本原因要歸功于“租占”這種手段。說的時髦一些,這正是高收益投資的“秘訣”。
亞里士多德主張的致富秘訣為:如果能夠努力實現“獨家專營”,即“造成供給壟斷的狀態”,那么每個人都能夠獲得大筆財富。
或許我們會感到難以理解,亞里士多德雖然對以錢生錢獲取的利息收入和商人獲得的利潤持批判態度,卻對壟斷行為及支付定金的交易予以肯定。在我們生存的現代社會,利息收入是銀行收益的來源,利潤是公司效益的根本,這都是合法的,而壟斷行為卻會遭到公平交易委員會的指責和管控。亞里士多德甚至認為,為了擴大國家的收入,有必要進行壟斷專營。
英國《金融時報》的記者兼作家吉蓮·邰蒂在《瘋狂的金錢》(Fool’s Gold)一書中,介紹了曾風靡一時的美國大型銀行摩根大通銀行的金融衍生品開發團隊。書中寫道:
“最原始的期貨和期權交易合同,可見于公元前1750年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泥板中。”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支付定金的合同大抵都可視為原始的期權交易合同。反過來說,現代社會中的各種交易合同,很多都需要支付定金,人們正是關注到了這種期權性,才會將其作為“實物期權”(Real Option)來分析,去判斷定金的高低。
在橄欖油壓榨機的持有者看來,與泰勒斯的交易是一種“持保看漲期權”(在持有實物資產的情況下出售看漲期權的交易),是將使用權作為看漲期權出售給泰勒斯。而沒有榨油機的人也可以進行投機交易,即以第二年橄欖收成不好為賭注,將使用權作為看漲期權出售給泰勒斯,這種投機行為稱為“無擔保看漲期權”(在不持有實物資產的情況下出售看漲期權的交易)。
在泰勒斯“壟斷”了村里所有榨油機之后,出售無擔保看漲期權的人面臨3種選擇:“購買榨油機”“租借榨油機”或者“按泰勒斯給出的價格買回期權”。一般來說,出售看漲期權是“義務”,而買入看漲期權是“權利”。買方一旦限定風險,賣方就需承受無限大的損失。因此這種投資無論為何種形態,都不適合個體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