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70周年校慶70篇優秀論文集
- 劉向兵主編
- 7097字
- 2021-04-25 17:51:53
列寧、毛澤東論直接民主[1]
李生林 馮同慶
列寧說:“要讓群眾自下至上地直接參加整個國家生活的民主建設”(《列寧選集》第3卷第47頁)[2],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之中,豐富和發展了列寧這一思想,取得了寶貴的經驗。對這些經驗,下面,我們試做一些簡要分析。
一 群眾組織直接推動政權建設是直接民主的有效形式
無產階級取得革命政權以后,必須把代表制民主同人民的直接民主結合起來。馬克思和列寧談到過這種結合的多種形式,其重要內容之一就是,通過群眾組織的活動直接推動政權建設。馬克思依據巴黎公社的經驗提出,無產階級的國家政權應該是中央集權和基層自治相結合的政治機構,以列寧為首的俄國布爾什維克在十月革命后把工人創造的群眾組織蘇維埃直接改造成無產階級的國家政權。以后又建立了工人的工會組織。列寧認為,工會不是強制性的國家組織,而是教育、吸引和訓練群眾的組織,沒有這樣的組織做基礎,就不能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就不能執行無產階級國家的職能。顯然,馬克思和列寧都主張直接依靠革命的群眾組織,促進政權建設,從而推動全體人民逐步學會對國家的管理。
毛澤東同志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極為重視革命群眾組織對政權建設的巨大作用。在民主革命政權初創時期,他論證了紅色政權必須直接依靠群眾組織支持的必要性。他指出,“中國紅色政權首先發生和能夠長期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種未經過民主革命影響的地方”,而是“曾經有過很廣大的工會和農民協會的組織,有過工農階級對地主豪紳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許多經濟的政治的斗爭”的地方。(《毛澤東選集》第49~50頁)他還指出,共產黨必須領導群眾組織參與政權建設。他說,由于“封建時代獨裁專斷的惡習慣深中于群眾乃至一般黨員的頭腦中,一時掃除不干凈”,他們“遇事貪圖便利,不喜歡麻煩的民主制度”,這就要求無產階級政黨大力進行宣傳和教育工作。(《毛澤東選集》第71頁)后來,毛澤東同志把吸引人民群眾參與政權活動并給以政治教育概括為實現黨的領導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從而,我們黨愈加自覺地直接依靠群眾團體建設革命政權。正像劉少奇同志所指出的:“群眾團體有極高的威信,號召群眾擁護政府才有力量。農會如果威信掃地,就難以號召農民擁護政府。所以,群眾團體在群眾中的威信越高越好。這種威信高,是黨的領導的結果。”(《劉少奇選集》第239頁)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人民在貧農團和農會的基礎上建立起區村(鄉)兩級人民代表會議,毛澤東同志認力,人民代表會議一經建立,就應當成為當地的人民的權力機關,而貧農團和農會就成為它們的助手。我國建立革命政權同蘇維埃俄國不同的一點是,沒有把群眾組織直接轉變為政權機關,爾后重建群眾組織;而是在群眾組織的基礎上建立政權,并在建立政權后繼續保留和發展群眾組織以支持和推動政權建設工作。中國是缺乏民主傳統而又人口眾多的國家,沒有人民的直接民主就沒有革命的專政。在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漫長革命道路上,如果沒有群眾組織支持,基層政權組織的作用是難以發揮的。進入社會主義時期后,我們黨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經驗。50年代初,普遍建立了城市居民委員會和城鄉人民調解組織。這是鞏固基層政權和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有效形式,其濃郁的中國氣派受到舉世稱贊。可惜的是,十年內亂使這些組織如同基層政權一樣陷于癱瘓和半癱瘓狀態。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同志指出,“在民主的實踐方而,我們過去作得不夠,并且犯過錯誤”,“民主和現代化一樣,也要一步一步地前進”。(《鄧小平文選》第154頁)黨的六中全會決議,把建設高度社會主義民主作為重要議題,并且要求“在基層政權和基層社會生活中逐步實現人民的直接民主”。后來又決定改變人民公社政社合一體制,設立鄉政權;更加合理地劃分城鄉基層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的職權;保障城市居民委員會和農村村民委員會的自治活動,并把這些載入了我國的根本大法。這就為擴大城鄉基層政權的民主,使每個公民都能實際參與公共事務提供了組織保障和法律保障。其中有關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的規定,更是直接依靠群眾組織建政的歷史經驗在新時期的發展。
二 人民直接選舉基層政權是直接民主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把巴黎公社通過普選選出領導機構看作是一切無產階級政權都應當遵循的道路。然而,這不是一下子可以實現的,在實行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例如,1918年蘇俄憲法規定,市蘇維埃和村蘇維埃由選民直接選出。但是,立憲會議選舉的結果表明國家政權有落到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政黨手中的可能。于是,列寧決定暫停選舉制,改行任命制。直到1926年,階級狀況好轉,才舉行了第一次廣泛、公開和直接的蘇維埃選舉運動。這說明,為了使人民群眾直接行使選舉權需要創造一定的條件。
毛澤東同志從理論和實踐上為實現基層政權的直接選舉進行了大量工作。早在革命根據地,我黨就規定和實行了基層政權的直接選舉。毛澤東同志把這種選舉看作是關系到政權性質的大問題,要求做到名副其實。他指出,“縣、區、鄉各級民眾政權是普遍地組織了,但是名不副實”,“是用一種群眾會選舉的”,“一哄而集的群眾會,不能討論問題,不能使群眾得到政治訓練”,必須通過教育改變此種狀況。(《毛澤東選集》第71頁)他還批駁了“人民不能實行民主選舉”的錯誤觀點。抗日戰爭時期,有些人說老百姓沒有知識,不能實行民主政治。毛澤東同志說:“在抗戰中間,老百姓進步其快,加上有領導、有方針,一定可以實行民主政治。例如在華北,已經實行了民主政治。在那里,區長、鄉長、保甲長,多是民選的。縣長,有些也是民選的了,許多先進的人物和有為的青年,被選出來當縣長了。”(《毛澤東選集》第551~552頁)由于充分認識到人民選舉的重要性,加上正確的方針和領導,我國民主革命時期基層的直接選舉是成功的。其特點是,從實際出發,著眼于民主的實質,不追求當時條件還不具備的民主形式。在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們的做法同列寧的做法有相同點,也有差異。相同點是,都力圖體現基層政權的無產階級性質,力爭實現人民的直接選舉。不同點是,俄國從奪取政權到列寧逝世幾乎一直處于戰爭和紛亂狀態,布爾什維克黨被迫放棄選舉制;而我國革命政權的建立有一個由局部發展到全國的過程,革命政權處于相對穩定狀態,能夠實行并逐步擴大直接選舉。這些好做法延續到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時候,劉少奇同志強調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一定要在普選的基礎上產生。同時指出,實行完全的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投票的制度還要有一個創造條件的過程。因此,50年代只在縣級以下實行直接選舉,大多采用舉手表決方法,以適應群眾及領導缺乏經驗和許多人不識字的實際狀況。這就在當時的情況下,真正充分地保證了人民群眾在基層政權中行使民主權利。十年內亂,一切形式的選舉基本停止。
近年來,為了使人民群眾充分參加國家事務的管理,黨中央領導修改和制訂了新的選舉法。根據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發生的變化,規定直接選舉由等額改為差額,范圍擴大到縣一級。彭真同志鄭重宣布,人民通過選舉產生的代表行使權力,組織政府,管理國家,是人民最大的、最根本的權利。基層選舉制度的改革,使我國基層政權的直接選舉更加名副其實,更加切合實際,是擴大人民民主權利的重大步驟。
三 人民直接監督國家政權是實現直接民主的重要途徑
人民的選舉只有伴之人民的監督,才符合真正的民主原則。人民直接監督國家政權是實現直接民主的重要途徑。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政權的公職人員應當對選民負責,隨時可以撤換。當然,馬克思還有讓無產階級政權機關之間相互監督的思想。但是,由于他強烈反對資產階級的“三權分立”原則,主要倡導的是人民的直接監督。列寧也認為,無產階級政權應當是人民的直接政權,或者至少受人民的特別監督,其公職人員一經人民要求即可撤換。十月革命前,列寧遵循無產階級政權必須“議行合一”的原則,沒有設想過成立同蘇維埃分開的其他國家機關,也大力主張建立和制訂對國家機關實行人民直接監督的制度和法令。到1918年他還大力提倡實行人民自下而上的直接監督制。后來,列寧考慮到對公職人員實行的任命制增加了直接監督的復雜性,轉而提出國家機關之間的監督問題,并把蘇維埃有權監督和撤換政府的條款載入蘇維埃憲法。列寧在世的最后一段時間,他的監督思想又有發展,實行了國家監督、監督機關監督和工人直接監督等多種形式的監督。總之,在當時險惡的環境下,布爾什維克與其他黨派的合作破裂,工人階級極度渙散,廣大農民左右彷徨,人民的直接監督有一定困難,這說明,實現人民的直接監督特別是把其制度化和法律化是十分艱巨的任務。
毛澤東同志致力于實現人民的直接監督。早在井岡山創立政權時,他就發動過由廣大群眾自下而上檢舉民主政府,認為針對工作人員不良行為的檢舉運動,是搞好政權建設的必要條件。他指出,只有正確地領導檢舉運動,“才能健全我們的政府機關,使我們的政府更有力地領導革命戰爭,領導各方面的工作,領導經濟工作”。(《毛澤東選集》第111頁)為了搞好抗日根據地民主政府的建設,毛澤東同志要求參政的共產黨員一方面堅持革命的原則,另一方面必須接受黨外群眾的監督。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成了無產階級執政黨。1956年,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了擴大人民監督范圍的問題,即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1957年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又系統地做了闡發。他說,“主要監督共產黨的是勞動人民和黨員群眾。但是有了民主黨派,對我們更為有益”,“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很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394、395頁)大家知道,各民主黨派不是國家權力機關,他們對執政的共產黨的監督不同于國家權力機關對政府的國家監督。但是,它們可以列席人大會議,甚至同時開會討論國家大事,與執政的共產黨進行協調和協商,提出批評和建議。這就如同人民群眾對任何一級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都有權提出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一樣,是一種人民的直接監督。與蘇維埃俄國不同,我們黨在建政初期就與人民群眾和革命的民主黨派建立了密切的關系,并在長期的患難中錘煉出堅強的團結,有實行人民直接監督和黨派直接監督的基礎。中國革命政權建設的這個特色,是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馬列主義理論寶庫的寶貴貢獻。然而,我們在這方面也有過沉痛的教訓,長期以來,我們沒有把人民的直接監督,包括民主黨派的直接監督制度化和法律化。1957年,在黨的整風運動中把許多正常的甚至善意的批評和建議視為右派進攻,誤傷了許多好同志以及同我們黨長期合作的朋友。這種局面隨著十年動亂的降臨則愈演愈烈。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央三令五申,重視來自群眾的監督。鄧小平同志在1980年8月關于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中明確指出,“要有群眾監督制度”,“凡是搞特權、特殊化,經過批評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有權依法進行檢舉、控告、彈劾、撤換、罷免”。(《鄧小平文選》第292頁)幾年來,我們陸續制訂了一批各級干部職權范圍和生活待遇的條例,新憲法規定人民有權通過除人民代表大會制以外的其他形式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這在新中國成立以來還是第一次。在發展民主黨派的監督方面我們也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1982年1月胡耀邦同志講道,“在新的歷史時期中,我們一定要同黨外朋友建立起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關系”。這樣,民主黨派的直接監督就具有了新的內容和特點。新憲法還把政協組織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寫入序言。這也就使民主黨派的直接監督為國家根本法所確認。在新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和民主黨派對國家機關的監督開始制度化和法律化,進入了新的階段。
四 把民主擴大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是直接民主的發展方向
民主是政治范疇,是一種手段。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強調民主的政治屬性,是正確的。因為,資產階級標榜主權在民,吹噓他們的制度是代表全民的,必須揭露它們的階級實質。然而,也不能因此做絕對化的理解,完全否認非政治形態的民主,關鍵在于搞清楚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強調民主是政治范疇的精髓所在。
1884年恩格斯講民主是政治形式和手段時,是告誡人們不要脫離政治談民主。因為,那時德國的小資產階級民主派無視實際的階級狀況,把民主作為目的,幻想建立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的統治。恩格斯認為,在資產階級統治的情況下,這種主張對無產階級來說是一種倒退,應堅決予以反對。1920年列寧講民主是上層建筑時,也是告誡人們脫離政治談民主會造成混亂。因為,那時托洛茨基向工人宣揚抽象的“生產民主”。列寧認為,這種口號在恢復國民經濟的動蕩條件下不利于工人全面理解黨的工作方法,而加以嚴厲批判。因此,談民主必須考慮它與當時政治的聯系。在我們看來,這就是馬列主義經典作家強調民主是政治范疇的本意。實際上,政治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所以,對民主的研究還要聯系這種發展。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就是先講到原始社會的民主,又講到階級社會的民主,最后引證摩爾根的話談到未來理想社會的民主。顯然,原始社會的民主和理想社會的民主都不屬于階級社會的政治民主,不應該把民主絕對地局限在政治領域。列寧認為,原始社會的民主有許多方面將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復活。這就啟發我們,在民主發展到一定階段時要擴大其范圍。無產階級掌握政權以后,講民主固然還需要聯系政治狀況,但更需要考慮政治狀況的變化,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地把民主推向前進。這樣,民主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勢必越出政治范疇,并且還會成為目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經歷社會主義實踐,列寧的社會主義實踐也很短暫。但是,列寧已經敏銳地感覺到應當把社會主義民主從純粹政治領域擴大到經濟領域,并當作斗爭的目標。他說,“在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概念中,政治好像是脫離經濟的,資產階級說……經濟方面的政治由你們的主人管。其實不然,政治應該是人民的事”,我們應當把“重心逐漸轉向經濟方面的政治”。(《列寧選集》第4卷第370頁)然而,總的說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成了遺留給后人的任務。
毛澤東同志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思考過如何使社會主義沿著民主的方向發展的問題。他在強調民主是一種手段的同時,在總結蘇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影響的基礎上又提出民主是目的的思想。他說:“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456~457頁)他強調過民主是政治范疇,而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又提出擴大民主范圍的思想。他尖銳指出,人民必須有權管理上層建筑,我們不能夠把人民的權利問題了解為人民只能在某些人的管理下面享受勞動、教育、社會保險等權利。勞動者管理國家、管理各種企業、管理文化教育的權利,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最大的權利,是最根本的權利,沒有這個權利,就沒有工作權、受教育權、休息權等。(轉引自1978年3月1日葉劍英《關于修改憲法的報告》)從這些精辟論述中可以得出這樣幾個結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必須讓人民享有民主權利,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之一;人民的民主權利不限于政治民主,還包括經濟、文化、社會等各種權利;有些民主權利應該由人民直接行使。同列寧一樣,毛澤東同志的這些觀點反映了社會主義民主理論在實踐中的前進。而且,毛澤東同志的一些提法似乎更為明確。但是,整個說來,我們黨包括毛澤東同志在理論上對社會主義民主問題缺乏更為具體更為系統的科學研究,對于它在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全面的正確認識。這是后來十年內亂得以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經歷了十年內亂的人民群眾深深感到,沒有民主,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完全,甚至會受到歪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任務,之后又提出了建設高度社會主義民主的問題,六中全會以決議的形式肯定了這個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胡耀邦同志代表黨中央表示,共產黨對整個國家生活的領導,其目的在于支持人民當家做主。從黨的指導思想上明確地把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作為奮斗目標,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化的進程。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要“充分發揚人民民主,保證全體人民真正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特別是管理基層地方政權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力,享有各項公民權利”。(《鄧小平文選》第154、282頁)近年來,我們黨在加強基層政權建設的同時,強調在經濟、文化等各種基層組織中逐步實現人民的直接民主,保障人民在基層社會生活中實行廣泛的自治權利。這就在理論和實踐上改變了以往總是把社會主義民主局限在政治領域的狹隘認識,確立了社會主義民主兼含政治民主、經濟民主和社會民主的正確觀點,進而推動了人民的直接民主權利的逐步實現。應該說,所有這些都體現了馬列主義直接民主理論在中國具體條件下的新發展。
總而言之,社會主義民主的特征之一是代表制民主同直接民主相結合。我們黨從實際出發,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實現直接民主的方針和政策。近年來,黨強調了國家的權威活動必須以人民群眾的自治活動為基礎,強調了用國家法制保護人民的直接民主等。只要我們堅定不移、百折不撓地去實踐,一定會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實現人民直接民主的道路,把毛澤東思想中關于人民直接民主的理論推向前進。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將不斷擴大,在社會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不僅在基層實現人民的直接民主,而且也將在整個社會領域實現人民的直接民主。
[1]本文發表于《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4年第2期。李生林,原中國工運學院院長,教授;馮同慶,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原副院長,教授。
[2]本文發表時注釋體例原文如此,本書不做調整,其他論文類似情況不再做出說明——編者注。