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土家族口傳文化

一 土家族口傳文化概況

“口傳文化”是相對于書面文化而言,各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以口頭敘述、口頭創作、口傳心授為特征而世代相傳下來的精神文化,是一個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也是無文字民族歷史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式。土家族有本民族語言,但無自己的文字,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土家族人依靠口傳心授將他們的歷史與文化傳承下來。因無本民族文字記載,土家族缺少書面記載,致使該民族的傳統文化均為口傳文化,其體裁主要如下。

(一)民族語言

土家族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是接近于彝語支的一種獨立語言。土家語分北部與南部方言,北部主要以湘西龍山縣、保靖縣、永順縣、古丈縣為代表,南部方言以湘西瀘溪縣為代表,主要由語音、詞匯和語法三部分組成?!案耐翚w流”前,土家語是當時日常交際的主要工具;“改土歸流”后,漢語逐漸成為土家族人的第一語言。1983年,吉首大學彭秀模與葉德書兩位教授以龍山縣貓兒灘星火村為音點,創制了《土家語拼音方案》。隨后,葉德書編寫了《土家語課本》,目前土家語雙語教學仍在使用此教材。

圖1-3 2020年筆者訪問百歲老人彭秀模時合影(朱慧玲 攝)

(二)宗教信仰

歷史上,土家族常將希望和精神寄托在神仙和菩薩身上,把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無法理解的疑團都歸結到鬼神頭上,有著獨特的信仰和崇拜。①祖先崇拜。土家族人除敬家先、祭遠祖,還崇拜土王,家家戶戶供奉祖先牌位,四季祭祀。②自然崇拜。土家先民信奉山神、獵神、灶神、土地神、五谷神等,每戶人家住房側旁都有用石頭壘成的“土地廟”,廟內供奉著土地公公與土地婆婆。③圖騰崇拜。土家族的圖騰為青龍和白虎,鄂西土家族人崇拜白虎,湘西土家族人則忌白虎。④神靈崇拜。土家族重巫信鬼,盛行巫術活動。土家村寨凡舉行典禮、祭祀、還愿、婚喪生育等活動,都會請梯瑪主持。

(三)風俗習慣

建筑:土家族地區溝壑縱橫、山多地少,在這種自然環境中,土家人按風水格局,依山就勢建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干欄式建筑,最為突出的是民居、廟宇、擺手堂與涼亭。土家族建筑多為木料構成,建造過程中不用一釘一鉚,如永順縣老司城祖師殿,就將這種奇妙的技藝表現到極致。

服飾:土司時期,土家族服飾不分男女,喜五色斑衣?!案耐翚w流”后,土家族服飾逐步向“尚簡樸”演變。男人頭包青絲帕,上穿琵琶襟,胸前綴布扣,下穿寬襠、上腰褲。婦女頭包青絲帕,上穿無領滿衣,袖大而短,褲子為大襠、大腳褲,衣袖、領邊與褲腿都鑲有一至二道花邊。

圖1-4 土家族轉角樓民居

圖1-5 土家族傳統服飾(朱慧玲 攝)

飲食:土家族人世代居住在深山野林,主要種植苞谷、稻米、紅薯與馬鈴薯等,農閑時去打獵、捕魚、采野菜。土家人喜辣愛糯,逢年過節必煮甜酒、炒米、打糍粑、熏臘肉等,每到秋季還做酸米辣子與酸糯米辣子。

圖1-6 土家族臘肉

婚姻生育:土家姑娘出嫁前要唱三天《哭嫁歌》。懷孕被稱為“有喜”,為防動胎氣,家里不能釘釘子、移動家具等。分娩后,孩子父親會根據孩子性別抱一只雞(男抱公雞、女抱母雞)去岳父母家報喜;孩子滿一個月后,外婆會接女兒和孩子回家住一段,俗稱“出月”;孩子滿一歲,外婆與親朋好友會前來祝賀,稱“挖周”。

待人及喪葬習俗:土家人好客,客人到家后,主人會把客人迎進火坑屋上座,通常男主人開始攀談,女主人則煮飯做菜。土家人還有“一家有事大家幫”的習俗,誰家修房、嫁女迎親、開荒創業,大家都來幫白工。土家族喪事講究很多,家中無論貧富,都要為亡人超度,請道士做道場,做三天以下的稱小坐夜,三天以上的叫大坐夜。

圖1-7 土家族道場

(四)民族節日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很多,但最具本民族特色的有:①過趕年。漢族過年都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土家人要提前一天;土家人過年有掃塵、打糍粑、炒炒米、煮豬頭、送亮等習俗。②舍把節。早年土家人常被朝廷征去打仗,于是從每年農歷正月初三起,全寨的人都會在土司下面的“舍把”帶領下,齊聚一起,奏起咚咚喹、跳起擺手舞等,祈禱家人早日團聚,人們便將這種活動的日子稱為“舍把節”或“舍巴日”。③六月六:湘西土家族人特有的節日,土家人在這一天有曬物的習俗,據傳在這一天曬過的衣服器物不會生蟲、變色腐爛。

(五)工藝美術

女紅:土家婦女個個心靈手巧,挑花繡朵樣樣皆能。如土家織錦(土家語:西蘭卡普),以棉、麻、絲為原材料,在木制腰機上采用“通經斷緯”的方法挑織而成。土家挑花(土家語:布拉絲卡普)俗稱挑紗(卡普突)或數紗(卡普嘿)等,主要是在直紋棉布上,按照布紋的經緯十字交點,用對比度較高的棉線挑繡成各種不同的圖案。

圖1-8 土家織錦

圖1-9 土家挑花

雕刻:土家族木雕歷史悠久,傳統的門窗、桌椅、柜子及滴水牙床等木質家具無不閃爍著木雕的光輝。如滴水牙床曾是土家姑娘出嫁必備的嫁妝,每層滴水、圓門與兩端都鏤空雕刻,工藝精細,是木雕中的經典。土家族石雕可追溯到明代,原材料以青石為主,多刻于橋梁、基石、牌坊與墓碑上,用鏤空、透雕、浮雕、線雕等傳統技法雕刻。

編織:土家族編織工藝大致可分為藤編、草編、竹編三大類。土家族地區藤類植物多,土家族人常采青藤編織成藤箱、藤椅等。從遠古開始,土家人就與草結下了不解之緣,住草棚,編草衣(蓑衣)、草帽、草鞋等。土家族竹編主要編背簍、搖籃、睡席、簸箕等生活用品,其中背簍款式最多,用途最廣,男女老少出門都用。

圖1-10 土家族滴水牙床

圖1-11 土家族背簍

(六)民間文學

土家族民間文學主要分故事、史詩、敘事、傳說、謎語、歌謠、說唱、諺語、曲藝等。民間故事是土家族民間文學很吸引人的一部分,流傳至今的有《過趕年》《西蘭卡普》以及有關人物、地名、動物、民俗等來源的1000多個故事。民間文學中以《竹枝詞》、民歌、《梯瑪神歌》等最為著名。土家族的竹枝詞靈活自由、音韻和諧、富于形象聯想,較著名的文人有彭秋潭、田泰斗與彭勇行等。

(七)民族體育

土家族的傳統體育是以土家人生產生活過程為背景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8],主要有打飛棒、舞龍、武術、硬氣功、高腳馬、扳手勁、打陀螺及各種棋類等。其中張家界的硬氣功(又稱“鬼谷神功”)堪稱武林奇葩,以“腹臥鋼叉”“銀槍刺喉”“徒手斷石”等項目最為驚險絕妙,拳術有“天門無形拳”、“雞形拳”、“梳子拳”、“煙袋桿子拳”等。

(八)音樂舞蹈

圖1-12 土家族咚咚喹國家級傳承人嚴三秀

民族音樂:土家族民間音樂由歌曲與器樂組成。歌曲分山歌、薅草鑼鼓、勞動號子與風俗歌等,風俗歌又分梯瑪歌、擺手歌、哭嫁歌與孝歌四種。土家族民間器樂主要有吹奏樂與打擊樂兩種。吹奏樂主要有咚咚喹、木葉與土號等,咚咚喹是土家族特有的吹管樂器;打擊樂有打溜子、三棒鼓、漁鼓與花鑼鼓等,打溜子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

民族舞蹈:土家舞蹈產生于土家人民的生產勞動和斗爭中,并在世代相傳中不斷完善[9],主要有茅古斯、擺手舞和八寶銅鈴舞等。茅古斯是土家族的一種古老劇種,所有對話和唱詞全用土家語,被譽為中國戲劇和舞蹈的“活化石”。擺手舞是土家族區別于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分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以其純樸、豪邁之美被譽為“東方迪斯科”。

圖1-13 土家族茅古斯

圖1-14 土家族大擺手舞

二 土家族口傳文化功能與變遷

(一)土家族口傳文化的功能

土家族作為一個有自己語言但沒有文字的民族,口傳文化是土家族意識形態的重要產物,與土家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在土家族文化傳承中有著非同尋常的地位。

1.實用功能

土家族口傳文化的實用功能可理解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稱為社會功能,指口傳文化在社會中的實際應用功能;狹義的實用功能,指口傳文化在土家人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實際應用功能。[10]如土家人最初創建民居是為了防止山林野獸的傷害,讓自己及家人有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故土家族民居最初具有保護性的狹義實用功能。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土家人審美、習俗等觀念的形成,土家人對其居住的要求越來越高,民居的功能也逐漸向廣義的社會功能發展。

2.傳承功能

土家族口傳文化承載著土家人大量的社會活動和生產生活信息,可以探尋土家族豐富的歷史文化生活。為此,土家族的口傳文化歷來為眾多學者所重視,如研究土家族歌舞的學者絕不會放棄對土家族山歌、擺手舞與茅古斯等方面口述信息的挖掘。這些歌、舞通過土家人千百年來口傳心授的傳承,帶著不同階段土家族社會發展的烙印,講述著土家族的社會生活、自然環境及人們的思想與情感等,是對土家族文字史料、實物史料的有力補充,對土家族歷史也起著重要的補充作用。

3.教育功能

土家先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通過艱苦奮斗,透過自然現象,掌握了一些自然規律,總結積累了許多經驗。為傳承給后人,他們依靠口傳心授,通過故事、歌舞、技藝、諺語等傳授生活經驗與人生哲理,指導土家人的思想與行動,這些口傳文化承載了不同的教育功能??趥餍氖谑峭良易蹇趥魑幕瘋鞒械钠占靶越逃问?,如土家族部分諺語專門為農業生產而創作,稱為“農諺”,用來指導人們進行農事活動,在科技不發達時期起到了“寓教于樂”的作用。

(二)土家族口傳文化的變遷

為了解土家族口傳文化在原生地的生存現狀,筆者與課題組成員于2016~2018年先后6次前往湘西龍山靛房鎮進行田野調查,對該區域土家族口傳文化的傳承與變遷進行探究。選擇靛房鎮作為田野調查點,主要是因為靛房鎮的土家族文化底蘊深厚,是目前土家語保存最完整的地區,對靛房鎮土家文化傳承現狀進行調研能客觀反映土家族口傳文化變遷的總體情況。

土家族口傳文化形式多樣,從宏觀理論的角度對其變遷進行研究,實際運用價值難以把握。為此,我們以靛房鎮土家族語言、宗教信仰、傳統民居的變遷為代表性案例進行了實地調研。

1.土家族語言的變遷

據徐世璇統計,土家語在1900年有40萬人使用,1950年降至20萬人,2003年更降至6.5萬人。[11]如今湖北、重慶、貴州等?。ㄊ校┚硟鹊耐良易迦艘鸦静粫f土家語了,只有湖南龍山、永順、瀘溪等境內的10多個土家村寨里不足3萬人可以說或懂得土家語。

土家族語言目前僅以靛房鎮使用人口最多、詞匯保留較為完整。為了解靛房鎮土家族語言的傳承現狀,筆者與課題組成員于2016年12月對該鎮聯星村、萬龍村家長最初教孩子語言的情況進行了調查。

通過調查發現,在對待土家族語言的傳承方面,教孩子土家族語言的家長與年齡的大小成正比,年齡大的家長普遍使用土家語并教孩子土家語;家長年齡越小,會土家語的越少,相應的教孩子土家語的就越少。

2.土家族宗教信仰的變遷

宗教信仰作為文化的一種基本特質與社會力量,是探究人類文化深層結構的重要途徑。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土家人與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一些傳統儀式逐漸被淡化或揚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自然崇拜基本消失。在外來文化的強勢沖擊下,土家族的文化生態環境發生了改變,原來在土家人心中占據重要地位的自然崇拜現象已不多見,現在靛房鎮已很難看見土地神廟,人們也不再祭拜雨神、梅山等神了。

二是祖先崇拜淡化。靛房鎮多數土家人尤其是中青年對依窩阿巴、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等祖先很漠然,祭祀的對象僅限于家庭近祖,很多家庭不再設置供臺,原來供奉祖先的地方已被家具或電視機所取代。

三是圖騰與神靈崇拜的革除。革除的首要表現是“梯瑪”“道士”等宗教職業者在祭祀活動中很少出現了。靛房鎮“梯瑪”曾經有很多,現僅在聯星村和石堤村各有一位梯瑪,一些祭祀活動常由地方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

3.土家族傳統民居的變遷

土家族傳統民居的建筑主體為全木,由青石臺基與屋頂小青瓦構成,主要分為正屋、吊腳樓及部分附屬房間。正屋通常面闊三間,中間為“堂屋”,高門檻,無大門,正面設神龕。堂屋后面的房間為“搶兜房”,常用作儲藏室。堂屋左右兩邊的房間稱為“饒間房”,作為做飯與居住之用,前屋設火坑、后屋為臥室?;鹂映G队诳看暗奈恢茫闹芊庖允瘲l,中間放置上圓下三角形的“撐架”,以擱放鼎罐、銅壺等炊具,上面懸掛木架以熏制臘肉、臘豆腐等。土家族吊腳樓多依山而建,為底層立柱、架空樓板且出挑轉廊的半干欄式建筑形制。附屬房間即為構造簡單的廁所和牲畜棚。

圖1-15 土家族民居中的火坑(彭英子 攝)

圖1-16 土家族依山而建的吊腳樓

在對靛房鎮的調研中我們發現,土家人新建的一些磚混結構房雖遵循“半干欄式”的吊腳樓建筑模式,但從空間布局與營建技藝等方面都與傳統民居有很大不同。新建房內外部墻體均為磚墻,面闊三間的較少,一般為兩室一廳或三室一廳設計;堂屋與火塘曾是土家人交流、祭祀與生活的核心區域,但現在已被客廳、火爐所取代;很多人對土家傳統民居的外觀與內部結構也進行了改造,如將堂屋裝上了大門與木地板,木窗換成了玻璃窗、火塘遷移至廚房等。伴隨著土家族傳統民居的改造與磚混結構房的興建,承載其上的傳統營建技藝與儀式被逐漸摒棄,正瀕臨失傳。

三 土家族口傳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土家族口傳文化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現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出現了文化形態斷層的現象。如何對土家族口傳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筆者提出幾點策略與建議。

(一)做好傳承人的培養、保護與傳承

關于怎樣保護傳承人,國家已出臺了一系列保護措施與扶持政策,但實際執行情況不容樂觀。①很多地方由于各種原因,一些傳承人沒能得到或及時得到資金扶持。②部分傳承人雖獲傳承人稱號,但沒有履行傳承人的責任與義務。③“重申報輕保護”現象嚴重,一些個人和機構一旦得到榮譽和資助,就把非遺保護工作放置一旁。

為此,要做好土家族口傳文化傳承人的培養、保護與傳承工作,必須建立一個長效穩定的保障機制。①制定傳承人長期保障制度,讓他們的傳承事業有所保障,有穩定的收入與社會醫療保障,從而專心從事傳承工作。②給予傳承人更多的人文關懷,肯定他們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地位,培養他們的“文化自覺性”,激發他們開展保護與傳承工作的熱情。③盡快對口傳文化傳承人進行口述訪談,挖掘、整編與保存民族瀕臨消失的口述史料,建立數據庫等平臺共享土家族口傳文化。④鼓勵傳承人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研究與傳承,以增強土家族口傳文化適應時代變遷的能力。

(二)以文化旅游為生態環境進行傳承

近年來,武陵山片區自然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該片區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使土家族口傳文化逐漸成為旅游開發的重要資源,為土家族口傳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必要的生態環境。將土家族豐富多彩的口傳文化與旖旎的自然風光相結合,不僅能開發出新的文化旅游項目,也能推動土家族口傳文化傳承、旅游資源開發與文化生態保護的融合發展。

生活是土家族口傳文化創作的靈感,實踐是推動其發展的主要手段。隨著土家族聚居區人們生活的日趨現代化,傳統的口傳文化行為已悄然改變,但通過以土家族文化為特色的旅游資源開發,可為土家族口傳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必要的生態環境。尤其在土家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中,將土家族口傳文化作為特色旅游產品進行開發與宣傳,不僅能帶動該地區的經濟發展,還能傳承口傳文化,從而實現文化生態保護與旅游資源開發的雙贏。

(三)融入大眾生活與校園文化中傳承

土家族口傳文化的創作源于當時土家人的生產生活,一旦脫離了時代的背景,就很容易失傳或變成藏于圖書館、博物館里的文化記憶。只有不斷將土家族口傳文化融入新的時代和生活環境,通過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才能使之得到很好的傳承與發展。比如土家織錦與挑花體現了土家人獨特的工藝與審美元素,如在現代服飾、包、圍巾等大眾生活用品中融入其元素,不僅能傳承土家族的綿延文化,更能為瀕危口傳技藝找尋到新的發展空間;土家族的擺手舞等具有廣泛的娛樂性,如在廣場舞、健身操等大眾健身活動中推廣,不僅能使大眾健身的內容多元化,更能推動其傳承與發展。

教育部曾提出民族地區可根據當地文化教育資源開發和推行“校本課程”,土家族口傳文化作為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可與校園文化相結合,融入當地學校課堂。開設土家族口傳文化傳授課不僅能激發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還能使土家族口傳文化得到有效傳承。如把土家族語言、技藝、音樂、舞蹈等口述史料編輯成教材讓學生閱讀,再請相關傳承人或研究專家到校園進行講授,能使廣大學生更直觀、深入地了解和學習土家族口傳文化,從而增強他們的文化自覺性,使他們更積極主動地傳承與弘揚土家族口傳文化。


[1] 本書土家語注釋均由龍山縣州級土家語傳承人彭英子翻譯。

[2] 本書圖片未標明拍攝者的,均為彭燕攝。

[3] 田荊貴:《土家縱橫談》,未來出版社,2007,第54頁。

[4] 黃柏權:《土家族族源研究綜論》,《貴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5] 田荊貴:《土家縱橫談》,未來出版社,2007,第81頁。

[6] 游俊等:《土家文化的圣殿——永順老司城歷史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14,第10頁。

[7] 田清旺:《從溪州銅柱到德政碑》,民族出版社,2014,第8頁。

[8] 崔樂泉:《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貴州民族出版社,2011,第235頁。

[9] 彭官章:《土家族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第76頁。

[10] 王群:《非物質文化的功能特征及其意義》,《民族藝術研究》2012年第1期。

[11] 徐世璇:《論語言的接觸性衰變——以畢蘇語的跟蹤調查分析為例》,《語言科學》2003年第5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城县| 缙云县| 安平县| 定日县| 望谟县| 镇坪县| 历史| 宽甸| 桐城市| 普兰县| 临夏市| 呼图壁县| 建平县| 沁水县| 昌江| 青海省| 康平县| 余江县| 舒城县| 根河市| 商南县| 嘉鱼县| 绿春县| 施甸县| 遵义市| 友谊县| 芮城县| 天津市| 尉犁县| 西林县| 宜黄县| 乌拉特前旗| 鹤岗市| 大竹县| 密云县| 南雄市| 乡宁县| 承德市| 广昌县| 垫江县| 玛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