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明代中前期對云南民族的認知

“中國是一個由多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國家。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每一個成員在歷史時期中在祖國土地上勞動、生息的范圍及其所建立的政權的疆域和政區,都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政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中國國家構建和疆域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進程,國家治理也并非前后如一,整體一致,而是呈現出內地與邊疆、漢族地區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差別。其中最重要的特點是“中國現今的疆域是四千多年來以華夏族為主體的政權與周邊各族的部落、部族和政權在長期融合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2]邊疆與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一體化進程,是明清以來國家治理的主線。國家對邊疆的治理必定是建立在對邊疆特殊地理環境、復雜地緣政治,特別是對邊疆地區各個民族的認知基礎之上。

方志編纂是明清時期區域社會的重要政治文化活動,作為西南邊疆的云南,明清時期也同內地一樣,開始了比較系統的方志編纂,成為國家全面認知邊疆地區民族和地理環境差異的最重要手段。方志中記載的西南邊疆山川地理、政區沿革、社會經濟、民族構成等情況,不僅反映明清中央王朝對西南邊疆的基本情況認知,更體現了在邊疆認知基礎上的邊疆治理方略和進程。特別是自明代以來,云南所編纂的方志均創制了《種人志》《羈縻志》等特殊類目,專門記載明代統一云南以來,作為國家的一個省,在中原王朝的版圖范圍之內,在中央王朝體制之下,多民族構成的云南與內地漢族為主社會的差異情況,以及基于這種差異的邊疆特殊治理模式。因此,對明代以來云南省志的整體考察,也就是在歷史研究中通過文本研究的方式,研究明清兩代國家政權對西南邊疆的民族認知演化進程及基于不同民族認知階段而導致的國家政權在西南邊疆治理方面的變化。此研究既可為明代以來中央王朝對云南邊疆民族認知情況分析提供新方法,也可以為研究邊疆地區民族認知與國家治理之間關系提供新視角。

云南自古至今一直都是諸多民族共同的家園,不同的民族在此區域內形成、演變、遷徙、定居、會集、分化,民族情況極其復雜。任何歷史時期的政府對云南進行統治,都必須考量民族的因素。而對民族地區進行治理的重要基礎,便是對民族地區的民族有相當的了解與認知,如此才能制定適宜的民族政策,實行有效的統治。明代同樣如此。

洪武十五年(1382),明軍進入云南,終結了元梁王在云南的統治,到清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處死永歷皇帝,最終控制云南全省,明朝在云南統治共持續了280年。在此期間,云南的經濟生產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發展等與前代相比,都有了顯著的不同。在云南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明代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云南的民族構成、民族分布、民族狀況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這些,都體現在作為地方百科全書的方志中。有明一代,云南曾編撰了九部省志,數十部府、州、縣志,全面地反映了明代云南社會歷史的發展狀況,但是至今僅存留有5部省志、5部府州志。5部省志即景泰年間王谷、陳文所修《云南圖經志書》,正德年間周季鳳所修《云南志》、萬歷年間李元陽所修《云南通志》及謝肇淛所修《滇略》、天啟年間劉文征所修《滇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集贤县| 平邑县| 扶风县| 平和县| 光山县| 小金县| 西昌市| 湄潭县| 洛隆县| 喜德县| 乐安县| 浙江省| 乌拉特后旗| 绥中县| 安泽县| 焦作市| 淮北市| 佳木斯市| 华池县| 万载县| 安岳县| 盱眙县| 平凉市| 原阳县| 伊宁市| 抚州市| 丹寨县| 大厂| 阿尔山市| 天气| 华安县| 博白县| 土默特右旗| 拉萨市| 沈阳市| 佳木斯市| 江门市| 宜昌市| 洛浦县| 江川县| 乐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