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易學的產生與早期發展

一 易學的產生

眾所周知,《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易經》又分為上經和下經,由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辭組成。關于《周易》的作者,《周易·系辭下傳》提及伏羲作八卦,司馬遷曾指出伏羲作八卦,周文王被囚羑里而演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并且認為孔子作“十翼”,班固則加以繼承,并在《漢書·藝文志》中提出“人更三世,世歷三古”的說法。

上述說法或有傳說的成分存在,但我們必須注意到,先秦一些典籍如《左傳》已提到用《易經》占卜的事實。這說明,《易經》起源甚早,中國易學的發展源遠流長,“人更三世,世歷三古”的說法是有一定歷史依據的。

至遲在西周初年,隨著《易經》的成書,易學就產生了,并開始了悠久的演變和發展歷程。《易經》是一部占筮之書,《易傳》則是一部哲學著作,而其哲學思想又是以解說《易經》為形式,借助占筮的特殊結構和方法展開的。作為宗教巫術,卜筮曾在世界各民族普遍流行。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更是與卜筮密不可分。早在龍山文化時期,使用獸骨來卜測吉兇的現象已經產生,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卜筮文化,或稱宗教文化。人們利用占卜來預測吉兇,并用以決定國家大事,出現了專職或半專職的卜筮人員,這在一定意義上標志著中華文明的起源。占筮使用蓍草,按照一定法式推算出數目,求得某種卦象,然后依據卦辭、爻辭,對所問事情進行判斷和推理。現存的《易經》可以說是這類活動的一種記錄。實際上,上古時用于占筮的筮書有《連山》《歸藏》《周易》(即《易經》)“三易”[4]。根據漢代鄭玄等人的解釋,“三易”分別是夏、商、周三代之書[5],只不過《連山》《歸藏》皆已亡佚,惟有《周易》流傳于世。《易經》分為上下兩篇,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和筮辭即卦辭、爻辭。它大體成書于西周初年,由當時掌管宗教巫術的卜筮之官和兼掌卜筮之事的史官采輯、訂正、增補、編纂而成,并非出自具體的一時一人。六十四卦構成的基礎是八卦,即乾、坤、震、艮、坎、離、兌、巽。據《周禮·春官·太卜》,八卦稱為經卦,六十四卦稱為別卦。八卦的卦象有八種,但它們的基本符號只有兩個,這就是“━”、“”,分別表示陽爻和陰爻。八卦都是三畫卦,即每卦由“━”、“”依不同次序三疊而成。將八卦兩兩相重,便形成了六畫卦的六十四卦。從八卦發展到系統的六十四卦,其間肯定經歷了一個不短的歷史時期。換言之,八卦一定在《易經》成書也就是西周初年以前很久即已出現。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的《易》卦材料,是一種用十進位數字表示的數字卦,由三位數或六位數組成。李學勤先生指出,它們可以按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的原則轉譯為《易》卦[6]。張政烺先生認為,《易》卦的兩個基本符號“━”、“”皆經由“一”“六”兩個數字簡化而來。卦的數字先簡化為“一”“六”,再變作后來的卦畫。[7]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和發展,與龜卜卜辭及簡單的八卦結構相比,文本化的《易經》筮辭在內容、形式和功能上都有所進步,已經蘊含著某些條理性、系統性、規律性的東西,不僅成為后來占筮活動中推論的依據,還成為人類認識進一步發展的中介和前提,顯示出某種理性思維和邏輯推衍的因素。特別應該指出的是,《易經》的一些卦爻辭以自然現象比擬人事,注意到天道與人事的一致性,意識到吉兇得失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可以轉化的,且對人們有一定的勸誡和教育意義,表現出某種人文化、哲理化的思想傾向。根據《左傳》、《國語》等典籍的有關記載,作為占筮活動的重要依據,作為傳統禮制的組成部分,《易經》在周王室及各諸侯國廣泛流行,備受重視,而這又為易學和易學思想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二 易學的早期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經歷了一場巨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在思想文化領域,中國與世界其他文明區域一樣步入著名的“軸心時代”,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理性文化逐漸與卜筮文化分離并開始取得主導地位。這種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巨大變革也反映到易學和易學思想領域。春秋時期,在《易經》仍繼續發揮宗教巫術作用的同時,易學逐漸與卜筮過程分離,并擺脫其束縛,開始向哲理化、抽象化方向發展,卦爻辭被賦以各種思想內涵和價值意義。在這一過程中,孔子發揮了重要作用。孔子對《周易》頗為喜愛,很有研究,“讀《易》,韋編三絕”[8],并以易學傳授弟子。孔子將《周易》視為道德訓教之書,強調最大限度地發掘其中的倫理政治內涵,加以適當的引申,從而發揮它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借鑒和教育作用。

與此同時,巫、史逐漸分離,兼掌卜筮之事、對《易經》成書和保存做出巨大貢獻的原始史官開始轉型,演變成為官僚化、專門化的史官。以他們為代表,一批有識之士結合卦象、卦名等,視《易經》為天道變化之書,將天道和人事密切聯系起來,從自然界的變化和人事興衰的過程理解《周易》的卦象。《左傳》昭公三十二年記晉國史墨之言:“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壯,天之道也。”在史墨看來,大壯的卦象是雷在天上,雷本來是在天之下的,而大壯的卦象卻是雷在天上,這種轉化乃“天之道”。就社會現象而言,“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君臣上下的地位不是永恒不變的。從自然現象來看,高岸可以變為深谷,深谷也可以變為山陵。經過史墨全新的解釋,大壯卦象就不再僅僅是預示吉兇的征兆,而成了反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變化規律,表述、闡發一種哲學思想的工具。史墨所說,體現了當時理性覺醒和思想解放的時代潮流,是劇烈的社會變革在意識形態中的突出表現,也是具有人文精神的史官文化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標志。當然,史官與卜筮之官的傳統聯系并未中斷,直到西漢中期司馬遷時還留有某種遺跡。

戰國時期,社會變革更為劇烈、更為深刻、更為全面,諸子各家都重視易學研究,希冀從中汲取養料來充實、發展自己的思想學說,以適應社會變革的需要,從而出現了各家皆治《易》的局面。同時,各家的理論主張和治學旨趣也程度不同地反映到易學研究中,影響著易學的發展。儒家、道家、墨家、陰陽家等學派都對《易經》有所研究,并以自己的學說影響易學。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講,《易經》也是儒家、道家等諸子學說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源泉,易學的發展也在不斷向諸子各家提供新的養料。同時,各家都以易學為媒介,互相借鑒,互相補充,互相融合,力求為社會變革提供更多更有利的理論指導。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易經》的各種各樣的解釋性著作也就是《易傳》相繼推出。《漢書·藝文志》曰:“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易》有數家之傳。”例如,西晉時在汲冢出土的戰國竹書中,“其《易經》二篇,與《周易》上下經同。《易繇陰陽卦》二篇,與《周易》略同,繇辭則異。《卦下易經》一篇,似《說卦》而異。《公孫段》二篇,公孫段與邵陟論《易》”[9]。再如,《戰國策·齊策四》記隱士顏斶對齊宣王說:“《易傳》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實,以喜其為名者,必以驕奢為行;據慢驕奢,則兇從之。是故無其實而喜其名者削,無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祿者辱,禍必握。’”顏斶所引文字不見于今本《易傳》,或乃某家《易傳》之佚文。而在這一過程中,今本《易傳》也陸續問世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溪县| 铜川市| 白河县| 新闻| 甘肃省| 太仆寺旗| 克东县| 海原县| 三门县| 六盘水市| 吉林省| 德格县| 彩票| 巴彦县| 奉节县| 习水县| 扶绥县| 左权县| 武定县| 教育| 静海县| 大英县| 丰台区| 阿城市| 南汇区| 南溪县| 盱眙县| 珲春市| 东莞市| 内江市| 克什克腾旗| 彭州市| 东宁县| 当雄县| 休宁县| 武邑县| 太谷县| 安岳县| 宜都市| 怀安县| 临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