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秦易學
大約在西周初年,《易經》(《周易》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辭)問世,接下來易學產生,開始了漫長的演變和發展歷程。作為先秦易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春秋時期,伴隨著王官之學的分化,易學出現多元化傾向,諸子易學初步形成。在這一過程中,易學的義理闡釋愈益重要,其中的人文精神得以彰顯。
從治《易》的學術立場看,春秋易學大體可以區分為“卜筮”“象數”和“義理”三派。卜筮派以龜卜和易象占筮人事。春秋前期,人們更多地從卜筮的角度來利用、發揮《易經》。隨著文化思潮的演進,卜筮派易學更多地由卜筮活動進而探求其義理,而非單純依賴卜筮求得吉兇,超出了三代原始易學的水平。對卜法筮理及卜筮經驗進行系統的探索和總結,這就為象數學的形成、發展奠定了基礎。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韓簡云:“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數。”[1]韓簡的象數之辨區分了兩種象數,象有龜象、物象,數則有筮數及基于物象的自然之數。揭示卜筮內含的象數之理而返諸物,為易學的進一步發展確立了一條新的思維原則,由此開辟原始義理學之一途。戰國時期的易學繼承春秋晚期多元化的易說而又加以反思、揚棄、發揮和綜合,將萌生于春秋時期的新觀念、新思想、新方法或加以透徹的思辨,進行歷史的總結;或加以綜合使之系統化,將之作為創建新哲學思想的基礎。諸子各派在學術思想上的內部分野,成為劃分戰國時期易學流派的主要標準。諸子易學在成為這一時期主流的同時,又與春秋時期諸如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陰陽家,乃至縱橫家、兵家與雜家等等以及三代以來的易學傳統有著內在的、十分復雜的歷史文脈聯系。
漢初司馬談《論六家之要旨》,分先秦諸子為陰陽、儒、墨、名、法與道德六家?!稘h書·藝文志》又增加縱橫、雜、農與小說四家,是為諸子“十家”。而戰國諸子易學若細分之,至少可分為十二家:一、儒家;二、道家;三、墨家;四、名家;五、法家;六、陰陽家;七、兵家;八、縱橫家(謀略家);九、雜家;十、農家;十一、術數家;十二、醫家或方技家。其中,雖以儒、道家最為重要,最具代表性,但墨家、陰陽家、兵家與醫家等諸家對《易》也都有重要的發揮。隨著戰國中后期政治的漸趨統一,諸子各家之間出現了互相吸收、互相滲透、互相融合的局面。形成于這一時期的《易傳》采自其他各家的思想,又與儒家、道家思想彼此融會而渾然一體,交相輝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易傳》“儒道互補、以儒為主”[2]、“吸收百家、綜合百家,又揚棄百家、超越百家,從而承前啟后,成為秦漢思想的內在靈魂和重要源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