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交換概論

第一節 交換的界定與交換的要素

一 交換的界定

交換是人類最常見的交往與合作方式,其是聯系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的重要紐帶,在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究竟什么是交換?交換的本質特征是什么?我們應如何界定交換?回答上述問題就是本章接下來的工作。

1.交換的日常用法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換”有三種含義。第一種含義是:給人東西同時從他那里取得別的東西;第二種含義是:變換、更換,如換車、換人等;第三種含義是:兌換,如貨幣間的兌換。但詞典中對交換的描述并沒有窮盡日常用法,我們還會發現“以汗水換取成功”“五十歲之前拿命換錢,五十歲之后拿錢換命”等用法。在這些用法中“換”并不是主體間的行為,其含義是某主體以A作為獲取B的代價。與“換”不同,交換是主體間的行為,是不同主體之間的互換。《辭海》對“交換”的釋義是:雙方各拿出自己的給對方,以及用商品換商品,例如,交換場地、交換物品等。“交換”與“換”的另一處不同在于,我們可以說“以行動換取信任”“以付出換取真情”等,這里雖然也是主體間的行為,但我們不會在這里使用“交換”。因為我們對交換的內容有較為固定的看法,其通常為實物或勞務。“信任”“情感”等無法作為交換的內容。另外,在中文里還有“交換意見”“交換看法”的用法,這里“交換”的意思是互相了解對方的想法和觀點,是交流的含義,其不能代表交換的本質。英語對交換的界定比較單一,沒有“交流”和“以什么為代價來換取”的意思。《牛津高階英語詞典》對“exchange”的解釋是:“為某人做某事,或給某人某物,并以從某人那里得到某物作為回報。”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交換是指主體間的互換行為,而且并非任何事物都能成為交換的內容。

2.經濟學的維度:康芒斯的解析

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家們認為,交換是建立在勞動分工基礎上的商品互換。商品不僅包括物質產品,也包括作為商品的勞務。這種理解將交換內容局限在看得見的商品和勞務上,雖然與日常的理解較為符合,但其涵蓋的內容偏窄。在古典經濟學家之后,美國的制度經濟學家康芒斯(Commons)對“交易”[1]進行了更深刻的界定。康芒斯在其代表作《制度經濟學》中談道:“交易,按照這樣的解釋,不是實際‘交貨’那種意義的‘物品的交換’,它們是個人與個人之間對物質的東西的未來所有權的讓與和取得,一切決定于社會集體的業務規則。”[2]康芒斯將交易視為所有權的轉讓與取得,這極大地擴展了交換的視野,克服了古典經濟學家在交換內容上見物不見人的不足,明確地突出了交換背后人與人之間的法權關系。另外,他對交換的考察已經不再局限在狹義的經濟學領域,其“交易”概念的內涵已經涉及社會制度、法律制度。這使得“交易”有了更多的法學、政治學和倫理學的意蘊。

3.社會學的維度:彼得·布勞的解析

交換不僅是一個經濟現象,也是一個社會現象。當代很多社會學家都對交換行為有所研究。如果說經濟學視域中的交換行為大多是買賣行為,那么社會學視域中的交換現象則多為回報行為。當代著名社會學家彼得·布勞(Peter Blau)對社會交換做了如下界定:“‘社會交換’,指的是人們被期望從別人那里得到的并且一般來說確實也從別人那里得到了的回報所激勵的自愿行動。”[3]社會交換與經濟交換有諸多不同之處。第一,社會交換必須是完全自愿的行為。然而在經濟中,交換并不一定都是自愿的行為,人們可能因為多種原因而被迫出賣勞動力,被迫接受高昂的價格等。第二,布勞認為社會交換沒有具體地規定回報者的義務,一方的給予并不以另一方的回報為條件,沒有討價還價的過程。人們饋贈禮物、回贈禮物的過程就體現了上述特點。第三,社會交換沒有單一的價值衡量標準。在經濟交換中貨幣扮演了一般等價物的角色,然而社會交換不是買賣,人們相互回報的東西可能擁有不同類型的價值,經濟價值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第四,布勞認為社會交換能引起個人的義務感、感激之情和信任,而經濟交換則沒有這種作用。綜上所述,在社會學家眼中,交換行為是不同主體間的相互回報行為。回報的義務、回報的方式和內容并不源于主體間的協定或契約,而是來自社會的習俗和習慣。經濟交換是一種買賣的契約,而社會交換則是一種基于社會習俗和習慣的相互回報。

4.哲學的維度:亞里士多德、諾奇克的解析

哲學史上,亞里士多德最早考察了交換現象,他在討論正義理論的同時分析了交換行為。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的第五卷中,亞里士多德討論了私人間的交易。他將交換分為出于意愿的交易和違反意愿的交易。后一種交易和我們今天對交易的理解非常不同,違反意愿的交易不是指被迫的買賣,而是指通奸、下毒、拉皮條、暗殺、做偽證、襲擊、關押、殺戮、搶劫、辱罵、侮辱等交往行為(1131a5-9)[4]。違反意愿的交易要么是通過暴力進行的,要么是通過隱秘的手段進行的。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交換是一種不同主體間的交往行為,其特點是一方使另一方所擁有的善發生了轉移或改變。在中世紀,托馬斯·阿奎那繼承了亞里士多德對交換的看法,也將交易分為自愿和違反自愿兩類。不自愿的交易指未經他人同意便使用他人的物品,侵犯他人的所有權,以及侵害對方的人身,例如,傷害對方的健康,毀壞他人的名譽,以及傷害對方與他人的關系,如通奸等。自愿的交易指,個人出于自己的意愿將屬于自己的東西轉移給別人。和單純的贈與不同,托馬斯·阿奎那認為交換要求雙方之間擁有一種債(due)的關系,這類交換包括買賣、租借和保管。近代以來,哲學家對交換的看法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學者拋棄了亞里士多德和托馬斯·阿奎那對違反意愿的交換的用法,將直接的傷害行為排除在交易之外。格勞秀斯、普芬道夫都將交易視為商業上的買賣。在《戰爭與和平法》中,格勞秀斯認為,交換要么涉及股份的調整,要么被視為獲取股權收益[5]

當代,對交換有較深入探討的哲學家當屬諾奇克,在《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一書中,諾奇克將交換分為“生產性交換”和“非生產性交換”。“生產性交換”的特點是各方交換之后的狀態優于交換之前的狀態,與此相對,“非生產性交換”不具備這個特點。“非生產性交換”的特點是:與根本不同賣者打交道相比,交換并沒有使買者的狀況變得更好。諾奇克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這一特點。第一個是出售怪物建筑建造權的例子:某人制訂了一項虛擬的計劃(他不愿意真去實現或沒有能力實現的計劃),即打算在其所有的土地上建造一棟會對鄰居產生負面影響的怪物建筑。他把計劃告訴了他的鄰居,并向他們提出一項建議,即如果他們愿意付給自己一筆錢,那么,他將放棄該計劃。第二個是敲詐的例子:敲詐者以放棄公開有關被敲詐者的信息為條件,向對方索要錢財。這兩個例子表明非生產性交換“只是使你從某種可能來臨的威脅中解脫出來”[6],禁止這類交換不會使雙方的處境變得更差。根據諾奇克對強迫的界定,威脅是構成強迫的核心因素,是形成強迫的必要條件[7]。強迫意味著一方以不使另一方變得比其通常狀態更差為條件,威脅對方滿足自己的要求[8]。因而,為了擺脫威脅的交換便不是自愿的。諾奇克的分析表明:其一,他認為敲詐和勒索也屬于交換;其二,交換并不一定使交易雙方[9]的處境變得更好;其三,對諾奇克而言,交換的必要條件只是同意,同意可以是自愿的也可以是被強迫的;其四,通過分析諾奇克對交換的分類及其所舉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交換的內容不僅是持有[10],做某事或不做某事都可以作為交換的內容。交換的內容遠不限于產權。

5.交換定義的再思考

在日常用法中,交換被視為物的互相轉讓,或通過為他人做某事來獲取回報,經濟學家把交換視為權利的相互轉讓,社會學家則將非約定性的相互回報也視為交換。由于社會交換所包含的內容過于廣泛,且交換主體間的義務并非源于雙方的約定和同意,而是源于非正式的習俗。如何回報、何時回報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如果回報不恰當,也不能強制進行回報。因此,社會學中的交換概念不適合用正義這個對確定性和可執行性有較高要求的道德范疇來評價和規范。筆者對交換的界定主要針對交換的日常用法和經濟上的用法。筆者將交換初步界定為:

(1)甲方承諾以做或不做某事A為條件,要求乙方做或不做某事B;

(2)乙方同意并承諾完成甲方的要求;

(3)雙方完成承諾。

這個界定的優點是擴展了交換的內容,強調了交換只需包括同意。缺點是它過于寬泛,容易混淆交換和其他類型的合作行為。例如,一群人在一起制定交通規則,他們以自己靠右行駛為條件,要求其他人也靠右行駛。如果各方都遵守承諾,一種大家都靠右行駛的交通秩序便誕生了。又如,當人們建立組織時會約定以自己做或不做某事A為條件,要求其他合作者做或不做某事B,重新規定彼此的權利和義務。再如,每個人都以把報復的權利轉交給第三方為條件,要求其余的人也將報復的權利轉交給第三方。這三個例子雖然滿足上述初步的定義,但它們有著交換所不具有的建構性。所謂建構性是指:合作者通過限定彼此的行為、權利和義務建立一種新的秩序或組織。在這種情況下,合作者并不直接從對方的行為中獲利。給合作者帶來利益的是他們共同建立的新秩序。合作者自身的作為或不作為是建立秩序的必要條件。如果有任何合作者不履行承諾,新的組織或秩序就不能建立起來。這種“不可能”不是指某人的不履約會導致他人的不履約,而是指個人不履行承諾就足以瓦解組織和秩序。秩序和組織就如同一臺特殊的機器,如果缺少任何一個零件,這臺機器就組裝不起來。靠右行駛的秩序依賴于每個人都放棄靠左行駛的權利。如果有人不放棄靠左行駛的權利,靠右行駛的秩序就沒有建立起來。又如,在創辦公司的時候,如果股東不放棄其對自有資本的部分產權,公司的產權結構就無法確立,新的合作秩序便無法產生。秩序和組織的產生依賴于所有參與者的共同行為。

與上述的合作不同,交換的特點是互補性,而非建構性。互補性是指交換各方的所得是對方直接提供的東西。在交換中,人們的作為或不作為不是為了制造一臺“新機器”,即建立新的秩序和組織。因此,為了排除這種混淆,對交換的界定還應包括:

(4)一方的作為或不作為可以直接滿足對方的需求;

(5)各方的作為或不作為不產生新的秩序或組織。

筆者將滿足上述五個條件的相互行為稱為廣義的交換。這個定義吸收了經濟學家、哲學家和日常觀點對交換的看法,突出了交換的三個特征。第一,交換必須基于同意。同意一方面把交換同暴力獲取、偷竊等行為區分開,另一方面又容納了交換中可能出現的被迫。第二是共同性,即交換不是單邊行為,雙方都要有所付出或有所放棄。雙方的行為都以對方完成承諾為條件。共同性將交換與相互贈送禮物的互惠行為區分開。第三是互補性,交換的一方所獲得的東西正是另一方所提供的東西。互補性將交換同其他建構秩序、建構組織的合作行為區分開。另外,由于交換的內容通常是權利,所以交換不僅涉及個人的行為,而且涉及相關的社會制度和法律體系。

根據上述定義,敲詐和勒索也屬于交換,但將其視為交換嚴重違背了我們對交換的道德直覺,所以筆者認為還應縮小對交換的限定,將滿足上述五個條件,但排除敲詐和勒索的行為定義為狹義的交換。后文所探討的交換屬于狹義的交換。

二 交換的要素

通過對交換的界定,我們可以看出,交換包含三類要素,即交換的主體、交換的內容和同意。我們首先對交換主體進行分析。

1.交換的主體

交換主體可以分為個人和組織。能夠成為交換主體的個人必須有意識,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且有能力表達是否同意交換[11]。某些中風患者雖然有意識,但喪失了意思表達的機能,不能成為交換的主體。其只能由監護人根據病人以往決策所展現出來的傾向,或根據其現在的利益進行交換。

以組織為主體的交換和以個人為主體的交換非常不同。第一,在組織中,很多決策不是由個人做出的,而是由多人依據程序共同決策的。以股份制企業為例,與企業生存發展有重大關系的商業交易或者人事聘用需由董事會乃至股東大會進行決策。第二,在組織中存在大量的委托代理機制和授權機制。組織雖然是交換主體,承擔交換所帶來的義務,但交換的執行者則是代理人,或是擁有相關權限的組織成員。委托代理機制不僅在商業組織中大量存在,在政治組織中也非常多。在民選政府中,政府職員就是選民利益的代理人,是具體交易的執行者。

在進行交換時,交換主體具有復雜的動機。第一類是自利的動機,其體現在人們總是追求自身的利益,實現高價賣出、低價買入。第二類是利他的動機,其體現在同某些特殊的人進行交換時,交換主體并不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使交易帶有援助或贈送的性質。第三類是尋求公平交易的動機。這體現在交易主體會拒絕某些對自己有利但不公平的交換。著名的最后通牒實驗很好地展示了這一動機。“標準的最后通牒實驗設定一個提議者(proposer)和一個響應者(responder)在完全匿名條件下對一筆資金(pie)進行分配,提議者提出一種分配方案,響應者有兩種選擇,如果接受,則資金即按照該方案進行分配,否則雙方收益均為零,而且這是一次性博弈。”[12]如果人們僅有自利動機,那么響應者應接受任何形式的分配方式,因為少得總比不得好。“但大量的實驗結果顯示,如果提議者給響應者的部分不到該資金的20%,其將有40%到60%的可能性被拒絕。”[13]追求公平的動機使實現交換正義有了自然的動力。

除了動機外,交換主體的理性能力也會對交換的結果、交換的評價產生重要的影響。在新古典經濟學中,經濟學家將消費者和生產者視為完全理性的選擇主體。“當選擇是由一系列合理的偏好(preference)和信念決定時,那么他就是理性的。”[14]理性能力包括人有合理的偏好,人能夠形成合理的信念,并能根據它們進行推理和決策[15]。合理的偏好要求具備完備性(complete)和傳遞性(transitive)。完備性意味著當面對不同選擇時,人總是知道自己最偏好的選項是什么,能夠比較不同的選項。傳遞性意味著偏好的一致性。完全理性意味著人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無限的、沒有成本的。人的決策和推理是迅速的,且不會出現錯誤。但是我們的道德評判對象并非如此,現實中人只是有限理性的。人的偏好不穩定,容易發生變化,容易出現不一致;人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成本很高,并不容易形成正確的信念;人的推理和計算能力也有限。這些都會導致人在進行交換的時候犯下各種錯誤,接受不公平的價格。所以我們在進行道德評判時一定要區分由惡意引起的不公平和由錯誤導致的不公平。

2.交換的內容

交換的內容非常豐富[16],其中最重要的是所有權。所有權包括對外在世界的所有權和對自我的所有權。對外在世界的所有權是對資源和產品的產權。“產權”在經濟學文獻中的表述比較混亂,但普遍能達成一致的是產權是一組權利束,排他性是產權的根本特點。產權不僅表達了人與物之間的關系,更表達了“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的人們之間一些被認可的行為性關系……社會中盛行的產權制度便可以描述為界定每個在稀缺資源利用方面的地位的一組經濟和社會關系”[17]。根據黃少安的觀點,可以將這種權利集合分成兩部分:權能和利益。“權能就是產權主體對財產的權力和職能……回答的是‘產權主體必須干什么、能干什么’。產權的利益是產權對產權主體的效用或帶來的好處……回答的是‘產權主體必須和能夠得到什么’。”產權一般包含占有權、使用權、毀滅權、管理權、轉讓權以及收益權等。

產權的交換可以包含產權所轄的所有權利,也可以只包括部分權利。在日常生活中,完全產權的交換數量最多、最常見。獲得某商品的產權意味著產權所有者可以使用、轉讓、毀滅、遺棄和從轉讓或出租中獲利等。產權的部分交換可以分為兩類。第一,使用權的轉讓,例如出租。承租人擁有商品的使用權,但不能任意地處置商品,也不能任意地利用該商品謀利,承租人在多大程度上擁有處置權和獲益權要根據具體的協議來決定。另外,某些智力成果的出售也具有這種性質,如軟件的出售。軟件所有權的獲得者可以使用軟件,但不能通過復制和傳播軟件來獲益。購買軟件的使用權不同于購買了軟件的知識產權。只有獲得完整的知識產權,才能擁有相關的獲益權。第二,收益權的轉讓。其典型代表是股權轉讓。收益權是股權的根本權利,一般不受附帶協議的限制。而其他權利則可以通過協議的方式確立。有很多類型的股權不能上市流通,不能任意轉讓,不能參與管理層的決策。除了權利類型的區別外,某些產權交易還會對所獲得的權利進行進一步的限制。例如,購買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和文物,買主要負責對建筑和文物的維護,不能擅自毀滅它們。珍貴的文物不得出境,不能賣給境外買家等。

對自身勞動力的所有權是自我所有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產權交易一樣,勞動力也是重要的交換內容。勞動力的交換分為商業性的和非商業性的。最常見的商業性勞動力交易是雇傭勞動,勞動者將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雇主,按照雇主的要求完成指定的任務。另一種商業性的勞動力交易是個人直接向客戶出售自己的服務。勞動者進行“自我雇傭”,沒有同其他人的雇傭關系。非商業性的勞動力交換不以營利為目的,其目的是直接地滿足個人的需求。交換的雙方以自己的勞務換取對方的勞務。一個常見的例子是農業上的互助合作。在農忙季節,農民以幫助他人為條件來換取他人的幫助。

對身體的所有權是自我所有權的第二項內容。對身體的所有權指人對身體、身體的功能和身體組成部分的支配權和控制權。由于身體所有權同人的生命、人格和尊嚴有密切聯系,所以這類交易在倫理上非常有爭議。

所有權之外,資格、機會、信息、政治利益、政治權利也能成為交換的內容。教育資格的交易在當下的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擁有良好教育資源的學校常以收取擇校費、借讀費和接受捐款的方式出售教育資格。典型的機會買賣是賭博,如出售彩票、私人開辦賭場等。信息是重要的交換內容,軍事信息、政治信息、經濟信息的交換古已有之。互聯網時代,用戶的數據更是具有重要的交易價值,已經出現出售用戶消費數據、身份信息、位置信息等現象。人身權利買賣的典型例子是金錢婚姻和政治婚姻。婚姻和性交易不同。婚姻不是單純的對身體和性能力的買賣,婚姻還重新規定了伴侶之間的人身權利和義務,規定了雙方相關的經濟權利和義務。最典型的政治權利交易是選票買賣,另外免除政治義務的權利也能作為交易的內容。桑德爾(Sandel)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歷史案例。在美國內戰期間,聯邦政府的征兵法規定:任何被征召而又不想服兵役的人可以雇傭一個人來代替他[18]。另外,在歐洲和中國的古代都存在通過納捐的方式購買官職和政治特權的情況。政治利益的交易多出現在國與國之間,政治利益不僅可以換取政治利益,也可以換取其他類型的利益。

3.同意

同意是交換的第三個要素。交換不僅是人的外在活動,也是意志活動和人際交互活動。沒有同意則沒有交換。我們可以設想一種沒有同意的情況:甲方在沒有獲得乙方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取走乙方的東西,且留下價值相當的東西作為回報。我們不能把這種情況稱為交換。如果甲方隱秘地取走,這種情況就類似于偷竊。如果甲方以暴力方式取走,則類似于搶劫。同意是將交換行為同上述行為區分開的標志。

那么,交換中的同意具有什么性質?同意是內在的心靈狀態,還是意思表示行為?筆者認為,交換中的同意必須是具有公共性[19]的意思表示行為。同意在道德上有重要意義,因為同意意味著允許或授權。根據威泰墨(Wertheimer)的看法,同意至少有三種規范性作用[20]。第一,甲同意乙做某事,意味著甲給予乙道德上的許可。第二,如果乙按照某規則做某事,甲又允許乙做某事,那么甲認為乙按該規則行事在道德上是允許的。第三,甲同意乙做某事,意味著甲認為乙的行為在法律上是許可的。由于同意具有創造和轉移道德責任的作用,而單純的內心活動無法完成道德上或法律上的授權和允許,所以同意必須是具有公共性的意思表示行為。

交換中的同意具有何種形式呢?洛克將同意分為明白的同意和默認的同意[21]。交換中明白的同意包括:口頭的同意、書面的協議和用約定俗成的行為表示的同意。例如,當我們去餐館吃飯,一旦我們開始點菜,那么就表示我們同意接受商家的餐飲服務,并愿意為其支付報酬。默認的同意在交換中比較少見,但也并非沒有。例如,當交換的內容是商品時,一方雖然沒有明確表示同意,但他接受了對方提供的產品,并在其知情的情況下允許對方取走自己的產品,而且事后不提出返還其產品的要求。這種情況可被視為默認的同意。

一般而言,交換中的同意都是事先的同意,事后的同意較為少見。交換的內容越重要,交換所承擔的風險越大,人們對同意的要求就越嚴格、越明確。此時,默認的同意難以發揮法律和道德所要求的作用,人們不僅要求有明確的意思表示,更要求以書面的方式進行表述,甚至要求有第三方的確認與擔保。類似的情況包括個人之間涉及醫療、法律和教育服務的交換,組織之間的重大商貿往來,以及國際間的重要政治協定等。另外,與同意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同意的效力,即什么情況下的同意在道德上才是有效的?這個問題留待后文討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源县| 太白县| 彭州市| 德清县| 兴山县| 阳新县| 合江县| 胶州市| 桃源县| 章丘市| 冷水江市| 平乐县| 同仁县| 慈溪市| 宜良县| 平昌县| 龙胜| 汉中市| 固始县| 龙口市| 双流县| 都昌县| 奉新县| 如皋市| 海宁市| 土默特左旗| 建湖县| 金阳县| 桐城市| 志丹县| 沂水县| 陇南市| 青州市| 洞头县| 富顺县| 金溪县| 共和县| 哈巴河县| 英德市| 阿勒泰市| 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