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換正義:和誰交換?交換什么?怎樣交換?
- 肖勁草
- 3958字
- 2021-04-23 19:28:46
第二節 交換發生的條件
一 信任
信任在交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交換發生和擴大規模的前提。交換所需的信任是一種針對雙方關系的信念。“若A信任B,那就特別要求A相信,B會顧及對A有價值的或有益的方面來決定他的相關行動。”[22]為什么說信任是交換發生的基本條件呢?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交換雙方的信息不對稱[23],買方對交換內容的了解一般不如賣方。交換的內容越復雜,尤其是當交換的內容是高科技、專業性的產品,買賣雙方處于信息極不對稱的狀態時,信任在交換中所起到的作用就越重要。如果沒有對賣方的信任,買方總能夠懷疑交換內容是不是自己所希望獲得的東西,質量是否有瑕疵,數量是否充足,會嚴重地妨礙交易。由于信息完全對稱的情況在現實中非常稀少,因此交換各方需要充分的信任來維系交換。
第二,交換內容的性質決定交換需要信任。當交換的內容是信息、咨詢服務或其他信息服務時,交換的買方要非常信任賣方,賣方必須非常值得信賴,因為買方難以擁有交換內容的完整信息和一手資料。買方只能從自己過去的交換經驗、賣家的信譽等因素來判斷交換的可靠性與價值。如果買方不相信賣方會按照顧及買方的利益和價值的方式來行動,交換則難以發生。這種情況在咨詢行業、教育行業和法律服務業中比較典型。另外,由于在接受咨詢服務、法律服務時,服務的提供方會獲取服務購買方的大量信息,如果服務提供方不可靠,買方的信息會處于極度不安全的狀態。因此,信任在類似服務的交換中有著決定性作用。
第三,當缺乏有效的外部制約機制時,沒有信任則沒有交換。在這種情況下,交換各方會彼此懷疑,害怕對方是霍布斯筆下的“愚昧之徒”,在一方付出之后拒絕回報。這種情況會形成囚徒困境,信任是破解該困境的唯一辦法。在延期交換和網絡交換中,信任的這種功能更為明顯。
在交換中我們不僅要信任交換的主體,還需要對相關的社會制度和司法制度保持信任。很多時候,交換之所以能發生是因為我們相信:相關的社會制度能保證交換對象是值得信賴的;如果發生傷害或侵權行為,司法力量能夠維護受害人的權益;不值得信賴的交換者難以在市場中生存。如果說對交換主體的信任是交換得以發生的條件,那么對社會制度和司法力量的信賴則是交易規模擴大的關鍵。
另外,對貨幣信用的信任也是促成交換的重要條件。尤其是使用紙幣時,這種信賴更為重要。如果紙幣缺乏信用,交換只能維持在以物易物或以貴金屬作為媒介的情況。交換的規模將非常有限,難以擴大。
二 可控制、可提供的交換內容
交換的一個重要條件是交換的內容必須是交換主體能夠控制和提供的東西。無法實現對交換內容的控制就無法實現交換。第一,交換的內容必須能為交換主體所控制[24]。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出賣感情”的說法。但感情無法作為交換內容,因為人并不能控制情感的產生和消失。情感是對外界刺激的回應,其產生是被動的,人不能僅憑借意愿來生產情感。我們可以主動地對他人好,但不能主動地對他人產生情感。人可以將締結婚約作為交換的內容,但不能將對某人的愛作為交換內容。愛可以被喚起,但無法被購買,它是一種買不到的東西。因此,當我們說“出賣感情”的時候,我們只是在類比的意義上將其視為交換。
第二,交換的內容必須在現實中已經為人們所控制[25]。控制交換內容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交換主體直接控制,另一種是依靠社會制度和司法體系來進行控制。不依靠社會制度和司法體系,交換主體能直接控制和提供的東西很少。常見的這類交換內容包括勞動力、信息與知識等。一些外在于主體的東西則容易因暴力的威脅而失去控制,如物質財富等。在沒有社會制度和司法體系的情況下,交換主體只能以自身的暴力作為控制的手段。其所能控制的東西就是其武力所能保護到的東西。社會制度和司法體系通過設立各種法定權利[26],如人身權利和產權,來幫助交換主體實現對交換內容的控制。
交換主體可控制、可提供的東西并不局限于人身權利和產權。社會制度和司法體系不僅能幫助交換主體控制財產和人身權利,還能創造出一些為個人或團體所控制的東西。如上文提到的教育資格、教育機會和公權力等。這些由社會制度和司法體系創造出來的東西并不屬于個人,但誰能控制它們,誰就可能將其作為交換內容。
由于要求交換主體對交換內容有實際的控制能力,所以要么交換主體間的能力大體相當,要么有保護交換主體控制權的外在機制和力量,這樣交換主體才不會輕易地因外在的威脅或暴力失去其所擁有的東西。在沒有外在的保護機制時,力量極不平等的主體之間很難出現公平的交換,更多的是恃強凌弱的劫掠和剝削。歷史上歐洲殖民者對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原住民實施的掠奪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三 交換主體的不自足和有限慷慨
交換發生的必要條件是交換主體的不自足和有限的慷慨心。交換主體的不自足指交換主體不可能僅靠自己的能力、自己占有的資源來滿足自己的全部欲求(desire)[27]。造成不自足的原因有如下三點。第一,交換主體擁有的自然稟賦是有限的。交換主體缺少所需的資源和能力來滿足欲求。第二,由于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交換主體為了效率而放棄了自足性。第三,要實現某些特定的欲求必須依賴他人,如獲得他人肯定,獲得他人的尊重與愛戴等。有限的慷慨指交換的主體不會一直無條件地滿足別人的欲求。自利的心理動機會限制持續性的、無回報的利他行為。
當交換主體是個人時,滿足個人的需要(need)是個人最主要的欲求。《社會工作詞典》對“需要”進行了一個較為寬泛的界定,它指人類為了生存、福祉和自我實現的生理、心理、經濟、文化和社會要求。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將需要分為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28]。個人的需要具有客觀性、社會性和個性特征。客觀性是指有些需要不依賴于人的意志,人是否產生需要不依賴于個人的選擇。例如,基本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等。社會性指人的部分需要來源于人的社會生活,必須在社會生活中才能獲得滿足。例如,人對歸屬的需要、對愛的需要等。個性是指人的需要還取決于自己獨特的、具有個人色彩的偏好。例如,自我實現的需要部分地依賴人對自己的期望等。在這些需要中,生存的需要和部分安全的需要[29]可以通過交換直接獲得與滿足。但是有些需要并不能通過交換直接獲得,交換只能幫助人們獲得實現它們的工具和手段。除了上述需要外,滿足其他欲求也是促使交換發生的原因。由于需要具有客觀性,人們一般不能忍受需要的缺乏,總會設法滿足它們。建立在滿足需要上的交換將更具穩定性和持續性。
另外,當交換的內容是產權時,交換雙方必須對交換內容有不同的需要。理性的交換主體總是用不急需的東西換急需的東西,用對自己而言價值小的東西換價值大的東西。只有當交換主體對交換內容有不同的評價時,交換才會發生。
[1] 本書并不在康芒斯的意義上使用交換與“交易”,也不對交換和“交易”做意義上的區分。交替使用這兩個詞,只是為了遵循語言上的習慣。
[2] 〔美〕康芒斯:《制度經濟學》(上冊),于樹生譯,商務印書館,2009,第74頁。
[3] 〔美〕彼特·M.布勞:《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李國武譯,商務印書館,2008,第146頁。
[4]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注,商務印書館,2003,第134頁。
[5] 〔荷〕格勞秀斯:《戰爭與和平法》,A.C.坎貝爾英譯,何勤華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197頁。
[6] 〔美〕羅伯特·諾奇克:《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姚大志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第101頁。
[7] Robert Nozick,“Coercion,” in Sidney Morgenbesser,Patrick Suppes and Morton White,Philosophy,Science,and Method:Essays in Honor of Ernest Nagel(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69),p.452.
[8] Robert Nozick,“Coercion,” in Sidney Morgenbesser,Patrick Suppes and Morton White,Philosophy,Science,and Method:Essays in Honor of Ernest Nagel(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69),pp.441-445.
[9] 當交易是多邊交易時,交易也可能并不使各方的狀態變好。
[10] 筆者認為諾奇克所說的持有,實際就是產權。
[11] 交換主體應具有的能力將在第三章中著重討論。
[12] 陳葉烽、周業安、宋紫峰:《人們關注的是分配動機還是分配結果?——最后通牒實驗視角下兩種公平觀的考察》,《經濟研究》2011年第6期。
[13] 陳葉烽、周業安、宋紫峰:《人們關注的是分配動機還是分配結果?——最后通牒實驗視角下兩種公平觀的考察》,《經濟研究》2011年第6期。
[14] Daniel M.Hausman and Micheal S.McPherson,Economic Analysis,Moral Philosophy,and Public Polic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p.46.
[15] 理性決策并不等同于在既定約束條件下,將利益最大化。理性僅意味著針對既定目標選擇最有效的手段。人會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對人的另一個假設。
[16] 本部分討論什么在事實層面上可以作為交換的內容,而不討論什么在道德層面上可以作為交換的內容。道德會規范交換的內容,禁止某些事實上能夠交換的東西。
[17] 〔美〕R.科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轉引自黃少安《產權經濟學導論》,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第68頁。
[18] 〔美〕邁克爾·桑德爾:《公正:該如何做是好?》,朱慧玲譯,中信出版社,2011,第86頁。
[19] 公共性意味著交換的主體以及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人能夠明白的意思表示方式。
[20] Alan Wertheimer,“What Is Consent?And Is It Important?” Buffalo Criminal Law Review 3,2(January,2000):557-583.
[21] 〔英〕洛克:《政府論》,瞿菊農、葉啟芳譯,商務印書館,2009,第74頁。
[22] 肯尼思·D.阿爾蓬:《我們需要何種信任?信任的某些區別》,載〔美〕金黛如主編《信任與生意:障礙與橋梁》,陸曉何等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第43頁。
[23] 信息完全對稱常被作為一個理論假設來使用。
[24] 這里的控制是在本體意義上的控制,即意志無法控制情感的產生和消失。
[25] 這里的控制是指實踐中的控制。
[26] 法定權利指為法律所保護的權利,它不同于道德權利。法定權利要求通過司法力量來執行和保護。
[27] 欲求指強烈的愿望和希望。
[28] Abraham H.Maslow,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ew York:Harper & Row,1954),pp.35-58.
[29] 并非所有的安全需要都能通過交換來滿足。因為安全不僅包括個人所處的環境,也包括個人的感受。心理的創傷可能導致個人在很安全的情況下仍無法獲得應有的安全感。另外,除了外來的傷害外,不確定性和風險也是降低安全感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也難以通過交換來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