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簡親子對話法:讓孩子聽得進去的70堂溝通課
- 安燕玲 鄭懿
- 5464字
- 2021-04-28 11:27:56
提高“傾聽值”的“三要三不要”
做完“傾聽值測試”,也進行了分析,我們對自己的“傾聽值”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不管我們的得分是多少,都有了努力的方向。接下來,我們一起學習提高“傾聽值”的方法。
首先,我們來做個換位思考,把自己的角色從“聽者”切換到“說者”,了解和體會當我們在“說”的時候,期待對方怎樣來“聽”。
請認真思考并回答下面的問題:
1.當我和朋友說話的時候,如果對方用眼睛看著我,用表情來回應我,他不打斷我,也暫時不評論我的想法、做法,只是專注地聽我說話,我的感受是什么?
2.當我和朋友說話的時候,如果對方的眼睛看著別處,或者時而打斷我,時而迫不及待地給我建議,我的感受是什么?
這兩道題幫助我們理解:孩子在說的時候,期待父母怎樣聽。
這兩道思考題可能的答案:
1.當對方傾聽我講話時,我的感受是:
被尊重、被關注、被鼓勵、被安慰、被支持,他在乎我,我更愿意和他多說話……
2.當對方不聽我講話時,我的感受是:
沮喪、失落、被忽視,他不關心我,他不關注我,他不在意我,我不想和他多說話……
通過這樣的思考,我們可以切身體會到當我們“被傾聽”的時候,感受是愉悅的,也更能增進彼此之間的關系。相反,當“不被傾聽”的時候,我們的感受是負面的,并且彼此的關系在疏遠??梢姟皟A聽”是帶著力量的,可以增進或者削弱彼此的關系。
那么該如何提高“傾聽值”呢?我們總結出了傾聽的“三要三不要”。
第一:要保持專注,不要心不在焉
在前面“傾聽值測試”分析中,我們已經知道了保持專注的重要性。如何把“保持專注”轉化成具體的行動呢?
方法1:眼看
研究表明,人們通過“看”得到的信息要比單純“聽”得到的信息多,而“聽”比“讀”得到的信息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面對面溝通時,可以通過觀察對方的神情舉止來幫助我們解讀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它所得到的信息要比電話溝通更豐富。而電話溝通時,我們可以通過“聽”對方的語氣、聲調來解讀信息。而“讀”文字,我們無法知道對方的表情、態(tài)度,因此,通過短信、微信、郵件這樣的文字溝通,信息會被損失得更嚴重,更容易造成誤會。這也是為什么重要的事情最好當面交流,其次是電話聯(lián)系,最后才是文字溝通。
那么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看”什么?
身體語言:他的身體是放松的還是緊張的?(顯示出這件事帶給他的壓力如何)他是在漫不經心地說,還是在鄭重其事地說?(顯示出他對這件事的重視程度如何)……
目光:他的眼神是專注的,還是游離的?是堅定的,還是猶豫的?(顯示出他對這件事的確定程度)……
面部表情:是恐慌?擔心?失望?不耐煩?(顯示出這件事帶給他的感受是什么)……
方法2:耳聽
內容:孩子所描述的時間、地點、人物,做了什么、為什么做、怎么做的……
語氣:生氣還是平靜?緊張還是放松?
音量:小聲說,還是大聲說?隱蔽地說,還是公開地說?
語速:慢悠悠的?急速的?不緊不慢的?
重音:孩子說話的重音放在哪里,幫助我們了解他說話的關鍵詞是什么。我們可以體會一下:重音不同,孩子所要表達的重點就不同。例如:
“他竟然這樣說我!”(孩子在強調說話的人。)
“他竟然這樣說我!”(孩子在強調對方說話的內容和方式。)
“他竟然這樣說我!”(孩子在強調“我”被說。)
方法3:心想
事實:孩子還有哪些話沒有說出來?例如:他只說了老師的做法,那其他同學們的反應是什么?接下來又發(fā)生了什么?
感受:孩子說這件事的感受是什么?傷心、氣憤、失望、煩躁、難過?
想法:孩子如何看待這件事情?他如何處理這件事情?
期待:孩子對你的期待是什么?希望得到安慰,還是想得到幫助,或者只是想分享他的心事?
孩子對他所描述的事情的期待是什么?他希望得到什么樣的結果?
通過“看”“聽”“想”幫助我們得到更多的細節(jié)。
第二:要簡單回應,不要打岔干擾
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一個人平均只聽17秒就忍不住想打岔。我們可以用下面三種簡單回應的方法代替打岔。
方法1:表情回應
當孩子表達情緒的時候,父母用相應的表情顯示我們不僅聽到了,而且體會到了他的感受。
孩子快樂或者興奮時,父母用微笑回應他。
孩子難過或者說比較嚴肅的話題時,父母也用嚴肅的表情告訴孩子:我“聽到”了你的情緒。
孩子感到壓力時,父母用鎮(zhèn)定和平靜的表情,緩解孩子的壓力。
方法2:動作回應
點頭:并不一定表示我們同意他說的觀點,而是告訴孩子:“我在聽,你可以繼續(xù)說下去?!?/p>
身體前傾:表示我們對他說的話題感興趣。
方法3:語言回應
聽孩子說話的時候,用簡單的“嗯”“哦”“是這樣啊”“我明白”“后來呢”回應,表示“我一直在聽,你繼續(xù)說”。
第三:要總結詢問,不要否定武斷
我們前面已經講過,聽孩子說完之后要做總結確認,用簡短的幾句話總結他剛才所表達的,并詢問孩子對父母的期望和對事情的期望,這樣我們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提供幫助。
方法1:總結內容
對孩子說的事情經過進行總結:“你剛才說的是……”“我明白了,今天發(fā)生的事情是……”
方法2:確認感受
確認并說出孩子的感受:“這件事情讓你很……”(生氣、難過、失望、傷心、緊張、害怕……)
方法3:詢問期望
詢問孩子對父母有什么期望:“你希望我怎么幫你?”詢問孩子對自己描述事情的期望:“你希望老師怎么做?”“你是想……”
下面我們來看看傾聽的“三要三不要”在同一個場景下,父母的兩種不同回應方式,結果有什么差異。
背景__女兒從幼兒園回到家里,向媽媽講述新老師不喜歡自己。
對話回放__01
女兒:媽媽,今天科學課來了一位新老師。
(媽媽在看手機沒有回應。)
女兒:媽媽,你在聽我說嗎?
媽媽(繼續(xù)看手機):聽著呢,聽著呢。你說吧?。ㄟM入傾聽的誤區(qū)——不專心。參見“傾聽值測試”第一題的解讀。孩子說話的時候,我們盡量不做其他事情,專心聽他說。)
女兒(難過地):老師不喜歡我。
媽媽:為什么呀?(“為什么”聽上去通常會意味著“有問題”,或者“你一定做錯了什么”。參見第二章中“表達力測試”第七題“忌追問‘為什么’”的解讀。最好改為:“老師做了什么,讓你覺得她不喜歡你?”)
女兒:我今天上課舉手回答問題,可老師好幾次都叫其他同學回答,不叫我回答。她就是不喜歡我!
媽媽:你不能這么說。不叫你回答問題,也不見得就是不喜歡你。(急于否定孩子的想法。參見第一章中對“傾聽值測試”第五題的解讀。即使不同意孩子所說的,還是不要急于反駁,先聽孩子說完。)
女兒:她就是不喜歡我!
媽媽:肯定是老師沒有看見你舉手。(急于下結論。參見第一章中對“傾聽值測試”第四題的解讀。聽孩子說完再做判斷。)你應該把手舉得高高的,老師就看見了。(急于給建議。參見上篇“傾聽值測試”第六題的解讀。我們盡量等孩子希望給他建議反饋的時候,才給他建議反饋。)再說了,就算不喜歡你,也沒有什么。你也不可能讓所有的老師都喜歡你。有不喜歡你的老師很正常。媽媽在公司,也不是所有的同事和老板都喜歡我,我自己把工作做好就行了。沒有必要讓所有人都喜歡……(說教。這些道理都沒有錯,只是需要考慮到:孩子當下的感受是什么?她需要什么樣的幫助?一味地說教,會讓溝通受到阻礙。參見第二章中對“表達力測試”第二題“忌說教”的解讀。)
女兒(生氣地):算了,別說了!煩死了!
媽媽:你這孩子怎么一點兒挫折都受不了呢?老師不叫你回答問題,你就氣成這樣,以后經歷的事情多著呢,那你怎么辦?(指責。參見第二章中對“表達力測試”第八題“忌責備抱怨”的解讀。)
女兒(憤然離去):不和你說了!
對話回放__02
女兒:媽媽,今天科學課來了一個新老師。
媽媽:哦?(簡單回應。)
女兒(難過地):她不喜歡我,對我特別不好。
媽媽(眼看耳聽:從表情和聲音上觀察,她對“老師不喜歡我”的在意程度怎樣?她此刻的心情是什么?心想:科學課上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孩子“不被老師喜歡”的感受是什么?是傷心難過?還是憤憤不平?另外,孩子在說某個人“不喜歡我”的時候,說明她心里在乎與對方的關系。)
媽媽(理解的語氣):哦,你覺得新來的科學老師不喜歡你,所以你不高興了。
(總結孩子剛才說的,用理解孩子的語氣說出孩子的感受,在尋找老師不喜歡孩子的原因之前,先接納她的感受。)
女兒:嗯。
媽媽:她做了什么事兒讓你覺得她不喜歡你?
(注意:這里媽媽沒有問“為什么”,而是換一種問法來尋找原因。參見第二章中對“表達力測試”第七題“忌追問‘為什么’”的解讀。)
女兒:我今天上課舉手回答問題,可老師好幾次都叫其他同學回答,不叫我回答。她就是不喜歡我。
媽媽(摟著女兒):哦,我明白了。上課老師提問,你知道答案,但老師沒叫你來回答。
(通過總結孩子說的,幫助她梳理思路,把孩子對“老師不喜歡我”的判斷,轉化為一個具體的事情“老師沒有叫我回答問題”。將“觀點”(老師不喜歡我)轉化為“事實”(老師沒有叫我回答問題),不去強化孩子所說的“不喜歡”)
女兒:就是!她不叫我回答,我以后就不舉手了。
媽媽:其實你希望科學老師叫你回答問題,對嗎?(說出孩子的期望,并引導孩子用積極主動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女兒:嗯。
媽媽:那怎么才能讓老師叫你回答問題呢?
(沒有直接給孩子建議,而是把問題拋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她自己想出的辦法,才更有動力去執(zhí)行,并享受或者承擔這個辦法所產生的結果。)
女兒:我把手舉高點。
媽媽:很好??!這樣老師就可以看見你舉手,也看出你有多想回答問題了。(鼓勵贊賞孩子的辦法。)
女兒:嗯!
媽媽:還有呢?(啟發(fā)孩子多想辦法。)
女兒:我下課的時候告訴老師,我想回答問題。
媽媽:好呀!把自己的想法直接告訴老師,好主意!
媽媽:還有呢?
女兒:沒有啦。
媽媽:好的。你想不想明天就來試試你找到的這兩個辦法?
女兒:想!
解讀__對比同一場景下兩種不同的對話方式,我們看到:
在第一種對話方式中,媽媽不專注(看手機)、急于否定孩子的想法(“你不能這么說……”)、輕易下結論(“肯定是……”)、急于提建議(“你應該……”)、說教(“再說了……”)、追問為什么(“你為什么……”)結果雙方不歡而散。
而在第二種對話方式中,媽媽通過眼看(孩子的表情)、耳聽(孩子說話的語氣語調)、心想(孩子的感受、想法)、簡單回應(“哦”)、總結確認(“我明白了……”)、詢問期望(“你希望老師……”),來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她的感受,幫助孩子梳理問題,把孩子所判定的“老師不喜歡我”這樣的觀點,引導到具體的事實上——“上課回答問題的時候,老師沒有叫我?!辈⑶以诤罄m(xù)的對話中,啟發(fā)孩子來想辦法(“你覺得怎么才能……”“還有呢?”),如何能在上課的時候有機會回答老師的問題。讓一件“壞事”轉化為積極的、有價值的經歷。
下一步__媽媽可以在后續(xù)的幾天中,嘗試了解孩子的更多信息,但不建議直接問孩子:“老師是不是喜歡你了?”“老師今天叫你回答問題了嗎?”作為父母,我們不必把關注點放在老師是不是喜歡孩子,或者孩子是不是在課堂上有很多回答問題的機會??梢赃@樣來問:“今天科學課學什么了?”“課上有什么好玩的?”引導孩子把注意力放在科學課上學到了什么。
當然,孩子都愿意被老師喜歡,但是做父母的需要對孩子的關注點有所引導。
對照一下,你的對話方式是哪種?你有哪些經驗或者教訓來分享:
掌握傾聽的“三要三不要”,目的是設身處地從孩子的角度,找到他想要表達的重點,來幫助我們理解他的感受,更多地了解他的所說、所思、所想、所感,從而可以更好地引導和幫助他。
《只需傾聽》(Just Listen)的作者馬克·郭士頓(Mark Goulston)在《微影響》(Real Influence)一書中轉述音樂人格蘭尼的一段話:“真正的傾聽不是置身事外,它需要你主動參與、感受;需要你在理智、情感和身體的層面充分地投入。傾聽是一個需要調動多項器官、主動參與的過程,它不是被動的反應,而是一種創(chuàng)造。為了更好地傾聽,你必須感受,而不只是思考。”馬克也在書中提到:傾聽是一個需要你全身心投入的體驗。你需要專心地理解對方,看見、聽見、用心感受對方的立場。高效傾聽是一段充滿同理心的探險之旅,也是一段理解之旅。你需要深入探索對方的想法、感受、心態(tài)。
俗話說“光說不練假把式”,我們既然已經學習了關于“傾聽”的方法,如果不去練習,那么所有的學習也都是枉然。練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更是一個堅持不懈的過程。
下面的“傾聽練習記錄”幫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記錄下自己在“傾聽”方面的運用過程、效果以及反思。建議大家在做練習的時候,綜合運用我們所學習的內容,同時,重點訓練你最想練習的一個方法(例如:即使不同意他的想法、做法,我也不急于反駁,繼續(xù)認真聽他說完)。
我們的練習對象,可以是孩子,也可以是愛人、父母、同事、朋友、客戶。他們都是我們身邊很好的學習資源,也是幫助我們成長的學習伙伴。
傾聽值練習記錄表
時間:
地點:
練習對象:
對話背景__:
對話內容:
運用了傾聽的哪種方法:
自我評估效果如何:
對方感受如何:
運用方法過程中,有哪些做得好的方面:
運用方法過程中,有哪些還可以提高的方面:
運用方法過程中,有哪些新的發(fā)現(xiàn):
運用方法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戰(zhàn):
有哪些具體做法可以面對這個挑戰(zhàn):
在下次練習的時候,如何做得更好:
愛的首要任務是傾聽
提高“傾聽值”的“三要三不要”
第一:要保持專注,不要心不在焉
眼看:身體語言、目光、面部表情
耳聽:內容、語氣、音量、語速、重音
心想:事實、感受、想法、期待
第二:要簡單回應,不要打岔干擾
表情回應:微笑回應開心、嚴肅回應難過、鎮(zhèn)定回應緊
動作回應:點頭、身體前傾
語言回應:“嗯”“哦”“是這樣啊”“我明白”“后來呢”
第三:要總結詢問,不要否定武斷
總結內容:“你剛才說的是……”“我明白了,今天發(fā)生的事情是……”
確認感受:“這件事情讓你很……”
詢問期望:“你希望我怎么幫你……”“你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